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式步槍 舊日本帝國軍隊以三八式6.5mm步槍為基礎改進發(fā)展的新一代軍用制式步槍。九九式步槍1939年定型投產(chǎn),日本紀元2599年(昭和14年)服役,所以命名為九九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的實戰(zhàn)射擊精度與三八式標準步槍差不多,實戰(zhàn)精度也很高,所發(fā)射的7.7mm子彈同樣是采用無煙無焰的火棉發(fā)射藥,不過7.7mm子彈頭短,擊中目標后易翻滾,因此九九式步槍對人體的傷害力比使用6.5mm口徑彈藥的三零式/三八式等步槍大的多九九式7.7mm步槍是日本在二戰(zhàn)結束前以三八式6.5mm步槍為基礎改進發(fā)展的新一代軍用制式步槍,主要用于對外侵略作戰(zhàn)。由于二戰(zhàn)后期的日本已陷入重重困境,為做最后掙扎,繼續(xù)加緊侵略作戰(zhàn),日軍需要大量九九式步槍,但當時生產(chǎn)材料不足,且缺少熟練技工,因而武器粗制濫造,名聲糟糕。其他戰(zhàn)敗國如德國在二戰(zhàn)末期也有類似情況。 日本軍隊裝備的三八式步槍等使用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日本設計了7.7×58mm子彈,開始只用于機槍,后來又決定也用于步槍,日軍的九九式步槍就是為了發(fā)射7.7mm子彈而研制裝備的。九九式是旋轉后拉槍機式非自動軍用步槍,日軍采用該槍作制式槍有其自身考慮。當時的日本不具備用半自動步槍作為制式步槍的基礎,因為半自動步槍的彈藥消耗量比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大,如果不能確保彈藥的及時供應,半自動射擊的火力優(yōu)勢就無法實現(xiàn)。二戰(zhàn)中,全軍采用半自動步槍作制式的只有美國,其他國家與日本一樣,步兵的主要裝備是旋轉后拉槍機式步槍。德國與蘇聯(lián)只是部分部隊采用半自動步槍作制式。 九九式步槍主要由小倉兵工廠、大阪兵工廠以及廣島東洋工業(yè)等主要兵工廠生產(chǎn),當時被日軍占領下的奉天兵工廠也是九九式步槍的主要生產(chǎn)廠之一。九九式步槍總產(chǎn)量超過2600000支,主要裝備日軍在東南亞以及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部隊,九九式步槍在中國戰(zhàn)場上并不多見。有意思的是,在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的兵工署將大量的九九式步槍改為7.92毫米口徑并裝備二線部隊使用。 當時,日本采用的三八式、九九式步槍其性能并不遜于同時代的步槍。時至今日,九九式步槍初期型及配裝單腳架的中期型都已成為收藏珍品。九九式步槍使用7.7mmT-99式步槍彈。
該彈又稱7.7×58mm步槍彈、7.7mmJAP、7.7mm步槍彈或有坂7.7mm步槍彈等。此彈是為了方便步槍和輕機槍使用而對7.7mmT-92式步槍彈改進而成。日軍于1939年正式采用,主要配用于九九式步/騎槍、二年式傘兵步槍、九九式輕機槍和戰(zhàn)爭末期仿自美國M1伽蘭德的五年式半自動步槍等。此彈除了改半突緣彈殼為無突緣彈殼外,彈頭質量也有所減輕,彈頭底部改為平底,此外彈殼局部尺寸有細微差別,所以實際上與T-92步槍彈不通用。除日本外,中國為了使用繳獲的日式武器,也曾經(jīng)生產(chǎn)過此彈。目前此彈已經(jīng)全部撤裝,只有瑞典諾瑪彈藥公司還有生產(chǎn)銷售,剩余的軍用槍彈也有銷售,但是日本原產(chǎn)未拆封的槍彈已經(jīng)比較少見。
標準的T―99式步槍彈采用尖頭、平底、鉛心、黃銅被甲彈頭,質量11.8g,初速728m/s,無突緣瓶形彈殼,伯爾丹式底火(諾瑪公司產(chǎn)品采用博克賽式底火),全彈質量26.9g。除黃銅彈殼外,還有涂漆鋼彈殼。彈種同樣包括穿甲彈、空包彈以及黃銅車制的教練彈等。T―99式步槍彈的包裝與6.5mm友坂步槍彈基本一樣,只是紙盒外標示不一樣,同樣分為步槍用和機槍用。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30發(fā)紙盒包裝,槍彈分兩排插在紙隔板里,這種包裝主要供九九式輕機槍使用。 日本7.7mm彈與英國0.303英寸彈相比,兩者大小及性能完全相同,但前者為半凸緣彈,后者為凸緣彈,無互換性。由于日本7.7mm槍彈已退役并停止生產(chǎn),所以瑞典諾爾瑪公司的彈價格較高,每發(fā)約兩美元[4]。 毛瑟98 結合98b以及標準型毛瑟步槍的改進基礎上,最終在1935年德國正式采用Kar98k毛瑟步槍(Karabiner 98 kurz:Karabiner代表卡賓槍,kurz代表短的意思),成為納粹德國的制式步槍,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Kar98k的特征:除了標準毛瑟步槍的刺刀座、葉片保險、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準星護罩、下彎式拉機柄、槍托在拉機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 其間經(jīng)過多次設計更改,部分零部件制造與安裝采用沖壓、焊接工藝大多是為了易于生產(chǎn),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jīng)_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沖壓鋼板。一般而言,1944年之后制造的98k,因為戰(zhàn)爭形勢的轉變,質量也每況愈下。后期的一些步槍,連刺刀座都省略了。彈藥:7.92 mm×57 mm運作方式:毛瑟旋轉后拉槍擊式 供彈方式:5發(fā)內(nèi)置彈倉 重量:3.9 kg 長度:1.1075 m 槍管長度:600 mm 槍口初速:755 m/s 標尺射程:2000m 有效射程:800 m svt40半自動步槍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使用自19世紀90年代初開發(fā)使用至今的俄式7.62×54R凸緣步槍彈,彈匣容量10發(fā),SVT-40半自動步槍曾作為狙擊步槍在二戰(zhàn)戰(zhàn)場上使用過。 最早提交蘇聯(lián)軍隊服役的是SVT-38半自動步槍?!?8”表示該槍在1938年定型。1939年2月26日,托卡列夫的設計最終獲勝,但軍方對全面裝備SVT-38仍有疑慮。據(jù)說后來是斯大林親自干預此事。
SVT-38開始試產(chǎn)是在1939年7月下旬,在改進了一些缺點后,于1939年10月正式開始批量生產(chǎn)。1940年4月便停產(chǎn)了,準備生產(chǎn)該槍的改進型SVT-40半自動步槍。有報道說SVT-38共生產(chǎn)了約15萬支,但由于量產(chǎn)時間只持續(xù)了6個月。所以比較接近現(xiàn)實的說法是不足10萬支。后來大多數(shù)SVT-38在戰(zhàn)斗中丟失、損壞或被送回工廠重新改裝成SVT-40。 SVT-40是根據(jù)冬季對芬蘭作戰(zhàn)所取得的經(jīng)驗教訓總結的成果,在SVT-38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目的是改善步槍的操作性能和提高可靠性。該槍于1940年7月1日開始在圖拉兵工廠投產(chǎn),同時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則開始減產(chǎn),因為當時蘇聯(lián)打算以后所有的步兵單位都裝備新的半自動步槍。由于其結構和工藝比莫辛-納甘步槍的復雜,所以生產(chǎn)速度比較慢,不過SVT-40的生產(chǎn)速度比原來的SVT-38要快,這主要是因為一些零部件被簡化,而且生產(chǎn)工人也已經(jīng)積累了相當多的經(jīng)驗。據(jù)報道,SVT-40第一個月的產(chǎn)量就有3416支,第二個月達到8100支,隨著更多的生產(chǎn)線調(diào)整完畢以及工人熟練程度的增加,每個月的產(chǎn)量都穩(wěn)步增長,到1940年12月月產(chǎn)量估計約有18000支,1940年共生產(chǎn)有66000支左右。1940年末-1941年初,科若庫兵工廠也開始投產(chǎn)SVT-40??迫魩毂S主要是為蘇聯(lián)空軍生產(chǎn)機槍和航炮,所生產(chǎn)的SVT-40數(shù)量很少,現(xiàn)已成為收藏家的搶手貨。 