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仲景先師治病根本大法

 龍鳳岡 2013-06-30
本貼收到1鮮花
評分

欲做中醫(yī),首先要明白中醫(yī)的五個不傳之秘。一是要辯證論治。中醫(yī)和西醫(yī)觀念迥然不同。西醫(yī)是局部辨病,是流水作業(yè)。中醫(yī)是整體辯證,具體來說是從六經(jīng)八綱辯證,是差異化治病。六經(jīng)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八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對于每個病人,醫(yī)生首要做的就是從六經(jīng)八綱辯證,分清屬于哪一經(jīng)哪一綱的病。胡希恕老先生認為辯證是中醫(yī)的尖端的尖端,是最高級別的學問。二是要弄通組方。傷寒論中有112個方子,這些方子的組成為什么是這樣組成的,要精思善轉(zhuǎn)。三是要弄通藥量比例。組方在量上的科學性經(jīng)過當代學人的科學研究,已經(jīng)得到了初步的認可。藥量比例是中醫(yī)療效的最大秘密。四是要掌握煎煮方法和飲用方法。煎煮和飲用是中醫(yī)療效的另外一個重要秘密。五是要掌握常用藥物的藥性和使用方法。
  中醫(yī)為什么自近代以來,屢遭人們唾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醫(yī)缺乏足夠的療效。為什么會缺乏良好的療效?其原因就是人們一是拋棄了傷寒論,認為傷寒論只能治療外感,不能治療內(nèi)病和雜病,拋棄了傷寒論六經(jīng)八綱這一套科學的臨床診斷大法,而代之以殊乖大旨的其他理論,從而走上了一條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歧路;現(xiàn)在中醫(yī)學院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甚至是研究生為什么不會用中醫(yī)診斷?這也是因為我們使用的教材有問題,拋棄了傷寒論中的經(jīng)典大法,而代之以錯亂悖謬的拼盤大法。指導思想既乖,自然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了。二是因為度量衡制度的改變,人們錯誤地認識了傷寒論原書中的藥量,用藥量極其小于原量,造成了原來可以“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變成了現(xiàn)在需要數(shù)十劑方能有效的糟糕現(xiàn)狀。
  所以中醫(y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業(yè)醫(yī)者。大家不要埋怨不己知,而是要反思自己為什么不能做到“一劑知二劑已”。我們做好了這個,那么,中醫(yī)還要不要存在和發(fā)展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六經(jīng)八綱
  仲景認為,人體疾病可以概括分為六經(jīng)八綱之病。何謂六經(jīng)八綱?六經(jīng)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八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古人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皆可分為陰陽,一身亦可分為陰陽。仲景認為,人體有三陽病,三陰病。三陽從表到里分別是太陽、少陽、陽明;太陽是表,陽明是里,少陽是半表半里。三陰從表到里分別是少陰、厥陰、太陰,少陰是表,太陰是里,厥陰是半表半里。三陽有三陽的系列病證,三陰有三陰的系列病證。疾病的一般傳變規(guī)律是由陽及陰,由表入里,病情是逐漸加重的,反之則反。八綱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陰陽是辯其大綱,表里是辯其病位,寒熱是辯其病邪性質(zhì),虛實是辯其體質(zhì)。需要注意的是,仲景所謂的六經(jīng)并非經(jīng)絡(luò)名稱。
 
三陽病一般病人體質(zhì)都比較好,不容易傳變到三陰上。三陰病一般體質(zhì)都比較弱,慢性病比較多。有一種說法是三陽病死不了人,三陰病難治愈。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三陽病的陽明病如果是急性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方法不對,同樣會死人的,因為陽明大熱,將體內(nèi)的體液全部耗干了,造成三陽三陰同病,多臟器衰竭而死。三陰病只要治療得法,飲食講究規(guī)律,同樣可以藥到病除。至于人到了老年,由盛而衰,由三陽病轉(zhuǎn)入三陰病,這是生理規(guī)律使然,縱然神仙也是沒有辦法的。
  作為醫(yī)生,遇到病人,首先就要進行這么一個辯證,屬于六經(jīng)病的哪一經(jīng)或者哪幾經(jīng)病,屬于八綱中的哪一綱或者哪幾綱病。沒有這樣的功夫,就不要給人看病,看也是瞎看,純粹是蒙的。這也是胡希恕老先生一再諄諄教誨的辨證是尖端中的尖端。實際上,沒有什么神秘之處,如果說中醫(yī)也有過三關(guān)的話,那么六經(jīng)八綱辨證就是過三關(guān)的第一關(guān),任何一個中醫(yī)業(yè)醫(yī)者都應該過這一關(guān)。
 
