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五味消毒飲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五味消毒飲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金銀花20克 野菊花15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紫背天葵子15克 加減; 1.熱毒重者,加連翹、黃連、半枝蓮。 2.血熱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黃、赤芍等。 3.腫甚者,加防風、蟬蛻等。 4.膿成不潰根深或潰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癰、局部紅腫熱痛者,可加瓜蔞皮、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腎炎,浮腫發(fā)熱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須。 [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 疔瘡初起。發(fā)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瘡癤腫, 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 本方長于清熱解毒,用于治療疔瘡初起。以局部紅腫熱痛,或瘡形 如粟,堅硬根深,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栓塞病變而導致肢節(jié) 紅腫熱痛,屬于熱毒型患者。 1.扁桃體炎 2.口腔潰瘍 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2.血栓性靜脈炎 3.丹毒 4.項、背癰 5.坐骨神經(jīng)痛 6.小腿骨折后期腫脹 7.慢性肝炎 五味消毒飲 (《醫(yī)宗金鑒》卷72) [異名] 五味消毒湯(《外科探源》,錄自《家庭治病新書》)、消毒飲(《吉人集驗方》下集)。 [組成] 金銀花三錢(20g)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錢二分(各15g) [用法] 水煎,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渣如法再煎服。被蓋出汗為度。 [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 疔瘡初起。發(fā)熱惡寒,.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瘡癤腫, 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療瘡,乃由人體感受溫熱火毒,或恣嗜辛辣炙博,臟腑內(nèi)生 積熱,導致熱毒蘊蒸肌膚,氣血凝滯經(jīng)絡而成?!夺t(yī)宗金鑒呻A科心法要訣》卷72云: “疔者,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隨處可生。由恣食厚味,或中蛇蠱之毒,或中 疫死牛、馬、豬、羊之毒,或受四時不正疫氣,致生是證。夫疔瘡者,乃火證也。迅速 之病,有朝發(fā)夕死,隨發(fā)隨死……若一時失治,立判存亡?!闭f明疔毒癰瘡的發(fā)生與外 感六淫毒邪或飲食不節(jié)有關。由于熱毒蘊蒸于肌膚,氣血凝滯于經(jīng)脈,則局部見紅腫熱 痛之癥。疔毒乃火證也,火毒勢猛,發(fā)生于手足的易引起“紅絲疔”,發(fā)生在顏面的易 引起“疔瘡走黃”,病勢兇險,病情急驟,為外科之急證、危證。 [配伍意義] 疔毒乃因感受火毒,內(nèi)生積熱而致。治宜清熱解毒,消散疔瘡。方中 重用金銀花為君藥,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疔瘡,外清氣分之毒,內(nèi)清血分之毒,為治瘡 癰之圣藥。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四藥作用相似,清熱解毒之力頗峻, 且又涼血消腫散結,均為治癰之要藥,同為臣藥。少加酒以通血脈,行藥勢,有利于疔 毒癰腫之消散,為佐藥之用。又本方煎后熱服,藥借酒勢,通行周身。服后蓋被,取其 微微出汗,以開皮毛,逐邪外出,微汗出則毒邪自患處隨汗而解,此即《素問.五常政 大論》所說“汗出則瘡已”之意。合而成方,藥僅五味,功專力宏,用法得宜,共奏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功。