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2) (五)方藥界的“向?qū)А薄務劇八幰?的作用 “藥引”在方劑湯劑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yī)學認為,經(jīng)絡(luò)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氣血通過全身經(jīng)絡(luò),通達表里、臟腑,營養(yǎng)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經(jīng)絡(luò)使人體內(nèi)外表里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八幰豹q如向?qū)?,它將諸藥引向某經(jīng)絡(luò)臟腑及身體部位進行針對性治療。也就是說“藥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有向?qū)е钣谩?br>藥引的種類繁多,但以單味藥為多。例如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上焦病變多用;牛膝補腎強筋,引藥下行,下焦病證可投;治太陽經(jīng)病用羌活、防風;陽明經(jīng)病用升麻、葛根;少陽經(jīng)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服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用淡鹽水送服,取其咸入腎經(jīng)之意。 再如生姜有發(fā)汗解表、溫中、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2~3片為引。蔥白能散寒通陽、解毒散結(jié),治療感冒風寒、小便閉塞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而在辛溫解表藥中,同時加入生姜、蔥白,可更增強發(fā)汗解表作用。大棗能益氣補中、養(yǎng)血安神、調(diào)和藥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藥時,常取大棗緩和藥性,以防中毒。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溫淡鹽開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斂固澀,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癥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紅糖能補血、祛瘀,治療產(chǎn)婦惡露不暢、小腹冷痛等癥時,常取紅糖為引。 醫(yī)生在處方用藥時,若能正確應用藥引,有事半功倍,藥入病所,“藥到病除”之妙。 (六)學習方劑學的四個要素 如何學好方劑學,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yè)學習的,都要抓住四個要素。 一是要掌握中醫(yī)的醫(yī)理。學習方劑學首先要有堅實的相關(guān)學科的基礎(chǔ)知識,學習并掌握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中醫(yī)診斷學等中醫(yī)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藥的藥理。通過學習中藥學相關(guān)的基礎(chǔ)知識,熟悉并記憶一定數(shù)量的中藥,掌握中藥學的基本原理。 三是要掌握方劑學的學科特點,抓住方劑學最重要的學術(shù)特征,即方證。在全面掌握方證病機、理解方中藥物間的配伍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深刻體會方藥配伍與方證病機之間的關(guān)系。 四是要整體理解,注重記憶,參與實踐。