圖拉兵工廠和伊熱夫斯克兵工廠作為SVT-40的主要生產(chǎn)廠家,從開始就全力生產(chǎn)SVT-40,但當1942年蘇軍決定重新把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作為制式裝備后,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就停止了SVT-40的生產(chǎn),轉而全力生產(chǎn)莫辛-納甘步槍。而圖拉兵工廠由于一直接到小批量的訂單,因此直到1945年1月3日才完全停產(chǎn)SVT-40。 SVT步槍是一種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匣供彈的自動裝填步槍。短行程導氣活塞位于槍管上方,后坐行程約36mm。導氣室連同準星座、刺刀卡筍和槍口制退器,構成一個完整的槍口延長段。這樣的設計簡化了槍管,但槍口延長段頗為復雜。導氣室前面凸出的是一個五角形的氣體調(diào)節(jié)器,有5個不同的位置,分別標記為1.1、1.2、1.3、1.5和1.7,可根據(jù)天氣條件、彈藥狀況或污垢的積聚程度選擇合適的導氣量。有一個專用扳鉗用于調(diào)整調(diào)節(jié)器。 SVT采用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雙閉鎖凸耳。槍機框底部的開/閉鎖斜面與槍機頂部的開/閉鎖斜面貼合,在自動循環(huán)過程中相互作用,使槍機后端上抬或下落,完成開、閉鎖動作。FN公司的FAL步槍的槍機就與SVT的非常相似,區(qū)別在于SVT的閉鎖支承面在機匣前方,而FAL的在機匣后方。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的優(yōu)點是剛度好、結構簡單、便于生產(chǎn),勤務性也比較好,但由于槍機單面受力以及開、閉鎖時的碰撞,對連發(fā)射擊精度會有一定的影響。不過,SVT作為半自動步槍,這方面的影響并不大。 SVT采用擊錘式擊發(fā)機構,手動保險位于扳機后面,將其向下扳動時能阻止扳機扣動;向左上方扳起后,就能正常射擊。 槍口制退器兩側各有6個泄氣孔,使部分火藥燃氣導向側后方,從而起到降低后坐力和槍口消焰的作用。據(jù)說一些早期的槍口制退器有8個泄氣孔。 彈匣由鋼板制成,可裝10發(fā)槍彈。SVT-38的彈匣比SVT-40的彈匣稍長,生產(chǎn)工藝也不同,SVT-40的彈匣生產(chǎn)起來更簡單。這兩種彈匣的識別特征是:SVT-38的彈匣在靠近底部的兩側各有一個圓形小孔,用于固定彈匣底板,彈匣卡筍用鍛壓件制成,而SVT-40的則改用沖壓件,因此SVT-40的彈匣卡筍顯得較“薄”,不使用時可以向上折疊,避免意外扳動。 SVT機匣上蓋的拋殼窗尾端還加工了一個橋夾導槽,可以直接用奠辛-納甘的5發(fā)橋夾往槍上的空彈匣內(nèi)壓彈。設有空倉掛機裝置,當彈匣打空時,槍機滯留在后方,提示射手再裝填,在使用橋夾往槍內(nèi)壓彈時也需要掛起槍機。 SVT-38和SVT-40都采用木制槍托,但SVT-38槍托的前護手部位比較長,有一小塊沖壓鋼板在槍口延長段后面,蓋著導氣活塞和活塞連桿。鋼板上蓋兩側各排列著4個圓孔,用于冷卻槍管和導氣系統(tǒng)排氣,另外有5個長形孔沿著木制上護手兩側排列,便于空氣對流,防止槍管過熱。而SVT-40槍托的前護手部位則較短,縮短的部位由上、下兩塊沖壓成形的鋼制護蓋組成,完全包住槍管和導氣裝置,上、下鋼護蓋上都開有多個圓孔。由于SVT-40的護木縮短,因此原來的護箍也從兩個改為一個,并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這些特征都是SVT-38與SVT-40的明顯區(qū)別。 SVT-38和SVT-40的標準配件基本相同。維護工具裝在一個帆布袋中,方便攜帶。每套工具包括槍刷和幾個多用途工具,例如調(diào)整氣體調(diào)節(jié)器的扳鉗也可以用于拆卸槍口制退器和導氣活塞;而調(diào)整準星高度的T形鑰匙也可用于拆卸槍托螺栓和擊針。SVT-38的背帶最初采用全皮結構,后來改為帆布和皮革的組合;SVT-40的背帶最初采用帆布和皮革制成,后來改為全帆布背帶。每支步槍都配一把刺刀,SVT-38和SVT-40的刺刀長度不同,SVT-38刺刀刃長355mm,SVT-40刺刀刃長241mm。 無論是SVT-38還是SVT-40,每支步槍出廠時僅配3個彈匣。每個彈匣的底部都印有配對步槍的槍號,并在槍號后面分別跟有1-3的序號,3個彈匣與步槍一起配發(fā)給士兵。彈匣袋可放兩個彈匣,剩下的彈匣隨槍攜帶。最初的彈匣袋由帆布和皮革構成,后來改為全皮。彈匣袋中間有一塊厚皮隔開成前后兩個間隔,使兩個彈匣分開放,避免相互碰撞發(fā)出聲響。由于每名使用SVT的士兵只能得到3個彈匣,因此在戰(zhàn)斗時,需要同時攜帶一堆預先裝滿槍彈的橋夾。射擊遠距離目標時,可以用橋夾慢慢裝彈,但在近戰(zhàn)中緊迫的情況下,只有通過更換另一個滿載的彈匣才能加快裝填時間。當時蘇聯(lián)人認為這樣的可拆卸彈匣不僅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把不必要的重量加入到原本已經(jīng)很重的裝備里,正是基于這種落后的戰(zhàn)術觀念,后來設計SKS步槍時干脆采用固定彈倉。 SVT-38全槍長1226mm,槍管長620mm,4條右旋膛線,空槍質量3.95kg;SVT-40全槍長1226mm,槍管長625mm,空槍質量3.85kg。 莫辛M1938杠44式 俄國人在設計新步槍時吸取了李昂·納甘提交槍型設計中的一些元素,俄國兵工廠將李昂·納甘設計與陸軍上校莫辛的設計結合推出了新式步槍。在上述設計的步槍是3線口徑M1891步槍(線是當時的一種量度單位,現(xiàn)已廢棄,3線約等于0.30寸或7.62毫米,即7.62x54R),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非常傳統(tǒng)的轉槍栓式設計,使用能攜帶5發(fā)子彈的彈夾,此后,俄羅斯對步槍實施了一系列改進,推出了卡賓槍、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及適用于騎兵的版本,并為該槍設計一系列的槍榴彈,以符合當時潮流 直到1890年,沙皇俄國才開始更換軍方裝備的大口徑伯丹單發(fā)槍,該槍早在俄土戰(zhàn)爭中就已經(jīng)顯示出太落后,因此有必要推出一種新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從此面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成為俄軍主力武器,十月革命后大量莫辛-納甘步槍被布爾什維克紅軍繳獲,在內(nèi)戰(zhàn)期間由于帶有長長的刺刀讓給人印象深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再次成為蘇軍主力武器,還參加過國共內(nèi)戰(zhàn)、韓戰(zhàn)和越戰(zhàn)。 在越戰(zhàn)后至現(xiàn)在,一些小型沖突及較落后的地區(qū)中仍然有莫辛-納甘步槍被使用,而在民用市場中莫辛-納甘步槍亦是不少收藏家及射擊愛好者的首選。 蘇聯(lián)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chǎn),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并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采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后生產(chǎn)的步槍全部采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 Model 1891/30)于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lián)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lián)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zhàn)斗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fā)射藥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復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yōu)點是易于生產(chǎn)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于工業(yè)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zhàn)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chǎn)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zhàn)斗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后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采用的第一種無煙發(fā)射藥步槍。