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長于清熱解毒,用于治療疔瘡初起。以局部紅腫熱痛,或瘡形 如粟,堅硬根深,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熱毒重者,加連翹、黃連、半枝蓮等清泄熱毒;血熱毒盛者,加牡丹 皮、生地黃、赤芍等涼血散血;腫甚者,加防風、蟬蛻等散風消腫,透邪外出;膿成不 潰根深或潰而膿不易出者,加皂角刺等排膿;若用于乳癰、局部紅腫熱痛者,可加瓜蔞 皮、貝母、青皮等散結消腫;用于急性腎炎,浮腫發(fā)熱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須等清熱利尿。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多發(fā)性癤腫、乳腺炎、闌尾炎、結膜炎等多種感染性疾病, 以及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腎炎等證屬熱毒者。 [使用注意] 陰疽忌用,以免攻伐傷正;脾胃素虛者慎用。 [源流發(fā)展] 本方首見于《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卷72,云:“又有紅絲疔,發(fā) 于手掌及骨節(jié)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fā)紅絲,上攻手膊,令人寒熱往來,甚則惡心嘔 吐,治遲著,紅絲攻心,常能壞人。又有暗疔,未發(fā)而腋下先堅腫無頭,次腫陰囊睪 丸,突兀如筋頭,令人寒熱拘急,掀熱疼痛。又有內(nèi)疔,先發(fā)寒熱腹痛,數(shù)日間,忽然 腫起一塊如積者是也。又有羊毛疔,身發(fā)寒熱,狀類傷寒,但前心、后心有紅點,又如 診形,視其斑點,色紫黑者為老;色淡紅者為嫩。以上諸證,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 毒勢不盡,憎寒壯熱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飲汗之。”可見本方是治療火毒熾盛的多種 疔瘡之要方。由于本方證乃感受火毒及內(nèi)生積熱,故本方用于火毒濕熱所致之多種其他 全身感染性疾病,也獲良好效果,因此,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多發(fā)性癤腫、乳腺炎、闌尾 炎、結膜炎等多種感染性疾病,以及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腎炎等。 [疑難闡釋] 關于方中君藥 《方劑學》統(tǒng)編教材5版,以金銀花為君。但山東中 醫(yī)學院《中藥方劑學》則認為紫背天葵子、紫花地丁為君藥。分析諸藥, 《本草綱目》 卷15云:金銀花能治、“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本草備要》卷18載紫 花地丁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瘡、瘰疬、無名腫毒、惡瘡。”《滇南本草》卷2載紫背天 葵子“散諸瘡腫,攻癰疽,排膿定痛;治瘰疬,消散結核”。紫花地丁與紫背天葵子為 疔毒瘡癤之常用藥,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癤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辛涼散腫,長于退 熱。野菊花治“癰腫疔毒,瘰疬眼息”(《本草綱目》卷15);蒲公英“性清涼,治一切 疔瘡癰瘍紅腫熱痛諸證”(《本草正義》卷3),。本方證乃熱毒蘊蒸肌膚,氣血壅滯而致, 組方重點為清熱解毒,從方中藥物所用劑量來看,重用金銀花三錢,其他四藥均為一錢 二分,在配伍上突出了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作用,故應以之為君,紫花地丁和 紫背天葵子等四藥共為輔佐,如此組方,則力專效宏。 [方論選錄] l。成都中醫(yī)學院:“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清熱解毒, 為治療疔毒、瘡癤常用藥物;野菊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消散癰結。所用藥物均為強有 力的解毒藥,是有名的清熱解毒劑?!?《中醫(yī)方劑學》) 2.