在學習方劑學時要注意在了解學科整體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將同章與跨章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學習,運用類比方法,分析相關(guān)方劑在辨證、立法、組方配伍等方面的異同,以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要重視重點內(nèi)容和基本功的訓練,方劑的藥物組成、功效和主治是方劑的基本內(nèi)容,要熟記藥物組成,深刻理解功效,牢固掌握主治病證是學習方劑學的基本要求。方歌背誦是幫助記憶和加強理解的一種有效手段,初學者應該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熟記方歌。同時還要注重實踐,隨師從診、研讀醫(yī)案等??傊?,在學習中必須處理好理解和記憶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較強的辨證、立法、組方的能力,為順利學習臨床各科奠定基礎(chǔ)。 (七)方劑記憶有訣竅 1.通過方名記憶方劑 中醫(yī)方劑的命名古無定法,方法很多。如從《內(nèi)經(jīng)》所記載的十三方來看,以主藥命名的為多,像生鐵落飲、澤瀉飲。“方書之祖”《傷寒論》的方劑,既有以主藥命名的方劑,又有以功效、主治命名的方劑,也有比類取象法命名的方劑等。通過對方劑命名的分析和歸納,掌握方劑命名的規(guī)律,對于我們記憶和理解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很有益處。 (1)以藥物命名的方劑:主要有主藥命名、組方藥物命名、藥物味數(shù)命名等形式。主藥命名是指以方劑中主要藥物名為方劑名稱。方中主藥有一味,也有二味,甚至三味者。按一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吳茱萸湯、白頭翁湯等;按二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竹葉石膏湯、大黃附子湯、當歸芍藥散,青蒿鱉甲湯等;按三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參苓白術(shù)散、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三仁湯等。 (2)以組方藥物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組成中的全部藥物名為方劑名稱。如麻杏石甘湯,即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藥組成;麻黃附子細辛湯、苓桂術(shù)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蔥豉湯、參附湯、良附丸、枳術(shù)丸等。 (3)以藥物味數(shù)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藥物組成時所具有的藥物味數(shù)來命名方劑的。如四物湯、四君子湯即四味藥,八珍湯即四物湯合四君子湯即八味藥;還有獨參湯、二至丸、三子養(yǎng)親湯、四磨飲子、五皮飲、六味地黃丸、七味白術(shù)散、八正散、九味羌活湯、十灰散等。 2.以類歸從記方劑 方劑的分類方法上,歷代醫(yī)家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對眾多的方劑進行歸類,其中按主方(祖方)歸類是其分類的方法之一。以類歸從正是按主方(祖方)歸類的記憶方法,即以某一代表方為主方,在記憶此方的基礎(chǔ)上,來記憶衍生出來一類附方、變方。如仲景傷寒論的方劑,經(jīng)后人歸納后類方很多,有桂枝湯類方,即以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為主方,類方有桂技加芍藥湯、桂技加大黃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杏樸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去芍藥湯、新加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二十余首;麻黃湯類方,即以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為主方,類方有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葛根湯、麻黃升麻湯等十余首;柴胡湯類方,即以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姜、大棗、甘草)為主方,類方有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瀉心湯類方、白虎湯類、承氣湯類、四逆湯類等??