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朱自清散文集《論雅俗共賞》——論逼真與如畫

 侯希誠的圖書館 2014-03-06

朱自清散文集《論雅俗共賞》論逼真與如畫

 
《春雪間早梅》韓愈 
梅將雪共春,彩艷不相因。逐吹能爭密,排枝巧妒新。
誰令香滿座,獨使凈無塵。芳意饒呈瑞,寒光助照人。
玲瓏開已遍,點綴坐來頻。那是俱疑似,須知兩逼真。
熒煌初亂眼,浩蕩忽迷神。未許瓊華比,從將玉樹親。
先期迎獻歲,更伴占茲晨。愿得長輝映,輕微敢自珍。
 
——關于傳統(tǒng)的對于自然和藝術的態(tài)度的一個考察
   
“逼真”與“如畫”這兩個常見的批評用語,給人一種矛盾感?!氨普妗笔墙跽?SPAN lang=EN-US>,就是像真的?!叭绠嫛笔窍癞?SPAN lang=EN-US>,像畫的。這兩個語都是價值的批評,都說是“好”。

   那么,到底是真的好呢?還是畫的好呢?更教人迷糊的,清朝大畫家王鑒說的:人見佳山水,輒曰“如畫”,見善丹青,輒曰“逼真”。(《染香庵跋畫》)丹青就是畫。那么,到底是“如畫”好呢?還是“逼真”好呢?照歷來的用例,似乎兩個都好,兩個都好而不沖突,怎么會的呢?這兩個語出現(xiàn)在我們的中古時代,沿用得很久,也很廣,表現(xiàn)著這個民族對于自然和藝術的重要的態(tài)度。直到白話文通行之后,我們有了完備的成套的批評用語,這兩個語才少見了,但是有時還用得著,有時也翻成白話用著。

  這里得先看看這兩個語的歷史。照一般的秩序,總是先有“真”,后才有“畫”,所以我們可以順理成章的說“逼真與如畫”——將“逼真”排在“如畫”的前頭。然而事實上似乎后漢就有了“如畫”這個語,“逼真”卻大概到南北朝才見。這兩個先后的時代,限制著“畫”和“真”兩個詞的意義,也就限制著這兩個語的意義;不過這種用語的意義是會跟著時代改變的?!逗鬂h書·馬援傳》里說他: 為人明須發(fā),眉目如畫。
 
唐朝李賢注引后漢的《東觀記》說:  
援長七尺五寸,色理發(fā)膚眉目容貌如畫。

  可見“如畫”這個語后漢已經(jīng)有了,南朝范曄作《后漢書·馬援傳》,大概就根據(jù)這類記載;他沿用“如畫”這個形容語,沒有加字,似乎直到南朝這個語的意義還沒有什么改變。但是“如畫”到底是什么意義呢?

  我們知道直到唐初,中國畫是以故事和人物為主的,《東觀記》里的“如畫”,顯然指的是這種人物畫。早期的人物畫由于工具的簡單和幼稚,只能做到形狀勻稱與線條分明的地步,看武梁祠的畫像就可以知道。畫得勻稱分明是畫得好;人的“色理發(fā)膚眉目容貌如畫”,是相貌生得勻稱分明,也就是生得好。但是色理發(fā)膚似乎只能說分明,不能說勻稱,范曄改為“明須發(fā),眉目如畫”,是很有道理的。勻稱分明是常識的評價標準,也可以說是自明的標準,到后來就成了古典的標準。類書里還舉出三國時代諸葛亮的《黃陵廟記》,其中敘到“乃見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巒如畫”, 上文還有“睹江山之勝”的話。清朝嚴可均編輯的《全三國文》里說“此文疑依托”,大概是從文體或作風上看。筆者也覺得這篇記是后人所作?!敖街畡佟边@個意念到東晉才逐漸發(fā)展,三國時代是不會有的;而文體或作風又不像。文中“如畫”一語,承接著“江山之勝”,已經(jīng)是變義,下文再論。