太陽病
  太陽病的脈象是浮,發(fā)燒怕冷,頭項僵痛,出汗或者不出汗,怕風或者不怕風,嗓子痛或者不痛,咳嗽或者不咳嗽,流清鼻涕或者不流,吐清痰或者不吐,身上困或者不困,四肢酸痛或者不痛,胸滿或者不滿,鼻子流血或者不流血,大小便正常,飲食正常。太陽病就是民間俗說的凍著了,典型的外感病。太陽病的共同特征是脈浮,發(fā)燒怕冷。根據(jù)是否頭脖子肩膀僵痛,可以細分為桂枝湯和葛根湯病,根據(jù)是否出汗,可以分為桂枝湯和麻黃湯病。脖子不痛,就是桂枝湯,出汗,也是桂枝湯,如果頭和脖子肩膀僵痛,就是葛根湯,如果不出汗,就是麻黃湯。其他都是或然癥狀。
  太陽病屬于三陽病的表病,對于表病,要采取的治療方法是發(fā)汗。不能采取其他治療方法。其他方法都屬于誤治。自從明清以來,醫(yī)生害怕熱藥,只要一看到發(fā)燒,就認為是熱病,就使用大量寒涼藥物清熱,導致疾病越治療越嚴重,這一陋習亟待改正。臨床只要看到病人脈浮,發(fā)燒怕冷,再加上其他一些或然癥狀加以佐證,就可以證明是純粹是太陽病,就要使用溫熱藥去寒,代表方子就是桂枝湯、葛根湯和麻黃湯。
  桂枝湯
  桂枝45克(去皮),白芍45克,甘草30克(炙),生姜45克(切),大棗十二枚(擘)
  葛根湯
  葛根60,麻黃45(去節(jié)),桂枝30(去皮),生姜45(切),甘草30(炙),芍藥30,大棗十二枚(擘)。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衣被,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湯
  麻黃45(去節(jié)),桂枝30(去皮),甘草15(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以水1.8升,先煮麻黃,減4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1升,去滓,溫服80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少陽病
  少陽病的脈象是弦細,身體指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其他或然癥狀有或熱或冷,冷熱往來,或定時寒熱,或定時汗或不汗,舌苔淡黃或不黃,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食欲不振,小便黃或清,小便或利或不利,精神不振。少陽病屬于半表半里病,從太陽傳入,是為加重,從陽明轉(zhuǎn)歸,是為向愈。少陽病為半寒半熱,為肝膽正衰邪入而致。少陽病既不能使用吐、下,也不能使用汗法,只能使用表里和解之法,其最重要的藥物就是柴胡,其代表方劑就是小柴胡湯。單純的少陽病是有的,長時間甚至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少陽病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少陽病會迅速傳里,和其他諸經(jīng)病合病或者并病。
 
陽明病
  陽明病的脈象是洪大急促,身體指征是發(fā)熱怕熱不怕冷,口干舌燥,口渴喜飲冷,舌苔厚黃,小便色黃不利,大便干結(jié)難下。其他或然癥狀有全身壯熱,大汗淋漓,口臭,食欲旺盛,腹?jié)M沖心,煩躁不已,循衣摸床,甚則譫語,狂亂,殺人。太陽病是表病,是外感受寒而引起,脈浮發(fā)熱怕冷。少陽病是病情入于半表半里,半寒半熱,脈弦口苦咽干目眩。太陽病是里病,是熱病。熱邪中胃。胃大熱,熱邪上蒸下閉,里外徹熱,所以全身的津液都要被蒸涸完,里面卻沒有新的津液來補充,所以口干舌燥,口苦口渴,全身汗出,全身壯熱,大小便癃閉。甚則因為高熱而導致腦神經(jīng)精神昏迷甚至狂妄錯亂。陽明病不可以使用汗法,可以使用下法或者清法。代表方子是白虎湯、五苓湯、調(diào)胃承氣湯和大小承氣湯。如果大便不干結(jié)難下,小便正常,就使用白虎湯,如果小便不利,大便正常,就使用五苓湯,如果大便干結(jié)難下,根據(jù)干結(jié)程度,可以從輕到重分別選用調(diào)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自金元河間學派否認仲景傷寒論治溫病以來,后世多沿襲其說而拋棄仲景之路,實際上,仲景學說是按照疾病在臨床上的演變規(guī)律講解的,并非說陽明病必須經(jīng)過太陽病、少陽病的傳變,仲景先師的意思是正常的傳變規(guī)律是先表后里的,但是也可以先里后表,也可以只表不里,只里不表,表里跨越,而非一定是循序而來。河間學說雖于醫(yī)學貢獻至偉,但亦流弊無窮,再加上近現(xiàn)代西醫(yī)的推潑助瀾,直至現(xiàn)在,很多醫(yī)生一見病人發(fā)燒,不問三七二十一,即以各種寒涼藥攻之,臨床上遂造成了各種不良預后。
陽明病因為邪熱熾盛,發(fā)展傳變迅速,所以常常會造成各經(jīng)的并癥或合癥。
 
少陰病
  少陰病的脈象是微細,身體指征是只想睡覺。其他或然癥狀有發(fā)熱或不發(fā)熱,怕冷,咽喉后部自感發(fā)熱、發(fā)干、疼痛,但實際上不腫不紅不欲飲水,咳嗽或不咳嗽,口中和,口淡,流清涎,身體困倦,四肢寒冷厥逆,小便清長,大便溏稀不成形,大便次數(shù)頻繁。少陰病是三陰里癥中的表病,是因為腎陽不足,不能溫煦全身而造成的。按照人的一生而論,到老年多因腎陽虛弱而患上三陰病。實際上,凡是身體寒性體質(zhì)的人均容易患三陰慢性病。少陰病的治療方法是四逆湯。如果兼有外感表證,則應該采取汗法,適宜微微發(fā)汗,不能使用吐、下、清等方法,代表方子是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溫陽,細辛溫陽去寒利水,麻黃發(fā)汗。無論在古代還是近代、當代,少陰病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這和人民的生活習慣有關(guān)。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又不注意顧護腎陽,工作鍛煉常常貪涼,飲食又恣食生冷,于是落下病根,少陰病可以持續(xù)幾十年甚至終生。
 
