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書法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 (2010年10月26日19時在山東大學東新校區(qū)大學生活動中心的演講) 這是貫通書法大的話題,是涉及書法的全過程。校書畫協會負責同學要我講講這個話題,只能框架式的說說我看法。 學習書法是漫長的過程,是學到老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抵分為兩部分——臨摹與創(chuàng)作。 先談臨?。号R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古今凡有成就的書家,無一例外都是從臨摹前人開始學習的。這就明白了為什么一些大書家的個展,總要展示一些臨作?因為臨摹可以看出作者的學書源流、取舍、功力等。這是全面衡量書法作者藝術實力之所在。
書法有兩個層面:一是形而上的,如書史、書論,我們要研究。人類所有的探討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的。明智地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早期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這個大家在寫畢業(yè)論文時就會有親身的體驗。所以要注意研究和整理利用古人那些優(yōu)秀的書法成果,才利于書法的發(fā)展。書法的另外一個層面是形而下的,是技法。這方面就更需要學習前人,準確地說,重點是學習唐代及其之前的古人,而這種學習就是臨摹。為什么要學習古人呢?因為我們寫不過他們。就楷書而言,魏晉至唐之間的楷書,從成熟到輝煌,之后哪個時期、哪個書家可以與之比肩? “見賢思齊”,是我們民族的美德與智慧,我們只有認真學習總結前人經驗,“推陳出新”、“籍古出新”(前句是毛主席說的,后句是蔣維崧先生說的)才能寫出我們自己的書法風格來。 面對古人的經典書法,我們真的只有“口服心服外加一個佩服”不服不行的敬畏之心。有人會說古代那些書法大師真的有那么了不起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就讓他們走進書法,去寫寫試試吧。 學書需要臨摹, 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原因:書法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藝術,被人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最高級的藝術”。書法有這么大的魅力,在于它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過去講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釋道,還不夠,要加上美,也就是藝術。書法有著巨大的文化內涵,使它幾千年來發(fā)展而延綿不絕,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書法的這種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是代代相傳的,具有“古”(十口為古)的意味。因此,傳統,是書法的重要屬性。只有優(yōu)秀的文化才具有巨大生命力,才能代代相傳。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這種先進的文化,書法就是這種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書法評論中,皆有對 “古”的贊頌:古雅、古樸、古拙、古厚、古意、古韻、古貌、古趣、古辣、高古、古色古香等等。用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詞就明白了—古玩,不古就不好玩。要有包漿,要夠年份,不能是假古董。臨摹就是在心靈和氣息上與古人溝通的管道,不能僅是口頭上或形式上的溝通。 二、什么是臨??? 臨摹是學習書法總的方法,具體手法不同:臨,是比著字帖寫,有對臨、也叫真臨(有九宮格、回字格等)意臨,也叫神臨。摹,是在字帖上寫,或描紅、寫仿影、雙鉤填墨等。 臨帖的好處是臨帖與思考相結合,適合成年人。摹寫是強化手的習慣,適合童子功的訓練。二者可根據需要結合,比如有的字就是寫不好,可以采用臨摹結合的方法。臨摹猶如唱戲的壓腿練嗓,創(chuàng)作猶如登臺演出,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是伴隨一生的事。 臨摹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zhèn)洌M管很難做到。 三、臨摹的環(huán)節(jié)、方法 1、選帖,一般都是從楷書入手,最好先學習大、中楷書。以魏晉至唐之間(此時為成熟到輝煌階段)的楷書為好。 選帖的標準:同樣的字帖,選墨跡不選拓本; 魏碑要在有一些基礎、有一定鑒別能力時再學。要具備“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能力。要學會辨別天公作美的“金石氣”。至于“歐顏柳趙”,要看各人所好。要“一見鐘情”,只要直覺感到喜歡,就說明你與所選的字體是心心相通的,只要是愛,就不需要理由。也要考慮從上手快角度選帖,顏體相對容易進入“良性循環(huán)”。也要考慮冷門,“出奇制勝”的問題。 選好一種字帖,一定要吃透它的方方面面,許多書家老年的字仍帶有早年學書的東西,就是“當家字”融化到血液中了。 學書宣帖的“一見鐘情”,就是先結婚,后戀愛。