  “如畫”是像畫,原義只是像畫的局部的線條或形體,可并不說像一個畫面;因為早期的畫還只以個體為主,作畫的人對于整個的畫面還沒有清楚的意念。這個意念似乎到南北朝才清楚的出現(xiàn)。南齊謝赫舉出畫的六法,第五是“經(jīng)營布置”,正是意識到整個畫面的存在的證據(jù)。就在這個時代,有了“逼真”這個語,“逼真”是指的整個形狀。

  如《水經(jīng)注·沔水篇》說: 上粉縣……堵水之旁……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
   
這里“逼真”是說像真的白馬一般。但是山石像真的白馬又有什么好呢?這就牽連到這個“真”字的意義了。這個“真”固然指實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里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馬,有生氣,有生意,所以好?!氨普妗钡扔谒渍Z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如果這些話不錯,“逼真”這個意念主要的還是跟著畫法的發(fā)展來的。

  這時候畫法已經(jīng)從勻稱分明進步到模仿整個兒實物了。六法第二“骨法用筆”似乎是指的勻稱分明,第五“經(jīng)營布置”是進一步的勻稱分明。第三“應物象形”,第四“隨類傅彩”,第六“傳模移寫”,大概都在說出如何模仿實物或自然;最重要的當然是“氣韻生動”,所以放在第一。“逼真”也就是近于自然,像畫一般的模仿著自然,多多少少是寫實的。
   
唐朝張懷……的《書斷》里說:

  太宗……尤善臨古帖,殆于逼真。
   
這是說唐太宗模仿古人的書法,差不多活像,活像那些古人。不過這似乎不是模仿自然。但是書法是人物的一種表現(xiàn),模仿書法也就是模仿人物;而模仿人物,如前所論,也還是模仿自然。再說我國書畫同源,基本的技術都在乎“用筆”,書法模仿書法,跟畫的模仿自然也有相通的地方。不過從模仿書法到模仿自然,究竟得拐上個彎兒。老是拐彎兒就不免只看見那作品而忘掉了那整個兒的人,于是乎“貌同心異”,模仿就成了死板板的描頭畫角了。書法不免如此,畫也不免如此。這就不成其為自然。郭紹虞先生曾經(jīng)指出道家的自然有“神化”和“神遇”兩種境界。而“氣韻生動”的“氣韻”,似乎原是音樂的術語借來論畫的,這整個語一方面也接受了“神化”和“神遇”的意念,綜合起來具體的說出,所以作為基本原則,排在六法的首位。但是模仿成了機械化,這個基本原則顯然被忽視。為了強調(diào)它,唐朝人就重新提出那“神”的意念,這說是復古也未嘗不可。于是張懷……開始將書家分為“神品”“妙品”“能品”,朱景元又用來論畫,并加上了“逸品”。這神、妙、能、逸四品,后來成了藝術批評的通用標準,也是一種古典的標準。但是神、妙、逸三品都出于道家的思想,都出于玄心和達觀,不出于常識,只有能品才是常識的標準。

  重神當然就不重形,模仿不妨“貌異心同”;但是這只是就間接模仿自然而論。模仿別人的書畫詩文,都是間接模仿自然,也可以說是藝術模仿藝術。直接模仿自然,如“山石似馬”,可以說是自然模仿自然,就還得“逼真”才成。韓愈的《春雪間早梅》詩說:
那是俱疑似,

  須知兩逼真!

  春雪活像早梅,早梅活像春雪,也是自然模仿自然,不過也是像畫一般模仿自然。至于韓
的詩:

  縱有才難詠,
寧無畫逼真!

  說是雖然詩才薄弱,形容不出,難道不能畫得活像!這指的是女子的美貌,又回到了人物畫,可以說是藝術模仿自然。這也是直接模仿自然,要求“逼真”,跟“山石似馬”那例子一樣。
   
到了宋朝,蘇軾才直截了當?shù)姆穸恕靶嗡啤?SPAN lang=EN-US>,
他《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的詩里說:

  論畫以形似, 見與兒童鄰……  
邊鸞雀寫生, 趙昌花傳神……

  “寫生”是“氣韻生動”的注腳。后來董……的《廣川畫跋》里更提出“生意”這個意念。他說:

  世之評畫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至是為能盡其技。嘗問如何是當處生意?
    
