《三國演義》中的 “擁劉反曹”傾向 ——兼論劉備的仁義 我們知道在小說里主要是通過人物形象,特別是用主要的典型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和思想傾向的。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就是通過劉備、諸葛亮、曹操這些主要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小說的“明君賢相”思想和它“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的?!度龂就ㄋ籽萘x》寫了三個國家,而在《三國志》中則是把曹操集團放在中心地位的。而且,事實上,以劉備集團來說無論力量還是地盤,都不能與曹操集團相比,也不如孫權(quán)集團。但《演義》卻以寫劉備集團為主,并以劉備集團的盛衰作為作品的主要線索,作者歌頌的理想人物也主要是劉備集團中的君臣。小說中的劉備,是一個明君的形象。并把他作為一個寬厚愛民的明君、好皇帝來塑造。所以,《演義》對于劉備、孫權(quán)、曹操三個政治集團的關(guān)系的處理,正體現(xiàn)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劉備終于取得一席之地,有人說因為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后代,姓劉,漢代即使不行,皇帝也該是姓劉的來做。《三國演義》多次寫劉備、孔明諸人打著劉皇叔的旗號,當然這或有些號召力。但書中也寫劉虞、劉焉、劉表、劉璋、劉曄、劉泌,不僅都姓劉,而且都是皇帝宗族,劉曄是光武嫡派子孫,劉焉、劉璋是漢魯恭王之后,與漢室關(guān)系有的較劉備還密切,何以不能成大事?也有人以為劉備起自寒微,家貧,販履織席,歷經(jīng)艱難,寄人籬下,終于成鼎立一方之主,緣由有了關(guān)、張、趙、馬、黃五虎將,有了好軍師孔明,當然這也有些道理。但哪一路英雄,尤其是曹操、孫權(quán)不擁有眾多的猛將謀士?和良臣勇將相關(guān)的是主上的求賢,“桃園三結(jié)義”和“三顧茅廬”都表現(xiàn)劉備求賢若渴。但曹操重才舉士也是有名的,他一再下詔求賢舉士尋逸才,對郭嘉、典韋的感情也是真誠熾熱的。 事實上,究竟仁義能起多大作用?是否真像孟子說的,行仁義,人民就像水之就下那樣跟隨他?就以取西川為例,劉備最終還不是聽取龐統(tǒng)的話:“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兼弱攻昧”,去攻打同宗的劉璋?有時或需王霸雜用,恩威并施?有人以為劉備襄江攜民緩行招致大敗死傷過多是“婦人之仁”,不無道理??诜Q仁義是否像宋襄公那樣等敵人渡河列陣后再戰(zhàn)而大敗呢?然而仁義終究是人民的愿望。人民希望主持正義、仁厚,而不愿意看到狡詐、陰險等等。仁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孔子說:“仁者愛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眲湓谄D危困厄中履行,不是值得贊賞嗎?孟子期望的仁者無敵,劉備努力去實踐?!度龂萘x》實際描繪了一個儒家的政治烏托邦。東漢末年,很像戰(zhàn)國,四海紛爭,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也。所以行仁政,人民悅之猶解倒懸,劉備希望正是使儒家理想成為現(xiàn)實。如此成功地用形象來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三國演義》在文學史上是少見的。 “演義者,本有其事,而添設敷衍,非無中生有者比也”(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即“演義”是根據(jù)史實,敷陳大義的意思??梢哉f“歷史演義”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特殊品種,它既不同于歷史,不是單純敘述史實的歷史書,而是經(jīng)過藝術(shù)構(gòu)思和加工的文學杰作,但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主要取材于兩方面:一是正史的史料,二是民間的傳說。《三國演義》全部故事的基本輪廓、基本線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大半是依據(jù)歷史事實的。陳壽《三國志》即寫劉備好行仁義。如為平原相,有人使刺客刺他,“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鄙厦鎸懴褰當?,劉備和民眾日行十余里,有人說,“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我何思棄去。’”而劉備臨終,遺詔“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得到過許多人的稱贊。這都說明劉備心存賢良為善。至少把仁義作為一種信念努力去實行,而曹操舉賢才但問進取,不管賢良操守。他要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的人,他問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這樣,“自魏氏膺命,主愛雕蟲,家棄章句,人重異術(shù)……自黃初(魏文帝曹丕)至于晉末,百余年間,儒教盡矣!”