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滔(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耳鼻喉科 馬芙蓉(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耳鼻喉科 聽覺系統(tǒng)中傳音、感音及其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和各級中樞發(fā)生病變,引起聽功能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統(tǒng)稱為耳聾。根據(jù)聽力減退的程度不同,又稱之為重聽、聽力障礙、聽力減退、聽力下降等 耳聾是世界范圍內的多發(fā)病。在我國,聽力殘疾占五大殘疾之首,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口健康及生活質量的疾病。2000年一項全國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現(xiàn)有聽力殘疾人口約2780萬,7歲以下的聽障兒童約70~80萬,每年新生聽力殘疾兒童2~3萬。國家非常重視耳聾的預防和康復,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并將每年的3月3日定為全國“愛耳日”。 耳聾的病因復雜,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其中化膿性中耳炎是傳導性耳聾中最主要的致聾疾病。近年來,分泌性中耳炎成為兒童聽力減退的主要原因。感音神經性耳聾中,噪聲性聾、老年性聾、突發(fā)性聾、藥物性聾、先天性聾等是常見疾病。 2分級一般認為語言頻率(0.5、1、2kHz)平均聽閾在26dB以上時稱之為聽力減退或聽力障礙。 按WHO (1980年)耳聾分級標準,按照平均語言頻率純音聽閾,將耳聾分為5級: 輕度聾近距離聽一般談話無困難,聽閾在26~40dB。 中度聾近距離聽話感到困難,聽閾41~55dB。 中重度聾近距離聽大聲語言困難,聽閾56~70dB。 重度聾在耳邊大聲呼喊方能聽到,聽閾71~91dB。 全聾聽不到耳邊大聲呼喊的聲音,純音測聽聽閾超過91dB。 3分類按照病變性質分為功能性聾和器質性聾。 按照病變部位按病變部位及性質可分為四類: (一)傳導性聾(conductive deafness):外耳、中耳傳音結構發(fā)生病變,聲波傳入內耳發(fā)生障礙。 (二)感音神經性聾(sensorineural deafness):指耳蝸螺旋器病變不能將音波變?yōu)樯窠浥d奮或神經及其中樞途徑發(fā)生障礙不能將神經興奮傳入;或大腦皮質中樞病變不能分辯語言,統(tǒng)稱感音神經性聾。病變發(fā)生在耳蝸部位者,稱為感音性聾,或蝸性聾。病變發(fā)生在耳蝸之后的部位,成為神經性聾,或蝸后聾。 (三)混合性聾(mixed deafness):傳音和感音結構同時發(fā)生病變引起的聽覺障礙者。如長期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硬化癥晚期等。 (四)中樞性聾(central deafness)中樞性耳聾的病變位于腦干與大腦,累及蝸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聽覺皮質中樞時導致中樞性耳聾。 4病因傳導性聾的病因2.后天性:外耳道發(fā)生阻塞,如耵聹栓塞、骨疣、異物、腫瘤、炎癥等。中耳化膿或非化膿性炎癥使中耳傳音機構障礙,或耳部外傷使聽骨鏈受損,中耳良性、惡性腫瘤或耳硬化癥等。 感音神經性聾的病因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聾 常由于內耳聽神經發(fā)育不全所致,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藥物引起,或分娩時受傷等。 先天性內耳畸形導致的耳聾為感音神經性耳聾。Jackler在1987年根據(jù)內耳X線體層攝影和胚胎發(fā)生學將內耳畸形分為5類。迷路缺失:即Michel畸形,無耳蝸及前庭;共同腔畸形:耳蝸與前庭融合為單腔,無內部結構分化;耳蝸未發(fā)育:耳蝸缺失,前庭常伴畸形,也可正常;耳蝸發(fā)育不全:耳蝸短?。徊煌耆指粜停杭碝ondini畸形,鼓階間隔發(fā)育不全。此外大前庭導水管綜合癥也是常見的導致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先天性內耳畸形。 感音神經性耳聾中的先天性耳聾還可以包括非遺傳性和遺傳性。