它采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fā)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于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fā),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于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fā)彈,避免出現(xiàn)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后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nèi)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回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tài)。步槍是擊針式擊發(fā),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發(fā)狀態(tài)。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后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tài),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后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后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并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后期為不可卸的折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采用(確實是那個年代里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 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jīng)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采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jīng)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yè),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松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chǎn)公差,既節(jié)省了工時又節(jié)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采用了尖頭彈后,俄羅斯也開始研制尖頭彈,經(jīng)過廣泛測試后,在1908年采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zhàn)爭時期采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zhàn)結束后,蘇聯(lián)的制式步槍先后采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xiàn)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藥。 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M1891步兵步槍:生產(chǎn)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chǎn)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chǎn)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chǎn)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chǎn)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chǎn)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chǎn)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M1944卡賓槍:生產(chǎn)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chǎn)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chǎn)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并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李·恩菲爾德4型步槍 恩菲爾德鎮(zhèn)位于英國倫敦的北郊,英國**于1804年在那里建了一家兵工廠,最初的恩菲爾德兵工廠只是負責組裝布朗-貝斯(Brown Bess燧發(fā)槍),后來發(fā)展成設施完善具有研發(fā)能力的輕武器研究和生產(chǎn)廠。雖然英國皇家兵工廠不只一家輕武器工廠,但恩菲爾德是主要的研發(fā)中心,在那里研制的步槍被冠以恩菲爾德步槍的名稱。第一種使用“恩菲爾德”名字命名的步槍是在1853年設計的一種單發(fā)前裝式線膛擊發(fā)槍。在1866年又設計了后裝式斯耐德-恩菲爾德步槍,這是把前裝彈的1853式恩菲爾德步槍改裝成后裝彈的斯耐德式后膛的產(chǎn)品,口徑為.577英寸。 1888年12月,英國軍隊正式采用了.303口徑李-梅特福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Metford),或簡稱為MLM步槍,在這個名稱中,分別包含了兩個發(fā)明家的名字。其中的“李”是指詹姆斯·巴黎·李(James Paris Lee,1831-1904),他設計的旋轉后拉式槍機和盒形可卸式彈匣為李-梅特福步槍所采用,李氏步槍的旋轉后拉式槍機的后部有兩個與機匣壁內(nèi)閉鎖面配合的閉鎖凸筍,機頭和拉殼鉤與機體是獨立的,不隨機體回轉。與前端閉鎖槍機(例如典型的毛瑟式步槍)相比,后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裝填速度很快。此后的幾十年里,英軍采用的多種恩菲爾德步槍均是這個系統(tǒng)的改進,因此這一系列武器也常常被統(tǒng)稱為“李氏”步槍?!懊诽馗!眲t指的是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是精通機械的英國土木工程師,他發(fā)明了.303口徑全被甲彈及相應的膛線,這是一種稍帶圓角的淺陰線,被稱為“梅特福膛線”,可以減少火藥殘留物在槍膛內(nèi)的積聚,在黑火藥時代廣泛應用于英造步槍上。MLM Mark.I步槍采用8發(fā)單排彈匣供彈。1892年又定型了略作改進的MLM Mk.II步槍,Mk.II改用10發(fā)雙排彈匣。彈匣是可以拆卸的,目的只是為了便于維護或損壞時更換,步槍在正常使用期間槍彈是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裝彈口)填裝進去,與同時代的其他固定彈倉的連發(fā)步槍相同。