(《宋書·臧燾傳》)儒學的破壞,誠如晉傅玄所云:虛無放誕之論,盈于朝野,導致風氣的敗壞。 還應注意到,劉備的仁義也是時代的產(chǎn)物,和東漢推行儒術(shù)、講求氣節(jié)有關(guān)。劉備15歲向大儒盧植學習,盧植以向馬融學習不看一眼馬融家的歌舞女伎著名。蘆植和蔡邕校核五經(jīng),反對宦官和董卓,是一位敢做敢為有政治操守的學者,劉備受盧植的影響是不小的。《三國演義》多次寫劉備去救盧植。盧植還和大儒鄭玄同學,演義寫劉備師事鄭玄、盧植兩人,是可能的。《諸葛亮集》有“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鄭玄)間,……治亂之道,悉矣?!笨梢妱涞娜柿x是東漢經(jīng)術(shù)信念的結(jié)果。而且,西漢經(jīng)學大師韓嬰也是劉備的同鄉(xiāng),傳詩經(jīng),“燕趙間好詩”,劉備的涿郡正是詩經(jīng)風靡之地。歷史、地理的儒家經(jīng)學風尚造就了劉備的仁義??梢娦≌f的發(fā)展是有源頭的,小說的創(chuàng)造恰恰把民族的深厚傳統(tǒng)形象地發(fā)揮到新高度,從而使《三國演義》成為人們喜愛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讀物。 從人物形象塑造來看,《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就更加明顯,作品對曹操是揭露、鞭撻,對劉備則是美化、頌揚。而對劉備。無論在道德上、政治上都全力加以美化,還把劉備的仁義和曹操的詭詐對比著來寫,如描寫曹操對關(guān)羽是用金錢美女、高官厚祿籠絡收買,劉備對關(guān)羽則是同患難、共生死,看重義氣;曹操對徐庶是把他的母親囚禁起來,追使他歸附自己,劉備對徐庶則是因為他母親遭難而不予挽留;曹操對張松擺出一副傲慢姿態(tài),耀武揚威,劉備對張松則謙虛恭敬,以禮相待;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保ㄟ@兩句話,赤裸裸地暴露了剝削階級損人利己的丑惡思想和窮兇極惡的反動面目。這也正是曹操畢生的行動準則)劉備則說;“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0回劉備對龐統(tǒng)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边@幾句就成了全書“擁劉反曹”的實際內(nèi)容。 總之,作者在許多地方拿曹操來同劉備作對比,表現(xiàn)劉備身上具備許多優(yōu)點,特別是劉備的仁義。如劉備騎的“的盧”馬,有人說對主人不利,送給別人騎,別人出了事后,再牽回來自己騎就沒事了。劉備拒絕這樣做,表示不肯嫁禍于人。又如劉備打敗了,離開樊城時,十幾萬百姓跟著一起逃難,有人勸劉備拋棄難民,趕緊轉(zhuǎn)移,劉備也拒絕了,結(jié)果跟難民在一起,一天走不了多少路,被追兵追上打得七零八落,連家屬都失散了。因此,作者在許多地方描寫劉備受到老百姓的擁戴。當呂布襲擊沛城時,劉備一人騎馬逃難,所到之處,人們聽說是劉備,就爭著進獻飲食。劉備駐扎在新野,新野的老百姓在民謠中這樣稱贊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眲湓谛乱?,那里的老百姓就豐衣足食??傊?,劉備是作為一個寬厚愛民的“仁君”,也就是“好皇帝”來塑造的,但是劉備的形象塑造得并不成功,不如曹操的形象那么生動、豐滿。這是因為劉備的形象缺乏現(xiàn)實基礎。從階級實質(zhì)上看,封建統(tǒng)治者只能是曹操一個類型,而不是劉備一個類型。事實上,劉備同樣有政治野心和權(quán)勢欲望,同樣企圖吞并其他割據(jù)勢力,奪取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他投奔劉表,打算把荊州作為立足之地,他進攻劉璋,目的是為了占領(lǐng)西川,但他又屢次表示與劉表、劉璋是同宗的關(guān)系,不忍心搶奪他們的地盤。這就顯得做作,不自然。所以魯迅說《三國演義》描寫劉備的長厚反而近似虛偽,民間也有“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說法。劉備要與曹操爭王圖霸,也就不可能在群雄角逐中不利用一切機會發(fā)展自己、消滅敵對勢力,而作家又要盡量表現(xiàn)他的善良仁慈,便難免不發(fā)生矛盾,使得劉備形象不那么真實可信。封建統(tǒng)治者當然不會都是一個樣子,也有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而能照顧到人民的某些利益,跟暴君比較起來人民也會對這種施行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統(tǒng)治者抱有好感,于是希望出現(xiàn)“仁君”。作為“仁君”的劉備,是封建社會的人民群眾在要求改變自己的不幸處境而又找不到政治出路的情況下幻想出來的。 從全書看,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突出劉備“明君”形象的: 1、劉備的政治理想是解救國家危難、報效國家、安平百姓。小說第一回“桃園三結(jié)義”中,寫劉關(guān)張的共同誓言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劉備力圖安幫定國。作者不僅贊美了劉備,在天下大亂的形勢下,有平敵報國的志向,并且肯定了只有劉備是并起豪杰中的漢室的合法代表,從這里可看出羅貫中的正統(tǒng)思想。