傊?,我們?nèi)裟苡洃泿资最惙?,依次推演,這樣可記憶的方劑將是十分可觀的。同時以類歸從記憶方劑還能對病機、治法共性的類方研究具有較好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深刻理解主方(祖方)的理法證治,并推其演變,求其法度,掌握類方的配伍變化規(guī)律。無論是對于我們記取方劑,還是全面掌握方劑大有裨益。 3.背誦歌訣記方劑 背誦歌訣記憶方劑是學習中醫(yī)的基本功之一。從古至今學習中醫(yī)的大多要經(jīng)歷背誦湯頭歌訣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習,我們的前人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方歌,如清?汪昂《湯頭歌訣》、北京中醫(yī)學院編寫的《湯頭歌訣白話解》等。作為初學者大多選擇一種現(xiàn)成的湯頭歌訣來背誦,只要“歌不離口”,堅持背誦,日積月月,直到滾瓜爛熟,脫口而出的程度,定能在臨床上自如地運用成方。在背誦方歌專著或背別人已編成的方歌時,一般要自己讀一下,如不順口,還可以自編。凡是自編自背又叫自編背訣法,自己編寫方歌,就得有編訣的方法,常見的編訣法有: (1)一條鞭:是根據(jù)方劑藥味,不按平仄聲音韻,用一句不拘長短的字句來編寫的方法。常用于簡單的、藥味不多的方劑,編寫時以順口為度。即一方一句成一個整體。如五仁丸:五仁桃杏松柏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止嗽散:前部荊桔甘皮菀〔白前、百部、荊芥、桔梗、甘草、陳皮、紫菀〕。如四物湯:芎歸芍地(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等。 (2)三字經(jīng):三字經(jīng)是古人用于各種啟蒙教育便于記憶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在中醫(yī)的啟蒙教育中影響較大的是清代陳修園編寫的《醫(yī)學三字經(jīng)》,它頗受廣大初學者歡迎。用三字經(jīng)的形式編寫中醫(yī)藥教本是有很多優(yōu)點,它字數(shù)少,內(nèi)容精,讀之順口,容易記憶。在方劑記憶編訣也有同樣的作用。如銀翹散:銀翹散,荊豉蒡,薄甘桔,葦竹湯。桑菊飲:桑菊飲,翅杏仁,薄甘桔,蘆葦根。 (3)四言體:四言體文字少而精,四字成句,朗朗上口。如十全大補湯:八珍芪桂,十全十美。四君子湯:四君子湯,白老茯人。小承氣湯,大黃厚實。玉屏風散:玉屏風散,黃芪術(shù)防。也可以對于藥味組成較多或幾首類似方劑用四言體的編訣方法編在一起。如毓麟珠、贊育丹:兩性不育,贊育毓麟,基本八珍;菟杜椒鹿,寒去溫存,毓麟如此,贊育問津,贊育良劑,下列藥味,蓯蓉仙茅,桂附萸杞,蛇韭淫羊,巴杜歸地,白術(shù)健脾,相須有利,煉蜜為丸,陽萎可餌。 (5)五言體:五字成句,較四言體更為活潑。五言體,一般四句成一首,但在實際運用中,也可以根據(jù)情況二句成一首或六句成一首。如六味地黃丸: 六味益肝腎,陰虛火旺餐, 地八淮萸四,丹苓澤瀉三。 再如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二陳半夏陳,甘草與茯苓。 (6)七言體:方劑的湯頭歌訣采用七言體形式的較多,如汪昂編寫的《湯頭歌訣》就是按七字成句,用聲韻進行編寫。雖然現(xiàn)在流行的一些湯頭歌訣專著,多按七言體編寫,但編寫時聲韻要求比較嚴格,要真正編寫好亦比較難。如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 5.細評趣味記方劑 趣味記憶方劑就將比較枯燥而難于記憶的方劑,通過比類象征聯(lián)想到平日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或事物,或取同音同義、近音近義的方法,使的方劑記憶變成有趣的記憶。