子彈裝填速度很快,再加上比同時代的步槍多了一倍容量的彈匣,李氏步槍成為同時代設計中實際射速最快的步槍。 .303(7.7×56mm)步槍彈的發(fā)射藥由黑火藥換成無煙火藥后,不適合MLM步槍使用。因為無煙發(fā)射藥的燃燒對槍管鋼的燒蝕比較大,容易把淺陰線燒蝕掉,為此這種步槍的膛線形式改為5條比較深的左旋膛線。這種膛線由恩菲爾德兵工廠的工程師所設計,被稱為恩菲爾德膛線,因此這種改變了膛線和瞄準具以適應無煙發(fā)射藥的新彈后的步槍也在1895年11月被重新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Magazine Lee-Enfield),或簡稱為MLE步槍。MLE Mk.I步槍的外表與MLM Mk.II步槍相同,而且為了節(jié)約成本,有許多MLE步槍是直接由MLM步槍更換槍管而成,為了容易區(qū)別,采用恩菲爾德膛線的槍管外表打上了一個“E”字標記。 由于MLM步槍和MLE步槍的全長都是49.5英寸(約1257mm),槍管長30英寸,為了與后來的“短步槍”區(qū)別開來,因此都被統(tǒng)稱為“李氏長步槍”(Long Lees)。除了長步槍外,MLM和MLE步槍還有供騎兵使用的卡賓槍,全長為39.9英寸(約1013mm)。 李-恩菲爾德步槍(Lee-Enfield)是1895年至1956年英軍的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亦是英聯(lián)邦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李-恩菲爾德步槍發(fā)射 .303 British口徑彈藥,以兩個5發(fā)彈夾在機匣頂部供彈,取代了英軍早期的Martini-Henry、Martini-Enfield及Lee-Metford步槍,其后在1956年被L1A1 SLR取代,但部份英聯(lián)邦國家中仍有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共生產(chǎn)了超過一千七百萬支,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多的手動步槍之一。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903年投產(chǎ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及朝鮮戰(zhàn)爭中是所有英聯(lián)邦國家的制式裝備。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首創(chuàng)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介于傳統(tǒng)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它的特點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發(fā)明的,后端閉鎖的旋轉后拉式槍機,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固定式盒型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fā)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fā)子彈而不是5發(fā),提高了持續(xù)火力。是實戰(zhàn)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后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優(yōu)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塹壕戰(zhàn)中,它迅猛的火力給它的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期間恩菲爾德兵工廠曾生產(chǎn)了可裝20發(fā)子彈的弧形彈匣用于埑壕戰(zhàn)。恩菲爾德步槍通常帶有刺刀,但因為糟糕的設計而通常被舍棄不用。為了降低更換裝備的成本,從1903年到1909年間有很多MLM和MLE步槍更換短槍管并稍作改進而轉換成SMLE結構。恩菲爾德步槍有多種基本型號,還有基于基本型號持續(xù)改進的眾多改進型號,為此采用了煩瑣而復雜命名方法。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基本型號: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軍隊廣泛使用。前槍托與槍口齊平是它外形上最顯著的特征,擁有多種改進型號,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進型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為了滿足提高步槍產(chǎn)量的需要,Mk.III簡化型1916年投產(chǎn)。No.1改型Mk.III的簡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仍大量生產(chǎn)、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期英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No.2型:采用0.22口徑。訓練用步槍。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閉鎖)槍機,槍管長660毫米,容量5發(fā)子彈的彈倉供彈。也稱為P-14步槍。1916年轉給美國承包商生產(chǎn)并裝備英軍彌補步槍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軍隊裝備步槍數(shù)量不足,美國將P-14步槍口徑改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裝備赴歐洲參戰(zhàn)的美國軍隊。戰(zhàn)爭結束后,英、美軍隊全部撤裝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重新服役。No.3型結構上已經(jīng)不屬于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但恩菲爾德兵工廠一直將它包含在恩菲爾德步槍名錄中。 No.4型:No.1型的改進型,主要改用覘孔式照門,為了更容易生產(chǎn)簡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槍托不再延伸與槍口端面,外形上與No.1型很容易區(qū)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間一直進行測試而未投產(chǎn),1939年英國軍隊選定為制式步槍,1941年投產(chǎ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1943年之后英軍才廣泛裝備使用。No.4的基本型號Mk.I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改進型Mk.2主要在朝鮮戰(zhàn)爭中英軍大量使用。No.4型生產(chǎn)一直持續(xù)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縮短型,槍管縮短為520毫米,為了克服槍管縮短導致槍口焰過多的問題在槍口安裝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產(chǎ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主要用于東南亞戰(zhàn)場。 恩菲爾德狙擊步槍,是在恩菲爾德步槍加上了一個3.2倍率光學瞄準鏡。它具有官方刻度、轉換狙擊參數(shù)。瞄準鏡座安裝偏出機匣中心線,在機匣左側,可不妨礙機械瞄準具的使用。 M1伽蘭德 美國軍隊歷來重視單兵步槍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美國就開始研究自動步槍(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當時使用的普通步槍子彈使自動步槍連射時后坐力很大,很難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攜帶困難。