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時辰的問題,我們在這節(jié)課的結尾要做一次長篇大論的討論。因為現(xiàn)代諸多命理學家的錯誤(愚昧)行為,導致很多人對十二時辰的分法發(fā)生了猜疑,嚴重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時辰。其實在八字預測學上,這個算命的時辰和我們現(xiàn)在北京時間劃分的時辰區(qū)域是完全不一樣的,用北京時間的晚上23至凌晨1點來作為子時是沒錯的,因為這樣的分法是有利于百姓在現(xiàn)實中生活中的工作和休息(就如實行夏令時,也是一種時間改革)。總之,時辰的具體確定,既關系到一個八字預測師的嚴謹藝德,也關系著對預測者的負責,那么到底十二時辰是怎么劃分的呢? 古代除了陰陽家以外的普通人,對時辰不一定具備嚴格要求時間準確度的意義,而常見常用的和時辰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黃昏,黃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雞鳴,雞鳴后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古人將一日等分為十二份,稱為十二時辰, 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且每個時辰都有他們常用的名字,這些名字因為地域不同、時代(朝代)不同、書籍所載也不同;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以下幾種但是其中的意義沒什么太大的差距,基本上就是形容時辰所轄時間,話說回來也就是古人用某個時辰的自然現(xiàn)象來校正這個時辰所管轄的時間,其中的意義可見一斑, 01、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xiàn)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02、十時辰制: 出現(xiàn)于先秦。晝夜各五分。據(jù)《隋書.天文志》,晝?yōu)槌?、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來表示)?br> 03、五時辰制: 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04、百刻制: 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chǎn)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赡芷鹪从谏檀h時曾把它改造為一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jīng)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05、十二時辰制: 那么以上所述都是古代關于時辰劃分界限的暫時規(guī)定,可見不管怎么分這個時辰,都是為了分清楚在某一個時間階段適合做什么,比如說知到天快黑了,農(nóng)民就會準備收功、行商走腳的就會加緊時間趕路。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種方法,配上十二屬相,是根據(jù)動物的活動規(guī)律來記載準確時間的巧妙方法,更有利于人們對生活生產(chǎn)節(jié)奏安排。其實大家不妨來看看二十八星宿的虛日鼠、昴日雞、星日馬、房日兔等就指的是在這十二屬相,看來古人在劃分時間的問題上不僅僅考慮到了地理位置和時間區(qū)域,并且同時考慮到了天文和氣象,難怪古人還有關于二十八星宿主陰晴的歌訣流傳于后世。這一切現(xiàn)象表明,古人運用十二屬相來劃分時間區(qū)域絕對不是偶然的,它直接可以說明,十二屬相代表十二時辰是和天文、氣象、地理、時間、生產(chǎn)等實際生活問題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既如此,古代的星命學家或陰陽家們,又怎么會輕易的放過這個上關乎天文下關乎地理的十二屬相呢?他們輕而易舉地發(fā)明了利用十二屬相占卜吉兇的訣竅!其實這正是因為十二屬相,它所代表的動物性情和活動規(guī)律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原因。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于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jù)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shù)。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臺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只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其實這家伙也是要事先用太陽行度校正準確了才能運用的,如果不知道太陽走一天水需要滴多少次,或者需要滴多少水的話,弄這個家伙也是徒勞無功的,這只是一種更為人為的計時法,就和鐘表一樣,利于計時,不利于辨時)。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于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么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鐘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shù)據(jù)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痹跈C械鐘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fā)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qū)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后歷代都相繼制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制造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fā)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中國人就是聰明,其實外國人的機械表也是照抄中國人的作品)。