厥陰病
厥陰病的脈象是微細,身體指征是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溏泄甚至下利完谷。下利完谷也就是俗說的吃什么拉什么,身體太虛弱了,太寒了,根本消化不動了。其他或然癥狀有咽干唇燥,腹痛腹?jié)M,頭痛頭重,腰痛腰重,四肢厥逆,四肢腫麻、口舌不干不渴,舌苔青黑,小便白色,大便黑色。厥陰病是半表半里病,也是寒熱錯雜病,上部是熱,下部是寒。自胃部以下是寒,寒氣太重,上部的陽氣下不來,下部的寒氣上不去,陰陽不能升降交通,是謂寒格。寒氣時復上沖,將陽氣蒸騰,于是自感心中疼熱不止。因為胃中有寒,所以吃不進,因為熱氣彌漫在胃口之上,所以又覺得饑餓不止。消渴,就是喝多少水也不解渴,因為不是真渴,是下部寒氣太盛,陽虛而津液不布。好不容易吃點飯,吃完即吐,因為寒不受熱食啊。厥陰病屬于半表半里病,其治療法則是寒熱并治,和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清之法。代表方子是烏梅丸。從臨床實際來看,可以化用其意為烏梅湯法。
太陰病
太陰病的脈象是沉微,身體指征是自覺腹?jié)M,常常嘔吐,感覺饑餓卻吃不下,大便餐泄十分嚴重,并且時常感到肚子痛。其他豁然癥狀有頭痛頭暈、四肢厥逆不溫,四肢腫木,小便清長,口腔潰瘍,舌苔白、黑、膩、有裂紋,舌頭胖大,有裙邊,口渴不欲飲。
太陰病的腹?jié)M和陽明病的腹?jié)M是不一樣的。太陰病的腹?jié)M是虛滿,因為腎陽虛導致陽不勝水,水寒客居胃部以下十分嚴重,自覺吃點飯喝點水就盛到肚子里了,用手按的話,腹肌很柔軟,病人也喜歡按。陽明病的腹?jié)M是實滿,里面是大熱,用手按是硬梆梆的,一按就疼,病人不讓按,嚴重的時候,你的手做出一個接近他肚子的動作,他就大叫,做出抵抗你按的動作來。
太陰病是里病里面最嚴重的病,他不僅陽虛,大寒,里面還有停水啊,停水很嚴重,所以他要惡心嘔吐,他要把這個寒水排解出去才舒服一點。而且,因為寒和水太嚴重了,大便受不到任何約束了,所以就老是有便意,拉一點沒有了,剛提起來褲子,又來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排解啊,他想把這個寒,把這個水給排解出去啊,可是因為陽不勝寒,陽不勝水,所以老是排解不完。
純粹的太陰病是里病,其治療法則是溫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清法,代表方子是真武湯。
 
中醫(yī)業(yè)醫(yī)者首先要過六經(jīng)辨證這第一關(guān),此關(guān)不過,是不能從事中醫(yī)的。六經(jīng)辨證過關(guān)了,就不會誤診誤治,就不至于逆治,弄得變癥叢生。如果過了這第一關(guān),即使不能夠進行進一步深入的精細辨證,但用藥思路基本是對的,就不會誤治逆治,不至于變癥叢生。
   這第一關(guān)是很好過的,只要看看書,都會總結(jié),都會明白,關(guān)鍵是一看書就明白,一臨證就糊涂。俗話說得好:“學會三六九,敢把天下走,遇到疙瘩帳,一點使不上?!庇泻芏嗳苏J為中醫(yī)是因為缺乏當面?zhèn)鞒泻蛷膸煂嵺`,這固然不是沒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根本沒有把書讀明白。為什么呢?
   如果疾病是如此簡單,可以概括地分為這六類,臨床上為什么老是對不上號?為什么用藥總是無效?為什么總是會誤治,即使是傷寒大家?
   要想業(yè)醫(yī),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進入第二關(guān)了。第二關(guān)是精華的精華,這才是胡希恕老先生講的辨證的尖端??上Ш舷壬徽f個頭,就仙逝了。
   胡老先生說六經(jīng)病的六經(jīng)不是經(jīng)絡(luò)學說上的六經(jīng),而是指的病位,這在整個傷寒界是振聾發(fā)聵的??上?,他就說了這么多,別的更深的東西,他還沒有講出,就走了。
   這一法眼大關(guān)節(jié),惜乎沒有幾人認識。這才是整個傷寒論最大的法眼所在。這才是整個傷寒論最大的脈絡(luò)所在。尤其是金匱要略里面又夾雜了許多新的病因,似乎又超出了傷寒理論解釋的能力了,更使人摸不著頭腦了。也正是因為此,歷史上才有那么多的溫病學家對傷寒大放不敬之詞,自以為別創(chuàng)一學問。
   傷寒原文里面從來沒有一個地方說過太陽病一定是寒證,陽明病一定是熱證,少陽病一定是半寒半熱,少陰病一定是陽虛證,太陰病一定是陽虛寒證,厥陰病一定是半寒半熱。這么解讀都是后人自以為是的解讀。
 