1925年美國軍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種重量輕于4公斤的半自動步槍。 1920年加蘭德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也譯為:春田兵工廠)開始設計半自動步槍(子彈自動裝填上膛)。1929年樣槍送交阿伯丁試驗場參加美國軍方新式步槍選型試驗,通過對比試驗,1932年加蘭德設計的自動裝填步槍被選中。其間,美國軍械委員會指令更改樣槍的口徑為7毫米(.276口徑),中選后又遭到軍方否決,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徑(.30口徑)。經(jīng)過進一步改進,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為“美國.30口徑M1式步槍”,簡稱為M1步槍,一般加上設計師的姓氏而稱為“M1式加蘭德步槍”。1937年投產(chǎn),成為美國軍隊制式裝備,用以取代美國陸軍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手動后拉式槍機)。M1式加蘭德步槍是槍械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chǎn)進入現(xiàn)役的半自動(自動裝填子彈)步槍。 最初的M1步槍采用的導氣裝置在槍管上并無導氣孔而是在槍口裝一個套筒式的槍口罩,當彈頭被推出膛口時,部分火藥燃氣通過槍管端面與槍口罩之間的空隙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向后運動。這種導氣方式的缺點是活塞筒與槍口罩連接不牢固,刺刀裝配不穩(wěn),準星移動影響精度。1939年伽蘭德重新設計了步槍的導氣裝置,改成為在槍管下方開導氣孔的導氣裝置。從1940年秋天開始,所有新生產(chǎn)的M1步槍均采用新的導氣裝置。之前已經(jīng)生產(chǎn)且已經(jīng)裝備部隊的5萬支M1步槍多被改裝成新的導氣裝置。美國士兵不知道,他們所熟悉的M1步槍并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槍。 M1式加蘭德步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導氣管位于槍管下方。擊錘打擊擊針使槍彈擊發(fā)后,部分火藥氣體由槍管下方靠近末端處一導氣孔進入一個小活塞筒內(nèi),推動活塞和機框向后運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沿機框導槽滑動,機框后坐時帶動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回轉實現(xiàn)解鎖,槍機后坐過程中完成拋彈殼動作同時壓倒擊錘成待擊狀態(tài)。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后端面,由復進簧驅使開始復進。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帶動槍機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復進過程中完成子彈上膛,槍機閉鎖。機框繼續(xù)復進到位,槍又成待擊狀態(tài)。相對于同時代的后拉式槍機步槍(手動裝填子彈),M1加蘭德步槍的射擊速度有了質的提高。在戰(zhàn)場上其火力優(yōu)勢可以有效壓制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 M1步槍供彈方式比較有特色,裝雙排8發(fā)子彈的鋼制漏彈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最后一發(fā)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會發(fā)出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彈夾有雙園開口和單開口兩種,雙園開口的不論上下都可以裝入彈倉,單開口只能開口向上裝入彈倉。每發(fā)子彈的彈底抵在漏彈夾后壁上,彈殼底部的拉殼溝槽卡入漏夾的內(nèi)筋中,假如有一發(fā)子彈的彈頭伸出則其他子彈無法裝入,由于彈夾子彈外露,有時子彈不一定對齊雙園開口,為了使子彈對齊開口士兵裝彈的時候往往在鋼盔上磕幾下使之對齊。當一次壓入彈倉的彈夾在子彈打光之前再次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作為半自動步槍,彈倉容量還嫌太少。 M1步槍投產(chǎn)之后最初生產(chǎn)和裝備軍隊的速度都十分緩慢,隨著美國于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加蘭德步槍產(chǎn)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外,1940年,美國**增加了溫徹斯特公司作為M1步槍的生產(chǎn)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槍停產(chǎn)時,兩家公司共生產(chǎn)了超過400萬支M1步槍。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重新生產(chǎn)M1步槍。到朝鮮戰(zhàn)爭結束后,新生產(chǎn)了16萬支M1步槍。之后直到1956年仍在生產(chǎn)M1步槍,但逐步減產(chǎn)。1957年,M14式7.62mm步槍被美軍正式采用,自此M1步槍正式停產(chǎn)。 M1步槍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潔,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在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叢林、非洲沙漠、歐洲戰(zhàn)場,M1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多數(shù)戰(zhàn)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xiàn),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最好的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朝鮮戰(zhàn)爭中是美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美軍士兵對M1非常喜愛,美軍的報告稱:“制式步槍(M1步槍)在朝鮮半島充分的發(fā)揮了性能,受到了部隊的好評。這一稱贊并不是光來自于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而是來自美軍全軍的。M1步槍出色地通過所有極限環(huán)境下的考驗,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裝備M1步槍,從未提出過要進一步改進之類的建議。”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它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最了不起的戰(zhàn)斗武器”。 M1式加蘭德步槍根據(jù)美國的軍事援助計劃提供給許多美國在歐洲、亞洲和南美洲的盟友裝備軍隊。伽蘭德曾經(jīng)在M1步槍上增加了快慢機,改用20發(fā)彈匣供彈。M14自動步槍列裝后,加蘭德步槍才退出現(xiàn)役。作為替代的M14自動步槍還保留了很多加蘭德步槍的特色,很多部件直接來自M1步槍。 1944年,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加蘭德步槍的基礎上,加裝2.5倍瞄準鏡、槍口消焰器、腮墊等專用附件,命名為M1C/D狙擊步槍。計劃取代M1903A4狙擊步槍,在二戰(zhàn)末期只有少量M1C狙擊步槍發(fā)放到前線部隊中使用。瞄準鏡偏左安裝,即不影響從上方裝填/拋殼,也不妨礙使用機械瞄具。 