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tǒng)-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xiàn)完全現(xiàn)代意義上的鐘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鐘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后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jié)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xiàn)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nèi)有了轉變。 附:蓮壺書夜百刻圖式: 凡每日書夜百刻,分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二秒,不滿百刻分為初刻,正初刻共二十四氣,冬至極短,春秋分均平,夏至日極長,冬至后行盈,夏至后行縮短乃陰陽升降之期,分為二十四圖,今錄此符以天纂定時刻于后。 立春正月節(jié),書四十四刻,夜五十六刻,日出卯正三刻,日入酉初一刻。 雨水正月中,書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日出卯正二刻,日入酉初一刻。 驚蟄二月節(jié),書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日出卯正一刻,日入酉初二刻。 春分二月中,書五十刻正,夜五十刻正,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清明三月節(jié),書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日出卯初一刻,日入酉正二刻。 谷雨三月中,書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日出卯初一刻,日入酉正二刻。 立夏四月節(jié),書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日出卯初一刻,日入酉正初刻。 小滿四月中,書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芒種五月節(jié),書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出卯初二刻,日入酉正四刻。 夏至五月中,書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日出寅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小暑六月節(jié),書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日出寅正四刻,日入酉正初刻。 大暑六月中,書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日出卯初二刻,日入酉初四刻。 立秋七月節(jié),書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處暑七月中,書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日出卯初二刻,日入酉正二刻。 白露八月節(jié),書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日出卯初二刻,日入酉正初刻。 秋分八月中,書五十刻正,夜五十刻正,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寒露九月節(jié),書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初四刻。 霜降九月中,書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日出卯正四刻,日入酉初三刻。 立冬十月節(jié),書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初五刻。 小雪十月中,書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 大雪冬月節(jié),書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日出卯正四刻,日入酉正初刻。 冬至冬月中,書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日出辰正初刻,日入酉正四刻。 小寒臘月節(jié),書四十一刻,夜五十九刻,日出卯辰初刻,日入酉正四刻。 大寒臘月中,書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日出卯正四刻,日入酉初一刻。 現(xiàn)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zhèn)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擊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現(xiàn)時的十五分鐘。