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文化名樓是湖南岳陽岳陽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山西永濟鸛雀樓、云南昆明大觀樓、陜西西安鐘鼓樓、山東煙臺蓬萊閣、江蘇南京閱江樓、湖南長沙天心閣、浙江寧波天一閣。 湖南岳陽岳陽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岳陽樓(Yueyang Tower)位于湖南岳陽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始建于三國東吳時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 現(xiàn)存岳陽樓重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在岳陽西城墻上,坐東向西,面臨洞庭湖,遙見君山。樓平面矩形,正面三間,周圍廊,三層三檐,通高近20米。屋頂為四坡盔頂,屋面上凸下凹,為中國現(xiàn)存最大盔頂建筑,覆黃琉璃瓦,翼角高翹。岳陽樓的樓頂為層迭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fù)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jié)構(gòu)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樓前兩側(cè)左右與樓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為陪襯。 岳陽樓的建筑構(gòu)制獨特,風格奇異。氣勢之壯闊,構(gòu)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jié)構(gòu),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飛的鯤鵬。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jié)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wěn)如磐石。 1988年1月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武漢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天下江山第一樓”位于湖北武漢武昌長江南岸蛇山峰嶺之上。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國家5A級景點,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享有“天下絕景”之稱。 唐朝詩人李白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漢江城之稱名揚四海;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得黃鶴樓聲名大振。因與對岸晴川閣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宋畫《黃鶴樓圖》再現(xiàn)了宋樓的面貌。圖中黃鶴樓建在城臺上,臺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淼。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之后,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F(xiàn)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后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及當時樓貌照片,已不是宋畫在高臺上叢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nèi)部實為九層。下、中二檐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海拔高度61.7米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xiàn)代建筑技術(shù)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飛檐5層,攢尖樓頂,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span lang="EN-US">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 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lián)、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zhèn)風光盡收眼底,雄偉壯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江西南昌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滕王閣(Pavilion of Prince Teng),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著中國五千年積淀的文化、藝術(shù)和傳統(tǒng)。滕王閣是南方唯一一座皇家建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它與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的滕王閣先后共重建達29次之多,屢毀屢建。 現(xiàn)在的滕王閣共9層,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主閣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是南昌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滕王閣高聳于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閣中,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shù)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xiàn)王勃創(chuàng)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杰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lǐng)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xiàn)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為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guān)。 滕王閣瀕鄰贛江,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余米,主體建筑為宋式仿木結(jié)構(gòu),突出背城臨江,瑰瑋奇特的氣勢。2001年1月核準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山東煙臺蓬萊閣(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
