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沒有“督察院”
◆魯克兵
在《百家講壇》講“朱元璋重刑治國之謎”時,毛佩琦教授在電視屏幕上使用了一張圖表——“明朝的官員考核制度”,其中出現(xiàn)了“督察院”。
在《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50頁,又出現(xiàn)了“督察院”:“官吏的考核工作由吏部的考功清吏司和督察院的河南道擔任……”
其實,這兩個“督察院”都弄錯了。明朝沒有“督察院”,只有“都察院”。
“都(dū)察院”是明清時的中央監(jiān)察機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前代所設御史臺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dū)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僉(qiān)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設監(jiān)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清因明制,仍設“都察院”。
清代梁章鉅在《稱謂錄·都察院》中說道:“都察院之稱,蓋始于明,然唐代御史臺三院已有察院之稱,其僚曰監(jiān)察御史,而明又增一都字者,蓋合都御史監(jiān)察御史為一院而稱之耳?!?/font>
可見,“都察院”是因其官吏名稱而得名,“都”指都御史,“察”指監(jiān)察御史。把它錯成“督察院”,大概是誤以為這個機構是因為職能(監(jiān)察)而得名的。
毛教授是研究明史的專家,應當不會犯這樣的錯。這大概是電視臺和出版社的責任吧。洪武以前,哪來“明廷” ◆徐長庚 《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169頁有這樣一句話: 帖木兒汗國以撒馬爾罕為首都。洪武以前,帖木兒曾向明廷“納貢”。 帖木兒汗國,又稱帖木兒帝國,其開創(chuàng)者為蒙古貴族帖木兒。帖木兒(1336—1405),綽號“帖木兒蘭”,意為“跛足帖木兒”。他于1370年奪取西察合臺汗國政權,定都撒馬爾罕(在今烏茲別克斯坦)。14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征服波斯、花剌子模等地。1405年(明永樂三年),帖木兒率重兵企圖進攻中國,途中病死。死后帝國瓦解。 帖木兒“洪武以前”向明朝“納貢”?這實在讓人莫名其妙。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在明朝只用了“洪武”一個年號?!昂槲湟郧啊?,大明王朝尚未誕生,帖木兒又怎么能向明廷納貢呢?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還要向毛教授請教。
重逢“錫茶壺” ◆方奧寶 《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在評價朱元璋的后宮生活時說道:“盡管朱元璋妻妾成群,但他還是被史家視為一個宮壺肅清的明君。”(87頁)該書90頁引用《明史》稱贊明代宮闈制度,其中也有“宮壺肅清”的說法。 兩處“宮壺”均應為“宮壸”。 “壸”讀kǔn(捆),古時候指宮中道路?!稜栄拧め寣m》:“宮中衖謂之壸。”衖(音xiàng)即“巷”。“壸”由宮中道路引申指內(nèi)宮,如“壸政”指宮內(nèi)事務,“壸闈”指宮闈?!皩m壸”指的就是帝王后宮?!皦住边€可泛指婦女居住的內(nèi)室,如“閨壸”指閨房內(nèi)室,“壸則”是婦女行為的準則,“壸訓”是為妻室者的言行儀范,等等。 壺與壸只有一筆之差,但一個指容器,一個指內(nèi)宮,意義大相徑庭?!皩m壸肅清”猶言帝王后宮安定太平,法紀嚴明,“壸”自然不能寫成“壺”。我想,毛先生一定懂得這個字的意思,只是字形過于相似,一不留神出了差錯。 這讓我想起了“錫茶壺”的故事?!肚灏揞愨n》中有張之洞的一則逸事。一次,張之洞寫了三個字:“鍚(钖)荼壸”,要某候補知府辨認,此人說:“此錫茶壺也?!苯Y果那個候補知府落得個被咨回原籍的下場。要知道,那三個字根本不是“錫茶壺”,而是“钖(yáng,馬額上的裝飾物)荼(tú,苦茶)壸(kǔn)”。
解縉是怎么死的 ◆曾 史 明成祖朱棣與太子朱高熾的關系一度非常緊張,太子身邊的一些官員甚至因為一點小過被投入監(jiān)獄致死。明代才子解縉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于解縉的死,毛佩琦先生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只是簡單地說:“學士解縉被關在監(jiān)獄里頭致死?!痹凇睹彗毥饷鞒叩邸罚ǖ谝徊浚├?,毛先生說得詳細一些:“至于解縉,有一天他被士卒灌醉,然后扔在雪地里,結果一代才子被活活凍死了?!保?88頁)可惜,這個說法并不準確。 《明史·解縉傳》載: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wèi)帥紀綱上囚籍。帝(明成祖)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揣摩上意、灌醉解縉并將其害死的人叫紀綱,他的官職是“錦衣衛(wèi)帥”。錦衣衛(wèi)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設置的護衛(wèi)皇宮、掌管皇帝出入儀仗并兼治刑獄的機構?!板\衣衛(wèi)帥”即“錦衣衛(wèi)指揮使”,是主管錦衣衛(wèi)的頭頭,官列正三品。這個人物能夠將登記囚犯的簿籍直接呈送給皇帝御覽,顯然并非普通人,毛先生卻把他說成是個“士卒”。此外,解縉既不是“被關在監(jiān)獄里頭致死”,也不是被“扔在雪地里”活活凍死,而是被埋在雪中立即喪命的。這雖然只是個別情節(jié)上的出入,但考慮到解縉不是個“無名之輩”,他的死既然史有明文,還是說準確點好。