類型:半自動步槍 口徑:7.62 毫米 彈藥:M1906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7.62×63mm步槍彈) 彈倉容量:8發(fā) 槍機:導氣式, 回轉閉鎖式槍機 全長:1.1 米 槍管長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槍重:4.37 公斤 槍口動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準工具:片狀準星,覘孔式照門 產(chǎn)量: ~ 550萬 G43半自動步槍 步槍20世紀30年代末期德國開始研制半自動步槍。由于當時德國步兵理論比較重視機槍,半自動步槍的研制并未引起特別重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的德國軍隊廣泛列裝的Kar-98K步槍被認為可以滿足需求。而與此同時的美國,作為制式步槍的M1式步槍已經(jīng)被軍隊所訂購并逐漸開始取代1903式步槍,俄國也在研制新的托卡列夫SVT-40半自動步槍。所以半自動步槍的研制比美國、蘇聯(lián)落后,尤其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東線戰(zhàn)場德國軍隊的標準步槍Kar 98k毛瑟步槍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蘇聯(lián)的半自動步槍較量。蘇軍此時已經(jīng)裝備了SVT-40半自動步槍,可以有效壓制德軍手動填裝的Kar 98k步槍,而德軍裝備的MP-40沖鋒槍也時常由于射程不足而無法作出有效還擊。由于此時德軍制式武器的火力強度已經(jīng)無法完全滿足戰(zhàn)場的需要,于是為軍隊裝備一種可以與蘇軍SVT-40步槍有效抗衡的半自動步槍的議程也隨即被提了上來。 德國兩大兵工企業(yè)——毛瑟公司與沃爾特公司幾乎同時推出了各自的半自動步槍,但毛瑟公司的產(chǎn)品在競爭中失利,而德國軍隊也隨即決定用這種新式的半自動步槍來取代老舊的K-98步槍成為軍隊的標準裝備。 1941年沃爾特公司設計的樣槍經(jīng)過德國軍方測試批準投產(chǎn),命名為Gewehr 41(簡稱:Gew 41)。槍口裝有環(huán)形導氣裝置,利用發(fā)射槍彈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解鎖、后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徑標準毛瑟步槍彈,10發(fā)彈匣供彈,子彈須由機匣頂部填裝。1942 年8月,沃爾特公司開始承擔了批量生產(chǎn)G-41(W)半自動步槍的生產(chǎn)任務。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槍被提供到了蘇聯(lián)戰(zhàn)場上試用。到1944年停產(chǎn)時僅生產(chǎn)了12萬支。 由于Gew 41步槍比較笨重,子彈填裝不方便,因為它像K-98步槍那樣,必須用彈橋從上面將彈匣裝滿,不太受軍隊的歡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面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槍好。德軍在東線戰(zhàn)場上繳獲了大量的蘇聯(lián)軍隊裝備的SVT-40半自動步槍,受到德軍士兵很好的評價, 沃爾特公司按照部隊要求對Gew 41半自動步槍的加以改進,德國工程師根據(jù)軍隊的要求,借鑒了SVT-40步槍的導氣式工作原理,直接改進了Gew 41,發(fā)射槍彈的火藥氣體導出槍管后,推動一個活塞向后運動帶動槍機后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于1943年中旬推出了帶有10發(fā)下裝彈匣的Kar 43步槍。直到德國陸軍武器局命名為Gewehr 43(一般簡稱:Gew 43或G43)。 G43半自動步槍采用的導氣系統(tǒng)是長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久經(jīng)實戰(zhàn)檢驗。閉鎖系統(tǒng)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發(fā)彈匣可用5發(fā)彈夾填裝??梢哉f在設計上G43步槍完全不輸給美國的M1式步槍,只是當時德國戰(zhàn)時的生產(chǎn)能力和原料跟不上造成G43產(chǎn)量較低。 G43步槍1943年開始大量生產(chǎn)并裝備部隊。到戰(zhàn)爭結束時G43以及其Kar 43共生產(chǎn)了40萬支。根據(jù)到德軍1945年3月最后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此時部隊還有221047支G-43半自動步槍,其中27549支為帶瞄準鏡的狙擊型號,其余有1056支不帶瞄準鏡和3177支帶瞄準鏡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據(jù)統(tǒng)計,總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步槍進入到了德國軍隊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蘇德戰(zhàn)場上,蘇軍發(fā)現(xiàn)前線德軍半自動武器數(shù)量開始增加,德軍利用G43半自動步槍武器配合上MG-34/42機槍已對蘇軍構成了相當強大阻擊火力,在步槍有效射程上的自動/半自動武器密度上已超過了蘇軍。在西線戰(zhàn)場上,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就遇到德軍的G43。由于德軍的G43裝備數(shù)量少。而美軍從軍官到士兵普遍裝備了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因此在對射中,德軍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產(chǎn)量難以滿足前線需求,G43沒有大規(guī)模配發(fā)前線普通士兵替換Kar 98k。盡管它在數(shù)量上沒有全部裝備前線軍隊,但是它被認為是一種質量不錯的半自動步槍。雖然G43比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射擊速度更快,德軍士兵對G43褒貶不一,一方面它遠射程精度比不過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過使用了短藥筒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nbsp; G43步槍也被賦予了更廣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裝備瞄準具還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來使用,并且非常出色。例如當加裝ZF41或ZF42瞄準鏡之后,G-43半自動步槍就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使用并頗受好評。 戰(zhàn)爭后期的德國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時間緊迫以及技術缺乏,同其他大多數(shù)德軍裝備一樣,G43在制作工藝上越來越簡陋,昂貴的木制槍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頭代替,槍托底部改為罩杯式?jīng)_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了鋼制沖壓件。戰(zhàn)爭畢竟也是生產(chǎn)力的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真正的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只有美國,蘇聯(lián)軍裝備的STV-40,德國裝備的G43,都沒有大規(guī)模裝備成為步兵主要的步槍。 盡管德國人對G43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槍彈的G43威力太大了!戰(zhàn)后美國聯(lián)邦法律仍禁止生產(chǎn)或進口G43步槍足以說明問題。G43步槍1943年開始大量生產(chǎn)并裝備部隊。