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服用耳毒性藥物引起或分娩時受傷導致的耳聾為非遺傳性耳聾。非遺傳性包括孕期應用耳毒性藥物、孕期病毒感染、梅毒、細菌感染,新生兒缺氧、產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此外非遺傳性還包括噪聲接觸、分娩時頭部外傷、放射線照射等。遺傳性耳聾為遺傳基因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非遺傳性和遺傳性耳聾二者的發(fā)病率各占50%,70%的遺傳性耳聾患者除耳聾外不伴有其他癥狀,這類耳聾為非綜合征性耳聾。遺傳性耳聾包括常染色體陰性、常染色體顯性、X-連鎖、Y-連鎖、線粒體(母系)遺傳等。 目前,已知有很多基因都與非綜合征性耳聾有關,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基因存在突變,或一個基因中的不同位點存在突變,都會引起耳聾。但在不同種族,甚至同一種族不同地區(qū)的人群中,耳聾基因及其突變位點不盡相同。我國的相關研究顯示GJB2、SLC26A4、線粒體基因(A1555G和C1494T突變)是導致中國大部分遺傳性耳聾發(fā)生的三個最為常見的基因,對這少數(shù)幾個基因進行遺傳學檢測可以明確耳聾人群中40%的遺傳學病因,結合家族史分析和查體可以診斷95%以上的遺傳性耳聾。耳聾基因的篩查和檢測為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預防,減少其發(fā)病率提供了可能性。[1-4] 后天性感音神經性聾 (1)傳染病源性聾:各種急性傳染病、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膿性腦膜炎、麻疹、猩紅熱、流行性感冒、耳帶狀皰疹、傷寒等均可損傷內耳而引起輕重不同的感音神經性聾。 (2)藥物中毒性聾:多見于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雙氫鏈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藥物如奎寧、水楊酸、順氯氨鉑等都可導致感音神經性聾,耳藥物中毒與機體的易感性有密切關系。藥物中毒性聾為雙側性,多伴有耳鳴,前庭功能也可損害。中耳長期滴用此類藥物亦可通過蝸窗膜滲入內耳,應予注意。 (3)老年性聾:多因血管硬化、骨質增生,使供血不足,發(fā)生退行病變,導致聽力減退。 (5)突發(fā)性聾:是一種突然發(fā)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聾。目前多認為急性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見原因。 (6)爆震性聾:系由于突然發(fā)生的強大壓力波和強脈沖噪聲引起的聽器急性損傷。鼓膜和耳蝸是聽器最易受損傷的部位。當人員暴露于90dB(A)以上噪聲,即可發(fā)生耳蝸損傷,若強度超過120dB以上,則可引起永久性聾。 (8)聽神經?。郝犐窠洸∈且环N臨床表現(xiàn)較為特殊的疾病,主要的聽力學特征包括聽性腦干反應缺失或嚴重異常,耳聲發(fā)射正常,鐙骨肌反射消失或閾值升高,純音聽力圖多以低頻聽閾損失為主。患者的主要主訴是言語分辨率差而無法與人正常交流。聽神經病與一般的感音神經性聾的顯著差異,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對于此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及疾病的轉歸仍不明確。國內外許多學者根據(jù)其主要病損部位提出了不同命名,如“中樞性低頻聽力減退”、“聽覺同步不良”、“Ⅰ型傳入神經元病”等,而Starr等則將主訴聽力下降、言語識別率差、純音測聽以低頻為主的、輕到中度的感音神經性聾、言語識別能力與純音聽力不成比例地嚴重下降、聽性腦干反應(ABR)缺失或閾值明顯高于純音聽閾、耳聲發(fā)射(OAE)正常、影像學檢查無異常的一組癥候群命名為聽神經病,目前多為臨床醫(yī)師所采用。 (9)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 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是由于自身免疫障礙致使內耳組織受損而引起的感音神經性的聽力損失,這種聽力損失可是進行性和波動性,可累及單耳或雙耳,如為雙耳其聽力損失大多不對稱。