小說中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jié),來突出劉備那“吾寧死,而不為不仁不義之事”的品德。 2、突出了劉備的愛民之心,描寫了劉備與人民的緊密關(guān)系。小說中寫出了劉備愛人民,而人民也擁護他。劉備打敗了,離開樊城時,十幾萬老百姓寧可跟著他一起逃命,劉備跟難民在一起,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結(jié)果被追兵打得七零八落,連他自己的家眷都失散了,但劉備還堅持和難民在一起,書中并多次寫劉備看見人民受難而流淚傷心。 3、小說突出了劉備愛惜賢才,禮賢下士?!叭櫭]”集中刻畫了劉備禮賢下士的品德,表現(xiàn)了劉備對賢才的愛慕和敬重。劉備與諸葛亮、與張飛、關(guān)羽間的甚相敬愛,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君臣關(guān)系。 總之,小說中的劉備是以民為本,寬厚待人。他有雄才大略和英雄膽識,又有知人善任取信于民的優(yōu)秀品質(zhì)、才能,他是個明君、好皇帝。 三國故事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在北宋時已經(jīng)形成。到了《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的三國戲中更得到了加強。從宋到元,民族矛盾是一個尖銳、突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圖重建漢朝而又偏處西南一隅的劉備集團曾經(jīng)被當作漢族政權(quán)的象征,而盤踞中原的曹操集團則被借指漢族政權(quán)的篡奪者。所謂“人心思漢”、“恢復漢室”,在當時是寄托了愛國愿望的。陸游有詩說:“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币馑际菨h朝的政權(quán)會得到中興,連天的意志都是要討伐曹操的,陸游借蜀漢北伐曹魏表示南宋王朝定能收復中原,趕走金人,統(tǒng)一全國。元代關(guān)漢卿在他的雜劇《單刀會》中口口聲聲講“漢家節(jié)”,其中同樣包含著民族感情??陀^上,《三國演義》在這方面也產(chǎn)生了社會影響。明代末年,李定國與孫可望同是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獻忠的部將,清兵入關(guān),孫可望投降清朝,有個姓金的人在李定國的部隊中為李定國講說《三國演義》,痛斥孫可望是不忠于漢朝的董卓、曹操,而希望李定國成為協(xié)助劉備“恢復漢室”的諸葛亮。李定國說:我不敢盼望做到像諸葛亮那樣,但我一定努力學習關(guān)羽、張飛、姜維。李定國一直堅持抗清,最后以身殉國。這是我們聯(lián)系宋元歷史背景,說明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形成的一個社會因素,當然不能認為《三國演義》直接反映了民族矛盾。 也要看到《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與羅貫中的封建正統(tǒng)觀念是分不開的?,F(xiàn)在有些研究文章不承認《三國演義》有封建正統(tǒng)觀念,這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度龂萘x》擁劉,因為劉備仁慈寬厚,劉表、劉璋雖然也姓劉,作者并不肯定他們。《_三國演義》反曹,冠為曹操遁惡奸詐,孫權(quán)雖然也割據(jù)一方,但并不像曹操那么壞,作者的批判矛頭也沒有指向?qū)O權(quán)。然而,又不能不看到,《三國演義》對于劉備的頌揚,處處強調(diào)他是“漢室宗親”,在“漢室傾頹”的時候“欲伸大義于天下”,也就是力圖恢復和維持漢王朝的統(tǒng)治。而對于曹操的譴責,則處處強調(diào)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陰謀篡奪漢王朝政權(quán)。因此,劉備當上皇帝就叫“正位續(xù)大統(tǒng)”,算是名正言順的了;反之,曹操則是竊國弄權(quán),“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毛宗崗的修訂本,封建正統(tǒng)觀念又進一步加強了。曹丕篡位,羅貫中原來描寫曹后站在哥哥曹丕一邊,斥責漢獻帝,毛宗綱則改寫為曹后站在漢獻帝一邊,斥責曹丕。毛宗崗增加孫夫人聽說劉備病死,自已也投江的情節(jié),其中也有尊崇漢室的意思。封建正統(tǒng)思想,本是一種反動的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辯護,用一家一姓的“統(tǒng)”系來把現(xiàn)有政權(quán)合法化,以消除一切“犯上作亂”的不軌行為。聯(lián)系《三國演義》對待黃巾起義的錯誤態(tài)度,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的思想局限。當然,把《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完全歸于作者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那也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