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述
方 名:黃耆湯(潤燥之劑)
總 結(jié):生津去燥
編 號:011
組 成:黃耆、熟地黃、芍藥、五味子、麥冬、天冬、人參、甘草、茯苓
主 治: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歸 經(jīng):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1)黃耆.人參--補氣.(2)熟地.芍藥--補血.(3)烏梅.五=味--斂耗生津.(4)天冬.麥冬--瀉火補水.(5)茯苓--淡以利濕.(6)甘草--甘以和中;濕去氣運,則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煎服法:每服三錢,加烏梅.姜棗煎.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黃耆湯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組成】綿黃耆 陳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9克。用大麻仁6克研爛,以水投取漿150毫升,濾去滓,于銀、石器內(nèi)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20毫升,再煎令沸,調(diào)藥末,空腹時服。
【功用】補氣通便。
【主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澀。
3《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來源】《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組成】黃耆(去蘆,蜜水炙)45克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黃(酒蒸) 肉桂(不見火) 天門冬(去心) 麻黃根 龍骨各30克 五味子 小麥(炒) 防風(fēng)(去蘆) 當(dāng)歸(去蘆,酒浸) 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
【主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或發(fā)厥自汗,或盜汗不止,或氣虛自汗。
4《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來源】《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組成】黃耆9克 五味子3克 人參 麥冬 枸杞子 大熟地各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肺益腎。
【主治】消渴。肺腎兩虛,飲少溲多。
5《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黃耆(銼)60克 人參 滑石 五味子 白茯苓(去黑皮) 磁石(煅,醋淬七遍) 旱蓮子各30克 桑根白皮22克 黃芩(去黑心) 枳殼(去瓤,麩炒)各15克
【用法】上十味,粗搗篩。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
【主治】腎虛勞淋,結(jié)澀不利。
6《保嬰撮要》卷五
【組成】人參1錢,黃耆1錢,茯苓1錢,白術(shù)1錢,芍藥1錢,干姜5分,陳皮5分,藿香5分。
【來源】《保嬰撮要》卷五。
【主治】小兒感冒風(fēng)邪,咳嗽喘逆,不時咬牙,右腮色赤。
【用法】水煎服。
7《溫疫論》卷一
【組成】黃耆3錢(蜜炙),五味子2錢,當(dāng)歸1錢,白術(shù)1錢,甘草5分(炙)。
【加減】如汗未止,加麻黃凈根1錢5分。
【來源】《溫疫論》卷一。
【主治】時疫愈后表虛,脈靜身涼,數(shù)日后反得盜汗及自汗者。
【用法】水煎服。
8《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黃耆5錢,甘草3錢,香白芷2錢5分,藁本2錢,升麻2錢,草豆蔻1錢5分,橘皮1錢5分,麻黃1錢,當(dāng)歸身1錢,蓮花青皮7分,柴胡6分,黃柏少許。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主治】表虛惡風(fēng)寒。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不拘時服。
9《圣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黃耆(銼,炒)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3分,甘草(炙,銼)半兩,當(dāng)歸(炙)半兩,人參半兩,干姜(炮)1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
【主治】虛勞不得眠。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粳米1合,大棗2枚(擘破),煎至1盞,去滓,空腹分2次溫服,相次服之。
10《圣濟總錄》卷十
【組成】黃耆4兩,防風(fēng)(去叉)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芎?1兩,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5兩,當(dāng)歸(焙)1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1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十。
【主治】歷節(jié)風(fēng),日夜疼痛。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去核),生姜1分(擘碎),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1次。
11《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黃耆(銼)半兩,苦參(洗,銼)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惡實(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主治】妊娠氣血壅滯生瘡。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12《圣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黃耆(銼)半兩,熟干地黃(銼)1兩,芎?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3分,防風(fēng)(去叉)1分,當(dāng)歸(切,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細(xì)辛(去苗葉)1分,芍藥1分,甘草(炙)1分。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
【主治】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13《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組成】黃耆2兩,附子1兩(炮),大棗14枚,甘草2兩(炙),蜀椒1兩(炒出汗),生姜6兩,芍藥3兩,茯苓3兩,當(dāng)歸3兩,人參3兩,黃芩2兩,桂心2兩。
【來源】方出《外臺》卷十七引《古今錄驗》,名見《普濟方》卷二三三。
【主治】體虛少氣,羸瘦不堪,榮衛(wèi)不足,善驚,胸膈痰冷而客熱,欲冷水,飲食則心腹弦滿,脾胃氣少,不能消食,或時衄血。
【用法】上切。以水1斗,煮取3升半,去滓,分5服,日3夜2,適寒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