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杏樹類 野生種分布于歐亞大陸氣候溫暖的荒野,各地都有引種。形似桃樹,梭形葉灰綠色。堅果外被綠色厚殼,簇生。堅果有苦澀味的種類不能要,這些種類的果實含有氫氰酸。 野栗子、椰子、木瓜等都屬于野果類,是應急求生的上好食物。 野菜的種類有許多,我們只介紹其中主要的幾種。 下邊我們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野菜,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野菜的名稱也各異,大家主要記住各種野菜的形態(tài),以便識別。
分布:全國各地均有。生長于山野路邊,3-8月可采嫩莖葉生食,微有苦味。 形態(tài):莖高0.6-1米,互生葉序,葉邊大多分裂,周圍有小短刺,近根處葉身較窄,色綠,表面呈灰白色,斷面有白漿,莖葉平滑柔軟。夏季開黃色頭狀花。
分布:全國各地均有。野生于水溝邊、渠邊、池邊及陰濕地。 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植物,莖上有節(jié),花小而密。莖和葉有腥味,又叫“魚腥草”。莖上部直立,下部匍匐,節(jié)上生須根并有褐色鱗片。葉為心臟形,前端漸尖,邊全緣或呈波形,上面為綠色,下面帶紫色。穗狀花序生在莖的頂端,總梗細長,上部有白色總苞4片,倒卵形,果實成熟時頂端開裂,種子多,卵形。
藥用:此草可以入藥,為利尿解毒藥。毒蛇咬傷,可將鮮草搗爛外敷傷口周圍,或煎湯熏患處,或單味煎服。浙江常配野菊花、馬齒莧、蒲公英、大薊根各二兩水煎服,可治療蝮蛇、竹葉青、烙鐵頭等毒蛇的咬傷。
高可達60厘米,莖多毛,有斑紋,葉深基部著生,蒼白黃色小花,公布于各地。幼嫩葉和花可以生吃,煮熟后整株都可食用。
高可達60厘米,葉基部著生,齒形劍狀葉,白色小花,廣布于野外。葉片沸煮后,味類似卷心菜,可與其他食物混合食用。
生于野外,喜陰。長方形有皺紋葉基生。長花序莖,數(shù)朵簇生花,花色蒼白至亮黃不等,有點類似石竹花。整株都可食用,嫩葉味道更佳。 幾乎隨處可見,不同地區(qū)形狀可能會有所差異。頂端著生黃橙盤花,葉基生。幼葉可以生吃。老葉沸煮,換去鍋中的水以去除苦澀味。根既可沸煮也可油炸。蒲公英的汁液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
野外草地中常見。長可達1.3米,莖基部密生長葉,有毛。葉片有對稱分叉。莖頂端葉腋生亮藍色花,與蒲公英同屬菊科植物,食用方法也類似。
野外草地中常見種。高可達1米,長葉箭形,花序頂生,小花紅綠色。幼嫩莖可食。葉片富含礦物質(zhì),可以生吃,但烹煮可以減少刺激。
多分布于溫帶野草地中。主莖高可達60厘米,常為紅色。梭形葉,花小,白色,簇生于頂端花序上。種子是很好的可食用谷物。
莖干有刺,高達1米,莖常紅色。暗綠色圓梭形肉質(zhì)葉,葉緣有齒,稍有缺刻。荒地中常見。沸煮方法類似菠菜,嫩葉味道較好。 莖蔓生,高達30厘米,主莖上有一縱列纖毛。心形葉對生,莖頂端著生白色五瓣花。荒地中常見,沸煮后嫩葉味道較好。