山東中醫(yī)學院:“方中紫花地丁、天葵子為治療疔毒的要藥,亦可通用于癰瘡腫 毒,為主藥;銀花、公英、野菊花均能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為輔佐藥。各藥合用,其 清熱解毒之力更強?;蚣狱S酒少量以助藥勢,通行血脈為使,可加強消散作用?!?《中藥方劑學》) 3。岳美中:“本方取金銀花寒能解毒,甘不傷胃,為主藥,以宣通氣血,疏散毒熱; 蒲公英、地丁消癰毒,散結熱為佐;野小菊、天葵根涼血散瘀為使。”(《岳美中醫(yī)案》) 4.裴正學:“此方系治療疔毒之主方。疔毒,乃熱毒壅結于頭面手足等骨質(zhì)堅硬之 處者,因其扎根于骨質(zhì)堅硬之地,硬腫如釘著骨而得名。熱重毒深,凝聚而呈斯證,治 則必以大劑清熱解毒之品才能獲效。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之力甚大,堪當主藥;野菊 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為治療疔毒之要藥,助金銀花以清熱解毒,故為輔;公英清熱 解毒,可謂佐藥,因其消腫散熱之力甚大,亦寓兼治之功;燒酒辛散,使頑凝膠結之疔 毒,就其勢而散之,故為引和?!?《新編中醫(yī)方劑學》) [評議] 本方主治療瘡初期,正如成都中醫(yī)學院《中醫(yī)方劑學》所言:“所用藥物均 為強有力的解毒藥,是有名的清熱解毒劑。”其用法也很講究,加酒合煎,煎后熱服, 服后蓋被,借酒以助藥勢、通血脈,使微微汗出,則毒邪自患處隨汗而解。至于方中藥 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多數(shù)傾向于以金銀花為君,如岳氏認為:“金銀花寒能解毒, 甘不傷胃,為主藥”;裴氏言:“金銀花清熱解毒之力甚大,堪當主藥”。二氏之論,較為公允。 [驗案舉例] 1.面部痤瘡 《新中醫(yī)》(1994,4:46):某女,25歲,1986年6月初診。患面部痤 瘡4個月,曾經(jīng)用過多種中西藥物治療未能奏效,有新皮疹,伴口干口苦,舌尖紅、苔 薄黃膩。以五味消毒飲加白芷、桔梗、花粉、赤芍,服藥5劑,皮疹明顯減少,未見新 皮疹出現(xiàn);再服5劑皮疹全部消退,僅有色素沉著,隨訪未見復發(fā)。 2.化膿性中耳炎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8,7:307):某女,22歲。左耳流膿,時作 時休。近因感冒,流膿明顯增多,耳中微疼,閉氣不舒。檢查:左耳鼓膜中央性穿孔, 有較多粘膿性分泌物溢出,色白。苔微黃膩,脈細弦。此為患病多年,因新感而引發(fā)。 治宜清熱解毒,疏風解表,取五味消毒飲加桑葉、菊花,另加夏枯草引諸藥人肝經(jīng)以清 肝熱。處方: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連翹、夏枯草各10g,桑葉、蚤休、 桔梗各6g,甘草3g。5劑后耳中閉窒感已除,疼痛緩解,膿液減少。原方加減又進5 劑,痊愈。數(shù)月后復查鼓膜已長完整。 3.唇炎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8;7:307):某男,26歲。下唇作癢,紅腫疼痛,潰 爛,且有粘液滲流。病起4天。伴口渴喜飲。檢查:下唇粘膜充血、腫脹、糜爛,頜下 淋巴結腫大。舌紅、苔薄,脈浮大。此乃外感風熱,內(nèi)有胃火,風火相煽,熏灼于上, 致口唇糜爛。方以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加桑葉疏散風邪,花粉、茅根、蘆根清熱生 津,荊芥散風消腫。外用黃連油膏加入綠袍散調(diào)勻,局部涂搽。復診時下唇紅腫明顯減 輕,局部滲液已止,仍以原方稍加養(yǎng)陰之品調(diào)治2周而愈。 . 4.帶狀皰疹 《云南中醫(yī)雜志》(1994,3:10):某女,56歲,1992年n月24日初 診。自訴10日前身感腰困酸痛,憎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繼見右側腹部循肋下至胸部起 黃豆與蠶豆大紅色皰疹多個,灼熱疼痛,狀如針刺。經(jīng)用抗生素注射,內(nèi)服消炎西藥未 效,痛勢加劇,旋來中醫(yī)就診??淘\:右側腰腹脅肋至前胸肌表漫起紅斑水皰簇集成 片,寬約3cm×5cm,形如帶狀,邊緣紅暈。口干,便秘,煩躁,夜難人寐。舌質(zhì)紅苔 黃膩,脈弦數(shù)。辨證屬濕熱內(nèi)蘊,外感毒邪,瘀阻外發(fā)。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涼血, 化瘀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加味:銀花15g,野菊花10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2g, 紫背天葵10g,川芎10g,當歸、赤芍、生地各15g,板藍根15g,熟大黃6g,6劑。