蓬萊閣坐落在山東省煙臺地區(qū)的蓬萊市城北海邊的山崖上,最早創(chuàng)建于宋朝(960~1269年)時期的公元1070年,它與湖南岳陽岳陽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 蓬萊是中國道教傳說中著名的神仙住所和人間仙境。傳說公元前3世紀,中國的統(tǒng)治者秦始皇聽說這里生產(chǎn)一種長生不老的藥物,而且還有神仙出現(xiàn)。于是他下令一個叫徐福的人,帶領(lǐng)著很多少年前往尋找神藥。后來,中國道教就把該地作為圣地。而歷代朝廷也先后在這里建立了不少宮觀,蓬萊閣就是其中之一。 蓬萊閣是一個古建筑群,主要由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蓬萊閣、彌陀寺等幾組不同的祠廟殿堂、閣樓、亭坊建筑組成。面積1.89萬平方公里。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于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閣素以“人間仙境”著稱于世,其“八仙過?!眰髡f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nèi)外。歷經(jīng)風雨滄桑,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以蓬萊閣古建筑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余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和休閑度假勝地。 山西永濟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城郊黃河岸畔,該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zhèn)河外之地,筑為層樓,由于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特,加之區(qū)位優(yōu)越,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唐宋之際即為河東勝概,唐代文人雅士留詩者甚多?!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奔词翘拼娙送踔疁o登樓賞景,放歌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 該樓歷唐經(jīng)宋,元初(公元1272年)毀于戰(zhàn)火。數(shù)百年來,無數(shù)觀光游人只能望河興嘆,空留下無盡的遺憾。1997年12月,鸛雀樓復(fù)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框架結(jié)構(gòu),新落成的鸛雀樓系彷唐形制,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筑面積33000平方米,總投資5833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整座建筑共分九層,其中臺基部分三層。主樓游覽層共六層,其中,明三層暗三層,除抱廈,廊柱,回廊外,樓內(nèi)還設(shè)有兩部樓梯間和兩部載人電梯上下相通。一、二層中間有天井,四、六層每層設(shè)一回廊,六層設(shè)一舞臺。登樓觀大河,其勢依舊雄偉壯觀,令人遐想。 云南昆明大觀樓
大觀樓,位于云南昆明市近華浦南面,三重檐琉璃戧角木結(jié)構(gòu)建筑。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建二層樓宇。乾隆年間,孫髯翁為其撰寫長聯(lián),由名士陸樹堂書寫刊刻,大觀樓因長聯(lián)而成中國名樓。道光八年(1828年)修葺大觀樓,增建為三層。咸豐三年(1853年)咸豐帝題“拔浪千層”匾,咸豐七年(1857年)長聯(lián)與樓毀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復(fù)遭大水,光緒九年(1883年)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趙藩重以楷書刊刻長聯(lián)。 目前,大觀樓在大觀公園之內(nèi),樓高18米,占地面積224平方米。198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將大觀樓列入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孫髯翁為其撰寫長聯(lián)(天下第一長聯(lián)) 上聯(lián):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 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lián):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 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陜西西安鐘鼓樓
西安鼓樓位于西安城內(nèi)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 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jīng)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樓巍然聳立。 西安鼓樓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臺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 樓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闊7間,進深3間,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整個建筑層次分明,渾雄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樓設(shè)在磚臺基兩側(cè),在第一層樓的西側(cè)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在樓的南檐下正中,懸掛有“文武盛地”藍底金字匾額,是陜西巡撫張楷重修此樓竣工后,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筆”。北檐正中懸掛有“聲聞于天”匾額,筆力挺拔,相傳系咸寧李允寬所書。從50年代開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為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文化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恢復(fù)“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定重制鼓樓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yōu)質(zhì)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huán)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和鼓樓之間,開辟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造型獨特的聲光噴泉不時變換,是古城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鼓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wù)院公布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南京閱江樓
閱江樓位于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景區(qū)內(nèi)有閱江樓、玩咸亭、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古城墻等30余處歷史遺跡,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全國知名旅游勝地,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獅子山原名盧龍山,高78米,周長2公里,有“獅嶺雄觀”之美譽,為金陵48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盧龍山大敗陳友諒,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chǔ)。朱元璋稱帝后,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并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600年來雖有2篇《閱江樓記》流傳于世,但終因種種原因未建成。 閱江樓始建于1999年2月,2001年9月建成并對外開放,從此結(jié)束了“有記無樓”的歷史。閱江樓高52米,共7層(外觀4層暗3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被譽為江南四大名樓,成為南京標志之一。 登上閱江樓,放眼遠眺,浩瀚的大江風光一覽無余,令人心曠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盡收眼底。 總投資1億多元的獅子山閱江樓景區(qū),總面積30公頃,其中,水面近10公頃,主要由盧龍湖、明城墻、閱江樓等景點組成,各景點之間巧妙搭配,形成了水包城、城包山、山托樓的總體布局。 獅子山閱江樓景區(qū)的建成,改變了南京的旅游形象,濃郁的大明文化內(nèi)涵,山水融為一體的迤儷風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成為古城南京又一個旅游亮點。 湖南長沙天心閣
