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寶魁
2008年奧運會宣傳口號中便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句話,單獨聽很親切,充滿和諧溫柔的感覺。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是要有前提的。而子夏說這句話也是有特殊背景和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
《論語·顏淵》篇第五章: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核郎忻毁F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翻譯過來大意是: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弊酉恼f:“卜商我聽說了:死生由于命運,富貴在天安排。君子做人嚴謹恭敬而沒有缺失,對待他人敬愛而有禮貌,全天下人到處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憂愁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到底怎么回事?他真的沒有兄弟嗎?而天下沒有兄弟的人多了,難道這也值得憂傷?其實,司馬牛說這句話有很特殊的背景,而子夏完全理解他話的內涵,故如此回答他,也是安慰他。那么,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司馬牛的為人和當時的處境。
司馬牛其人
對司馬牛的身份有不同看法,孔安國認為司馬牛是宋國大司馬桓魋的弟弟,楊伯峻先生則認為此司馬牛與宋大司馬桓魋兄弟司馬牛不是同一人。但從司馬牛二問,以及孔子的回答來看,孔安國的說法可能有根據(jù)。否則司馬牛憂懼什么呢?對于司馬牛身份我們姑且相信孔安國的說法,即桓魋的兄弟。
當時各諸侯國執(zhí)政大臣很多都和君主有矛盾。這種矛盾到一定程度就會白熱化,最后一定要有魚死網(wǎng)破的一拼。孔子弟子司馬牛便是宋國大司馬桓魋的弟弟。桓魋家族在宋國很有勢力,國君很忌諱他,君臣間的矛盾天下人都知道。因桓魋家族當大司馬已經(jīng)兩代,故家人便有采用“司馬”為復姓,司馬牛的姓就這么來的。司馬牛深感大哥桓魋和國君的對立早晚要爆發(fā)火拼,家族有被滅門的危險。他非??謶?,便帶著家人和財產(chǎn)流亡到魯國,拜孔子為師,成為孔門弟子。根據(jù)《左傳》記載,他有三個哥哥,桓魋是老大。這樣,他的嘆息和感慨很深刻,明明自己有兄弟,但兄弟都要叛亂,均非仁義之人,故有如沒有。子夏當然了解這些情況,于是才對他進行規(guī)勸。從子夏勸慰之詞也可以體會出司馬牛是桓魋的兄弟,而且面臨一定的危險。否則子夏不會用“死生有命”來安慰他,因為有沒有兄弟與死生挨不上邊。但因有桓魋那樣的哥哥自然與生死有關系了。
司馬牛憂傷的特殊性
就在本章前面的一章,便可以體會出司馬牛的憂懼和孔老夫子循循善誘的恩師形象?!八抉R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唬骸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孔安國說:“牛兄桓魋將為亂,牛自宋來學,常憂懼,故孔子解之?!笨芍@次對話有特殊背景。司馬牛的哥哥是宋國大臣,想要叛亂,就是曾要殺害孔子并拔去大樹的那位。司馬牛從宋國來到曲阜入孔門求學,經(jīng)常處在憂愁和恐懼中,因此孔子才這樣開導他,使他從憂懼中解脫出來。古代法律嚴酷,有株連,對于叛亂者往往滅門,這是司馬牛憂懼的原因。孔子勸導他只要自己沒有錯誤,沒有罪過,就不必憂懼。因個體生命的死亡雖然無定但卻是必然的,如果問心無愧,就沒有內疚感。如果本人在道德上沒虧闕,不欠他人,更不欠社會,當然就可以心安理得。每個人只能負責自己的行為,內省無罪當然無需憂愁恐懼,這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的宗教性質的人生境界與人性追求。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前提
這樣,我們便可以知道子夏是勸慰司馬牛時說的這句話,但必須強調一下前提,這便是“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前面說自己獨處的時候,要恭敬而沒有過錯和缺失,要嚴謹勤勉,對待他人則要恭敬而有禮貌,如果能夠做到這兩點,那么你和周邊能夠發(fā)生關系的人都會和睦相處,都會很親近如同兄弟一般相互關愛。這樣才可能四海之內皆兄弟,否則便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沒有人會理睬你,更不會有人親近你。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成為后世經(jīng)常運用的成語,充滿友愛精神,給人以溫馨的感覺,也是很多人的愿望,而要實現(xiàn)這一愿望,則必須要做到“敬而無失,對人恭而有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