到戰(zhàn)爭結束時G43以及其Kar 43共生產(chǎn)了40萬支。根據(jù)到德軍1945年3月最后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此時部隊還有221047支G-43半自動步槍,其中27549支為帶瞄準鏡的狙擊型號,其余有1056支不帶瞄準鏡和3177支帶瞄準鏡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據(jù)統(tǒng)計,總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步槍進入到了德國軍隊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蘇德戰(zhàn)場上,蘇軍發(fā)現(xiàn)前線德軍半自動武器數(shù)量開始增加,德軍利用G43半自動步槍武器配合上MG-34/42機槍已對蘇軍構成了相當強大阻擊火力,在步槍有效射程上的自動/半自動武器密度上已超過了蘇軍。在西線戰(zhàn)場上,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就遇到德軍的G43。由于德軍的G43裝備數(shù)量少。而美軍從軍官到士兵普遍裝備了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因此在對射中,德軍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由于產(chǎn)量難以滿足前線需求,G43沒有大規(guī)模配發(fā)前線普通士兵替換Kar 98k。盡管它在數(shù)量上沒有全部裝備前線軍隊,但是它被認為是一種質量不錯的半自動步槍。雖然G43比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射擊速度更快,德軍士兵對G43褒貶不一,一方面它遠射程精度比不過Kar 98k,一方面它射速比不過使用了短藥筒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nbsp; G43步槍也被賦予了更廣泛的用途。G43以及Kar 43裝備瞄準具還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來使用,并且非常出色。例如當加裝ZF41或ZF42瞄準鏡之后,G-43半自動步槍就可以作為狙擊步槍使用并頗受好評。 戰(zhàn)爭后期的德國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時間緊迫以及技術缺乏,同其他大多數(shù)德軍裝備一樣,G43在制作工藝上越來越簡陋,昂貴的木制槍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頭代替,槍托底部改為罩杯式?jīng)_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了鋼制沖壓件。戰(zhàn)爭畢竟也是生產(chǎn)力的較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真正的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只有美國,蘇聯(lián)軍裝備的STV-40,德國裝備的G43,都沒有大規(guī)模裝備成為步兵主要的步槍。 盡管德國人對G43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使用7.92毫米毛瑟步槍彈的G43威力太大了!戰(zhàn)后美國聯(lián)邦法律仍禁止生產(chǎn)或進口G43步槍足以說明問題。 G41/43配備了標準的8×57mm彈藥。最初的G41步槍所采用的導氣系統(tǒng)是由工程師Mauser 設計的,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導氣系統(tǒng),它并不是像通常步槍那樣由氣體口岸排出氣體,而是用槽孔引導氣體進入集氣筒。在進行連續(xù)射擊時,槍機后坐會帶動擊針運動,并壓縮導管內(nèi)的復進簧,使復進簧平穩(wěn)運動。但后來德國人發(fā)現(xiàn)該導氣系統(tǒng)存在著諸多問題。此外由于設計上的過于精密,它容易積垢這使得士兵們不得不對之作頻繁的清潔,因此G41不大受前線士兵的歡迎。通過實戰(zhàn),德國人發(fā)現(xiàn)G41的槍體拆卸工作也相當困難,但它的可靠性卻并不比蘇軍的SVT-40步槍更高,此外G41的槍身全重大且造價昂貴,這些弱點的暴露使得德國人下決心對G41進行改進,而這就是后來的G43半自動步槍。G43的螺栓機制與G41大同小異,但它采用的導氣系統(tǒng)是SVT-40的長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久經(jīng)實戰(zhàn)檢驗。它的閉鎖系統(tǒng)的可靠性也很高,一名有經(jīng)驗的士兵在使用G-41/43步槍時可達到50-60發(fā)/分。因此從槍支內(nèi)部設計上看G43在技術上并不輸給M1式伽蘭德步槍。重新設計的G43步槍隨即被大批量生產(chǎn)。它采用了大量沖焊熔鑄工藝的零部件,非常適于機械加工廠的大批量生產(chǎn)。此外G43的零部件也與G41有著很大的通用性,但與G41不同的是G43從一開始就沒有設定刺刀座。有意思的是,G43步槍的槍栓位于槍機左側,似乎是為照顧左撇子射手而設計的。 制造廠:德國沃爾特公司 類型:半自動步槍 彈藥口徑:7.92×57mm毛瑟步槍彈 容量:10發(fā)/彈匣 重量:4.4公斤 全槍長:1117毫米 槍管長:549毫米 初速:745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中正式步槍 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授權的24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1935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chǎn),正式定名為中正式騎步槍,后來逐漸取代漢陽八八式步槍。因蔣中正而得名。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國民黨軍隊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1937年國民黨政府兵工署參照了出在歐洲大陸的德國工業(yè)準則,制定了《中正式步槍應用材料之規(guī)范》,統(tǒng)一規(guī)定了槍件名稱、材料名稱、各組件的機械性能。到了1943年,第一廠、第二十一廠、第四十一廠三個生產(chǎn)步槍的工廠,都采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準。中正式步槍是近代中國不斷嘗試將步槍制式化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軍隊國家化,隨著國民黨中央軍的建立,慢慢地有了些成果。由于當時中國內(nèi)陸現(xiàn)代工業(yè)基礎過于薄弱,中國國內(nèi)的制造工藝差,除了漢陽兵工廠和金陵兵工廠生產(chǎn)的中正式步槍質量相當不錯以外,其他生產(chǎn)的中正式步槍質量差別很大,有一些粗制濫造的該槍實戰(zhàn)中有效射程只能夠打300~400米。 中正式步槍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軍隊裝備的制式武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到到1949年,中國一共生產(chǎn)了大約六十萬至七十萬支中正式步槍,其中第二十一廠共生產(chǎn)四十余萬支。由于日軍進攻,各地兵工廠一再搬遷,也影響了中正式步槍的產(chǎn)量??谷諔?zhàn)爭結束以后在美國政府的援助下開始逐漸被美式步槍所取代。直到1950~1960年代,中國的大陸與臺灣地區(qū)還裝備大量中正式步槍,主要用于兩岸的民兵訓練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作業(yè)原理:旋轉后拉式槍機,毛瑟式前栓榫鎖定,手動(Rotatingbolt,frontlug,boltaction) 彈倉容量:內(nèi)藏式彈倉,5發(fā),橋夾裝彈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槍全長:1.110米 槍管長:600毫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刺刀全長:575.5毫米 全重:4千克 有效射程:500米。 漢陽造步槍 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 88或簡稱Gew
