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15 15:44:10| 分類: 方劑。經方 |字號 訂閱 白虎湯類方 一、清熱(熱盛、) 1、白虎湯 2、化斑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10克) 玄參(10克) 犀角【水牛角代】(60克) 白粳米(9克) 功用:清氣涼血。 3、白虎合犀角地黃湯 4、白虎合黃連解毒湯 5、白虎合青營湯 6、清瘟敗毒飲 來源:《疫疹一得》卷下。 組成: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生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竹葉、甘草、丹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主治:瘟疫熱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證。大熱渴飲,頭痛如劈,干嘔狂躁,譫語神昏,視物錯瞀,或發(fā)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絳唇焦,脈沉數,可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現代多用于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膿毒血癥、腦炎、病毒性腦炎、髖關節(jié)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鉤端螺旋體、麻疹等。 歌訣: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溫邪瀉毒亦滋陰。 7、柴胡白虎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川柴胡3克 生石膏24克(研) 天花粉9克 生粳米9克 青子芩4.5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2.4克 鮮荷葉1片 功效:清熱。 主治:少陽陽明高熱。 8、犀羚白虎湯(清·王孟英經驗方 ) 組成:生石膏六錢 白知母四錢 滁菊花三錢 鉤藤一錢五分 生甘草六分 生粳米三錢,荷葉包 先用犀角一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煎湯代水 功效:清熱生津,涼肝熄風,止痙。 主治:溫熱化燥,液涸動風,癥見鼻竅無涕,目干無淚,面色枯憔,神昏痙厥,病情危急者。 9、清燥救肺湯 二、生津養(yǎng)陰(氣津兩傷、氣陰兩陰、傷陰) 1、白虎加人參湯 2、竹葉石膏湯 3、白虎加生地湯 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生地。 主治:熱盛津傷血熱證。 4、白虎合增液湯 5、白虎加生地白芍阿膠湯(白虎合復脈湯法) 黃連阿膠湯上瀉心火,下滋腎陰;白虎加生地白芍阿膠湯上清肺胃,下滋腎陰。 6、玉女煎 來源:《景岳全書》 組成: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功效: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少陰不足,陽明有余之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本方常用于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 歌訣:玉女石膏熟地黃,知母麥冬牛膝襄,腎虛胃火相位病,牙痛齒衄宜煎嘗。 三、濕熱 1、白虎加蒼術湯 (白虎湯合平胃散) 來源:《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組成: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蒼術90克 粳米90克 功效:清熱祛濕。 主治:濕溫病,身熱胸痞,多汗,舌紅苔白膩?,F用于風濕熱、夏季熱等。 附:白虎湯合平胃散:治白虎湯證與平胃散證并見者,如口干,口渴,口澀,汗出,舌苔厚膩,胃脘痞滿。 清胃理脾湯(平胃散合三黃瀉心湯):胃腸熱結,濕熱內蘊。大便黏臭,小便赤澀,口舌生瘡,舌苔厚膩,胃脘痞滿。 2、白虎加草果湯 3、白虎湯合達原飲 4、桂苓甘露飲、三石湯、宣清導濁湯 1、白虎加桂枝湯 2、芎芷石膏湯 來源:《金鑒》卷四十三。 組成: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羌活、菊花 功效:清熱祛風止痛。 主治:頭痛眩暈,頭風盛時發(fā)作,日久不愈。頭痛而脹,甚則頭痛如裂,發(fā)熱惡風,面紅目赤,口渴喜飲,大便不暢或便秘,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3、葛根湯合白虎湯(桂枝加葛根湯合白虎湯、葛根芩連湯合白虎湯、升麻葛根湯合白虎湯) 4、消風散 來源:《外科正宗》 組成: 當歸 生地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仁 荊芥 蒼術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錢 (各6g)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功效:疏風養(yǎng)血,清熱除濕。 主治:風疹,濕疹。