,殆謂自然。問自然,則曰能不異真者斯得之矣。且觀天地生物,特一氣運化爾,其功用秘移,與物有宜,莫知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今畫者信妙矣,方且暈形布色,求物比之,似而效之,序以成者,皆人力之后失也,豈能以合于自然者哉!

  “生意”是真,是自然,是“一氣運化”?!皶炐尾忌?SPAN lang=EN-US>,
比物求似,只是人工,不合自然。他也在否定“形似”,一面強調(diào)那氣化或神化的“生意”。這些都見出道家“得意忘言”以及禪家“參活句”的影響。不求“形似”,當然就無所謂“逼真”;因為“‘真”既沒有定形,逼近與否是很難說的。我們可以說“神似”,也就是“傳神”,卻和“逼真”有虛實之分。見 與兒童鄰……

  邊鸞雀寫生, 趙昌花傳神……

  “寫生”是“氣韻生動”的注腳。后來董……的《廣川畫跋》里更提出“生意”這個意念。他說:

  世之評畫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至是為能盡其技。嘗問如何是當處生意?

  曰,殆謂自然。問自然,則曰能不異真者斯得之矣。且觀天地生物,特一氣運化爾,其功用秘移,與物有宜,莫知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今畫者信妙矣,方且暈形布色,求物比之,似而效之, 序以成者,皆人力之后失也,豈能以合于自然者哉!

  “生意”是真,是自然,是“一氣運化”?!皶炐尾忌?SPAN lang=EN-US>,比物求似,只是人工,不合自然。他也在否定“形似”,一面強調(diào)那氣化或神化的“生意”。這些都見出道家“得意忘言”以及禪家“參活句”的影響。不求“形似”,當然就無所謂“逼真”;因為“‘真”既沒有定形,逼近與否是很難說的。我們可以說“神似”,也就是“傳神”,卻和“逼真”有虛實之分。
不過就畫論畫,人物、花鳥、草蟲,到底以形為本,常識上還只要求這些畫“逼真”。跟蘇軾差不多同時的晁以道的詩說得好:

  畫寫物外形, 要于形不改。

   就是這種意思。但是山水畫另當別論。
    
東晉以來士大夫漸漸知道欣賞山水,這也就是風景,也就是“江山之勝”。但是在畫里山水還只是人物的背景,《世說新語》記顧愷之畫謝鯤在巖石里,就是一個例證。

  那時卻有個宗炳,將自己游歷過的山水,畫在墻壁上,“臥以游之”。這是山水畫獨立的開始,但是這種畫無疑的多多少少還是寫實的。到了唐朝,山水畫長足的發(fā)展,北派還走著近乎寫實的路,南派的王維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卻走上了象征的路。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文人畫的特色就在“畫中有詩”。因為要“有詩”,有時就出了常識常理之外。張彥遠說“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也說他家藏得有王氏的“《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但是沈氏卻說:
    
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

  這里提到了“神”、“天”就是自然,而“俗人”是對照著“文人”說的。沈氏在上文還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神會”可以說是象征化。桃杏芙蓉蓮花雖然不同時,放在同一個畫面上,線條、形體、顏色卻有一種特別的和諧,雪中芭蕉也如此。這種和諧就是詩。桃杏芙蓉蓮花等只當作線條、形體、顏色用著,只當作象征用著,所以就可以“不問四時”。這也可以說是裝飾化,圖案化,程式化。但是最容易程式化的最能夠代表文人化的是山水畫,蘇軾的評語,正指王維的山水畫而言。