88),由于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槍將其取代。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 基于清政府的洋務派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chǎn)機械賣給了清政府。故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chǎn)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開始生產(chǎn)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后生產(chǎn)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chǎn)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軍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內(nèi)各個武裝部隊的輕武器裝備的主要槍型。 由于該槍的主要生產(chǎn)者為位于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同時,因前期進口的德國產(chǎn)1888式步槍采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國內(nèi)前期的仿制品也采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故其早期槍型也被稱之為“老套筒”。 1904年,漢陽兵工廠對此槍進行了改進,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上護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護箍下方,其他則參考了德國1898式步槍,改進了照門,通條改放在護木之中等。 由于生產(chǎn)時間長遠,民初中國所有的戰(zhàn)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
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nèi)。根據(jù)當年在新軍第八鎮(zhèn)(師)21標一個士兵的回憶,當年第八鎮(zhèn)的步槍全部是漢陽兵工廠出產(chǎn)。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國所開的第一槍,用的應該是漢陽造,由此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該槍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作用,是中國戰(zhàn)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口徑7.92mm 全長為955mm 全重為3.166kg (不含刺刀) 槍管長為442mm 表尺射程為1800m 該槍的供彈具, 膛線, 膛線纏度同漢88式毛瑟步槍。 88式步槍槍匣銘記 民國22年6月制造 德國M88 7.9 mm 子彈諸元: 彈殼長度: 5.7 cm 子彈全長: 8.255 cm 彈頭: 圓頭, 金屬覆蓋 彈頭長度: 3.124 cm 彈頭直徑: 0.808 cm 彈頭重: 227 grain 彈頭覆蓋金屬: 銅鎳合金 子彈裝藥: 片狀非壓縮 裝藥重: 40.6 grain 槍口初速: 639.78 m-sec (74 cm 槍管) 三八式步槍 在中國一向被俗稱為三八大蓋,由于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zhàn)結束(日本戰(zhàn)敗),用了整整40年。三八式 三八式步槍是由有坂成章(Arisaka)上校領導下,在東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廠,由南部騏次郎(Nambu)少校設計完成。其設計改良自毛瑟步槍,但是其槍栓及節(jié)套均大為簡化。其正式名稱為三十八年式步兵銃。后來稍事更改,在1939年推出了九九式,最大的差異為改用7.7mm無底緣子彈,但基本設計仍然相同,是日本軍隊近四十年的主要步兵武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chǎn),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采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后拉式槍機,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發(fā)射6.5mm口徑槍彈,射擊時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準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由于彈頭飛行過于穩(wěn)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停止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fā)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1937年研發(fā)出的三八式步槍改進型——九七式狙擊步槍,發(fā)射減裝藥的6.5x50毫米三八式槍彈,彈藥在槍管內(nèi)燃燒十分充分,幾乎不會產(chǎn)生槍口熾焰和白煙,在太平洋島嶼戰(zhàn)斗時使用該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麻煩,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或白煙發(fā)現(xiàn)狙擊手潛伏的位置。 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較長,三八式馬槍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在日本,它也被稱為三十八年式騎銃(卡賓槍)。它不僅用于騎兵,也同樣用于工兵,后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三八式馬槍是同時投入軍隊使用的,它的槍管縮短為487毫米,槍全長966毫米,重量3.3公斤。 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為了解決殺傷威力不足的缺點,改用7.7毫米口徑槍彈,1939年(神武紀元2599年)定型,命名為九九式步槍。 從三八式步槍發(fā)展出的其他變種有四四式馬槍(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于1911年(明治44年)定型),九七式狙擊步槍(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TERA傘兵步槍以及最終發(fā)展出五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后,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nèi)戰(zhàn)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zhàn)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愿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
|
來自: 鴻蒙尊者 > 《二戰(zhàn)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