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緣木求魚 【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BR>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BR>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BR>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BR>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注釋】 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寵愛的人。⑶辟:開闢。 ⑷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⑸蒞(li):臨。⑹若:人稱代詞,你。 ⑺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 ⑻皺:國名,就是當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國,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都是大國。⑽盍:“何不”的合音字,為什麼不。 ⑾塗:同“途”。 ⑿愬(su):通“訴”,控告。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 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豔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儘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BR>孟子說:“那麼,您的最大願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後的民族。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願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BR>宣王說:“竟然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麼後患。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願望,費勁心力去幹,一定會有災禍在後頭?!?BR>宣王說:“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BR>孟子說:“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佔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 打仗有什麼區(qū)別呢?大王為什麼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 “現(xiàn)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讀解】 上一節(jié)宣王向孟子否認說,自己並不是一定要動用軍事,發(fā)動戰(zhàn)爭心裡才痛快,而是因為要實現(xiàn)自己心裡的最大願望,不得已而為之。孟子於是又一次不失時機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動,問他的最大願望到底是什麼。宣王已教了孟子的厲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厲害,你不說,他照樣分析不誤。而且是欲擒故縱,先虛設幌子,一連串問了五個不是問題的問題。這五個問題,在過去是屬於聲色狗馬之類,用我們今天的說法,是屬於個人生活中的物質(zhì)享受或者說物欲方面的東西,諸如彩色電視機夠不夠大,組合音響夠不夠好,有沒有不在話下。這些問題怎麼會是一個國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顯然是在虛晃一槍。所以,當宣王否定說自己不是為了這些時,孟子馬上就收回花槍,切入正題,以他心理分析大師的水準,一下子和盤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最大的秘密。然後不等宣王承認與否就直殺本質(zhì),指出宣王已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 緣木求魚的荒唐性誰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說:“我難道有如此荒唐,錯得如此嚴重嗎?”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聳聽吧。殊不知孟子告訴他說,不僅有如此荒唐,如此嚴重,而且問題還遠遠超過了緣木求魚。這就是孟子的本事,鋪張揚厲,逐步升級,讓你聽他說話連坐也坐不安穩(wěn)。我們完全可以想像,那宣王一聽這話,真是吃驚不小,一下子跳了起來,也不顧國王的矜持和威嚴了,馬上脫口而出:“可得聞與?”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這下還有什麼問題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說話的主動權,於是便把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戰(zhàn)爭來解決問題的“霸道”做法與自己要向他灌輸?shù)目咳收斫鉀Q問題的“王道”做法作了一個對比,並指出兩種做法的兩種不同結局。 這一節(jié)的最精彩和最深刻處是緣木求魚的比喻。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後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語。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fā)而“喚醒”的意義。還是以進入市場經(jīng)濟體制後讀書人是否“下?!钡膯栴}為例。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彼?,“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於追求利,希望掙大錢,發(fā)大財。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到底如何來掙大錢,發(fā)大財?是不是“工農(nóng)商學兵,一起做生意“,如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多次提到過,大家都“棄文經(jīng)商”、“棄教經(jīng)商”、“棄農(nóng)經(jīng)商”、“棄學經(jīng)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經(jīng)商或者就做起軍工軍火生意來了才是唯一出路呢?當然不是。如果真這樣做,那才是緣木求魚,“殆有甚焉!”不僅搞亂了文明社會越來越精細的社會分工,而且也壓抑了各行各業(yè)專家的所長,浪費了人才。就個人來說,也浪費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場”,教授賣餛鈍來看,且不說有辱斯文的問題,就從掙錢的角度來看,廢己所長,行己所短,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呢? 所以,緣木求魚的道理沒有什麼深奧,大家都一說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墒窃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包括一些修養(yǎng)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樹去了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當人家問他幹什麼時,他還會理直氣壯地高聲回答:讓我們捉魚去! 捉魚固然是不錯,但你怎麼爬上樹去了呢?樹上有魚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童話世界裡;二是滄海桑田變化,在樹上留下了魚的化石。不然的話,你去捉什麼呢? |
|
來自: 行為準德為先 > 《青陽、紅陽、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