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形態(tài)有三種:固體、液體、氣體。如果由此來看人生的經(jīng)歷變化,似乎可以作一番類比:童年性如氣體,成年性如液體,老年性如固體。 小孩子任性、頑皮,像氣體一樣容易揮發(fā),很不穩(wěn)定;人到老年,生命開始衰退,變得如固體一般執(zhí)拗不化。所以說,人生的最好狀態(tài)是液體,如同水那樣在不斷地流動,永遠年輕而富有活力。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依賴;它無所不在,又能比擬萬物;這是一種最具表現(xiàn)力的喻象。水可以描摹自然景色:“云淡碧天如水”(馬致遠);“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天階夜色涼如水”(杜牧)。水可以形容人之常情:“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秦觀);“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鐵騎無聲望似水”(陸游);“君子之交淡如水”(莊子)。水可以闡述諸子學(xué)說: “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孟子);“上善若水”(老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夫兵形象水,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孫子);“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不韋)。 它有活力,不舍晝夜,一往無前;它有品性,動靜平和,剛?cè)嵯酀凰袣舛?,清潔自好,蕩滌污濁;它有情懷,滋潤萬物,和諧共處……因此,兩千年前孔子教誨弟子時,指著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他把一門生命的哲學(xué)傳給了后人,讓我們?nèi)ゼ毿牡仡I(lǐng)悟。 欣喜忽至,有人會發(fā)狂,于是趾高氣揚,變作“氣態(tài)”;悲痛襲來,有人會失態(tài),于是心灰意冷,成為“固態(tài)”。這就是人格的兩種極端,并不可取。 在固體與氣體之間,液體是一種“中庸”狀態(tài),可攻可守,能進能退。這樣的人生必然是平和安寧的,決不會“大起大落”。猶如一種“原生態(tài)”歌舞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多么平和的俗境,表里一體,形神和諧,淡樸,寧靜,雋永。 有一句格言說得好:“得意莫忘形,失意莫變形,平和是原形?!逼胶途褪且环N液態(tài)人生,我們需要好好保持。 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速度有快有慢,這是相輔相成的?!翱斓稊貋y麻”,比喻的是做事要果敢、決斷;“慢工出細活”,則用來說明做事要細致、持恒。 如果只把“快速”視為現(xiàn)代人的思想特征,那就是偏見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安”,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的那種動蕩與浮淺的生存狀態(tài)了。 可嘆的是,他們總是以“忙”為借口,拒絕回歸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閑”。他們哪里知道,所謂“一閑對百忙”,其實是一種生命哲學(xué),或者說是一項人生藝術(shù)。 中國的文人把“慢”視為一種功夫、一種文化、一種境界。時間是相對的,即使長命百歲,也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如果我們把時間同空間一樣看待的話,生命就會變得很靜、很慢,以至永恒不衰。 現(xiàn)代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不妨“鬧中取靜”、“忙里偷閑”,自我調(diào)適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不僅要做加法、乘法,也要善于做減法、除法。 昆德拉贊美《緩慢》,他指明:“在慢速和記憶之間,快速與忘卻之間,潛藏著一種有機聯(lián)系,而慢速與記憶的強度必然成正比。” 星云大師提倡《寬心》,他強調(diào)“慢工”與“細活”,以為可以養(yǎng)藝、養(yǎng)生、養(yǎng)量、養(yǎng)壽,總之受用無窮。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當(dāng)你為生活所迫而來去匆匆時,漸漸地忘卻了歷史,忘卻了閑情逸致,忘卻了生命中本應(yīng)屬于自己的好東西。 一個具有高尚境界的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他會游離于物質(zhì)生活之外,去尋求思想修行與精神意趣的。 “慢慢走,欣賞?。 鄙杏性S許多多美好的風(fēng)景,“走馬看花”怎行? 間離中啟迪生活 物體因位置不同,就產(chǎn)生了距離,大小長短,各取所需。 泰戈爾的詩說:“在你最近的地方,有著最遠的距離。”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樣表述:“在你最遠的地方,有著最近的距離?!卑辞懊娴恼f法,“同床異夢”者是也;按后面的說法,“天涯比鄰”者是也。 總之,距離是隨心所欲的,能夠縮短,也可以放大。 人的心靈世界真是奇妙,關(guān)于距離的劃分,自有一種相對的標(biāo)尺。 文學(xué)家說――“生命之短,磨難之長?!保◤娬{(diào)人生的痛苦永無止境) 科學(xué)家說――“功名短暫,探索漫長?!保ㄍ怀隹茖W(xué)在艱難的跋涉中) 哲學(xué)家說――“真理與偏見只差一步?!保ā捌姟蓖罢胬怼钡耐庖拢?/p> 歷史家說――“人心之間的隔膜最遠?!保ā案裟ぁ币庠诒憩F(xiàn)世態(tài)炎涼) 這些格言來自人生的體驗,在距離的變化中充滿了生活哲理。 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提出“間離效應(yīng)”,即觀眾要同角色保持距離,以便進行審視與反思,通過劇情來認識人生哲理。間離其實就是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情景,換一樣思路,讓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人與人的交往,必須面對距離問題。太近了不好,這叫“如膠似漆”;太遠了不行,那是“心不在焉”。所謂“不即不離”,就是保持的距離恰到好處,不遠也不近,不疏也不密。 即便是夫妻相處,也不是“親密無間”,而是“親密有間”。比如對方的隱私,就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如此,才能獲得心與心的欣賞,獲得情與情的信任。 黃金分割律為0.618,這個完美的比例也適用于人的和諧相處與生活。 “間離”可以產(chǎn)生美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彼此可以隨機交會,因緣融合,猶如云淡風(fēng)輕,來去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