天心閣位于湖南省會長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閣和古城墻為主要景點的歷史名勝,自明代以來,天心閣被視為古城長沙的標志,素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之美譽。 雄踞于古城墻垣之上的天心閣,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史料中最早有記載的是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善化縣知縣唐源的《分地方申詳》一文和明崇禎年間俞儀的《天心閣眺望》一詩,距今近500年的歷史。天心閣歷朝歷代為官民所重,不同時期均有修茸。明末時閣樓為一層,清乾隆年間修建為兩層,嘉慶年間加建為三層,至民國初期(1924年),當局將年久失修的天心閣全面修繕加固,并在閣樓的左右兩側(cè)仿照北京文瀾閣的規(guī)制,增建二軒(南軒和北軒),氣勢尤顯壯觀,后毀于1938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文夕大火”?,F(xiàn)天心閣為1983年在原址重建,仿明清建筑風格,主閣樓三層,高14.6米;南、北各有兩個附閣(南屏、北拱)高10米;主閣和附閣之間以廊連接,其勢雄偉壯觀、氣度恢弘。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于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yīng)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因此這里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閣位于古城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愿在此祈福消災(zāi)、強世興家。清乾隆年間,隨著城南書院遷址天心閣城墻下,天心古閣曾作為與城南書院相對應(yīng)的文化祭祀場所,閣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兩尊神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舊時前來拜祭的人絡(luò)繹不絕,文人墨客也常登閣遠眺、吟詩作賦。清代大學者黃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guān)心”已成為千古絕唱,而明代李東陽的“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絕妙佳聯(lián)至今仍被廣為傳頌。天心閣下的古城墻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為長沙王吳芮所筑,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明洪武五年(1372年)長沙守御指揮使邱廣修復(fù)加固,其長為8.5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窄條狀,共設(shè)九座城門,大大增強了長沙城池的防御能力。后至1924年原國民政府修筑環(huán)城馬路,僅保留天心閣這段古城墻,其長251米,高13.4米,存南、北兩月城,是我國古代城防工事現(xiàn)存實例中極為罕見的,對研究古代軍事城市防御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古城長沙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載體和歷史遺址。 天心閣現(xiàn)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歷史文化名樓。 浙江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處。1982年3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新增中國地方志珍藏館、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處。中國地方志珍藏館收藏全國各級各類當代地方志6730多冊,獲200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最佳創(chuàng)意獎”,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2003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2007年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天一閣占地面積2.6公頃,是一個以藏書文化為核心,集藏書的研究、保護、管理、陳列、社會教育、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F(xiàn)藏古籍達30余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余卷,除此,還收藏大量的字畫、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藝品。設(shè)有《天一閣發(fā)展史陳列》、《中國地方志珍藏館》、《中國現(xiàn)存藏書樓陳列》、《明清法帖陳列》等陳列廳,書畫館常年開展各種臨時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天一閣分藏書文化區(qū)、園林休閑區(qū)、陳列展覽區(qū)。以寶書樓為中心的藏書文化區(qū)有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經(jīng)閣、明州碑林、千晉齋和新建藏書庫。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閑區(qū)有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百鵝亭、凝暉堂等景點。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為中心的陳列展覽區(qū),包括芙蓉洲、聞氏宗祠和新建的書畫館。書畫館在秦祠西側(cè),粉墻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棟,曰:“云在樓,博雅堂,晝錦堂,畫簾堂,狀元廳,南軒。”與金碧輝煌的秦祠相映照。 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將緊鄰天一閣的陳氏宗祠、聞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莊、銀臺第、鼓樓、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單位(點)納入天一閣統(tǒng)一管理,并在陳氏宗祠內(nèi)增設(shè)《麻將起源地陳列》、白云莊設(shè)置了《浙東學術(shù)文化陳列》、銀臺第開設(shè)官宅博物館;秦氏支祠、白云莊相繼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寧波市城市口號中的“書藏古今”便指天一閣的藏書文化。 天一閣博物館宣傳語:“風雨天一閣,藏盡天下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