分布于森林空曠荒地及多巖地區(qū)。葉片狹長梭形,對生。莖頂端輪生淡紫紅色四瓣花。幼葉、花和嫩莖都可生吃,但最好煮熟。成熟莖內(nèi)有很甜的髓汁。
通常大量群生于流動淺水域中。葉片亮綠色,對生,頂端著生小型白色四瓣花。葉和莖都可以生吃,洗凈熟食味道更佳。
體型比蕁麻要小,心型皺紋葉,對生,無刺毛。葉腋外輪生白色或微紫色花。食用方法同雞草。
體型較小,星形。葉狹長,粗糙?;ㄋ胼^短。分布于干涸河床及多巖地區(qū),經(jīng)常靠近海邊分布。食用方法同巨大蕉。
寬大心形葉,基生。穗狀花序較長,花微小,黃綠色或棕色。多分布于野外多草荒地,幼葉味相當苦澀,(食用前參照波菜)汁液可以涂抹傷口;或搗碎整株,用汁液涂沫,可治胸悶。
高可達成1.5米,莖三棱型,生長矛狀葉,頂端簇生棕色花,結(jié)果后逐漸變黃;生長于各地淺水地帶。剝皮后沸煮其堅硬的塊根,或者將塊根晾干碾成粉,可代替咖啡。
高可達4米,灰綠色葉,高桿頂端生有絮狀花序,棕色或略帶紫色。廣布于淡水淺水域中。蘆根可食,剖開后可榨出富含糖分的粘汁。
高可至2~5米。狹長葉暗綠色,莖頂端著生棒狀棕褐色花;生長于淡水淺水域中。嫩葉片沸煮,參照菠菜。幼莖食用法參照蘆筍?;ǚ刍旌纤芍骑炄?,烤熟或煮熟后食用。 高可達1.5米,帶狀三角形長葉?;ㄇo頂端著生淡紫色三瓣花。廣布于淡水流域。剝皮后,塊根可沸煮食用。
是野蒜屬家族成員之一,葉脈條形,葉片寬大肥厚,亮綠色,猶如山谷百合。星狀花頂端族生,白色。分布于森林地區(qū),有著強烈刺鼻的蒜味??捎米髡{(diào)料。 高達1.3米,三棱形莖,波形包莖葉基部著生,上部著生長條狀梭形葉。指狀花序著生于莖基部。塊根芳香刺鼻,切成薄片后,沸煮熬出糖漿。
高約1.5米,莖中空,部分有髓汁。對生葉序,小葉邊緣有齒。頂生復傘形花序,小花白色至淡紫色。分布于陰暗草地或多林地區(qū)。沸煮后,根莖葉皆可食用。藥用可治療感冒,外用可治肌肉痙攣。易與水毒芹相混淆。
平均高約30~60厘米,狹三角形葉,花穗白或淡紫色;生于野荒之地及多林地區(qū)。浸泡根部以除去苦澀味,燒熟可以食用。
平均高約15~30厘米,長卵條形葉對生,小花白或淡紫色;用鏟子挖出塊根,剝?nèi)ズ蠓兄?,幼葉富含Va和Vc,也可食用。
體小,匍生,葉序上小葉對生,背部銀白色。頂端細長花莖上著生單朵黃色五瓣花;多分布在潮濕地帶。肉質(zhì)根可以生吃,但最好燒熟后食用。葉片浸液外涂可治痔瘡,內(nèi)服可治消化不良。
匍生,高30~60厘米,小葉卵形,對生。淡黃綠色覆瓦狀花;分布草地、灌木叢和沙地之中。根可以生吃,煮熟后味道更好。
全株外被多毛,氣味刺鼻,平均高約1米。齒形葉,頂端簇生復傘形花序,黃色小花。分 布荒野草叢中。根可以生吃或沸煮。 莖表粗糙,多絨毛,高可達1米。梭形葉,葉包莖,鐘形花淡紫色。分布潮濕陰涼的溝渠旁。根可以生吃或煮熟食用,其他部分可以藥用。不要與狐套草相混淆。