上 方服后,諸癥悉減,皰疹大部分干縮,色變紫褐結痂。但覺心慌氣短,右肋時有隱隱掣 痛。此屬氣陰已虛,余邪未盡,氣血郁滯,阻遏經(jīng)絡。原方去熟大黃、板藍根,銀花減 為10g,加太子參15g,麥冬10g,五味子6g,土茯苓15g,連服3劑,皰疹消退,疼痛 消失而告愈。 按語:以上所舉驗案皆以局部病變?yōu)橹?,但辨證均屬熱毒熾盛之證。案1面部痤 瘡,伴口干口苦,舌尖紅、苔薄黃膩,以五味消毒飲加白芷、桔梗、花粉、赤芍治療; 案2化膿性中耳炎左耳流膿,時作時休,因新感而引發(fā),治宜清熱解毒兼疏風解表,故 以五味消毒飲加桑葉、菊花,另加夏枯草引諸藥人肝經(jīng)以清肝熱,10劑而痊愈;案3 唇炎,下唇作癢,紅腫疼痛,潰爛,且有粘液滲流,此乃外感風熱,內(nèi)有胃火,風火相 煽,熏灼于上,致口唇糜爛,五味消毒飲外解熱毒,內(nèi)清積熱,另加疏散風邪之品,故 收效顯著;案4帶狀皰疹,辨證屬濕熱內(nèi)蘊,外感毒邪,瘀阻外發(fā),以五味消毒飲加川 芎、當歸、赤芍、生地、板藍根、大黃,共奏清熱利濕、活血涼血、化瘀解毒之功。藥 后諸癥悉減,但氣陰已虛,余邪未盡,故合生脈飲加減善后。 [臨床報道] 1.疔毒 以本方水煎內(nèi)服;同時配合:金銀花30g,地丁25g,蒲公英25g,野菊 花、紫背錦葵各15g,白胡椒粉研細末,置于破開之杏核、白果核或核桃殼內(nèi),加少許 白面冷水調(diào)糊,外用;瘡圍外涂金黃膏。治療疔毒24例,其中,16例于1—2 Et內(nèi), 癥狀消失,血象恢復正常;4例癥狀消失,但瘡口膿未排盡;3例痛減,瘡圍又發(fā)小癤 腫;l例轉院。又以本方治療疔瘡、癤腫及癰103例,對局部急性炎癥化膿或全身發(fā) 熱者,加黃芩、柴胡、延胡索各12g,制乳香、制沒藥各8g;膿瘍已形成者加皂刺、炮 山甲、貝母、桔梗、黃芪各15g;膿瘍已潰破,身倦怠乏力者,加黨參、白術、麥冬、 玄參、生地各12g;若出現(xiàn)走黃者,加川連、大青葉、丹皮各15g,水牛角30g,并加 服清心牛黃丸1粒,每let 3次。結果:痊愈97例,好轉4例,無效2例。 2.感染性疾病 以本方加味治療感染性疾病58例,其中,蜂窩織炎18例,急性 腎盂腎炎19例,急性扁桃體炎21例。處方:蒲公英20一40g,紫花地丁12—40g,金 銀花20—30g,野菊花15g,紫背天葵子lOg。蜂窩織炎膿未成者,加歸尾、乳香、沒 藥,并將藥渣搗爛,以酒調(diào)敷患處;伴發(fā)熱惡寒,加防風、荊芥;膿成已潰,加黃芪、 生甘草;急性腎盂腎炎,加金錢草;急性扁桃體炎,加射干、桔梗、甘草。每日1劑, 熱重每IEl 2劑,水煎分2—3次服。結果:蜂窩織炎18例全部臨床治愈;急性腎盂腎炎 19例,臨床治愈15例,無效4例;急性扁桃體炎21例全部臨床治愈。 3。頜面部蜂窩織炎 以本方加減治療本病45例。方藥組成:金銀花25g,野菊花、 蒲公英、地丁各20g,連翹25g,生石膏30g,薄荷5g,牛蒡子15g,炙僵蠶、丹皮、升 麻、皂角刺各lOg。大便秘結,加大黃、玄明粉各5g;伴有神昏煩躁,加生地15g,黃 連5g;久治不愈反復溢膿,加骨碎補、玄參各lOg;腫連腮頰且較重,加板藍根20g, 苦參15g。治療結果,服藥6—18劑,痊愈30例,面部及全身癥狀消失,血常規(guī)化驗 正常(占66.67%);好轉10例,體溫正常,腫脹程度減輕(占22.23%);有效1例, 仍有低熱與膿腫(占2.21%);無效4例(占8.89%)??傆行?1。11%。 4.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以本方為主治療本病38例。全部病例均屬風熱邪毒結于 咽部,壅塞而成肺胃熱盛之證。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處方:蒲公英30g,銀花 log,野菊花lOg,紫花地丁30g,天葵子lOg。隨癥加減:有風熱表證者,加入連翹、 牛蒡子、淡竹葉、射干;高熱、口苦者,加黃芩、黃連、桑葉。本組根據(jù)病情,一般每 13 2劑,分次服用。結果,38例患者治療最短時間為2天,最長時間為5天,平均治 療時間3.8天。38例均經(jīng)用本方治療痊愈。 5.疥瘡感染性腎炎 以本方加半枝蓮、土茯苓、澤瀉各15g。水腫甚者,加木通、 瞿麥;尿蛋白13久,加白茅根;尿紅細胞多,加地榆、大小薊、茜草炭;尿白細胞多, 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明礬。水煎外洗。共治療疥瘡感染性腎炎65例,結果痊愈62 例,好轉2例,無效1例。 6.濕疹、蕁麻疹 以本方治療31例,男15例,女l6例;年齡1—72歲;病程最 長8年,最短2—5天;其中蕁麻疹12例,濕疹8例,藥疹4例,接觸性皮炎2例,其 他5例。