如:“三仁湯”有人就把它編成了“三人爬竹竿,撲通滑下來”一句話,僅十個字,就把方中的杏仁、蔻仁、薏苡仁、竹葉、厚樸、通草、滑石、半夏牢牢記住了。只要一提起三仁湯,我們就可以有趣的聯(lián)想到:有三個人爭著去爬竹竿,互不相讓,結(jié)果“撲通”、“撲通”地都滑下來了。這樣生動有趣的聯(lián)象,會留下深刻的記憶,顯然要比平淡乏味的“方歌”來得快、記得牢。如導赤散由生地、木通、竹葉、甘草四藥組成,可趣記為成:“竹桿通地”。龍膽瀉肝湯有龍膽草、車前子、木通、黃芩、山梔子、當歸、生地、澤瀉、柴胡、甘草組成,可趣記為“龍車通黃山,當?shù)匦恫癫荨薄I瘻僧敋w、川芎、桃仁、干姜組成,可趣記為“曹劌兄掏姜(即草歸芎桃姜)”……等等。總之,在不違背辨證論治的精神與準確用藥原則下,以音、義或巧妙記法為基礎(chǔ)進行趣味性編訣,是一種記憶方劑的好方法。但在編排時不可牽強附會,生硬地拉扯在一起而曲解了方劑的原義;還要避免低級庸俗,不能上口;盡量做到淺顯而不俗,富有高稚之感。近年來,趣味記憶方劑的書籍很多,如《360首方劑速成趣記》等。 6.字頭合并記方劑 在學習《方劑學》中,我們都積累過一些記憶的經(jīng)驗。比如:清熱解毒劑中的“五味消毒飲”,由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組成。我們把每個藥名拆出一個字,組成“花”、“花”、“公”、“紫”、“紫”,再利用諧音關(guān)系,只取“花花公子(紫)”四字,這樣就好記多了。 再如:滋陰潤燥劑中的“麥門冬湯”,由麥冬、大棗、人參、半夏、甘草、粳米組成。我們在每一味藥中拆一個字,組成“麥大人半草米”。輔以諧音,就是“麥大人拌炒米”。如果你再想象一下“麥大人”拌炒米時把臉弄滿煤煙時的尊容,一定忍俊不禁,印象就更深了。 又如:清臟腑熱劑中的“芍藥湯”,由黃芩、木香、黃連、當歸、檳榔、白芍、甘草、官桂、大黃(別名“將軍”)。如加以拆字并諧音,可成為:“秦香蓮當兵,索草跪?qū)④姟保ㄇ叵氵B當檳芍草桂將軍)。如果再想象一下“秦香蓮”想當兵而要來草墊,跪在上面求將軍的迫切情形,你就更容易記住了。 以上例子,說明我們平時就已經(jīng)不自覺地掌握了“字頭合并法”的初級技能。為了完善這一技能,我們有必要將它深化、系統(tǒng)化。這里先下兩個定義:將大量需要記憶的藥物名稱,合并成少量內(nèi)容再加以記憶,這種方法叫做合并法。在合并法的基礎(chǔ)上,最后將二級聯(lián)想后所剩下的藥名各取其字頭(或其中一個重要的字),簡化成一句詩或一句話再加以記憶,達到以少記多、以簡記繁的目的,這樣的記憶方法叫做字頭合并法。 為了能夠保證藥效的發(fā)揮,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減少藥物過敏的發(fā)生,我們在服藥的時候一定要掌握用藥禁忌,下面中醫(yī)就為大家介紹中藥用藥禁忌常識,希望大家一定要牢記。 1.配伍禁忌 所謂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藥物配伍使用,會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作用,或皮壞和降低原藥物的藥效,因此臨床應當避免配伍使用。 (1)中藥配伍禁忌:中藥配伍禁忌的范圍主要包括藥物七情中相反、相惡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歷代醫(yī)家對配伍禁忌藥物的認識都不一致,金元時期才把藥物的配伍禁忌概括為“十八反”、“十九畏”,并編成歌訣傳誦至今?!笆朔础备枳钤缫娪诮稹堊雍汀度彘T事親》:“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薄笆盼贰备枋滓娪诿鞔鷦⒓儭夺t(yī)經(jīng)小學》:“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鉬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燈炙熄莫相依?!?/p> (2)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的配伍禁忌: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不當時也會產(chǎn)生不良反應,出現(xiàn)現(xiàn)毒副作用而影響臨床療效。