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中我們經(jīng)常給聽說光圈的概念,它到底指什么?又有什么具體的作用? 一、什么是光圈 光圈其實是鏡頭里面的一個裝置,它控制著快門按下時孔徑的大小。大光圈的時候孔徑就很大,小光圈的時候孔徑就很小。 光圈的大小和它的數(shù)值是呈倒數(shù)關(guān)系,也就是數(shù)值越大的時候反而是光圈越小,F(xiàn)1.2是大光圈,F(xiàn)11反而是小的光圈。 從大到?。篺1.2 f1.4 f1.6 f1.8 f2.0 f2.8 f3.2 f4.0…… f22 二、光圈的作用 1、控制進光量。 很顯然,大的光圈就表明孔徑更大,那么單位時間進來的光線也就更多,這就比你家的窗戶,如果窗戶越大,那么你家的采光也就越好,而光圈就相當你家的窗簾,你可以拉上一部分讓房間暗一點。 調(diào)整光圈能夠調(diào)整曝光(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是光圈最普遍的作用,比如光線不好的地方拍照,就盡量把光圈開大點。 2、控制景深。 單反相機的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用大光圈的鏡頭來造成背景的虛化,這讓拍攝效果一下子就有別于卡片機,整個照片一下子就顯得藝術(shù)起來。下圖是不同的光圈拍攝的照片,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背景虛化的不同。 3、制造星芒 和大光圈不同,小光圈也有自己的用途。比如F22的光圈拍攝光源,會產(chǎn)生星芒效果。 景深 什么是景深 所謂景深,就是當焦距對準某一點時,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圍。它能決定是把背景模糊化來突出拍攝對象,還是拍出清晰的背景。 我們 景深 什么是景深 所謂景深,就是當焦距對準某一點時,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圍。它能決定是把背景模糊化來突出拍攝對象,還是拍出清晰的背景。 我們經(jīng)常能夠看到拍攝花、昆蟲等的照片中,將背景拍得很模糊(稱之為小景深)。但是在拍攝紀念照或集體照,風景等的照片一般會把背景拍攝得和拍攝對象一樣清晰(稱之為大景深)。 影響景深的因素 傳感器、光圈、鏡頭、及拍攝物的距離是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 1,傳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小。(例:單反的傳感器尺寸比一般數(shù)碼相機大,所以容易拍出小景深的照片) 2,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例:拍人像花草等一般用大光圈,拍風景等常用小光圈) 3,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例:很多攝影工作室采用70-200mm的鏡頭拍攝人像,可以獲得很小的景深) 4,主體越近,景深越小,主體越遠,景深越大。 圖:光圈對景深的影響,光圈越大(F數(shù)值越?。吧钤叫?。 焦距 焦距定義 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當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穿過透鏡時,會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即光心)的距離,就稱 焦距 焦距定義 相機的鏡頭是一組透鏡,當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穿過透鏡時,會會聚到一點上,這個點叫做焦點,焦點到透鏡中心(即光心)的距離,就稱為焦距。 焦距的度量 焦距通常使用毫米(mm)來標示,但仍然可能看見一些使用厘米(cm)或英吋標示的老鏡頭。視野的大小取決于鏡頭的焦距和底片大小的比例。由于最大眾化的是35mm規(guī)格,鏡頭的視野經(jīng)常是根據(jù)這種規(guī)格標示的。在35mm相機(如全畫幅單反)上: 標準鏡頭35mm相機為50mm。 長焦距鏡頭35mm相機為70mm以上。 廣角鏡頭35mm相機為35mm以下。 衍伸的概念 1、變焦:拍攝時對于焦點和焦距的相應(yīng)調(diào)整。 2、對焦:調(diào)整焦點,使被拍攝物位于焦距內(nèi)(in focus),成像清晰。 3、失焦(out of focus):被拍攝物偏離出焦距以外,成像模糊。 4、選焦:選擇景深中的某一個層面清晰對焦,其他層面成像模糊(失焦)。 5、跟焦(follow focus):改變焦點,使移動的人物位于焦距之內(nèi)。 6、拉焦(rack focus或focus pull):焦點由一處重點移到另一處,速度相當突然。 等效焦距 數(shù)碼相機因為其感光元件(CCD或CMOS)的尺寸是隨相機的不同而不同(如有1/2.5英寸,1/1.8英寸等),所以同樣焦距的鏡頭在不同尺寸感光元件的數(shù)碼相機上,成像的視角也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50mm焦距的鏡頭用在135膠片相機上,其視角大約是46度,而用在APS-c畫幅(感光元件對角線長焦距度是135膠片的2/3)的DSLR上(如nikon的D90、D300等),其視角就是大約30度。而這50mm鏡頭在APS-c的機器上的拍攝視角大概與75mm焦距的鏡頭在的135膠片機的底片上成像的視角相當,都是大約30度。(來源網(wǎng)絡(luò))有兩點做個補充: 1.光圈的大小,是光圈光孔直徑與鏡頭焦距的比值,它們整檔級之間的數(shù)列排列是2的平方根倍。在表達的時候,為了方便,就只用分母來說了。 2.關(guān)于不同畫幅景深不同的表述,在很多攝影教材當中都很含糊;實際是讓人根本無法確定的經(jīng)驗說法。所謂“傳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小”實際是憑經(jīng)驗得出的“錯誤概念”。 錯誤,就錯在“結(jié)果”是要有“條件的”。也就是說“傳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小”這個結(jié)果,不是可以單獨拿出來就可以成立的。 這個結(jié)果的前提是:“拍出的照片中,焦平面上景物大小要一樣大?!?/p> 對于畫幅大的相機,要在焦平面上得到和小畫幅相機所拍景物一樣大小,鏡頭的焦距一定要長! 決定景深大小的因素不止一個。應(yīng)該有4個: 1.畫幅大小,這是決定畫面允許彌散圓大小的先提條件。 2.對焦點的遠近,這是決定鏡頭后物象錐度角大小的先決條件之一,它直接影響焦平面上彌散圓的大小。 3.光圈大大小,這也是決定鏡頭后物象錐度角大小的先決條件之一,它同樣影響焦平面上彌散圓的大小。 4.鏡頭焦距的長短,這是影響不同距離物體,在焦平面上成像偏離程度的先決條件。 所以只是說:“傳感器尺寸越大,景深越小”最起碼是片面的。如果用同一款定焦鏡頭、同樣的光圈情況下,去拍2樓那張圖片中尺子上的同一個刻度,您會發(fā)現(xiàn):APS格式相機得到的景深會小于全畫幅的。這個與教材所說結(jié)論完全相反的結(jié)果,各位可以自己驗證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