臨床上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病人聽力圖可有多種,如低頻型、高頻型、平坦型及鐘型等,但是以低頻型為最多??赡芘c內耳的這種免疫反應性損傷最先于蝸尖、耳蝸中部開始有關系,表現(xiàn)典型蝸性聾特征,這也是臨床聽力學一特點。 (10)梅尼埃?。∕énière disease) 梅尼埃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積水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內耳病。其病程多變,發(fā)作性眩暈、波動性耳聾和耳鳴為其主要癥狀。文獻報道梅尼埃病發(fā)病率差異較大,約為7.5/10 萬~157/10萬。多發(fā)于青壯年,發(fā)病高峰為40~60歲。男女發(fā)病率約1~1.3:1。一般單耳發(fā)病,隨著病程延長可出現(xiàn)雙耳受累。1861年法國學者Ménière通過尸體解剖首先發(fā)現(xiàn)迷路疾病可導致眩暈、耳鳴和聽力減退,但Ménière報道的病例實際上是死于白血病內耳出血,而非現(xiàn)在所稱的膜迷路積水。梅尼埃病的病因不明,可能與先天性內耳異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病毒感染、變應性、內分泌紊亂、鹽和水代謝失調等有關。目前普遍認為內淋巴回流受阻或吸收障礙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如內淋巴管狹窄或堵塞;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可致內耳小血管痙攣,導致迷路微循環(huán)障礙,組織缺氧,內淋巴生化特性改變,滲透壓增加而引起膜迷路積水。本病的病理變化為膜迷路積水,主要累及蝸管及球囊。壓迫刺激耳蝸產生耳鳴、耳聾等耳蝸癥狀,壓迫刺激前庭終末器而產生眩暈等前庭癥狀。 典型癥狀是發(fā)作性眩暈、波動性耳聾、耳鳴及耳悶脹感。 眩暈(vertigo):特點是突然發(fā)作,劇烈眩暈,呈旋轉性,即感到自身或周圍物體旋轉,頭稍動即覺眩暈加重。同時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后眩暈減輕而漸消失。間歇期可數(shù)周、數(shù)月或數(shù)年,一般在間歇期內癥狀完全消失。 耳鳴(tinnitus):絕大多數(shù)病例在眩暈前已有耳鳴,但往往未被注意。耳鳴多為低頻音,輕重不一。一般在眩暈發(fā)作時耳鳴加劇。 耳聾(deafness):早期常不自覺,一般在發(fā)作期可感聽力減退,多為一側性。病人雖有耳聾但對高頻音又覺刺耳,甚至聽到巨大聲音即感十分刺耳,此現(xiàn)象稱重振。在間歇期內聽力?;謴停斣俅伟l(fā)作聽力又下降,即出現(xiàn)一種特有的聽力波動現(xiàn)象。晚期,聽力可呈感音神經性聾。 其他:眩暈發(fā)作時或有患側耳脹滿感或頭部沉重、壓迫感。 混合性聾(mixed deafness)的病因傳音和感音結構同時有病變存在。如長期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硬化癥晚期等。 中樞性聾(central deafness)的病因中樞性耳聾的病變位于腦干與大腦,累及蝸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聽覺皮質中樞時導致中樞性耳聾。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種:(1)腦干性中樞性耳聾:累及耳蝸神經核產生一側性的耳聾,程度輕;如果累及一側耳蝸神經核與對側的交叉纖維則產生雙側性耳聾,以部分性感音性耳聾多見,常見于腦橋、延髓病變。(2)皮質性耳聾:皮質性耳聾對于聲音的辨距、性質難以辨別,有時雖然一般聽覺不受損害但對于語言的審美能力降低。由于一側耳蝸神經核纖維投射到雙側的聽覺皮質,一側聽覺皮質受損或傳導通路的一側受損產生一側或雙側聽力減退。 5診斷應仔細詢問病史;檢查外耳道及鼓膜;進行音叉檢查及純音聽閾測聽,以查明耳聾的性質及程度。對兒童及不合作的成人,還可進行主觀行為測聽和客觀測聽,如聲阻抗測聽、聽性腦干反應測聽及耳蝸電圖等。 音叉檢查:(tuning-fork test)是鑒別耳聾性質最常用的方法。常用C調倍頻程五支一組音叉,其振動頻率分別為128、256、512、1024和2048Hz。檢查時注意:a)應擊動音叉臂的上1/3處;b)敲擊力量應一致,不可用力過猛或敲擊臺桌硬物,以免產生泛音;c)檢查氣導時應把振動的音叉上1/3的雙臂平面與外耳道縱軸一致,并同外耳道口同高,距外耳道口約1cm左右;d)檢查骨導時則把柄底置于顱面;e)振動的音叉不可觸及周圍任何物體。