平均高約10~30厘米,草狀葉包莖。細長花莖從根部開起,頂端白色六瓣花輪生。每片花瓣中軸線上有條綠色脈;分布于野外草地。根生食有毒,必須徹底沸煮。其他部分不能食用。
形似向日葵,莖桿很高,有毛,卵形葉大而粗糙,頭狀花序,花很大,黃色。分布于野外。各地都有引種。塊根烹煮,其味甘美。不需要剝皮,否則會損失營養(yǎng)成分。
體型較小,長桿心形葉,從葉狀淡綠色佛焰苞中伸出黃紅色花穗,總是依水而生。根生食有毒,必須烹煮。其他部分不能食用。
水生,平均高30~90厘米。大葉形態(tài)多變,尖箭形至圓梭形不等。有時會有水下帶狀葉,三花瓣,心形,總是依水而生。塊根可以生吃,但煮熟后味道會更好。 注意:有些植物的花可以食用,如酸橙、玫瑰、甘菊、蛇麻草、櫻草等。但植物開花是有季節(jié)的,與其他部分相比營養(yǎng)成分也少得多。有些花可用來沏茶或藥用。
平均高約90厘米,卵形葉邊緣具齒,大型白色鐘形花,刺果。廣泛分布溫帶大部分地區(qū),熱帶地區(qū)也有分布。氣味令聞者作嘔。
高1.5米,基部葉叢生,直立花莖基生,頂端著生筒形、淡紫紅或黃色花序;曠野之地廣為分布。各部分都有高濃度毒素,影響心臟功能。
高達成1.5米,扁平肉質(zhì)葉呈指狀分叉,有毛。黃或藍紫色覆瓦狀花瓣,呈兜 帽形。分布于潮濕陰涼地帶。多數(shù)種具藍紫色花。毒性相當強。 高達2米,莖多分枝,中空莖,外布紫色斑點。復羽狀復葉對生,復傘房花序,小花白色,根也為白色。分布荒川野草叢中。氣味難聞,毒性很大。
平均高為0.6~1.3米,多分枝,莖上分布紫色條紋,密生根,奇數(shù)復葉,小葉雙齒狀裂,復傘房花序,白色小花簇生??偸欠植荚谒叀馕读钊穗y受,有毒。
高達30~60厘米,復葉對生,小葉具齒。小型花通常白色,簇生莖頂。多數(shù)分布于森林陰地。整株各部分誤食后都會引起頭暈、惡心,嚴懲刺激腸胃。
蘑菇的分布較廣,種類較多,是人們喜愛的一種可食植物,蘑菇的吃法是炒食或做湯,藏族同胞常常在野外采摘后用火烤沾食鹽吃,別具風味。
常著生在橡樹上,頂蓋鮮紅,肉莖紫紅色,圓蓋形似一條大舌頭紅色菌帽含鮮紅汁液,菌肉粗糙,略有苦味幼菌味道更好。浸泡使之發(fā)軟,然后徹底燜煨。常出現(xiàn)于秋天。
菌帽直徑可達30~40厘米,菌蓋亮橙黃色至黃色。海綿樣組織黃色多肉。著生于闊葉喬木上,萬喜橡樹及其他常綠林。多為夏季出現(xiàn)。
菌帽直徑達60厘米,常群生。菌蓋背面有黑色條斑,腹面白色。著生闊葉喬木,萬喜榆樹。春夏秋都能見到。挑選幼菇,徹底煨燉。
群生,深藍色貝殼狀菌帽,直徑6~14厘米,白色菌褶,菌肉也為白色,常年分布于闊葉喬木上。味道鮮美,可以撕成碎片煨燉,也可晾干保存。
絳黃色或棕色菌帽,直徑3~15厘米,白色菌褶, 成熟時逐漸變成棕色。菌肉白色。帶狀菌根。常分布闊葉喬木和針葉木上,春夏秋季都可見其集群生菌落。撕碎后煨燉。
球狀,直徑30厘米,外表光滑堅韌,白色,隨生命期的延長逐漸變黃??芍剡_9千克。分布于夏末秋初時節(jié)的叢林草地中。挑選完全純白色菌肉的幼菇,味道相當鮮美也可晾干貯存。