在中西藥并用,或中西藥在一日之內(nèi)交替使用時,都必須嚴枰格掌屋中西藥的配伍禁忌。 1)形成難溶性物質(zhì):如四環(huán)素族及異煙肼等能與石膏、海螵蛸、石決明、龍骨、牡蠣、瓦楞子等所含鈣、鎂、鐵、鋁等離子產(chǎn)生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絡(luò)合物,影響前者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2)影響藥物的分布與排泄:如磺胺類藥物與富含有機酸的烏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同用,可致磺胺在尿中形成結(jié)晶;這類中藥還可增加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藥在腎臟的重吸收,引起蓄積中毒。 3)抑制酶活性:砷可與酶結(jié)合形成不溶化的沉淀而使酶失活,故酶類西藥如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終生、淀粉酶、胰酶等不能與含砷中成藥六神丸、牛黃解毒丸、小兒奇應丸、解毒消炎丸等合用。 4)酸堿中和:如山楂、山茱萸、五味子及烏梅丸、山楂丸、保和丸、六味地黃丸等酸性中藥不應與氨茶堿、碳酸氫鈉、胃舒平等堿性藥合用,兩者療效均受影響。 5)產(chǎn)生毒性反應:如含汞的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人丹、七厘散、紫雪丹、蘇合千香丸、冠心蘇合丸等,不能與溴化鉀、溴化鈉、碘化鉀、碘化鈉、硫酸亞鐵等同服,因可發(fā)生還原反應,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硫化汞、碘化汞等 6)拮抗作用:含水牛角、珍珠的中成藥六神丸、六應丸、小兒化毒散、回春丹等不宜與黃連素同用,因前者所含蛋白質(zhì)水解生成的氨基酸與黃連素有拮抗作用。 7)產(chǎn)生酶促作用,加速體內(nèi)代謝:含乙醇的中藥制劑如國公酒、骨刺消痛液等,不與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安乃近、水合氯醛、胰島素、降糖靈、D860等同服,因乙醇可加速上述藥品的代謝過程,使半衰期縮短,療效降低。 8)產(chǎn)生酶抑作用,增加副作用:如麻黃或含有麻黃的中成藥大活絡(luò)丸、人參再造丸、氣管炎丸、哮喘沖劑、半夏露、氣管炎糖漿等不宜與痢特靈、優(yōu)降寧、苯乙肼、悶可樂等合用。*因后者對單胺氧化酶有抑制作乍用,可使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jīng)遞質(zhì)不被酶破破壞,而大量貯存于神經(jīng)末梢中。麻黃中的麻黃堿可促使貯存于神經(jīng)末梢的去甲腎上腺索大量釋放,導致血壓急劇增高。9)作用類似,易致中毒:含有強心苷的中藥及中成藥萬年年青、福壽草、夾竹桃、蟾酥及救心丹、活心丸、麝香保心丸、營心丹、護心丹、心益好等不宜與西藥強心茍皆合用。因二者同時使用,劑量難于掌握,易致洋地黃中毒。 2.妊娠用藥禁忌 所謂妊娠禁忌藥,是指對妊娠母體或胎兒具有損害作用,干擾正常妊娠的藥物。根據(jù)藥物作用的強弱,一般分分為禁用和慎膜用兩類。禁用的藥物大多毒悔性強、藥性猛烈,如巴豆、牽牛、斑蝥、麝香、虻蟲、水蛭、三棱、莪術(shù)、芫花、大戟、甘遂、商陸、水銀、輕粉、雄黃等。慎用的藥物主主要有活血破血、攻下通便、行氣消滯及大大熱之品,如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等。 3.證候用藥禁忌 由于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和歸經(jīng)等特點,因而一種藥物只適用于某種或某幾種特定的證候,而對其他證候無效,甚或出現(xiàn)反作用。此時,對其他證候唉而言,即為禁忌證。如便秘有陰虛、陽虛、熱結(jié)等不同,大黃只適用于熱結(jié)便秘,而陰虛、陽虛便秘就是大黃的禁忌證。一般藥物大多有證候禁忌,其內(nèi)容詳見于每味藥物的“使用注項內(nèi)。, 4.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簡稱食忌。