傷寒論太陽病篇開頭,仲景先師就明確指出了太陽病的若干分類。
第二條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第三條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病,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第六條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這說明太陽只是指頭面體表部位而言,太陽病至少可以分為中風、傷寒、風溫三種。
   在傷寒論里,直接說數(shù)經(jīng)合病或并病的條文不多,但實際討論數(shù)經(jīng)合病或并病的條文很多,在所有這些條文里,很多時候并沒有出現(xiàn)我們想象的必然是寒證熱證陽虛證半寒半熱證的情形。固然,仲景在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一般太陽就是傷寒,陽明就是熱證,少陰就是陽虛,太陰就是陽虛寒。但是這些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其他的地方,他的意思就是指病位。
   
   例如:
   33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6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172條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33條如果是陽明熱病,還能使用半夏嗎?
   36條如果是陽明熱病,還能使用麻黃嗎?
   172條如果是陽明熱病,還能使用半夏生姜嗎?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就透漏了一個大消息:陽明不一定是熱證。陽明在這里是水證,還有寒證,所以要半夏生姜逐寒利水溫里。水、寒一去,嘔自然就停了。
   又如:
29條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30條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腔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jīng),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腔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56條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67條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29條貌似太陽傷寒,實際上可能是好幾個病,第一個是陽明肺熱和陽明里寒證,所以要用甘草干姜湯,第二個是陽明肺熱和陽明里熱證,用了甘草芍藥湯,第三個是陽明里熱證,用調(diào)胃承氣湯,第四個是少陰危證,用四逆湯輩。30條類似。56條也貌似太陽傷寒,但是六七天不來大便,十分痛苦,確確實實是陽明熱證,當用承氣湯。67條是太陽傷寒誤治入里,但是里邊并沒有熱,不是陽明熱證,是里有停水,所以要使用茯苓來利水。
   所以,這個第二關(guān)就是要重新認識六經(jīng)病,這個認識是重新發(fā)現(xiàn)傷寒論,不是我們發(fā)明的,是仲景先師早就說過的,幾千年來都被我們誤讀了,但是這個影響肯定不亞于胡希恕老先生的影響,具有革命性的影響。
   太陽病可以分為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傷熱、太陽傷濕、太陽傷淤。
   太陽中風就是桂枝湯證,脈浮但有點緩,出汗,發(fā)熱惡寒,這個怕寒輕,是傷寒輕證。
   太陽傷寒就是麻黃湯證,脈浮但緊,不出汗,發(fā)熱惡寒,這個怕寒重,是傷寒重證。
   太陽傷熱就是傷寒論里的風溫,風溫這個詞容易混淆,后代的溫病學家也不使用這個詞,所以還是改成傷熱好,脈洪大,出汗,這個汗出如洗,發(fā)熱怕熱,這個不怕寒,怕熱,總想到溫度低的地方去,口大渴。咱們民間常說“熱傷風”就是這個。傷熱和傷寒脈象不一樣,怕熱怕冷不一樣,口渴不渴不一樣。所以中醫(yī)臨床一定要辨清病人屬于哪一種太陽病,不要有門派之見,不要戴有色眼鏡,不要自戴緊箍咒。傷熱根據(jù)輕重程度選用清法或者下法,切切不可使用汗法、吐法。
   太陽傷濕就是內(nèi)里有水飲了,水飲流走于體表了,在金匱要略里叫溢飲、皮飲。咱們老百姓通俗的說法就是有濕了,而且這個傷濕也好和里飲區(qū)別一些。傷濕脈滑,不出汗,渾身疼重。傷濕要根據(jù)是寒濕還是濕熱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寒濕應該使用溫法和汗法并舉。濕熱應該使用清法和汗法并舉。
   太陽傷淤就是血流不暢造成體表的某種腫脹麻木,瘡癤斑等證,這個也要分寒淤還是熱淤,如果是寒淤,就要溫通,如果是熱淤,就要清通。
 
這只是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六經(jīng)病并不是單純的病,而是可能存在很多種類。這個細分起來真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筆者試著整理,但是發(fā)覺困難的很。但愿能夠脫離傷寒論,不要變成注解傷寒論了,然而又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可以當做臨床手冊的樣子。
 
一劑知二劑已,這是我們的追求。有很多病是可以做到這樣的,但也有很多病是不可能做到的。筆者無意就此做無謂的辯論,這是沒有意思的。自古及今,各醫(yī)家圣手恐也難全部做到如此。但是其一生中肯定有很多這樣的病例。
 