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于“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qū)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jù)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白帧币韵碌姆址ú辉敚瑩?jù)《隋書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午時指從現(xiàn)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鐘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xiàn)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食堑奈玳T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到了科學發(fā)達的今天,在機械表和電子表普遍流行之后,人們慢慢的淡忘了十二屬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方法,但是在某一些偏僻偏遠的山區(qū),或者古文明尚存一息的地方,他們的時間概念仍然用十二地支來表示,話說回來,一個真正的預測學傳人,對于這個十二屬相是不會陌生的,因為這是命理學的起點。 現(xiàn)在人們?nèi)粘R员本r間夜半23點至01點為子時,01至03為丑時,03至05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具體劃分如下(不是算卦運用的時辰): 子(鼠)時是23點到01點,以00點為正點;丑(牛)時是01點到03點,以02點為正點; 寅(虎)時是03點到05點,以04點為正點;卯(兔)時是05點到07點,以06點為正點; 辰(龍)時是07點到09點,以08點為正點;巳(蛇)時是09點到11點,以10點為正點; 午(馬)時是11點到01點,以12點為正點;未(羊)時是13點到03點,以14點為正點; 申(猴)時是15點到05點,以16點為正點;酉(雞)時是17點到07點,以18點為正點; 戌(狗)時是19點到09點,以20點為正點;亥(豬)時是21點到11點,以22點為正點。 其實現(xiàn)在人們用的陰歷應該稱為夏歷,夏歷者,陰陽合歷也!由于中國的陰陽歷創(chuàng)始于夏朝,因此又稱夏歷。司馬遷《史記?歷書》指出,夏代歷法以今日的正月為正月,殷(商)則以正月相當於今日的十二月,周以正月相當于今日的十一月。夏商周各用本朝歷法,但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所用歷法并不統(tǒng)一。譬如:《春秋》用周歷紀年,《左傳》則用夏歷。 不過,自從漢武帝確定采用夏歷之后,歷代均沿用夏歷,只是略加修訂改良。到了1912年,國民臨時政府改用公歷,才把夏歷稱為舊歷。因公歷亦稱陽歷,原為陰陽歷的夏歷就被稱作陰歷。另外,又因夏歷照顧寒暑節(jié)氣,有益於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也被人們稱作農(nóng)歷。 閱讀張傳璽《中國古代史綱》中關于商代歷法的描述如下:商代已有較完善的歷法。總的說來,是以干支紀日,以太陰(月)紀月,以太陽紀年,用閏月來調(diào)整季節(jié)。這是一種陰陽合歷。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三個月,年終置閏,叫做十三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商朝后期,也在年中置閏。用干支紀日,就是用十干和十二支相配合,以紀日期。六十日為一個周期。在甲骨文中發(fā)現(xiàn)有完整的干支表,這是我國最早的干支記錄。甲骨文中已有“今春”“今秋”和“日至”的記載,當時已有季節(jié)的劃分,可能有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年至)。商代的天文學和歷法的進步,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密切關系。 由此可知,這是一種綜合了太陰歷、太陽歷,并且可以自由添加潤月、潤年的歷法。不禁讓人想起商朝以前的夏歷,以及民間流行的農(nóng)歷。 對陽歷,不多說了。陰歷的編歷原則是:平均歷月=朔望月,平均歷年=回歸年=12.386朔望月。所謂朔望月也就是月相變化周期。而回歸年是太陽周年運動的周期,為365.2422日。但要注意的是農(nóng)歷并不是單純的陰歷,因為農(nóng)歷同時使用了24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日是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周期,每日1度,顯然二十四節(jié)是一種特殊的陽歷。中國農(nóng)歷還使用干支紀念法,在漢光武劉秀建武三十年開始全面采用。這種干支紀年制度給我們研究歷史帶來了極大的好處,朝代雖然改變,但該制度依舊不變,極便于給我們推算時間。 01.算命的子時分界線是: 盲派算卦的時間分界.定子時 古人將一年分為四季,曰春、夏、秋、冬;將一日分為四時,曰午、夜、晨、昏,又稱前半晌、后半晌、前半夜、后半夜也;子午卯酉為四正,為純陽純陰之數(shù),只可以專權,不可以分割也,故古人設此為界;乾坤艮巽納戌亥、未申、丑寅、辰巳,偶數(shù)堪雜,偶數(shù)二,可分可合。世人不明,分四正而取時論命,相差者居多。觀前圖:子至丑為子(00-01-02)時,丑到寅為丑(02-03-04)時,寅到卯為寅(04-05-06)時,然寅丑共居一山;各分艮宮之一半;艮為土,所以艮宮丑多寅少,依天星度數(shù)分之即知;其余乾巽坤位同查,自然明了。上半晌太陽東出,火氣當令,火旺木休,然旺火仍需木以助之,故上半晌以卯辰之旺木引巳火至午為火極,是為離卦;下半晌太陽西斜,金氣當權,金旺火囚,然旺金仍需火以煉之,故下半晌以午未之旺火煅申金至酉為金極,是為兌卦;前半夜太陰北出,水氣當令,水旺金休,然旺水仍需金以濟之,故前半夜以酉戌之旺金發(fā)亥水至子為水極,是為坎卦;后半夜太陰南斜,木氣當權,木旺水休,然旺木仍需水以潤之,故后半夜以子丑之旺水滋寅木至卯為木極,是為震卦。日出卯者,日出之后方為卯時也;日沒酉者,日沒之后方為酉時也;卯酉為地平線,畫一圖而知之,不知如今世間占卜者,仍以鐘表為準則,有何憑據(jù)也? 正午一詞,世頗不明,古人以“正”字,作正好、準確、恰當、合適的意義講,如正午的正字,就是達到恰好,就是進了午時,只一剎那就是午時的界限;是太陽距離人們最近的時間階段;“正午時分”便指太陽在我們頭頂,人的影子會重合。