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升麻葛根湯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xué)習(xí)中醫(yī)方劑學(xué).《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升麻葛根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加減; 升麻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葛根15克 1.麻疹邪氣屬熱的,選加薄荷、荊芥、牛蒡子、銀花。。 2.若因風寒襲表不能透發(fā)的,加防風、荊芥、檉柳。。 3.麻疹未透,色深紅者,加紫草、丹皮、大青葉。 升麻葛根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 [異名] 升麻散(《小兒斑疹備急方論》)、升麻湯(《類證活人書》卷16)、四味升麻 葛根湯(《小兒痘疹方論》)、平血飲(《澹寮方》,錄自《觀聚方要補》卷8)、解肌湯(《普 濟方》卷369)、葛根升麻湯(《玉機微義》卷50)、葛根湯(《萬氏家傳片玉痘疹》卷6)、 升麻飲(《赤水玄珠全集》卷7)、干葛湯(《癥因脈治》卷3)、四味升麻湯(《瘍醫(yī)大全》卷33)。 、 . [組成] 升麻十兩(300g)、芍藥十兩{300g).炙甘草十兩.(300g) 葛根十五兩(450g)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 不拘時,一日二三次。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按原書用 量酌情增減)。 [功用] 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疹發(fā)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脈數(shù)。 [病機分析] 麻疹的發(fā)病原因,歷來認識并不一致。主要觀點有“胎毒蘊于肺 脾,因受感冒而引動外發(fā)者”;“肺胃蘊熱于內(nèi),發(fā)為痧”;“天行時毒,兒受感染, 發(fā)為本病”(、《近代中醫(yī)珍本集.兒科分冊》)。確切地說,麻疹之疾,應(yīng)是小兒肺胃蘊 熱,又感麻毒時疫之邪而發(fā)病。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襲表,將疹毒外達之機抑 遏,不易透發(fā),以致疹發(fā)不出,或疹出不暢。麻毒系由口鼻而人,每損及于肺,六 淫病邪亦從口鼻或皮毛而人,累及于肺。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職司呼吸。麻毒、 外邪犯肺,邪正相爭,清肅失節(jié),故初起可見肺衛(wèi)癥狀:如身熱頭痛,咳嗽等;風 邪疹毒上攻頭面,故目赤流淚;熱灼津傷,則口渴,舌紅苔干。綜上,本方證的病 機為邪郁肌表,肺胃熱毒。 . [配伍意義] 疹毒的發(fā)泄,由肌腠而達于肌表,自內(nèi)而向外。因此,麻疹的治療規(guī) 律是首貴透發(fā),終貴存陰。本方證乃麻疹初起,疹發(fā)不出,急須開其肌腠,疏其皮毛, 助疹毒外透,邪有出路,自然熱退病除,故擬辛涼解肌,透疹解毒為法。方中升麻、葛 根皆為解表透疹之要藥。升麻人肺、胃經(jīng),味辛甘性寒,善于解肌、透疹、解毒,,《增 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謂之“主解百毒,……辟溫疫瘴氣邪氣”,《現(xiàn)代實用中藥》謂之 “解熱,解毒,解麻疹、痘瘡及諸瘡瘍之毒”;葛根人胃經(jīng),味辛甘性涼,善于解肌透 疹,生津除熱,《醫(yī)學(xué)啟源》卷下云其“發(fā)散小兒瘡疹難出”,《景岳全書.本草正》卷 48云其“解溫熱時行疫疾,凡熱而兼渴者,此為最良?!壬⒂艋鸠燁^痛,治溫瘧 往來,瘡疹未透?!