太陽病可以分為太陽輕寒、太陽重寒、太陽傷熱、太陽傷濕、太陽傷淤。純粹的太陽病,有些輕證,也許喝點熱水,喝點姜湯,就可以治好,大家可以靈活掌握。

太陽輕寒就是桂枝湯證,脈浮,出汗,發(fā)熱惡寒,這個怕寒輕,是傷寒輕證。

太陽重寒包括麻黃湯證和葛根湯證,二者的共同點是脈浮但緊,不出汗,發(fā)熱惡寒,不同點是麻黃湯證沒有頸項強這個癥狀,葛根湯有。這個怕寒重,是傷寒重證。

太陽傷熱就是傷寒論里的風溫,風溫這個詞容易混淆,后代的溫病學家也不使用這個詞,所以還是改成傷熱好,脈洪大,出汗,這個汗出如洗,發(fā)熱怕熱,這個不怕寒,怕熱,總想到溫度低的地方去,口大渴。咱們民間常說“熱傷風”就是這個。傷熱和傷寒脈象不一樣,怕熱怕冷不一樣,口渴不渴不一樣。所以中醫(yī)臨床一定要辨清病人屬于哪一種太陽病,不要有門派之見,不要戴有色眼鏡,不要自戴緊箍咒。傷熱根據(jù)輕重程度選用清法或者下法,切切不可使用汗法、吐法。太陽傷熱如果沒有里證,使用辛涼解表的桑菊飲、銀翹解毒飲,五根湯等。

太陽傷濕就是內(nèi)里有水飲了,水飲流走于體表了,在金匱要略里叫溢飲、皮飲。咱們老百姓通俗的說法就是有濕了,而且這個傷濕也好和里飲區(qū)別一些。傷濕脈滑,不出汗,渾身疼重。傷濕要根據(jù)是寒濕還是濕熱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寒濕應該使用溫法和汗法并舉。寒濕應該使用麻黃加術(shù)湯,寒濕體內(nèi)一定沒有里熱的癥狀。濕熱應該使用清法和汗法并舉。濕熱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水,濕熱一定有里熱的癥狀。

太陽傷淤就是血流不暢造成體表的某種腫脹麻木,瘡癤斑等證,這個也要分寒淤還是熱淤,如果是寒淤,就要溫通,寒淤代表的方子是陽和湯。如果是熱淤,就要清通,熱淤代表的方子是清熱活血湯。

名稱: 清熱活血湯

組成: 生地2錢,丹皮2錢,黃柏1錢半,黃連1錢半,黃芩(酒炒)1錢半,側(cè)柏葉1錢,赤芍1錢,牛蒡子(炒,研)1錢,連翹1錢2分(去心),甘草1錢2分,薄荷葉8分。[1]

出處: 《會約》卷二十。

太陽病和其他五經(jīng)病的合病并病。

臨床上見到太陽傷寒少陰沉寒合病,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方。一方面有傷寒的全部癥狀,另一方面病人尺脈微細,四肢常不溫,常思睡。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本來是太陽傷寒病,可是經(jīng)過誤治,使用攻下藥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病還在,又添加了新的疾病,只覺得胸滿難受,這個胸滿不是真正的胸滿,不是熱,而是因為攻下之后,胃腹部空虛了,被寒邪攻占了,寒邪之氣太盛,往上直沖,所以直覺胸滿的很,但是真正的熱證癥候一點都沒有,所以不能再使用攻下藥了,也不能使用其他清熱藥、吐藥。因為芍藥是寒藥,所以也不能使用了。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太陽傷寒和少陰沉寒合病,傷寒外感的一切癥狀都有,但是肚子不痛,尺脈微細,微微怕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太陽傷寒,得病八九天了,已經(jīng)使用麻黃湯或者桂枝湯發(fā)過汗了,但是還沒有好,病情象發(fā)瘧子一樣,一日發(fā)作二三次,發(fā)熱惡寒,發(fā)熱多怕寒少,脈不再是浮了,而是微緩,這是病情轉(zhuǎn)好的征兆。但是反復發(fā)熱,并且身體發(fā)癢,這令患者很擔心。仔細詢問,得知其人不嘔,大小便也正常,這說明疾病沒有入里,脈微,怕寒,這是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正是疾病好轉(zhuǎn)的跡象,但是就差發(fā)一點小汗,汗出不來,所以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需要強調(diào)的是,此時不能使用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或桂枝葛根湯,這些都是發(fā)汗重劑,如果重發(fā)汗,一定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fā)變癥的。實際上,這個病是太陽病里面的一個很輕的病,所以藥量十分輕,但是病情的表現(xiàn)似乎很復雜,和人們的正常認識相差很遠,所以治療上一定要取得病人的相信,否則,即使你開了藥,病人也不一定會吃的。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太陽傷寒,使用了桂枝湯,結(jié)果發(fā)汗太過了,脈仍然浮,沒有變?nèi)踝兙?,治療上繼續(xù)使用桂技湯。如果象發(fā)瘧一樣,一日兩次定期發(fā)燒,那么這也是病情將好的征兆,是太陽病里面的輕病,只要稍微發(fā)點汗就可以好,應該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用。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太陽傷寒,也正確地服了桂枝湯,結(jié)果發(fā)汗太過,津液盡失,邪熱乘虛入里,十分煩渴,怎樣喝水也不解渴,脈洪大,這是胃里圈著熱氣了,太陽傷寒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陽明實熱了,必須使用清法,不能使用其他汗、吐、下法。代表方子是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本來是太陽傷寒,經(jīng)過桂枝湯的治療或者誤治之后,仍然發(fā)熱惡寒,里熱多外寒少,會感到口渴或者咽干,小便會發(fā)黃或熱,四肢也會有輕微的疼痛感,脈不再浮了,而是變得微弱,這是身體里缺乏津液的緣故,切切不可發(fā)汗,也不能單純地使用清法,更不能使用吐、下之法,必須表里雙清。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了,應當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校二份,越婢一份。