食忌包括病證食忌和服藥食忌兩方面的內(nèi)容。 (1)病證食忌 病證食忌是指治療疾病時,應根據(jù)病情的性質(zhì)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的痊愈。如溫熱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之品,寒涼證應忌食生冷寒涼之品。 (2)服藥食忌 服藥食忌是指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劇病情或變生他證。如服人參時忌食蘿卜;常山忌蔥;鱉甲忌莧菜;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 劑型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藥酒、沖劑、口服液劑、膠囊劑、片劑 方劑類型方劑類型
按拼音查詢中藥方劑A安宮牛黃丸、阿魏化痞膏、安神丸、安腎丸、艾湯、安神定志丸、艾醋湯、艾附暖宮丸、安神補心丸、阿魏丸、安神膏、艾葉粥、安沖湯、艾葉湯、安胎散、安胎飲、安神散、安息香膏、安胎丸、安坤贊育丸、安息香丸、安老湯、艾姜湯、安腎湯、安胎和氣飲、安魂湯、安胃飲、安陽精制膏、安神養(yǎng)血湯、安蟲散 B補中益氣湯、白芥子、白湯、白虎湯、八珍湯、白蘞、八味丸、冰硼散、保和丸、白藥、薄荷湯、八仙過海、補陽還五湯、八正散、補中益氣湯加減、半夏曲、敗毒散、補中益氣丸、白頭翁湯、白術(shù)散、保元湯、鱉甲煎丸、白通湯、白鵝、半夏厚樸湯、百合固金湯 C赤水玄珠、承氣湯、柴胡疏肝散、穿心蓮片、沉香化滯丸、刺五加浸膏、柴胡桂枝湯、柴胡湯、銼散、柴胡桂枝干姜湯、除濕湯、蔥白湯、川芎茶調(diào)散、蔥油、赤小豆湯、沉香散、蔥豉湯、沖和膏、摻藥、催乳湯、蟾酥丸、陳皮湯、菖蒲酒、蒼術(shù)散、除風散 D膽南星、導赤散、顛茄流浸膏、大承氣湯、獨參湯、大補陰丸、當歸補血湯、大柴胡湯、點藥、導痰湯、點眼藥、地黃丸、當歸散、當歸四逆湯、丹梔逍遙散、獨活寄生湯、顛茄浸膏、地黃湯、定喘湯、大補元煎、大青龍湯、大陷胸湯、大青根、抵當湯、燈心湯、大棗湯、地黃飲子、顛茄片 E二陳湯、二妙散、二仙湯、二至丸、二妙丸、鵝膏、耳聾左慈丸、二陳湯加味、二陳丸、鵝黃散、阿膠散、二十五味珍珠丸、阿膠湯、二黃丸、二母散、二圣散、二妙湯、二冬膏、二陳平胃散、二仙丸、二仙丹、阿膠丸、耳聾丸、二黃散、二陰煎、二冬湯、阿膠雞子黃湯、二礬湯、二氣丹 F防風通圣散、復方丹參片、附子理中湯、痱子粉、復元活血湯、防己黃芪湯、發(fā)表散、肥兒丸、復方丹參滴丸、附子理中丸、附子湯、防風通圣丸、茯苓粉、防風湯、發(fā)汗散、婦科十味片、茯苓湯、復脈湯、防風散、婦康片、防己茯苓湯、附子瀉心湯、茯苓丸、復方大承氣湯、風引湯、復元通氣散 G感冒退熱顆粒、桂枝湯、歸脾湯、龜齡集、歸脾丸、甘草湯、感冒清熱顆粒、公丁香、甘草流浸膏、葛根湯、桂枝茯苓丸、甘草水、冠心蘇合丸、甘草煎、鉤藤湯、膈下逐瘀湯、甘草瀉心湯、狗皮膏、甘露消毒丹、桂附地黃丸、瓜蒂散、歸脾湯加減、甘露飲、枸杞粥、固本丸、滾痰丸、干香、龜鹿二仙膠 H活血散、滑石粉、黃連解毒湯、黃連膏、黃芩湯、藿香正氣散、化癥回生片、黃湯、黃連阿膠湯、紅粉、胡麻油、海金砂、黑膏藥、活血丹、黃散、黃連溫膽湯、藿膽丸、紅油、花椒油、花生衣、黃土湯、藿香正氣水、黃連湯、猴棗散 J解毒劑、金不換、解毒散、金丹、解散、雞蛋黃、金黃散、粳米粥、接骨丹、加味逍遙散、荊防敗毒散、解毒湯、金鈴子散、桔梗湯、金銀花露、濟生腎氣丸、菊花酒、金鎖固精丸、交泰丸、金沸草散、鯽魚湯、膠艾湯、九一丹、健脾丸、九味羌活湯、蠲痹湯、九味羌活丸、舉元煎 K苦參湯、控涎丹、坎離砂、開郁散、開胃散、苦參丸、苦參煎、枯痔液、苦酒湯、咳血方、枯痔散、抗癌湯、開郁種玉湯、開關(guān)散、可保立蘇湯、開噤散、開心散、潰瘍散、開胸順氣丸、寬胸飲、昆明山海棠片、款冬花散、空青散、昆布散、快氣湯、葵子茯苓散、開郁二陳湯、苦楝湯、寬中丸 L六味地黃丸、龍膽瀉肝湯、理中湯、六神丸、六君子湯、鹿角霜、綠豆湯、涼膈散、爐甘石洗劑、雷丸、六一散、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瀉肝丸、六味地黃湯、六合定中丸、蘿卜汁、理中丸、涼血散、靈砂、羚羊角散、羚角鉤藤湯、綠豆粥、蠟丸、六味湯、梨膏、鹿胎膏、靈丹、蘆薈丸、六味地黃湯加減、鯉魚湯 