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寬帶紋刻符彩陶缽 口徑28厘米 高105厘米 1980年,秦安大地灣遺址222號墓葬出土.完整.口微斂,淺圓腹,圜底.口沿外飾一周黑色寬帶,寬帶上刻有“1”字形符號。渭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的寬帶紋上常見此類刻劃符號,如“|”“║”“+”等,據(jù)統(tǒng)計已發(fā)現(xiàn)有60多種。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為,此類刻劃符號為研究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三角斜線圓點紋彩陶缽 口徑15.2厘米,高9.2厘米 1980年,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完整,口微斂,圜底??谘仫椧粭l黑色細線,腹部為兩組相同的圖案:四個圓點中間繪兩個斜三角。橙紅色的陶地以黑彩描繪,色澤明麗、簡約大氣。 仰韶文化,黃河中游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fā)現(xiàn)故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河南為中心,東起山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nèi)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仰韶文化的持續(xù)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經(jīng)河南省到山東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fā)現(xiàn)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
漢族的先民據(jù)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qū);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三角斜線圓點紋彩陶缽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彩陶碗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三角形彩陶缽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三角斜線方紋彩陶盆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早期文化 杯口紅陶尖底瓶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晚期 十字圓點紋彩陶盆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變形人面紋葫蘆彩陶瓶 口徑3.1厘米 底徑10厘米 高26.5厘米 1983年,張家川縣大陽鄉(xiāng)閻家村遺址出土。完整,小口,大頭,細頸,平底,器物造型酷似葫蘆,黑色彩繪。頸部以上涂黑彩。中上腹一周3組縱向圖案,由方格圓點,雙線豎條紋分隔;主體圖案以上下兩組相同紋飾構(gòu)成,弧形條帶紋相連形成橢圓形空白,內(nèi)填細長的垂弧紋,頗似張開的嘴巴,構(gòu)圖奇特,耐人尋味。葫蘆瓶大多僅頭部涂黑,如此大面積繪彩頗為少見。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豬面紋細頸彩陶壺 底6.8厘米 高20.6厘米 1981年,秦安王家陰山53號墓葬遺址出土。完整。小口,大頭,細頸,折腹,平底。施黑彩,頂部繪4組對三角紋,上腹部一周繪連續(xù)的獸面紋,以空白圓和圓點分別表示眼睛和鼻孔,垂弧紋構(gòu)成嘴巴。造型新奇別致,紋飾詭異古怪。亦有人將此稱為豬面紋。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斜線紋盤口長頸彩陶壺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變形魚頭紋彩陶碗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三角紋圜底彩陶缽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葉形圓點紋彩陶缽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游魚紋彩陶瓶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游魚紋彩陶瓶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游魚紋彩陶瓶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帶流紅陶罐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帶流紅陶罐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葉片紋彩陶盆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魚紋彩陶大盆
甘肅省博物館 仰韶文化早期 魚紋彩陶大盆
口徑51.2厘米 高14.8厘米 1978年,秦安大地灣遺址1號房址出土?;就暾?,侈口卷沿,淺腹,圜底。黑色彩繪??谘匾恢茱椇谏珟Ъy,上腹部繪兩條變體魚紋,雖已完全圖案化,但魚頭、身、尾仍可辨識。魚紋是渭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最為常見的標志性紋飾。在同一座房址中還出土有另一件形制、大小、紋飾基本相同的魚紋盆。 仰韶早期的主要文化特征簡述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