常用的檢查方法如下: 1.林納試驗(Rinne test,RT):又稱氣骨導對比試驗,是比較同側氣導和骨導的一種檢查方法。取C256的音叉,振動后置于乳突鼓竇區(qū)測其骨導聽力,待聽不到聲音時記錄其時間,立即將音叉移置于外耳道口外側1cm外,測其氣導聽力。若仍能聽到聲音,則表示氣導比骨導時間長(AC>BC),稱林納試驗陽性(RT“+” )。反之骨導比氣導時間長(BC>AC),則稱林納試驗陰性(RT“-” )。 正常人氣導比骨導時間長1~2倍,為林納試驗陽性。傳導性聾因氣導障礙,則骨導比氣導長,為陰性。感音神經性聾氣導及骨導時間均較正常短,且聽到聲音亦弱故為短陽性。氣導與骨導時間相等者(AC=BC,RT“±”)亦屬傳導性聾。 如為一側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氣導和骨導的聲音皆不能聽到,患者的骨導基本消失,但振動的聲波可通過顱骨傳導至對側健耳感音,以致骨導較氣導為長,稱為假陰性。 2.韋伯試驗(Weber test,WT):又稱骨導偏向試驗,系比較兩耳骨導聽力的強弱。取C256或C512振動的音叉柄底置于前額或頭頂正中,讓患者比較哪一側耳聽到的聲音較響,若兩耳聽力正?;騼啥犃p害性質、程度相同,則感聲音在正中,是為骨導無偏向;由于氣導有抵消骨導作用,當傳導性聾時患耳氣導有障礙,不能抵消骨導,以至患耳骨導要比健耳強,而出現(xiàn)聲音偏向患耳;感音神經性聾時則因患耳感音器官有病變,故健耳聽到的聲音較強,而出現(xiàn)聲音偏向健耳。記錄時除文字說明外,可用“→或←”表示偏向側,用“=“表示無偏向。 3.施瓦巴赫試驗(Schwabach test,ST):又稱骨導對比試驗,為比較正常人與患者骨導的時間,將振動的C256音叉柄底交替置于患者和檢查者的乳突部鼓竇區(qū)加以比較,正常者兩者相等;若患者骨導時間較正常耳延長,為施瓦巴替試驗延長(ST“+” ),為傳導性聾;若較正常者短,則為骨導對比試驗縮短(ST“-” ),為感音神經性聾。 對耳聾的診斷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門年輕的學科:臨床聽力學,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年輕學科,在歐美國家及近些年來的我國臨床聽力學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內涵廣泛的應用性學科,涉及多個學科。對于感音神經性耳聾,重點在于預防和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例如目前在我國開展的耳聾基因篩查與診斷、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極大地改善了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發(fā)病狀況。 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開展和普及極大地改善了耳聾,特別是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早期診斷,為耳聾患者的早期干預和治療提供了可能性。早在20世紀60年代,聽力學家就指出了早期確認聽力損失的重要性,并提倡開展小兒聽力篩查工作。聽力損失的早期發(fā)現(xiàn)為早期診斷和康復奠定了基礎。伴隨著科技的進步,1993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發(fā)表聲明,提出所有嬰兒在其出生后3個月內都要進行聽力篩查,即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并推薦將耳聲發(fā)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和自動ABR(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作為篩查方法,這是新生兒聽力篩查由高危因素登記向普遍篩查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1995年,48屆WHO世界衛(wèi)生大會通過全球防聾決議,提倡制訂包括新生兒聽力檢測在內的國家防聾計劃。1998年5月,歐洲聯(lián)盟在米蘭召開新生兒聽力篩查會議。此后,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在歐美、日本等國得到廣泛開展。