倍幣湮椋柔槍χ鞑≈髯C,又兼顧熱邪傷津,故作君藥。芍藥當 用赤芍,味苦性寒而人血分,清熱涼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之以解血絡(luò)熱毒,為臣藥。使 以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四藥配伍,共成解肌透疹之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麻疹未發(fā),或發(fā)而不透的基礎(chǔ)方。以疹發(fā)不出或出而不暢, 舌紅,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麻疹其邪屬熱,初起治宜透邪外出為主,清熱解毒為輔,本方清疏之 力皆不強,臨證時可選加薄荷、荊芥、蟬蛻、牛蒡子、銀花等,以增強透疹清熱之功。 若因風寒襲表不能透發(fā),兼見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癥,宜加防風、荊 芥、檉柳以發(fā)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紅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葉以涼血解毒。 3.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水痘、腹瀉、急性細菌性痢 疾、鼻竇炎等病,證屬邪郁肌表,肺胃有熱者。 [使用注意] 1.麻疹初起,疹毒自內(nèi)達表,宜于涼散,若疹已出透,則當禁用。 2.疹毒內(nèi)陷而見氣急而粗,甚或喘息抬肩,鼻翼煽動者,不宜用本方。 [源流發(fā)展] 本方首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 痛發(fā)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fā)及未發(fā)”。歷代醫(y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拓展了 本方的主治范圍。如柯氏依據(jù)升麻、葛根既能升發(fā)脾陽,又可散邪透疹,用以“主治陽 明表熱下利,兼治痘疹初發(fā)”(錄自《古今名醫(yī)方論》卷2);取升、葛善走陽明,并有 清熱解毒之效,《瘍科心得集》卷上用治牙痛、托腮等疾,《異授眼科》則治“目上下皮 腫而硬”;而《外科集腋》利用解毒透疹之力,治療爛喉丹痧初起,身發(fā)斑疹隱隱。 近代醫(yī)家根據(jù)本方辛涼解肌,透疹解毒功效,將原書主治“瘡疹已發(fā)及未發(fā)”,更 確切地定為麻疹透發(fā)不出,并視其為治療麻疹初起的基礎(chǔ)方,大凡治療麻疹初起的方 劑,多宗升麻葛根湯之意或由此化裁而來。其處方增損要點約有五方面:①配伍發(fā)表疏 散之牛蒡子、荊芥、蟬蛻等,以助疹毒外出,如《痘疹全集》卷14之升麻葛根湯,以 本方加牛蒡子、山楂、筍尖;《痧喉證治匯言》之升麻葛根湯,以本方加荊芥、牛蒡子、 桔梗、蟬衣、櫻桃核、浮萍草。②配伍清熱解毒之連翹、銀花、菊花等,以加強清肺胃 熱毒之力,方如《麻癥集成》卷4之升麻葛根湯,以本方加牛蒡子、連翹、木通。③配 伍宣降肺氣之桔梗、枳殼、杏仁、前胡等,既兼治麻疹初起伴發(fā)熱咳嗽等癥,又通過宣 利肺氣使腠理疏通,疹毒易于外透,方如《治疹全書》卷上之升麻葛根湯,于本方去芍 藥、甘草,加枳殼、桔梗、前胡、蘇葉、杏仁、防風。④配伍養(yǎng)陰生津之麥冬、沙參 等,以顧及熱毒傷津之患,方如《種痘新書》卷¨之升麻葛根湯,即本方加麥冬組成。 此外,尚有不少方劑集疏散、清解、宣肺諸藥于本方之中,這種全方位的用藥思路,使 本方透疹解毒,調(diào)理肺系之力頗著,對于麻疹初起,疹發(fā)不出而發(fā)熱、咳嗽甚者,尤為 適宜,方如《麻科活人全書》卷2之宣毒發(fā)表湯(升麻、葛根、薄荷葉、防風、荊芥、 連翹、牛蒡子、木通、枳殼、淡竹葉、桔梗、甘草、燈心)及《麻疹全書》卷4之宣毒 發(fā)表湯(升麻、葛根、甘草、焦梔、連翹、銀花、薄荷、牛蒡子、防風、蘇葉、桔梗、 杏仁、前胡)。 