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癌可能與長期嗜煙酒、進食霉變食物或肥甘油膩等有關。以脘腹痛,納呆,消瘦,黃疸等為主要表現(xiàn),發(fā)生于胰的癌病類疾病。 本病即西醫(yī)學所指胰腺癌。本病病情重,進展快,預后差。 [診斷依據(jù)] 1.多發(fā)于40歲以后,男多于女,常有胰脹、消渴病史。早期常無特殊表現(xiàn),當出現(xiàn)臨床癥狀時,病情已至晚期,病程多在3~6個月左右。 2.黃疸多為重要癥狀,有時為最初癥狀,呈進行性加深,伴有小便深黃,大便如陶土樣,頑固性皮膚瘙癢。常有腹痛,位于上腹部,可偏左或偏右,為深在的疼痛,呈持續(xù)性隱痛,逐漸加劇,常有后背牽扯痛,或向兩側腰背呈束帶狀放射,夜晚尤著,平臥位??烧T發(fā)或加重疼痛,當坐立或髖關節(jié)屈曲時則可緩解或減輕。體重減輕,呈進行性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或有腹瀉,嘔血,便血,發(fā)熱,腹水等。多伴有情志抑郁或焦慮急躁,睡眠不安。 3.體征可見明顯消瘦,目黃身黃,缺盆處有腫大核,上腹部有壓痛,或可觸及腫塊及腫大的膽囊與肝臟,上腹部可聽到血管雜音,叩診腹部有移動性濁音,直腸指檢可捫及盆腔有腫塊等。 4.血、尿和糞便檢查可發(fā)現(xiàn)貧血、糖尿、膽紅素尿、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并有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纖維。血清膽紅素常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鹼性磷酸酶和膽紅素成比例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可以延長,血清膽固醇可升高。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亦可升高。部分病人空腹或餐后血糖增高,葡萄糖耐量試驗有異常曲線。癌胚抗原(CEA)可升高等。 5.影像學檢查如鋇劑造影、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超聲內鏡檢查,B型超聲檢查CT斷層攝影、經(jīng)皮肝穿刺膽囊造影(PTC)、選擇性血管造影、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及細胞學檢查等均有助于診斷。 [鑒別診斷] 1.肝癌:肝區(qū)痛為主,肝臟進行性腫大,甲胎蛋白(AFP)測定持續(xù)陽性,B超、核素掃描、CT及血管造影發(fā)現(xiàn)肝臟有占位性病變。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2.肝熱?。阂杂颐{痛,嘔惡,黃疸等為主癥,谷丙轉氨酶增高,堿性磷酸酶不增高,黃疸經(jīng)治療后日漸消退。 3.膽石: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常放射至右肩,無明顯消瘦,B超及CT檢查可發(fā)現(xiàn)膽石特征改變。 4.胃癌:黃疸少見,X線鋇餐及胃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胃部癌病征象。 5.胰脹:無進行性黃疸、消瘦及頑固性皮膚瘙癢,X線腹部平片、B超及CT檢查發(fā)現(xiàn)胰腺部位的鈣化點可有助于診斷。 [辨證論治] 1.寒濕困脾證:上腹部疼痛可偏左或偏右,向腰背部放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目黃身黃,大便溏薄,小便色黃,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溫中化濕。 2.肝膽濕熱證:上腹脹痛,連及兩脅,脘痞腹脹,惡心嘔吐,口干苦不欲多飲,身目黃染,或有發(fā)熱,大便溏薄不爽,小便色深如濃茶,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弦滑數(shù)。清利肝膽(濕熱)。 3.瘀血內阻證:上腹疼痛,痛如錐刺,或可觸及包塊,拒按,痛處不移,嘔惡,納差,形體消瘦,身目黃染,色澤晦暗,或如煙熏,或有嘔血、便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鱿e。 4.正虛邪戀證:上腹脹痛,或觸及包塊,身目黃染,惡心嘔吐,神疲乏力,納呆,便溏,形體瘦削,或有腹水,肢體浮腫,自汗或盜汗,五心煩熱,舌淡苔膩,脈細數(shù)無力。扶正益氣、化瘀消積。 |
|
來自: 神醫(yī)圖書館318 > 《胰癌=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