杏黃或卵黃色漏半形菌株,直徑3~10厘米。外展折疊的菌褶也為黃色。集群生于樹蔭下,尤喜山毛櫸林。夏季出現(xiàn),味道相當鮮美;煨燉10分鐘。
號角或漏斗形外表,菌帽邊緣粗糙,下塌,呈棕黑色,直徑3-8厘米。手感光滑,莖干灰色條形。菌株常分布于闊葉林中,尤喜秋季時節(jié)的山毛櫸林。燉煨后食用,也可晾干備用。
圓形菌帽上有淡棕色或白色斑紋;菌褶白色,成熟后變?yōu)榈仙?,最終變?yōu)楹谏瓲睢O那锛竟?jié)群生于開曠草地之中。采集菌褶仍為白色的幼株。與酒精同時食用會中毒。
菌帽淡藍紫色,成熟時轉(zhuǎn)為棕紅色,具波紋狀菌邊。菌帽直徑達10厘米,菌褶略帶藍色,菌莖石纖維狀,也為淡藍色。秋冬季常見混合林中。味道香甜鮮美,有些人對之會產(chǎn)生過敏反應。
棕色菌帽,直徑達20厘米,厚實粗圓柱狀短莖,菌肉白色,秋季分布森林開曠地帶。所有的牛肝蕈類都有一層海綿狀微孔或塊狀菌褶。 誤食毒菇后的處理方法是:用溫鹽水灌腸,飲大量稀鹽水 或用手指按壓咽喉引起嘔吐,用1%的鹽水或濃茶水反復洗胃,以免機體繼續(xù)吸收毒素。
漫長的海岸和島嶼生長著許多海藻,海藻一般對人體無害,人們常吃的紫菜即是其中之一。海藻易于采集,但食用時應選擇那些附著在礁石上或漂浮在水中的,海灘上的海藻因時間過長可能會腐爛、變質(zhì)。多數(shù)海藻都分布于淺海域,附著在海底或巖石上生長。但在深海中也生活著一些漂浮種藻類。有著大量海藻生長在海邊,水面呈藍綠色。到了淺海區(qū)成了紅色,更深一點的海域水面呈現(xiàn)棕色。常見的海藻有:
整株淡綠色,生長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巖石上,尤其是江河入海口。洗干凈后沸煮就可以了。
淡綠色,腸狀,最長可達50厘米,平常見到的要短一些。生活于海邊淺水中的巖石上,或者位于鹽水沼澤中。整株植物都可以食用,也可晾干后貯存。早春時節(jié)的腸藻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最豐富。
圓柱形短莖,藻帶扁平波浪形,橄欖綠至棕色,相當長;分布于海濱多巖石地帶。可以生吃,最好經(jīng)過沸煮再食用。
藻葉黃棕色,長而厚,緊附在巖石上;分布在大西洋、中國海及日本海各海域。幼藻葉可以生吃,烹燒似乎更好一些。
藻葉扇形,多裂,紫紅色,藻莖短;分布于大西洋及地中海海域。藻葉革質(zhì),有甜味。晾干后咀嚼,味同煙葉。 溫暖海水中的礁巖石上生長,低潮時在海灘上可找到全體可食,撈出后曬干,作湯味美,也可干炒后加調(diào)料,香脆可口;沸煮后搗成糊狀,和谷物混合可以制作蛋糕,味道甚佳。形態(tài):屬紅藻類,葉狀體扁平、呈卵形或披針形等種種形狀,一般長15~25厘米,寬7~12厘米,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綠,邊緣常有明顯的波狀皺縮。顏色通常為紅紫色或綠紫色。 |
|
來自: gutuchanyu > 《野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