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表明,目前美國85%以上的州都有立法進行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實現(xiàn)了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普及。 主觀聽力檢測技術主要包括用于成人的純音聽閾測試和言語測試,用于兒童的小兒行為測試和兒童言語測試??梢酝ㄟ^患者的主觀反應測試聽覺敏感度以及對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評價??陀^檢測技術主要包括聲導抗測試、聽性腦干反應(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耳聲發(fā)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測試,40Hz事件相關電位等。聽覺穩(wěn)態(tài)誘發(fā)電位(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具有快速、無創(chuàng)、頻率特異性好、與行為聽閾相關性好、測試方法客觀,結果判定客觀的特點。在調制頻率>60 Hz時,不受醒覺狀態(tài)影響,是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理想的聽力損失定量診斷方法。 影像學的發(fā)展也有助于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診斷。近年有關聽覺與影像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功能成像技術,它所具有的反映生命體征活動的特點是有別于結構成像的關鍵,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和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技術。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術可以觀察清醒狀態(tài)下人腦的活動,能直觀反映事件相關(case-related)腦功能變化,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無輻射損害,可用于成人和兒童的感音神經性聾患者。近年,Silent fMRI技術已成為研究聽覺傳導通路功能的首選和主要手段,并期望為臨床診斷、治療及評估預后提供新的思路。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技術(PET)可以更早期、準確、定量、客觀地從基因、分子、整體水平探測人體功能情況及診斷疾病。[5-6] 6治療傳導性聾和混合性耳聾的治療早期積極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傳導性聾的重要措施。鼓室成形術對提高傳導性聾的聽力有一定效果,全人工聽骨(TORP)和部分人工聽骨(PORP)的應用,使傳導性聾鼓室成形術的聽力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隨著人工聽覺植入技術的發(fā)展,近些年來植入式聽覺裝置骨錨式助聽器(BAHA)和振動聲橋(VSB)的應用為傳導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治療選擇。 BAHA,即骨錨式助聽器(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BAHA),是一種通過骨傳導治療耳聾的裝置,需要外科手術植入。1996年美國FDA批準了BAHA用于治療傳導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2002年美國FDA批準了BAHA用于治療單側感音神經性耳聾。BAHA用于幫助慢性中耳炎、先天性外耳道閉鎖及病變者、以及單側耳聾不能使用常規(guī)助聽器的患者。這一系統(tǒng)需要外科手術植入,通過骨導而不是中耳傳導聲音到內耳。 骨錨助聽器(BAHA)是可植入的骨傳導聽力系統(tǒng),適用于傳導性或混合型聽力障礙,以及單側耳聾。骨錨助聽器(BAHA)采取稱為直接骨傳導的方式。這種方式,在許多方面跟傳統(tǒng)的氣導和骨導助聽設備是不同的。一個微小的鈦植入體被固定在耳后的骨中,就會跟人體的骨頭發(fā)生骨融合(Osseointegrate)作用。