處方為: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5g,紫背天葵子6g,水煎服。結果: 顯效(皮疹消失,紅腫熱痛癢癥狀消除)24例(78%);有效(皮疹大部分消失,紅腫 熱痛癢癥狀之中消除三項)5例(16%);無效2例(6%);總有效率為94%。 7。牛皮癬 以本方加味:銀花30g,甘菊花、丹皮、蒼術、黃柏、荊芥、防風、蟬 蛻、白蒺藜各9g,蒲公英、紫花地丁、生地各25g,當歸、連翹、苦參、地膚子、白鮮 皮、蒼耳子各15g,川芎6g,甘草8g。水煎,日服2次,余渣重煎早晚各洗1次。共治 療牛皮癬10例,結果痊愈9例,明顯好轉1例L8); 8.整形外科術后感染 以本方隨證加味代替青霉素、鏈霉素預防整形外科術后感 染18例,36例次,均于手術前一天或手術當天開始連續(xù)服用5劑,結果無1例發(fā)生感 染,也無其他不良反應,供皮區(qū)四周愈后良好,均為甲級愈合,表明本方預防創(chuàng)傷感染 療效不亞于青、鏈霉素聯(lián)合應用C9j。 9.骨、關節(jié)感染 以本方治療骨、關節(jié)感染30例,其中開放性骨折感染9例;關 節(jié)結核并混合性感染11例,化膿性關節(jié)炎、骨髓炎10例,包括并發(fā)敗血癥4例,患者 人院均常規(guī)采用西藥及外科對癥處理。局部紅腫灼熱疼痛,全身癥狀有發(fā)熱、口干,舌 燥苔黃,脈數(shù)者,加黃芩、知母、天花粉、石膏;潰膿期膿流不暢,新肉不生,腐肉難 脫者,加黃芪、黨參、白術、淮山藥;痛甚者,加乳香、沒藥或玄胡;潰后體虛者,則 合八珍湯。結果痊愈19例,好轉u例。較之單純西醫(yī)治療為佳。 10.急性膽囊炎 以本方治療本病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處方:金銀 花30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紫背天葵子15g。水煎服。結果均獲較為滿意的效果。 、 。 n.產(chǎn)后感染性發(fā)熱 以本方加減: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0g,紫 背天葵子15g,當歸、熟地、白芍各lOg,川芎6g。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熱甚者, 加黃芩、黃連、黃柏;血瘀者,加赤芍、桃仁、紅花、丹參;陰虛者,加生地、麥冬。 共治療本病17例,結果顯效工3例,有效3例,無效1例c12J。 12.急性耳鼻咽喉科疾病 以本方加減:雙花,菊花、公英、紫花地丁、連翹、赤 芍、皂角刺、甲珠,水煎服。隨癥加減:耳病者,加膽草、柴胡;鼻病者,加黃芩、魚 腥草、梔子;咽喉病者,加大貝,花粉。治療本類疾病50例,痊愈46例,無效4例。 13.外感熱病 以本方加味治療外感熱病122例,其中周圍血象增高70例,外感 風熱加連翹、蘆根,外感風寒加荊芥、防風、羌活;肺熱加麻黃、杏仁、石膏;胃熱加 石膏、知母;膽熱加柴胡、黃芩、敗醬草;大腸熱加葛根、黃芩、黃連;膀胱濕熱加木 通、滑石、石韋;便秘加大黃。結果,痊愈8l例,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7例, 顯效率81.1%。平均退熱時間2天。 14.肺心病肺部感染 將本方制成注射針劑,每日10—30ml加于10%葡萄糖溶液 500ml內(nèi)靜滴,7—14天為1療程,治療本病9例。結果: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3例[1,。 [實驗研究] 1.體外抑菌作用 體外抑菌試驗表明,本方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有很強的抑制作用116J。亦有試驗證明,本方對白色葡萄 球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 糞產(chǎn)堿桿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對大腸桿菌則無明顯的抑制作用u”。 2.體內(nèi)抑菌作用 以本方水煎液55g/kg給小鼠灌胃,觀察腹腔注射細菌懸液后24 小時內(nèi)動物死亡情況,以判斷其體內(nèi)抗菌效果。預防組于注射菌液前1天給藥,注射組 于注射菌液的同時給藥。結果:預防組8只動物,死亡7只;治療組10只動物,死亡 6只,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與土霉素組比較無顯著差異u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