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準確、應用恰當、效若捊鼓。
主證:
口干苦,進食后腹脹,伴暖氣、反酸,時有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小便色黃,大便調。
祝某,男,34歲,2011年2月27日來診。腹脹、飲食欠佳數(shù)年。
患者訴數(shù)年來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晨起口干苦,進食后腹脹,伴暖氣、反酸,時有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小便色黃,大便調。舌紅苔黃黏膩、脈滑。
既往(2008年)胃鏡檢查有慢性胃炎,病史兩年。
舌質嫩紅、苔黃黏膩,脈滑。
根據舌脈及癥狀辨為濕熱蘊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濕熱中阻,氣機不暢,濁氣不得下降,故腹脹、噯氣、反酸;熱盛傷津,津不上升而口干口苦;濕熱熏擾心胸則時有胸骨后疼痛及灼燒感;脾不健運,濕濁下注,故小便色黃;舌紅苔黃黏膩、脈滑,皆為濕熱并重,蘊阻中焦脾胃之征象。
病機明確,用王氏連樸飲化裁。藥用:黃連10克,厚樸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半夏10克,香豉10克,山梔10克,蒲公英20克,焦白術10克,焦三仙各10克,雞內金10克,烏賊骨20克,瓦楞子20克,三七粉10克,7劑。諸癥好轉,繼調理2月余,后在2011年3月胃鏡檢查未見異常,隨訪一年未復發(fā)。
連樸飲,又名王氏連樸飲,為清代著名醫(yī)家王士雄所創(chuàng),載《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將連樸飲方擴展為七味藥,川連、厚樸、石菖蒲、半夏、香豉、山梔、蘆根,原文中言:“諸郁之發(fā),必從熱化。土郁者,中焦?jié)袷?,而升降之機乃窒。在脾胃濕熱證的用藥方面,亦要重視藥證,例如以烏賊骨、瓦楞子制酸止痛。對于慢性脾胃病,本著“久病多瘀”的原則,常在方中加用三七粉,囑患者與藥一起沖服,以活血化瘀,可以提高療效。同時,由于“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病病人往往兼有睡眠欠佳的癥狀,針對這類病人,茯苓用量大可有茯神之寧心安眠之功效,如果患者舌苔白膩,可以將茯苓量加用至50克化濕,同時有安神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