要把鐘情物的優(yōu)點特長弄懂學會,等所學的字帖確有全面收獲后,再考慮換帖,不要見異思遷。換帖應考慮與其系統相關的字帖增益,擴大學習成果。如學過顏楷,對李邕、褚遂良楷書乃至南北朝時期的摩崖刻字《瘞鶴銘》《鄭文公碑》的學習都十分有利。 2、讀帖,是學習臨摹的重要部分,恰容易被學書者忽視。動筆前對學習對象,先有大致的了解,心中有數,不能拿過字帖就寫,在寫的過程中要不斷對照。 平時零碎時間多讀讀帖,古人研磨時,正是思考有關書寫的好時機。臨摹在一定程度說就是培養(yǎng)“心摹手追”眼和手的能力。讀帖可以提高眼力,對于臨帖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寫讀帖札記,以利學習的深入和效果。 3、善問,知識與技能的獲得,無非是“學問”二途。前兩條是學,問,是拜師訪友。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是有道理的。張旭——顏真卿——懷素他們的師生鏈可證。蘇軾與黃庭堅可謂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要學會交流、要取長補短,也要揚長避短。兩者是辯證的。 把自己的字勇于拿給明白人(非皆著名者)看,請高明指正,甚至像圣人所說——不恥下問,這是取得進步的途徑之一。有的人恥于向他人請教,可能是喪失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學問就是學與問嘛。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在廣庭大眾面前念錯了一個字,被人指出來,甚至被人所恥笑,沒關系,這個字我們會記一輩子。 還要養(yǎng)成詢問“無言老師”的習慣,將自己的東西與臨摹的對象相比較,寫完以后,按照字帖要自查?!叭伺聮欤峙聭摇?,人被掛起來,就是沒人理你;字掛起來看,問題自己就會很輕易地看出來。時間一久,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就會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產生。 4、多思,我舉一個例子,看看多思的“附加值”作用有多大。我喜歡黃山谷的《花氣熏人帖》,這件墨跡沒有款跋,難以知道底細,這樣就產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通過案頭,了解到該詩最初附在元佑二年(1087)黃山谷寄揚州友人王鞏二詩后,今單獨成一帖。前后均有黃山谷識云: “王晉卿(詵)數送詩來索和,老懶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討,戲答。” 從以上了解,可以獲知以下信息:其一、元佑二年(1087)黃42歲;從書法風格看,的確未及晚年老辣,當在未見懷素草書之前。其二、黃是個牛人,連王詵這樣的人物送詩求和,都“不喜作”。不僅見其性情,亦見其書名炙盛。其三,從“此曹狡猾”看出,二人關系很近;據說王晉卿(詵)數送詩來索和的真正目的,是求黃字,或詩書并獲。后來還送花相促,送花習俗至少北宋有之。其四、最重要的是對研究黃山谷其人其書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比如,黃山谷中年學禪,黃山谷性格幽默的一面等,這對我們學習黃書,平添了許多樂趣。 通過上述學習的探求,獲得許多的歷史文化知識信息,學書就是這樣連接式像滾雪球一樣來不斷提高自己文化修養(yǎng)的。這也是書法綜合性的表現。 5、興趣,在學書過程中,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和最好的老師。產生了興趣,就會將要我學的被動,轉為我要學的主動,有了興趣,學書的熱情、方法,勁頭都會有了。在興趣的支持下,學書的效率,就會大有提高。在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的基礎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進步了,自己就會受到自我激勵,更加努力,這樣就進入學書的良性循環(huán),成績就會越來越大。 提高興趣的方法因人而異,有人喜歡清晨練習,有人喜歡午睡后、或臨睡前練習,這都行。臨摹的“處女作”,不要都“作處理”,留一點與當今的對照,就會看到進步,看到光明了。 興趣上來了,山都擋不住。還需要別人去督促嗎?反倒是要注意別走火入魔,悠著點。所以我要把大家很熟悉的一幅對聯,改一個字,將苦字改為喜字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喜作舟”。 再談談書法的創(chuàng)作。 學習書法,實際上就是臨摹與創(chuàng)作兩大塊。臨摹是基礎,創(chuàng)作才是目的。 書法創(chuàng)作,是指個人創(chuàng)作的文意(也可以是他人的,但必須被你所感動的),通過與之相匹配和諧的筆墨(書體、書風、字的大小、墨色的濃淡等)、章法(各種書體有各自的章法;就楷書而言,字距行距的設定、有無界格、烏絲欄等)、字幅(條幅、橫批、鏡心、扇面等),表現出一幅完整書法作品的創(chuàng)作活動過程。 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應該由這樣的部分組成:正文、落款、鈐印。甚至與后來形成的品評題跋、裝裱形式等共為一體。 一、決定創(chuàng)作水準的因素 創(chuàng)作是作者綜合性素質的表現,影響的方面很多。 1、功力技巧。再好的藝術構思,離不了技法的功力和筆墨的技巧,如對作品“鐵畫銀鉤”“筆力杠鼎”的形容,都是對技法的贊賞。這是一幅作品能否立得住的基礎。 2、藝術才情。這里含有作者天生的潛質,是從娘胎里帶來的。