太陽傷寒,結(jié)果服桂枝湯或下之后。病情沒有任何緩解,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身上無汗,心下自感滿微痛,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胃有停水,水既不外越發(fā)汗,也不從小便排出。注意:這里主要是脾虛不能任水,既沒有里熱,也沒有全身疼痛的大青龍湯證,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陽明停水證了,所以只要利了小便,寒邪和水飲就可以消解。應該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shù)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

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微惡寒,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陽傷寒,但是這個病還有心煩,腳攣急的癥狀。心一煩,就是有里熱了,腳攣急,是缺乏津液的征兆。實際上,這是個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合病,應該使用表里雙解之法。如果不詳細辨證,就會誤用桂枝湯攻其表,一旦使用,便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這時候應該使用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如果繼續(xù)發(fā)汗,復加燒針者,津液盡失,四肢厥逆,病情入三陰,則當使用四逆湯主之。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寸口脈浮大虛,微熱怕寒,這似乎是純粹的太陽傷寒病,可是按法治之,不好反劇,甚至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這是為什么呢?寸口脈雖大實虛,微熱,實際上透漏了個中消息,這是太陽傷寒病和少陰病合病。臨床上長期低燒大多都是這種情況,因為腎陽不足,里有寒,正氣不足,如果單純的使用桂枝湯發(fā)汗,是無法將寒邪驅(qū)逐走的。不僅不能驅(qū)逐走,反而因為過度發(fā)汗,正氣進一步虧虛,津液盡失,于是引起厥逆,咽中干,煩躁,甚至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如果僅僅是咽中干,飲甘草干姜湯。如果腳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如果是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就要使用承氣湯了。