“新浦”豈能綠 ◆省 廬 明成祖朱棣是以“靖難”的名義打進南京,篡奪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的。建文帝生死不明,不知所終,成為明史一大懸案。相傳建文帝曾逃亡到四川、廣西、貴州等地,還在各地留下了一些詩作。下面是他在廣西寫的一首詩: 牢落西南四十秋, 蕭蕭白發(fā)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氣散, 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 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首七律詩意淺明。建文帝從皇位跌落時,年僅25歲,浪跡江湖四十年,成了“蕭蕭白發(fā)已盈頭”的老人?!靶缕鸭毩昴昃G,野老吞聲哭未休”。充滿生機的春天年年到來,但歲月流逝,他卻復仇無望,只能抱恨終身,這是怎樣凄涼的人生! 這首七律的尾聯(lián),其實化用的是杜甫《哀江頭》中的詩意,杜詩開頭四句是: 少陵野老吞聲哭, 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 細柳新蒲為誰綠? 杜詩中的“細柳新蒲”,指的是岸上細柔的柳條,水中返青的蒲草,描寫的是春天的一派生機,感慨的是世事變遷的無常。 建文帝化用杜詩,以發(fā)自己哀怨悲憤的情懷,可算得當。但遺憾的是,毛佩琦先生在《百家講壇》和他的圖書中引用建文帝這首七律時,都將“新蒲”錯成了“新浦”?!捌帧北玖x指水濱,無所謂新舊,更不會“年年綠”。估計是一時疏忽致誤吧。
“正統(tǒng)”應是“天順” ◆郝立新 《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說到“明英宗復辟之謎”,其中有這樣的文字: 正統(tǒng)八年(1464年)正月初一以后,英宗身體開始不適。……到這月十七日,明英宗病逝,時年三十八歲。(256—257頁) 這里的“正統(tǒng)八年(1464年)”明顯有誤,1464年其實是“天順八年”。 “正統(tǒng)”與“天順”都是明英宗的年號?!澳晏枴笔欠饨ɑ实蹖iT用來給自己紀年的。明朝的皇帝,只有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其他都只有一個。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是永樂,等等。這是為什么呢? 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35年登基,以第二年為正統(tǒng)元年。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英宗御駕親征蒙古瓦剌,居然在土木堡被瓦剌軍隊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為了穩(wěn)定局勢,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在危難中登上帝位,他就是明景帝,定年號景泰。景帝在于謙等大臣的輔佐下,擊敗瓦剌,迎回英宗。但英宗此時已經(jīng)成為“太上皇”,遠離了大明朝的政治舞臺。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英宗乘機復辟。他登位即改元,以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此后,英宗又當了八年皇帝,于1464年去世。 明代的皇帝里,只有英宗兩次登基,所以也只有他有兩個年號。
不該脫“潁”而出 ◆若 木 《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多處涉及含有“潁”字的地名、官爵名。遺憾的是,都被錯成了“穎”字。比如: ①朱元璋“南歷金、斗,西抵光、息,北至穎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12頁) ②這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穎上)揭竿而起……(13頁) ③(藍玉)跟隨穎川侯傅友德征云南?!c他同時出征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卻被封為太子太師……(71頁) 漢語中含有“潁”字的地名,其得名理據(jù),都源于一條古老的河流——潁河。潁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源頭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至界首市入安徽,在正陽關東潁口注入淮河。 “潁州”是古代的州名,北魏時候已經(jīng)設置,治所在今天的安徽阜陽,轄境還包括太和、界首等地,后多有變更。清代升格為府。元末劉福通紅巾軍起義于此?!皾}上”是縣名,位于潁河下游,以地處潁河之濱而得名。秦置慎縣,隋改稱潁上縣,相沿至今?!皾}川”,古代郡名,戰(zhàn)國始置,亦以潁水得名,轄境多有變化?!皾}川侯”“潁國公”即封地在潁河一帶的公侯。 “潁”和“穎”均為形聲字,讀音都是yǐng,但字義迥別。“潁”從水,專指“潁水”這條河流。而“穎”從禾,本義指的是某些禾谷(如稻、麥等)子實帶有芒刺的外殼;后泛指小而細長之物的尖端,如“短穎羊毫(筆)”“脫穎而出”;由此又引申出“聰明”的意思,如“穎慧”“穎異”“聰穎”等。 自古以來,我國還找不出帶有“穎”字的地名。
“滿州”和“長州” ◆宜 修 《咬文嚼字》多次談論過“州”“洲”二字的區(qū)別,但出版物中混淆這兩個字的地方還有不少。筆者發(fā)現(xiàn)《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就有兩處:其一,全書引言《說在前頭》第7頁,把“強悍的滿洲鐵騎”中的“滿洲”誤成了“滿州”;其二,第128頁“這個道衍和尚本名姚廣孝,長州人”,此處“長州”應是“長洲”。 “滿洲”是一個專有名詞,為清代滿族的自稱。這一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滿文本《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其實譯為“滿洲部”比較恰當,也可譯為“滿洲國”。滿族原為女真人后裔,明朝時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結合女真其他部,融合漢、蒙古、朝鮮等其他民族形成。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廢除諸申(女真)舊稱號,定族名為“滿洲”。辛亥革命后通稱為“滿族”??梢?,“滿洲”不可寫成“滿州”。 毛先生提到的“長州”,其實應該寫作“長洲”。這是一個古地名,1912年已經(jīng)并入江蘇吳縣。為何用三點水的“洲”呢?那是因“長洲苑”而得名?!伴L洲苑”是春秋時吳王闔閭的游獵之處,原是水中的一塊陸地,后辟為園林?!对浇^書》中便有“(闔閭)走犬長洲”的記載。既然是水中陸地,理當用“洲”而不用“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