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瘙癢,抓破后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以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為證治要點。 歌訣: 消風散內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知膏蒡通歸地草,風疹濕疹服之康。 5、瀉黃散 方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藿香葉7錢,山梔子仁1錢,石膏5錢,甘草3兩,防風4兩(去蘆,切,焙)。 功效: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名家論述:《醫(yī)方考》: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竅,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嗄転a火,故用山梔;寒能勝熱,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藿香;甘能緩脾,故用甘草,用防風者,取其發(fā)越脾氣而升散其伏火也?;蛴煤我圆挥命S連?余曰:黃連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則非黃連所宜,故惟梔子之苦而潤者為當耳。又問曰:既惡燥,何以不去防風?余曰:東垣己言之矣,防風乃風藥中之潤劑也,故昔人審擇而用之。 《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山梔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從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氣,去上焦壅熱,辟惡。 6、防風通圣散、三黃石膏湯 防風通圣散 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薄荷葉、大黃、芒硝、連翹、麻黃各半兩,石膏、桔梗、黃芩各一兩,白術、梔子、荊芥各一分,滑石三兩,甘草二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功效:發(fā)汗達表,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辨證要點:憎寒壯熱無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舌苔黃膩,脈數。(心煩急躁、口舌生瘡) 郁火生風:五志過極,飲食失節(jié)等原因導致郁火內生,發(fā)為心煩急躁、口渴欲飲、口舌生瘡、唇腫疼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癥時,患者多有惡風怕冷或惡寒的感覺,而且郁火愈甚,惡風愈明顯。凡遇到這一組特殊的證,用防風通圣散有立竿見影之效。 防風通圣散是劉完素治療“火熱”病的代表方之一,本方看似龐雜,但方義深刻,是治療外感表里俱熱或外寒內熱,以及雜病郁火內盛、火郁生風,火、濕、風互結不解,壅滯三焦的有效名方。 三黃石膏湯 組成:生石膏30克,黃連、黃柏、黃芩各6克,香豆豉9克,梔子10枚,麻黃9克,生姜3片,大棗2枚,細茶1撮。 方歌: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姜棗細茶煎熱服,表里三焦熱盛宜。 功效:瀉火解毒,發(fā)汗解表(解表清里,發(fā)越郁火) 主治:治傷寒陽證,表里大熱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六脈洪數,面赤鼻干,舌燥大渴,煩躁不眠,譫語鼻衄,發(fā)黃發(fā)疹,發(fā)斑,以上諸證,凡表實無汗,而未入里成實者,均宜主之。 辨證要點:心煩急躁,口干口苦,舌紅苔黃。(郁火證而無胃腸結實者) 本方證主要有四個方面: 心煩急躁,胃脘嘈雜——梔子豉湯證; 口舌生瘡,瘡瘍,斑疹,出血——黃連解毒湯證; 汗出,口干——石膏證; 惡風發(fā)熱,皮膚瘙癢——麻黃、豆豉證(表郁證)。 防風通圣散與三黃石膏湯比較: 同:均能治療三焦表里火郁之證。 異:防風通圣散偏于治療火郁里實,便秘者;三黃石膏湯偏于治療火郁而無便秘者。 7、人參敗毒散加石膏 8、大續(xù)命湯 五積散 方源:《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組成:蒼術 桔梗各600克 枳殼 陳皮各180克 芍藥 白芷 川芎 川歸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湯泡)各90克 厚樸 干姜各120克 麻黃(去根、節(jié))180克 功效:散寒祛濕,理氣活血,化痰消積。(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胸腹痞悶,嘔吐惡食,頭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婦女血氣不調,心腹疼痛等癥。 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并宜服之。 方義:五積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黃、桂枝、白芍、當歸、川芎、干姜、枳殼、桔梗、白芷等15味藥物組成。再加姜、蔥,似乎較龐雜,但中藥復方方劑的療效,不能孤立地從個別藥物看藥效,而應當看合理配伍后而產生綜合協(xié)同的藥理作用。 |
|
來自: 杏林博覽 > 《中醫(yī)方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