、 . [疑難闡釋] 1.關(guān)于本方方源 各版教材均謂本方輯錄于《閻氏小兒方論》,據(jù)王氏考證當源于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uj??肌堕愂闲悍秸摗烦蓵?119年,《小兒斑疹備急方 論》成書于1093年,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成書于1078年,分別比前書早41年及 14年,故本方方源宜改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關(guān)于方中芍藥的選擇 方中芍藥,原書未標明是赤芍或白芍,因宋時芍藥尚未 分赤白。多數(shù)醫(yī)家注解本方時,雖言芍藥,但多按白芍之義分析,如汪昂、王泰林、費 伯雄等,亦有言芍藥而按赤芍之義分析者,如吳昆等。本方之芍藥究竟用赤芍為宜,還 是白芍為妥?李飛等認為宜用赤芍,“因赤芍性味苦寒人血,清熱涼血而又活血,可清 解血絡(luò)熱毒,有利于透疹解毒。而白芍的酸收,不利于麻疹的透發(fā)”(《中醫(yī)歷代方論 選》)。湖北中醫(yī)學(xué)院方劑教研室亦有相同看法,提出“若用治麻疹透發(fā)不暢者,則當用 赤芍”(《古今名方發(fā)微》)。我們傾向于上述觀點,治麻疹及其他發(fā)疹性疾病,以赤芍為 宜;治痢疾既可赤、白合用,也可單用白芍或赤芍,用白芍取其緩急止痛之功,用赤芍 取其涼血活血之效。 [方論選錄] 1.吳昆:“足陽明之脈,抵目挾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陽明之經(jīng)屑胃,胃 受邪則不能安臥,此其受邪之初,猶未及乎狂也。無汗、惡寒、發(fā)熱者;表有寒邪也。 藥之為性,辛者可使達表,輕者可使去實。升麻、葛根辛輕者也,故用之達表而去實。 寒邪之傷人也,氣血為之壅滯,佐以芍藥,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調(diào)氣也?!?《醫(yī)方考》卷6) 2.柯琴:“此為陽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劑,可用以散表熱,亦可用以治里虛,一方 而兩擅其長也。夫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阻明之本證,仲景未嘗立治表之方, 見陽明初起,汗出多而惡寒者,便用桂枝湯;反無汗而喘者,仍用麻黃湯。癥同太陽, 而稱陽明者,是陽明之自病,而非太陽轉(zhuǎn)屬也。此方不用麻、桂者,恐傷肌肉之表,汗 太過而亡津。升麻、葛根提胃脘之陽,散肌肉之浮熱;芍藥、甘草瀉肝膽之火,以解胃 腑之實熱,有汗則發(fā),無汗則止,功同桂枝,而已遠于姜、桂,且不須啜稀粥以助陽 也。胃實為陽明之里癥,仲景制承氣三方。然陽明初病,往往有移熱于脾而下利者。 《內(nèi)經(jīng)》所謂暴注下迫,皆屬于熱也。下利正是胃實之兆,故太陽、陽明合病,必自下 利,仲景制葛根湯以表散之,是從陰引陽法。此方即仿其義,去姜、桂之辛熱,以升麻 代麻黃,便是陽明表劑,而非太陽表劑矣。葛根性甘涼,可以散表實,協(xié)升麻以上升, 則使清陽達上,而濁陰降下可知;芍藥收斂陰精,甘草緩急和里,則下利自止可知。治 里仍用表藥者,以表實下利,而非里實故也。痘疹自里達表,出于少陰而發(fā)于太陽,初 起則內(nèi)外皆熱,故亦宜于涼散耳?!?錄自《古今名醫(yī)方論》卷2) 3.汪琥:“方中用升麻、葛根、甘草,乃辛甘發(fā)散風寒之義。但其中白芍藥一味, 惟發(fā)熱有汗者宜用之,如畏寒無汗者,不宜用也。愚意須以赤芍藥代之為穩(wěn)?!?《傷寒論辨證廣注》卷6) , 4.汪昂:“此足陽明藥也。陽明多氣多血,寒邪傷人,則血氣為之壅滯,辛能達表, 輕可去實,故以升、葛辛輕之品,,發(fā)散陽明表邪,陽邪盛則陰氣虛,故用芍藥斂陰和 血,又用甘草調(diào)其衛(wèi)氣也。