M麻黃湯、麥門冬湯、麥味地黃丸、麻仁丸、明目地黃丸、牡蠣散、妙香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梅花點舌丹、麻仁潤腸丸、礞石滾痰丸、木香檳榔丸、麻子仁丸、牡蠣湯、木香分氣丸、木香湯、木瓜酒、麻黃加術(shù)湯、木通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木瓜丸、麥門冬煎、木香順氣丸、茅根湯、滿山紅油滴丸、麻杏甘石湯、木防己湯、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N牛黃解毒丸、牛黃清心丸、糯米粥、牛黃散、牛黃上清丸、暖肝煎、牛黃丸、腦立清丸、內(nèi)疏黃連湯、女金丹、牛黃降壓丸、牛黃鎮(zhèn)驚丸、女貞湯、牛膝酒、暖臍膏、寧志膏、硇砂散、牛膝丸、內(nèi)補丸、牛蒡解肌湯、牛膝湯、牛蒡甘桔湯、牛膝散、牛黃抱龍丸、拈痛丸、寧肺湯、牛蒡粥、內(nèi)消瘰疬丸、牛黃清心圓、腦樂靜 OP平胃散、枇杷清肺飲、枇杷膏、排石湯、枇杷葉膏、蒲黃散、排氣飲、蒲公英粥、蒲灰散、枇杷葉露、排膿散、排石顆粒、平補鎮(zhèn)心丹、排風湯、普濟消毒飲子、平肝開郁止血湯、辟瘟丹、平胃地榆湯、痞氣丸、平安丸、蒲黃丸、硼砂散、培脾舒肝湯、蒲公英湯、蟠龍散、破積導飲丸、硼砂丸、枇杷葉散、辟宮子丸 Q清胃散、千柏鼻炎片、清營湯、杞菊地黃丸、七厘散、清瘟敗毒飲、青黛散、清暑益氣湯、清燥救肺湯、羌活勝濕湯、七制香附丸、清熱解毒口服液、清咽利膈湯、七氣湯、青蒿鱉甲湯、清肺飲、清心蓮子飲、清氣化痰丸、七星劍、羌活湯、清胃湯、清腦降壓片、清開靈口服液、清宮湯、七寶美髯丹、清涼散、青娥丸、瓊玉膏 R如意金黃散、人參湯、人參養(yǎng)榮湯、潤腸丸、肉桂粉、人參固本丸、人參健脾丸、潤肌膏、人參養(yǎng)榮丸、人參敗毒散、人參酒、人參粥、潤腸湯、仁青常覺、如圣散、乳香散、人參平肺散、潤麻丸、人參再造丸、人參丸、肉蓯蓉丸、潤喉散、乳香丸、瑞蓮丸、人參養(yǎng)胃湯、如圣湯、潤肺丸、人參蛤蚧散、潤喉丸、人參飲子 S四物湯、四君子湯、生脈散、四逆湯、參蘇丸、十全大補湯、蘇合香丸、腎氣丸、參附湯、疏風散、參苓白術(shù)散、生肌散、參靈丸、生姜湯、生化湯、桑菊飲、失笑散、四逆散、四神丸、傷濕止痛膏、雙黃連口服液、芍藥湯、十棗湯、參蘇飲、十灰散、四妙勇安湯、縮泉丸、三黃湯、生脈飲、酸棗仁湯 T天王補心丹、桃仁承氣湯、痛瀉要方、調(diào)胃承氣湯、滌痰湯、托里消毒散、通竅活血湯、通脈四逆湯、天麻丸、通宣理肺丸、透膿散、桃花湯、天麻鉤藤飲、菟絲子丸、通關(guān)散、葶藶大棗瀉肺湯、桃花散、鐵箍散、調(diào)經(jīng)散、調(diào)經(jīng)丸、調(diào)中益氣湯、桃仁粥、天麻湯、桃仁湯、調(diào)氣散、屠蘇酒、太乙膏、天臺烏藥散、鐵笛丸、天王補心丸 W威靈仙、五苓散、五味消毒飲、溫膽湯、烏梅丸、烏雞白鳳丸、五積散、胃苓湯、吳茱萸湯、五福化毒丸、烏雞湯、溫經(jīng)湯、烏梅湯、五子衍宗丸、烏頭湯、溫脾湯、五汁飲、烏藥順氣散、五加皮湯、溫膽湯加減、五虎追風散、葦莖湯、完帶湯、溫胃飲、五味子湯、戊己丸、五福飲、烏貝散、五皮散、葳蕤湯 X消腫散、小柴胡湯、犀角地黃湯、逍遙散、消風散、瀉白散、瀉心湯、血府逐瘀湯、小青龍湯、錫類散、西瓜霜、小承氣湯、小米粥、小建中湯、香連丸、瀉黃散、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香砂六君子湯、宣肺散、瀉青丸、香砂養(yǎng)胃丸、小金丹、犀黃丸、香薷飲、續(xù)命湯、瀉肝湯、小續(xù)命湯、杏蘇散、小陷胸湯、消瘰丸 Y鹽湯、銀翹散、玉屏風散、右歸丸、茵陳蒿湯、一貫煎、養(yǎng)陰清肺湯、異功散、越鞠丸、益元散、玉女煎、藥線、陽和湯、羊肉湯、養(yǎng)榮湯、養(yǎng)營湯、益胃湯、越婢湯、遠志流浸膏、牙痛一粒丸、右歸飲、養(yǎng)心湯、銀翹解毒丸、越婢加術(shù)湯、薏苡仁粥、銀翹解毒片、益母草膏、薏苡仁湯、陽和解凝膏、益黃散 Z止痛藥、知柏地黃丸、知柏地黃湯、左歸丸、真武湯、至寶丹、棗湯、竹葉石膏湯、朱砂安神丸、左金丸、左歸飲、炙甘草湯、增液湯、紫金錠、梔子豉湯、竹葉湯、枳術(shù)丸、追風散、紫雪、豬蹄湯、正骨水、再造丸、枳實導滯丸、紫雪散、珠黃散、竹瀝湯、豬苓湯、鎮(zhèn)肝熄風湯、止血散、梔子金花丸 |
|
來自: 淄水漁夫 > 《中醫(yī)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