比如吳昌碩30多歲才向任伯年學畫,任要他隨便畫兩下,而后說將來必將超過我許多。吳盡管沒學過畫,但他的涉筆成趣,則是先天的。反過來有人寫了一輩子字,最終淪為寫字匠。也有的人藝術才情是后天勤奮善悟所得的,像沈尹默自己就說他的用功是值得別人學的。凡大師都是天才+勤奮的。 3、文化修養(yǎng)。一副好的作品既要有精湛的功力,還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二者是相互表里的關系。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學修養(yǎng)。郭沫若的字矯健縱橫,洋溢著才氣和文氣,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是斷然寫不出來的。我見過有人學的皮相,滿紙火氣,沒有一點文雅之氣。所以說學郭字,僅從筆墨上是無法學到的。有些作品的相比高下,并不是輸在筆墨技巧上,而是輸在學問上。 4、綜合素質。“功夫在詩外”,也可以借用說“功夫在書外”。這里主要指藝術的綜合素質。需要有深厚的藝術素養(yǎng),其中如繪畫、篆刻、音樂、戲劇等等,厚積薄發(fā)。這些東西的有無多少,會直接影響到作者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格調。這些是相輔相成的。 5、工具精良?!肮び涫?,先善其器”,筆墨紙硯中毛筆是最重要的工具——從某種程度上說,練字就是逐步熟悉用不同的毛筆,寫出不同風格字的過程。蔣先生曾說,寫出古人那么精美的字,現在也沒有古人那樣的毛筆呀。有時看他寫字,每當不如意時,他搖頭苦笑著說,毛筆不幫忙呀。 6、書欲亢奮。作書的狀態(tài)也很重要,要做到醞釀充分、準備完備、情緒激昂,一揮為快。 7、志存高遠。發(fā)揚“書為心畫”的優(yōu)良傳統,要有與古人比肩的精神,創(chuàng)造書法之大美。要學會抵制功名利祿世俗的干擾和影響,書如其人,一個心境狹窄、充滿低級趣味的人,是難以創(chuàng)作出書法精品來的。 8、創(chuàng)作經驗。經驗的多少與創(chuàng)作能力高低是相等的,經驗只能來源于勤實踐,多練習。也要注重間接經驗的獲得,如看書、看高手的創(chuàng)作等,要注意多積累,多參觀一些高水平的展覽、講座、演示,盡可能的看一些歷代書畫精品的原作、或印刷精美的書畫集,藝術的積累多了,創(chuàng)作時點子就多了,本事也就大了。 如今電腦的實用,為觀摩、臨習、交流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創(chuàng)作注意的環(huán)節(jié) 1、初學者從小的尺幅、局部式的、甚至結合臨帖,采用自運的手法都行,注意循序漸進。 2、文意的選用,一定要熟悉的,有所感法的,才能保證情感的真實流露。 3、動筆前一定要有整體性的構思和必要的準備(字詞的核查、作品用紙的顏色、質地,裝裱形式等),在大的方面,不能有不確定性。保證作品的完整流暢。 4、盡可能在創(chuàng)作時做到“五乖五合”。孫過庭《書譜》云:“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fā),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yōu)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p> 5、即不能寫太熟的東西,太熟的地方無風景;又不能寫自己無把握的東西;要發(fā)揮自己所長之優(yōu)勢,注意揚長避短。 6、可以借用繪畫打小稿的辦法,但不能有設計的痕跡和“造作”的劣跡。有人這樣說:傳統的書法是讀出來的,因為美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而現代的書法是看出來的,強調的是視覺效果,前者易溫,后者易燥。君當何求,中庸之道。 7、作品可以經過試寫(視各人和當時具體情況)猶如演出之彩排,可以發(fā)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也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綜合性的練習;也可在主見的前提下,參考他人的整改意見。 8、將寫好的作品作壁上觀,等上幾天,問題就容易發(fā)現了。 9、不要有任務時臨時去創(chuàng)作,即不要為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應在有一定的準備和創(chuàng)作欲望時進行,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 10、創(chuàng)作臨摹相結合,在創(chuàng)作中找出臨摹的不足,今后有針對性的練習;在臨摹中加強整體觀念,提高今后的創(chuàng)作水平。 11、多了解試用各種毛筆、宣紙、墨汁等相關材料,以擇其最佳者。 臨摹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前面說了是以一貫之的,臨摹是手段、基礎;創(chuàng)作是目的,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的問題再回到臨摹中去解決。二者不要對立起來,相互帶動促進,使書法學習更上一層樓, 最后,祝大家在臨摹上與時俱進;在創(chuàng)作中,佳作迭出。 謝謝大家! 講演完畢,應邀為聽眾揮筆,書寫了大字隸書朱熹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百余名書法愛好者的熱烈掌聲中結束了演講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