升麻、甘草升陽解毒,故又治時疫。斑疹已出者勿服,恐重 虛其表也;傷寒未人陽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人陽明也?!?《醫(yī)方集解.發(fā)表之劑》) 5.汪紱:“此陽明經(jīng)藥也。麻疹發(fā)于陽明,故以此方為要藥。升麻、葛根以達陽氣 于外;芍藥、甘草以和脾胃于中。加芫荽、生姜以微汗之,使玄府潤澤,則熱毒不郁也?!?《醫(yī)林纂要探源》) 6.王泰林:“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此因邪熱內(nèi)陷于太陰,是表實里虛,故用升、葛 升陽散表,白芍斂陰,甘草和里。表解里和,下利自止?!?《王旭高醫(yī)書六種.退思集類方歌注》) 7。費伯雄:“此方用升麻、葛根,以升散陽明。又恐升散太過,致人喘滿,故用芍 藥、甘草酸收甘緩以佐之。究竟互相牽制,不如獨用葛根為君,加牛蒡子、連翹、桔 梗、薄荷等。斑疹、時疫,則加馬勃、青黛等,未為不可也?!?《醫(yī)方論》卷1) 8.邵步青:“斑由胃熱,胃主肌肉,用升麻、.葛根入陽明而逐邪熱,佐以芍藥、甘 草,和其營也,俾無伏匿之邪也。其治發(fā)斑宜于將發(fā),若已發(fā)而用之,重虛其表,反增 斑爛矣?!?《四時病機》) [評議] 因《閻氏小兒方論》載本方治療“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頭 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致使后世醫(yī)家對本方證之病因病機及立法用藥的認識,尚不統(tǒng)一。 吳氏、汪琥認為痘疹系“風寒”所致,通過去其邪實,和其營衛(wèi),風寒必解,痘疹則 出。而汪紱、邵氏則認為“麻疹發(fā)于陽明”,“由胃熱”所致,故“用升麻、葛根人陽明 而逐邪熱”。升麻葛根湯所治之麻疹,究竟屬風熱還是風寒?從全方藥性來看,本方為 辛涼透疹之劑,故病性當屬熱證,乃風熱郁于肌表而疹發(fā)不暢或發(fā)而不暢;然藥性雖 涼,因其能疏散透發(fā),即吳氏之“用升麻、葛根以疏表”,汪氏之“升麻、葛根、甘草, 辛甘發(fā)散風寒”,故風寒襲表而疹發(fā)不出者亦可用之?,F(xiàn)代名醫(yī)蒲輔周常以本方加蘇葉、 防風、牛蒡子、川芎,治療麻疹不透屬風寒閉塞者(《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梢?,本方是 治麻疹的基礎(chǔ)方,無論風寒、風熱,皆可運用,但由于整方藥性偏涼,屬風寒者應(yīng)加辛 溫發(fā)散之品而用之??率险J為本方乃仿仲景葛根湯方義加減而成,故陽明病初起,移熱 于脾而見下利者,可用本方治療,是謂臨證有得之談?,F(xiàn)代臨床運用,亦證實其治利之 效驗。若用于腹瀉,宜酌加化濕、滲濕之品;用治痢疾,宜酌配調(diào)氣活血之品。至于柯 氏以太陽表劑與陽明表劑區(qū)分葛根湯與升麻葛根湯,則涵義不確。汪琥論中白芍藥“須 以赤芍藥代之”,是其經(jīng)驗,可資參考。 [驗案舉例] . 1.傷風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4:張三錫治一人傷風自汗,發(fā)熱不止,自以為虛,服 補中益氣湯熱轉(zhuǎn)劇,診之脈弦而長實有力,用升麻葛根湯倍白芍,加桂枝少許,一劑汗 止熱退。 按語:自汗、發(fā)熱,當系外感風熱,非氣虛所致,服補中益氣湯熱轉(zhuǎn)劇為自誤。升 麻葛根湯辛涼解表,于證始愜。倍微寒之白芍清熱養(yǎng)陰,人少許桂枝以加強解表透邪之力。 2.陽明熱毒 《慎柔五書》:丁會成,年四十余。春季右腿正面忽急痛。診之,右 三部洪數(shù)五、六至,口渴。升麻葛根湯二劑而愈。 按語:此熱郁陽明之證。陽明主肌肉,熱郁陽明肌腠,壅遏氣血,不通則痛。治宜 解肌清熱。方用葛根解肌清熱,兼以生津;升麻解肌透邪,清熱解毒;芍藥養(yǎng)陰和血, 暢行血脈;甘草調(diào)和藥性。四藥配合,熱毒清,血行暢,津液生,故2劑而腿痛、口渴皆愈。 3.