純粹的葛根湯病,但是又多了一個自下利的癥狀,這個自下利是寒性下利,還是熱性下利?葛根的性味是甘平,甘平之藥當屬于溫性藥。葛根湯治療的就是純粹的太陽病,是驅(qū)外感寒邪的。所以,這個自下利應該是寒性下利,既然是寒性下利,那似乎應該是厥陰病了,應該使用真武湯了??墒谴蠹乙⒁?,厥陰病自下利是一個長期慢性病,而葛根湯這個自下利是外感后突然下利的,因為胃腸陰陽不能正常升降而造成的。所以,這個病,并不是真的太陽傷寒和陽明熱病的合病,而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受寒的合病,如果陽明病都是熱證,哪里還能使用葛根呢?至于葛根芩連湯,這才是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的合病。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胡老先生還有瑕疵。
傷寒,胃里又有停水,只想吐,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停水證,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陽傷寒,醫(yī)生誤下,結(jié)果下利不止,邪熱乘虛而入,變成了熱利。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太陽傷寒變成了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小兒熱利多屬此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傷寒與陽明停水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陽明如果有熱,是不能發(fā)汗的,現(xiàn)在雖然喘、胸滿,是因為胃里有停水,胃寒,水氣上沖,所以覺得胸滿,喘,所以仍然使用溫藥發(fā)汗,宜麻黃湯。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或者身重,不汗出而煩躁者,煩躁,是因為陽明有熱,必須表里雙解不可,如果單純發(fā)汗或者單純清里都是不行的,都將變癥叢生,臨床也有不煩躁的,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指征來判斷一定有內(nèi)熱,必須使用大青龍湯。這個證實際上是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這個大青龍湯的服法也不一般,只要發(fā)汗后,癥狀一消失,立即停服。如果發(fā)汗后癥狀還有,那也必須等到汗停后方可二服。不可多服。 這個病和麻黃加術(shù)湯類似,但是麻黃加術(shù)湯證沒有內(nèi)熱。這點必須分辨清楚。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停水并病或合病,所以一方面要發(fā)汗,一方面要去寒利水,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湯證,誤下之,微喘者,一方面桂枝湯證仍在,另一方面因為誤下導致寒邪入里,腹?jié)M腹要痞,水氣上攻肺部,所以喘。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虛寒并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 (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陽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內(nèi)有熱者,這是太陽傷寒與陽明里熱合病,急則下之,應該使用承氣湯;如果小便清者,知沒有傳到陽明,仍是太陽傷寒,當須發(fā)汗。
太陽傷寒,誤下之后,病已入里,然而又誤發(fā)汗,結(jié)果造成整個白天煩躁不得眠,夜晚倒安靜,不嘔,不渴,既沒有陽明熱證和水證,也沒有太陽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這是因為誤下誤汗之后,寒邪入里,變成了少陰沉寒證,所以用干姜附子湯主之。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太陽桂枝湯證,發(fā)汗后,身反而疼痛,脈沉遲,這是因為發(fā)汗后津液里虛,胃氣更加虛弱,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虛寒并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因為津液大量喪失,導致里虛,寒邪化熱,上沖及肺,咳嗽而喘,這時病情已經(jīng)發(fā)展為太陽傷寒與陽明里熱合病,不可再進行單純的發(fā)汗,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湯證,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這是因為發(fā)汗過度,津液亡失較多,胃口組織失養(yǎng)而悸動不已,咽部也有輕微的干癢感等,還沒有嚴重到化熱的地步,但已經(jīng)有了趨勢。所以是一個桂枝湯證和陽明里熱的一個極輕證。
桂技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臍下動悸,比心下動悸要嚴重些,因為發(fā)汗太過,津液喪失過多,不再僅僅是陽明的胃部了,而是向下有發(fā)展到三陰的腎部的傾向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腹脹滿。因為發(fā)汗太過,外邪雖解,但是導致了里虛,陽明胃部既寒且有停水,所以腹脹滿是虛脹虛滿,這是陽明停水證,應該使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傷寒,誤吐誤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shù)甘湯證實際上是陽明里寒和停水證,這個病和葛根湯有點類似,但是葛根湯一是有表證,發(fā)熱惡寒不出汗,二是葛根湯證無論躺著還是站著病癥都是一樣的,沒有緩解;這個苓桂術(shù)甘湯證沒有表證,躺著的時候會緩解甚至頭眩會消失,一站立起來就頭眩,就加重。這是二者重要的臨床區(qū)別。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shù)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傷寒,發(fā)了汗病情不僅沒有緩解,反而仍然怕冷,一方面咽部有些干,一方面腳也有些攣縮,脈微細,這是因為陽虛的原因。這是陽明里熱輕證和少陰病的合病,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又經(jīng)誤下,病不僅沒有解,而且又新添了煩躁,四肢厥逆,小便不利,胃有停水,脈象微細。這時病情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陽明停水和少陰寒證合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不惡寒,反惡熱,這是因為寒邪化熱,病情由表及里,發(fā)展為陽明里熱病了,必然發(fā)熱怕熱,口渴,大便干結(jié)。當和胃氣,與調(diào)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這也是太陽病由表及里了,入了陽明胃部了,是陽明里熱輕證,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株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不渴者,胃有停水,小便不利,心下微結(jié),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傷熱,誤發(fā)汗后,水藥不能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太陽溫病,一定要使用清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法。發(fā)汗吐下后,因為津液進一步亡失,必然會引起陽明心部、肺部、胃部的諸多不適,胸部因為組織缺乏水分而感覺微結(jié)或大結(jié),會感到虛煩不得眠,咽部會感到干燥不適,胃部會感到說不出來的煩鬧。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個,先煮梔子得二分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姜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陽傷寒誤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心煩,是有里熱了,腹?jié)M是虛滿,這是陽明里熱和陽明里寒交織病證,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陽傷寒,誤下之后,身熱不去,微煩。一方面,寒邪入里化熱,一方面,寒邪入里了。上面是熱,下面是寒。寒熱錯雜。梔子干姜湯主之。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心下悸,身瞤動,振振欲擗地,這些情況多數(shù)情況是里有停水,里有大寒。這個病已經(jīng)不是太陽病了,而是陽明停水和太陰病的并病了。為什么不是少陰病呢?因為少陰病是脈微細,但欲寐。太陰病是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腹?jié)M就是虛滿,吐就是因為有寒有停水,自利這是太陰的典型癥狀之一,而且因為寒啊,肚子經(jīng)常要痛的。
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姜各三兩(切)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傷寒,誤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這是寒邪因為誤下之后,直接攻入三陰,所以下利清谷不止。這時應該救里,宜四逆湯;如果誤下之后,一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這是典型的少陽證,半寒半熱。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了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岑,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太陽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此本柴胡證,可是又有陽明里熱證,大便微結(jié),正確的治療方法是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但是醫(yī)生先是發(fā)汗,發(fā)汗病情沒有緩解,又看到大便不行,遂又誤下之。誤下之后,表證仍在,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又下利。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 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nèi)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傷寒脈浮,醫(y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掛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jié)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我正在整理過程當中,所以思路也許還有些亂,語言呢,還沒有完全白話。所以看起來會吃力些。另外,因為這是這么多天整理出來的成果,急切與大家分享,所以,一下子發(fā)的太多,就顯得亂了。大家一下子接受更多的內(nèi)容,也會覺得吃力了。如果喜歡,一點點看,或者復制粘貼到自己的文檔里,沒有事的時候自己慢慢琢磨。當自會領(lǐng)會于心。
 
一病人,花甲,舌心疼,半年后發(fā)展至舌尖疼。疼痛只在夜間,白天不疼。血壓高達140-180,然無所苦。腳脖微腫數(shù)年,無所苦。脈遲。舌苔白膩,微黃。嗜酒。然整個人身體十分健碩,孔武有力。請大家討論用藥。
 