我們可以這么想,在現(xiàn)在的北京時間十二點,立一根桿子影子是正的,過了十二點,這根桿子的影子就是偏的,偏了就不是正午時了!過了十二點就是午時偏了,這個道理很多人不明白,以為正午的正字是午時的正中間,這么理解就相差毫厘,錯之千里了,難怪現(xiàn)在的人算卦,根本無法測準。我相信有很多人預測是這么用的,但是他們把這個作為一個天大的秘密,也不知道是怕什么“泄露天機”還是故弄玄虛?是不敢站出來說明還是不能和世人說明白呢? 又“正當午時”也不是那個正中間的正字,這里的正字是說時間正在午時的界限里。以這種說法定時的年代,人們沒有現(xiàn)在的鐘表的。正是因為這個午時,中間就是一條線,達到這條線重合之后,午時就到了,也就是說,這個午時的現(xiàn)象在人們的眼睛里一天有四次,那么就是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是人們最容易看明白的時間分界線。那么午看太陽,卯酉看山頭,子時看什么呢?正是因為子時人們都休息,又沒有好辦法來觀察時間,古人便以星斗、動物的生理活動期來形容時間的轄域,藉此以加強判斷時間的準確性。 關系到每個時辰的偏正問題,那么也就是說,這個表是和前面所說的北京時間緊密相關的問題,因為它的劃分方法不一樣。現(xiàn)在的人都是用北京時間來記憶嬰兒的出生時間,所以卦師人首先要知道這只是大概的出生時間,我們就當他和我們說的是早上剛喂完豬、傍晚下地剛回來;大概,只是一個大概,就是說記好了是11點55分,絕對沒到第二天呢,但是這也只是一個大概,這個11點55分并不能說明你就是某個時辰講命,雖然有很多人說我在網(wǎng)上排盤時都考慮了真太陽時了;因為這個人來報的是北京時間,因為他不敢肯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時辰生人,這里說明的就是來求測的人不是算命先生。 02.準確的換算: 我們需要的換算是把北京時間換算成十二屬相定時法,就是說我們需要的是十二時辰定時法所定律的時辰,我們需要的既不是古時的幾時幾刻,也不是北京時間的幾點幾分,我們需要的是這個十二屬相的相,相者像也!這里會有人問我,那么古人運用的觀星測斗等方法豈不是也白白的浪費時間了?那么你的十二宮星盤是根據(jù)什么來的呢?這里我要給大家做的解釋只有一句話:你是搞預測的、搞星命學的、搞玄學的,玄者懸也,即懸浮則無死準定律!可想而知,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是站在地球上面看到的,雖然后來發(fā)明了望遠鏡,但是他們?nèi)匀粵]有到天上去親自看,唯恐最至高無上的佛祖,也沒到過太陽那里串過門吧?所以,我們搞預測學的人明擺著是靠推理,這個時辰也需要推理,如果就因為差一分鐘而確切相信北京時間或真太陽時就是準確時辰的話,我們只好搞科學研究去了,這玄學就研究不得!不信你看現(xiàn)在搞航天事業(yè)的大科學家,你問他這次研究的飛船你確定飛到天上之后平安返回嗎?相信沒有一個敢說“確定”的!也就是說,這個天文學,因為天地之間的宇宙距離太遙遠,沒親自去過的人,沒有一個人敢說哪一條是絕對的。這里面的不絕對就說明有誤差,有誤差就得靠著其它方法來校正,我們古時的星命學家為了彌補這個不足,還是在這個“像”字上下了一番苦功夫,說白了就是根據(jù)十二屬相的“像法”來考時定刻;當然這里不僅指和地上的十二種動物的相像,同時也是在考察求測人身上是否和某一個星辰有相像之處,是何關聯(lián)。現(xiàn)在大家應該明白,給人預測主要還是靠著這個屬相星象的像字,如果脫離了像,就脫離了苦海,也就不用再著相入迷的算卦了。到底需怎樣把人家報的北京時間,或者真太陽時,更或者喂豬那時候等等,換算成十二屬相定時法所管轄的時辰呢? 這里我們又回到開篇的十二地支和十二屬相里面去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我?guī)焸鞯目谠E在下邊的第二幅圖片上,而師傳的“大概”定時圖是以每個雙數(shù)時間為分界線,就是說真正的一個八字走進子時,是從夜間的00點開始的。這里就有人要問,那么23點以后12點以前的一個小時時間算什么時辰呢?上面你弄得23點到01點的子時和00點到02點的子時怎么這么亂呢?到底哪個對呢?剛才我已經(jīng)說過了,這只是一個記憶方法的問題,人家還是那么記,管我們怎么記呢,我們就要把晚上的20點到22點記作戌時,把22點到00點記作亥時,這里不也說了先是個大概嘛!但是最少我們明確了一個問題,我們知道了,那豬在北京時間的晚上的22點到00點是活動旺盛期,順向推理00點到02點就是鼠的活動旺盛期了,其它時間一概推知。那么大家不信想一想,人家以前說點燈戌時、人定亥時,現(xiàn)在的人都不按照以前的時間入定休息了,人不休息豬也會反常了,以前人都是六點喂豬,豬吃飽了就想睡,現(xiàn)在你喂晚了,豬也得等?。焕鲜竽?,以前是人睡覺了它出來了,現(xiàn)在是你總也不睡覺,人家也只好晚點出來了;老虎更不用說了,以前沒那么大的動靜阿,現(xiàn)在早早的就可以聽聞到各種聲音,老虎可能也很煩惱現(xiàn)在的人類打破他的自然規(guī)律吧?這些自然規(guī)律打破了,難道我們搞推理學預測學的人不應該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改變一下嗎?其實不僅僅是我們,是古人一直在研究,這個地球這個宇宙空間的一切有形能見之物,都是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緊密聯(lián)系的,這個相關的相連的紐帶,就是我們尋找命理玄機的關鍵,所以古人從發(fā)明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放棄運用自然法則!再說一點,七八年前的秦皇島夜間可以看到明亮的星星,現(xiàn)在基本上看不到,那么以前那顆星星在你出生時只用很短的時間就把光亮照到你身上了,現(xiàn)在卻要透過很多的云層霧氣,難道時間不會改變嗎?這里我們明白了自然的法則,則距離預測的準確度就更近了一層,所以說,報什么時間都不是準確的,也包括報出來的時間精微到幾分幾秒,因為本來天文學望塵莫及的誤差和世態(tài)萬物變更的差距,這個空間里生存的任何一種物質(zhì)都在發(fā)生著隨時性的改變,他們變我們也變,只有善辨才善于抓住預測的玄機,要是這個變通沒了,預測則成為了死教條,若是預測能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準確率,相信,這個世界也不可思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