濕疹 《甘肅中醫(yī)》(1992,4:15):某男,23歲,工人,1986年7月25日初 診?;颊哂?月前兩股內(nèi)側(cè)及陰囊部瘙癢,并有散在性米粒樣丘疹,經(jīng)治無效,近2日 加重就診。自述兩股內(nèi)側(cè),陰囊及兩側(cè)腹股溝劇癢,并可見密集的丘疹,有抓痕及少許 糜爛滲液,邊界不清。證屬濕熱之邪與血分風熱互客肌膚,治宜清熱化濕,涼血疏風。 方用加味升麻葛根湯:升麻10g,葛根10g,白芍10g,甘草6g,荊芥15g,防風10g, 蟬衣12g,赤芍10g,玄參15g,紫草10g,生地35g,地膚子15g。10劑,日1劑,煎 服。20日后復(fù)診,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發(fā)。 按語:濕疹主要因風濕熱邪郁于肌膚,浸淫血脈而致。本方升麻人肺胃經(jīng),解肌透 表,且配地膚子清熱利濕,配葛根、荊芥、防風、蟬衣疏風解肌,使邪從表出;赤芍、 玄參、紫草、生地涼血養(yǎng)血,并于疏風藥相配清瀉血分風熱;白芍和營,甘草解毒。全 方合用,共奏清熱化濕,涼血疏風之功。 4.急性細菌性痢疾 《四川中醫(yī)》(1987,7:19):某男,41歲,1985年7月15日 診。兩天來全身發(fā)冷,腹痛,腹瀉,開始稀水樣變,后轉(zhuǎn)為膿血樣變挾雜粘液,每天 10余次,量少,伴有肛門墜脹,食后脹悶,口渴不欲飲,尿少。檢查:體溫37。6℃, 舌紅,苔白膩罩黃,脈濡數(shù),下腹壓痛以左側(cè)為甚,腸鳴音亢進?;灆z查:血象:白 細胞12000/mm,,中性76%,淋巴24%。糞便鏡檢:粘液++,紅細胞++,膿細胞 +++。中醫(yī)屬濕熱痢(濕重于熱型)。方用葛根12g,升麻、赤芍各9g,甘草5g,銀 花20g,黃連9g,廣藿香15g,蒼術(shù)、木香各9g,焦楂30g。忌食生冷油膩。服l劑后, 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體溫恢復(fù)正常,脈證好轉(zhuǎn)。原方又進3劑,諸恙悉除。血象化驗正 常,糞便鏡檢2次陰性。 按語:急性菌痢屬于祖國醫(yī)學(xué)“腸游”、“下利”、“時疫痢”等范疇。其病因病機為 外感濕熱疫毒之氣,內(nèi)傷飲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和腸腑而致。本方取葛根、升麻既能 解肌熱,又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而止下利;赤芍涼血活血,木香行氣化滯,行血則 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黃連、銀花清熱解毒燥濕;藿香、蒼術(shù)芳香化濕;山楂消 食止瀉;甘草和中緩急。諸藥合用,使表邪解,濕熱去,氣血調(diào),故痢止而愈。 [臨床報道] 1.麻疹 麻疹初起,疹點將透未透或透而不暢,發(fā)熱,腹瀉,口渴,均可以本方 為主,隨癥加味治之L2j。日本有人以升麻葛根湯及西藥對麻疹有效性進行了比較研究。 以升麻葛根湯顆粒劑(1.5g/10kg)及西藥各治療麻疹患兒18例。結(jié)果,兩組發(fā)熱平均 持續(xù)時間為4。1天,其中西藥組5。49天,漢方藥組4。11天。另外,西藥組出現(xiàn)肺炎1 例,發(fā)熱持續(xù)12日以上而人院者1例;漢方藥組無1例出現(xiàn)肺炎,全部病例在門診治 療。由此認為漢方藥組治愈迅速,且無惡化的傾向L3,。 2.皰疹 本方加紫草,煎服,治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20余例,輕者1劑、、重者 3劑。均獲捷效。作者認為帶狀皰疹、單純性皰疹和水痘同屬病毒感染,臨床癥見皰疹 瘙癢疼痛,時有滲液,并伴發(fā)冷發(fā)熱,日夜不能安眠。升麻葛根湯具有解痘疹之毒的作 用,再加清熱涼血透疹的紫草,故療效滿意(4j。 3.濕疹 以本方加味組成的加味升麻葛根湯治療163例濕疹,效果滿意?;痉?br>藥:升麻lOg,葛根.10g,白芍lOg,甘草6g,荊芥15g,防風lOg,蟬衣12g,赤芍 lOg,玄參15g,紫草lOg,生地35g,地膚子15g。