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女性最為常見的一種病,也是大多數人為之犯愁的一件事。吃藥打針只是一時性疼痛消失,卻治不了根源,如果經常打針或者吃些止痛藥往往使人產生依賴,最主要還是西藥的成分服用過多反而出現(xiàn)其他的疾病。 痛經病位在子宮,沖任,其主要病機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主要是與經期或經期前后受致病因素,如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干擾,導致沖任氣血不暢、胞宮氣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引起痛經,正是由于這些淤塞,造成了身體的疼痛感覺。通過針刺穴位,可以達到疏通任、督兩脈,調理經絡,致使血氣運行暢、止痛的目的。針灸之所以可以止痛,就是因為針灸可以疏通這些淤塞,正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就是中醫(yī)對于針灸止痛原理的認識。 針灸治療痛經操作方法 中醫(yī)根據痛經患者的具體病情,選相應的穴位進行針灸,通過針刺穴位,達到疏通任、督兩脈,調理經絡,致使血氣運行暢、止痛的目的,總有效率可達97%,效果非常好。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承漿、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腎俞、氣海俞。 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組,效不顯時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漿穴,以28號1寸針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針感后,快速提插捻轉約30分鐘,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大椎穴將針刺入皮下,向深部緩慢進針,使針感向背部下方傳導,亦留針30分鐘。十七椎下,以28號1.5~2寸針快速刺入皮下后,針尖對準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轉提插,針感要求向下達子宮,并朝會陰方向放射,待劇痛緩解可根據癥情,持續(xù)提插捻轉運針5~10分鐘,予以留針30分鐘。阿是穴用艾卷作溫和灸,距離以局部溫熱不灼燙為度。承山穴雙側均取,以6寸毫針速刺入皮,徐徐捻轉進針,以有強烈針感為度,留針15~30分鐘。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轉,使針感擴展到小腹部,留針15分鐘。上法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二、取穴 主穴:按證型分3組。1、氣滯血瘀:中極、氣海、三陰交;2、氣血兩虛:關元、足三里、血海;3、寒濕凝滯:命門、帶脈、歸來。 配穴:腎俞、次髎、地機、天樞。 治法 據所辨之證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號2寸長之毫針,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針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轉的補瀉手法,氣滯血瘀型用瀉法,寒濕凝滯型用平補平瀉手法,氣血兩虛型用補法。但刺激宜輕。留針20~30分鐘,每隔3~5分鐘運針1次。針后,關元、足三里及歸來可以艾卷作溫和灸15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皮膚針 取穴 主穴:行間、公孫、隱白、太沖、三陰交、關元。 治法 主穴均取。常規(guī)消毒后,用七星針以腕力進行彈刺,刺時要求落針要穩(wěn)、準,針尖與皮膚垂直。每分鐘叩刺70~90次。每穴叩刺約1分鐘,中等強度刺激,以局部微出血為度。于每次月經來潮前3天治療,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觀察3個療程(三個月)。 針灸對原發(fā)性痛經有顯著療效。治療宜從經前3~5天開始,直到月經期末。連續(xù)治療2~3個月經周期。一般能基本痊愈。對繼發(fā)性痛經,運用針灸療法減輕癥狀后,應及時確診原發(fā)病變,施以相應治療。經期應避免精神刺激和過度勞累,防止受涼或過食生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