呵呵。自己來頂。麻黃葛根蒼術(shù)懷牛膝各60克銀花30克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中醫(yī)治病一定要辨清六經(jīng)八綱,不要想當然。很多人老是想當然治病,老是受到種種束縛,想當然地開方治病,哪里能治好病人?此病人好酒,雖然身體強壯,卻脈象沉遲,明顯是寒濕交夾,另外,舌苔厚膩帶黃,夾有熱象。所以雖然現(xiàn)在正值酷暑,天氣高熱39°C,仍然使用汗清雙解之法。一方面發(fā)汗利水,一方面解熱毒,一方面健脾強腎。兩付藥即解除半年之苦。其它中醫(yī)皆用一派寒涼利水之藥,久久無效。
 
太陽傷寒,發(fā)汗后,因為津液大量喪失,導致里虛,寒邪化熱,上沖及肺,咳嗽而喘,這時病情已經(jīng)發(fā)展為太陽傷寒與陽明里熱合病,不可再進行單純的發(fā)汗,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湯證,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這是因為發(fā)汗過度,津液亡失較多,胃口組織失養(yǎng)而悸動不已,咽部也有輕微的干癢感等,還沒有嚴重到化熱的地步,但已經(jīng)有了趨勢。所以是一個桂枝湯證和陽明里熱的一個極輕證。
桂技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寸口脈浮大虛,微熱怕寒,這似乎是純粹的太陽傷寒病,可是按法治之,不好反劇,甚至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這是為什么呢?寸口脈雖大實虛,微熱,實際上透漏了個中消息,這是太陽傷寒病和少陰病合病。臨床上長期低燒大多都是這種情況,因為腎陽不足,里有寒,正氣不足,如果單純的使用桂枝湯發(fā)汗,是無法將寒邪驅(qū)逐走的。不僅不能驅(qū)逐走,反而因為過度發(fā)汗,正氣進一步虧虛,津液盡失,于是引起厥逆,咽中干,煩躁,甚至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如果僅僅是咽中干,飲甘草干姜湯。如果腳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如果是陽明內(nèi)結(jié),譫語煩亂,就要使用承氣湯了。
 
太陽傷寒,醫(yī)生誤下,結(jié)果下利不止,邪熱乘虛而入,變成了熱利。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太陽傷寒變成了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小兒熱利多屬此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或者身重,不汗出而煩躁者,煩躁,是因為陽明有熱,必須表里雙解不可,如果單純發(fā)汗或者單純清里都是不行的,都將變癥叢生,臨床也有不煩躁的,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指征來判斷一定有內(nèi)熱,必須使用大青龍湯。這個證實際上是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這個大青龍湯的服法也不一般,只要發(fā)汗后,癥狀一消失,立即停服。如果發(fā)汗后癥狀還有,那也必須等到汗停后方可二服。不可多服。 這個病和麻黃加術(shù)湯類似,但是麻黃加術(shù)湯證沒有內(nèi)熱。這點必須分辨清楚。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本來是太陽傷寒,經(jīng)過桂枝湯的治療或者誤治之后,仍然發(fā)熱惡寒,里熱多外寒少,會感到口渴或者咽干,小便會發(fā)黃或熱,四肢也會有輕微的疼痛感,脈不再浮了,而是變得微弱,這是身體里缺乏津液的緣故,切切不可發(fā)汗,也不能單純地使用清法,更不能使用吐、下之法,必須表里雙清。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了,應當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校二份,越婢一份。
 

 

 
 
本來是太陽傷寒,經(jīng)過桂枝湯的治療或者誤治之后,仍然發(fā)熱惡寒,里熱多外寒少,會感到口渴或者咽干,小便會發(fā)黃或熱,四肢也會有輕微的疼痛感,脈不再浮了,而是變得微弱,這是身體里缺乏津液的緣故,切切不可發(fā)汗,也不能單純地使用清法,更不能使用吐、下之法,必須表里雙清。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太陽傷寒和陽明里熱并病了,應當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校二份,越婢一份。
 
太陽傷寒,結(jié)果服桂枝湯或下之后。病情沒有任何緩解,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身上無汗,心下自感滿微痛,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胃有停水,水既不外越發(fā)汗,也不從小便排出。注意:這里主要是脾虛不能任水,既沒有里熱,也沒有全身疼痛的大青龍湯證,這時,太陽傷寒實際上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陽明停水證了,所以只要利了小便,寒邪和水飲就可以消解。應該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shù)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
 
傷寒,胃里又有停水,只想吐,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停水證,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這是太陽傷寒和陽明停水并病或合病,所以一方面要發(fā)汗,一方面要去寒利水,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太陽傷寒,誤吐誤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shù)甘湯證實際上是陽明里寒和停水證,這個病和葛根湯有點類似,但是葛根湯一是有表證,發(fā)熱惡寒不出汗,二是葛根湯證無論躺著還是站著病癥都是一樣的,沒有緩解;這個苓桂術(shù)甘湯證沒有表證,躺著的時候會緩解甚至頭眩會消失,一站立起來就頭眩,就加重。這是二者重要的臨床區(qū)別。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shù)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待續(x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