簡單說來,植入體與骨頭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種方式跟種牙是一樣的道理。 成人形成骨融合(Osseointegration)需要大約三個月,兒童需要六個月。骨融合一旦形成,就可以把一個橋基固定在鈦植入體上,然后把言語處理器夾在上面。言語處理器監(jiān)測到聲音時,就把聲音通過骨頭直接傳送到內耳。這個過程繞過了外耳和中耳。 振動聲橋(Vibrant Soundbridge,VSB)是一種中耳植入裝置,相對于其他助聽設備,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主要適用于中度到重度的感應神經性聾、傳導性聾和混合性聾的成人和兒童。振動聲橋與助聽器不同,助聽器只是簡單地放大聲音,而振動聲橋是把聲音轉化為機械振動;振動聲橋也不同于人工耳蝸,人工耳蝸發(fā)送電信號刺激神經纖維,而振動聲橋是產生機械振動并傳送到中耳結構(如聽骨鏈)或直接傳送到內耳。 通過振動聲橋所聽到的語言和其他聲音信號清晰并具有良好的聲音質量。在復雜的聽力環(huán)境中,如存在較大的背景噪音時,都能無障礙地進行交流。還可以聽見更輕微更高頻率的聲音,如兒童的說話聲、小提琴的演奏聲。與此同時,振動聲橋植入后患者外耳道完全開放,由此消除了由耳道封閉帶來的阻塞感和其他不適感;佩戴時也很舒適美觀。詳見植入式聽覺裝置。[7] 感音神經性聾和中樞性耳聾的治療對于感音神經性耳聾,重點在于預防和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例如目前在我國開展的耳聾基因診斷和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極大地改善了感音神經性耳聾的發(fā)病狀況??茖W家們正在積極尋找毛細胞再生的各種途徑以期將來能夠治療受損的聽覺器官的末梢部分。 1.積極防治因急性傳染病所引起的耳聾,做好傳染病的預防、隔離和治療工作,增強機體(尤其是兒童)的抵抗力。 2.對耳毒性藥物的使用,要嚴格掌握適應癥,如有中毒現(xiàn)象應立即停藥,并用維生素和擴張血管的藥物。 3.根據(jù)不同的原因和病理變化的不同階段可采取不同藥物綜合治療,如增進神經營養(yǎng)和改善耳蝸微循環(huán)的藥物、各種血管擴張劑、促進代謝的生物制品等。 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生物材料科學以及生物醫(yī)學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從上世紀末開始,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振動聲橋(vibrant sound bridge)以及骨錨式助聽器(bone anchor hearing aid,BAHA)在國外進入臨床應用。人工耳蝸植入適用于重度到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人工耳蝸是目前唯一能使全聾病人恢復聽力的醫(yī)學裝置。振動聲橋和骨錨式助聽器適用于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傳導性耳聾以及混合性耳聾的患者。上述3類植入式聽覺裝置幾乎覆蓋了各類、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患者的聽力恢復治療,使不同程度的耳聾患者、甚至全聾患者恢復到接近正常的聽力,使全聾患者能夠進入正常學校,甚至使用電話交流。由于植入聽覺裝置的使用,使耳聾患者回歸主流社會,耳聾作為5大殘疾之首,正在并且終將由于植入式聽覺裝置的應用獲得滿意的療效。 人工耳蝸植入需要患者具有足夠數(shù)量的聽神經殘留,刺激電極將插入耳蝸內,如果患者的聽神經不存在,例如聽神經瘤切除術后的患者,是無法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聽覺腦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可以將刺激電極放于患者的腦干(耳蝸核),患者仍然可以重新獲得聽力,這項技術在國外已經較為成熟,目前國內尚無成功病例的報道。適應癥包括雙側聽神經瘤(neu2 rofibromatosistype2,NF 2)、耳蝸骨化、內聽道狹窄聽神經發(fā)育不全等。這類患者在接受聽覺腦干植入可以重獲聽覺,據(jù)報道植入患者的言語感知能力差于人工耳蝸植入患者。[8] |
|
來自: 海鷗.晨 > 《醫(y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