  桃杏芙蓉蓮花等等是個別的實物,形狀和性質各自分明,“同畫一景”,俗人或常人用常識的標準來看,馬上覺得時令的矛盾,至于那矛盾里的和諧,原是在常識以外的,所以容易引起爭辯。山水,文人欣賞的山水,卻是一種境界,來點兒寫實固然不妨,可是似乎更宜于象征化。
山水里的草木鳥獸人物,都吸收在山水里,或者說和山水合為一氣;獸與人簡直可以沒有,如元朝倪瓚的山水畫,就常不畫人,據(jù)說如此更高遠,更虛靜,更自然。這種境界是畫,也是詩,畫出來寫出來是的,不畫出來不寫出來也是的。這當然說不上“像”,更說不上“活像”或“逼真”了。“如畫”倒可以解作像這種山水畫。但是唐人所謂“如畫”,還帶有寫實的意味,例如李商隱的詩:
 
茂苑城如畫,
閶門瓦欲流。

皮日休的詩:

  樓臺如畫倚霜空。

  雖然所謂“如畫”指的是整個畫面,卻似乎還是北派的山水畫。上文《黃陵廟記》里的“如畫”,也只是這個意思。

  到了宋朝,如林逋的詩:

  白公睡閣幽如畫。

  這個“幽”就全然是境界,像的當然是南派的畫了?!叭绠嫛笨梢哉f是屬于自然模仿藝術一類。

  上文引過王鑒的話,“人見佳山水,輒曰‘如畫’”,這“如畫”是說像南派的畫。他又說“見善丹青,輒曰‘逼真’”,這丹青卻該是人物、花鳥、草蟲,不是山水畫。
則知形影無定法,真假無滯趣,惟在妙悟人得之;不爾,雖工未為上乘也。

  形影無定,真假不拘,求“形似”也成,不求“形似”也成,只要妙悟,就能夠恰到好處。但是“雖工未為上乘”,“形似”到底不夠好。但這些話并不曾解決了他想像中的矛盾,反而越說越糊涂。照“真假無滯趣”那句話,似乎畫是假的;可是既然不拘真假,假而合于自然,也未嘗不可以說是真的。其實他所謂假,只是我們說的境界,與實物相對的境界。照我們看,境界固然與實物不同,卻也不能說是假的。同是清朝大畫家的王時敏在一處畫跋里說過:

  石谷所作雪卷,寒林積素,江村寥落,一一皆如真境,宛然輞川筆法。

  輞川指的王維,“如真境”是說像自然的境界,所謂“得心應手,意到便成”,“莫知為之者”。自然的境界盡管與實物不同,卻還不妨是真的。
   
則知形影無定法,真假無滯趣,惟在妙悟人得之;不爾,雖工未為上乘也。

  形影無定,真假不拘,求“形似”也成,不求“形似”也成,只要妙悟,就能夠恰到好處。但是“雖工未為上乘”,“形似”到底不夠好。但這些話并不曾解決了他想像中的矛盾,反而越說越糊涂。照“真假無滯趣”那句話,似乎畫是假的;可是既然不拘真假,假而合于自然,也未嘗不可以說是真的。其實他所謂假,只是我們說的境界,與實物相對的境界。照我們看,境界固然與實物不同,卻也不能說是假的。同是清朝大畫家的王時敏在一處畫跋里說過:

  石谷所作雪卷,寒林積素,江村寥落,一一皆如真境,宛然輞川筆法。

  輞川指的王維,“如真境”是說像自然的境界,所謂“得心應手,意到便成”,“莫知為之者”。自然的境界盡管與實物不同,卻還不妨是真的。王鑒沒有弄清楚這個分別,覺得這兩個語在字面上是矛盾的,要解決這個矛盾,他接著說:

   
“逼真”與“如畫”這兩個語借用到文學批評上,意義又有些變化。這因為文學不同于實物,也不同于書法的點畫,也不同于畫法的“用筆”“象形”“傅彩”。文學以文字為媒介,文字表示意義,意義構成想像;想像里有人物,花鳥,草蟲,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實物,也有境界。但是這種實物只是想像中的實物;至于境界,原只存在于想像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向來評論詩文以及小說戲曲,常說“神態(tài)逼真”,“情景逼真”,指的是描寫或描畫。寫神態(tài)寫情景寫得“逼真”與“如畫”這兩個語借用到文學批評上,意義又有些變化。這因為文學不同于實物,也不同于書法的點畫,也不同于畫法的“用筆”“象形”“傅彩”。文學以文字為媒介,文字表示意義,意義構成想像;想像里有人物,花鳥,草蟲,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實物,也有境界。但是這種實物只是想像中的實物;至于境界,原只存在于想像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向來評論詩文以及小說戲曲,常說“神態(tài)逼真”,“情景逼真”,指的是描寫或描畫。寫神態(tài)寫情景寫得活像,并非訴諸直接的感覺,跟“山石似馬,望之逼真”以及“寧無畫逼真”的直接訴諸視覺不一樣,這是訴諸想像中的視覺的。宋朝梅堯臣說過“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如”字很確;這種“逼真”只是使人如見??墒窍騺硪渤Uf“口吻逼真”,寫口氣寫得活像,是使人如聞,如聞其聲。這些可以說是屬于藝術模仿自然一類。向來又常說某人的詩“逼真老杜”,某人的文“逼真昌黎”,這是說在語匯,句法,聲調(diào),用意上,都活像,也就是在作風與作意上都活像,活像在默讀或朗誦兩家的作品,或全篇,或斷句。這兒說是“神似老杜”“神似昌黎”也成,想像中的活像本來是可實可虛兩面兒的。這是屬于藝術模仿藝術一類。文學里的模仿,不論模仿的是自然或藝術,都和書畫不相同;倒可以比建筑,經(jīng)驗是材料,想像是模仿的圖樣。
   
這種“逼真”與“如畫”都只是分明、具體、可感覺的意思, 向來批評文學作品,還常說“神態(tài)如畫”,“情景如畫”,“口吻如畫”,也指描寫而言。上文“如畫”的例句,都屬于自然模仿藝術一類。這兒是說“寫神態(tài)如畫”,“寫情景如畫”,“寫口吻如畫”,可以說是屬于藝術模仿自然一類。在這里“如畫”的意義卻簡直和“逼真”是一樣,想像的“逼真”和想像的“如畫”在想像里合而為一了。
   
這種“逼真”與“如畫”都只是分明、具體、可感覺的意思, 向來批評文學作品,還常說“神態(tài)如畫”,“情景如畫”,“口吻如畫”,也指描寫而言。上文“如畫”的例句,都屬于自然模仿藝術一類。這兒是說“寫神態(tài)如畫”,“寫情景如畫”,“寫口吻如畫”,可以說是屬于藝術模仿自然一類。在這里“如畫”的意義卻簡直和“逼真”是一樣,想像的“逼真”和想像的“如畫”在想像里合而為一了。
正是常識對于自然和藝術所要求的??墒钦f“景物如畫”或“寫景物如畫”,卻是例外。這兒“如畫”的“畫”,可以是北派山水,可以是南派山水,得看所評的詩文而定;若是北派,“如畫”就只是勻稱分明,若是南派,就是那詩的境界,都與“逼真”不能合一。不過傳統(tǒng)的詩文里寫景的地方并不很多,小說戲劇里尤其如此,寫景而有境界的更少,因此王維的“詩中有畫”才見得難能可貴,模仿起來不容易。他創(chuàng)始的“畫中有詩”的文人畫,卻比那“詩中有畫”的詩直接些,具體些,模仿的人很多,多到成為所謂南派。我們感到“如畫”與“逼真”兩個語好像矛盾,就由于這一派文人畫的影響。不過這兩個語原來既然都只是常識的評價標準,后來意義雖有改變,而除了“如畫”在作為一種境界解釋的時候變?yōu)樾拿钯p以外,也都還是常識的標準。這就可見我們的傳統(tǒng)的對于自然和藝術的態(tài)度,一般的還是以常識為體,雅俗共賞為用的。那些“難可與俗人論”的,恐怕到底不是天下之達道罷。
               
天津《民國日報》文藝副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