/]~JL酌減。日1劑,水煎2次兌勻, 分2次口服。結(jié)果:服藥4—20劑,皮疹全部消退或結(jié)痂,瘙癢消失,為痊愈,共138 例,占84.7%;皮疹大部消退,瘙癢減輕,為有效,共16例,占9.8%;皮疹無改變 或增多,,瘙癢加重,為無效,共9例,占5.5%,總有效率94。5%L5j。 4.銀屑病 以本方加味制成粉劑填臍,每24小時更換1次,7次為1個療程,治 療銀屑病106例(進行期89例、靜止期17例)。結(jié)果:痊愈42例,顯效、32例,有效 2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44%,治愈時間平均為6周。同時口服治療162例,痊 愈77例,顯效44例,有效3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4.44%“j。 5.感冒 本方加防風、連翹、梔子、地骨皮、黃芩、瓜蔞、丹皮,治療tJ~JL流行 性病毒性感冒40余例,效果顯著L”。 6.肺炎 以本方加杏仁、前胡、桔梗、桑白皮、蘇子為主方,熱盛加石膏、板藍 根;痰多加紫菀、海浮石;食少納呆,加萊菔子、谷芽、山楂,日工劑,水煎3次服。 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82例,治愈42例,顯效26例,無效14例,平均治療時間為9.6 天。而對照組(西藥常規(guī))62例中,治愈21例,顯效23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 73.2%,平均治療時間為13.2天。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處理,兩組治愈率及平均治療時間均有顯 著性差異c8j。 '7.腹瀉 以本方加味茯苓、車前子、烏梅、防風、蒼術(shù)、藿香為基本方,風寒加 紫蘇葉;風熱加鉤藤;濕熱加黃連;高熱加羚羊角粉;脾虛以白術(shù)易蒼術(shù);瀉甚加石榴 皮;食滯加山楂炭、炒麥芽、神曲。每日l劑,水煎分服。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39例, 顯效16例(41%),有效:20例(S1.3%),無效3例(7.7%),;總有效率92.3%。而 對照組(按西醫(yī)常規(guī)方法處理,靜滴舒氨西林或慶大霉素,1次/日;同時予黃連素、 復(fù)合維生素B、次碳酸鉍口服)25例中,顯效5例(20%),有效8例(32%),無效 12例(48%),總有效率5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P< 0.01)[93。 8.細菌性痢疾 以本方為基本方,隨證加減,熱重者加黃連9g、銀花20g,濕重 者加藿香15g、蒼術(shù)9g,腹痛劇者,加木香lOg,納谷不香者,加焦楂30g,水煎服, 日一劑。治療50例。結(jié)果:3天以內(nèi)治愈者19例,4—6天治愈者27例,1周以內(nèi)好 轉(zhuǎn)者3例,無效者1例“0J。 9.鼻竇炎 以本方加黃芩、魚腥草、蒲公英、桔梗、白芷、蒼耳子為基本方,身 熱,胸悶,舌紅,脈數(shù),加生石膏;口苦咽干,耳鳴耳聾,加藿香、龍膽草;頭暈,身 重,脘脹納呆,加藿香、佩蘭、苡仁;鼻塞不解,加辛夷花、當歸尾、杏仁;涕中帶 血,加茜草根、丹皮、白茅根、小薊;涕黃量多,加銀花、虎杖;頭痛甚,加白蒺藜、 白芍、制草烏;體虛加黃芪、當歸;便秘加酒軍。水煎服,治療急性鼻竇炎48例。結(jié) 果:痊愈40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6例cuj。 ’ 10.其他 以本方加味治療破傷風、急性扁桃體炎、面神經(jīng)麻痹、口肌板滯癥亦見 報道(1x。亦有以本方合清營湯加減治療皮膚粘膜淋巴綜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