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課堂的“六個維度”與“三重境界” ——讀 理想的課堂一直是我們的追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呢?這又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最近,讀 現(xiàn)簡述如下: 理想課堂的“六個維度” 一是課堂的參與度。理想的課堂應該努力追求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深度參與。學生參與度越高,參與得越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會越高。 二是課堂的親和度?!扒椴煌▌t理不得”。理想的課堂一定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著愉快的情感溝通和智慧的思想交流的課堂。 三是課堂的自由度。理想的課堂一定充滿著自由輕松的氛圍。但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我們太多的課堂猶如戰(zhàn)場,強調(diào)的課堂紀律嚴明,要求學生正襟危坐,要求學生不得交頭接耳、不得隨便講話。這樣的課堂少了學習的輕松,少了合作的歡聲笑語,少了對話交流的詼諧幽默。 四是理想課堂的整合度。理想的課堂切忌做過度的繁瑣的分析,把原本完整的一個整體肢解得雞零狗碎。相反,理想的課堂更強調(diào)教師對教材、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機的整合。 五是理想課堂的練習度。理想的課堂不在于它的有條不紊,穩(wěn)步推進;不在于它的流暢順達,水到渠成。而在于它是否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地去練習、去實踐,讓學生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多重活動中學習,在多元互動中學習。 六是理想課堂的延展度。理想的課堂一定能夠在內(nèi)容整合的基礎上不斷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延展,從課堂不斷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足夠的空間。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構(gòu)建有效教學的課堂框架(模式)。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和構(gòu)建一種理想課堂的教學模式,以此來規(guī)范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赫爾巴特的“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的四段教學法,到杜威的“五步設計”教學法,再到我們經(jīng)常提及的洋思、杜郎口等等諸多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至今為止我們?nèi)匀贿€沒有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理想的課堂并不排斥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關鍵是我們探索構(gòu)建起的教學模式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一切從自身的實際出發(fā),努力構(gòu)建其屬于自己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乃為理想課堂建設的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nèi)在魅力。 法國哲學家埃德加?莫蘭提出一個叫“構(gòu)造得宜的頭腦”的理論。莫蘭認為,與一個充滿知識的頭腦相比一個構(gòu)造得宜的頭腦更為重要。那么什么樣的頭腦是“得宜的頭腦”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標準:第一個方面是必須具有提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第二個方面是則是要具有鏈接知識和給予知識以意義的組織原則。而要達成上面的兩個標準,關鍵是在幼年和青少年時期,就要不斷刺激和喚醒學生的好奇心,要不斷激發(fā)和磨礪學生探尋知識的稟賦。與此同時,莫蘭還反復引用哲學家帕斯卡《思想錄》中的話強調(diào):任何事物都既是結(jié)果又是原因,既受到作用又施加作用。所有事物,包括相距最遙遠的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恰恰又都相互緊密聯(lián)系著。所以,不認識整體也就不可能認識部分,而不認識部分也不可能認識整體。而所謂知識的內(nèi)在魅力就在于看似無關卻緊密聯(lián)系,部分離不開整體,整體必須由部分構(gòu)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而要發(fā)掘這種魅力,關鍵是在我們的課堂上要不斷激發(fā)與喚醒學生不斷探尋知識的好奇心和勇氣。一句話就是要努力激發(fā)和喚醒學生旺盛的求知欲。 第三重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理想課堂在實現(xiàn)人與知識、人與他者、人與自我的深刻對話并形成共鳴的同時,還需要實現(xiàn)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唯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