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從不會停下發(fā)展的腳步,只有學會保護、傳播好文化,才能夠使它得以發(fā)展、延續(xù)。擁有悠久歷史的“僑文化”亦是如此。從保存文物到修繕建筑,再到創(chuàng)建歷史博物館、文化風景區(qū)等,人們用行動來證明,“僑文化”從未離開過我們身邊。 保護文化,還原真實 在珍貴的“僑文化”面臨斷層之際,社會各界紛紛行動起來,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這段珍貴歷史文化的懷念與敬意。 據中新社報道,3月29日,中央電視臺大型歷史人文電視專題紀錄片《下南洋》拍攝組,來到著名僑鄉(xiāng)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zhèn)進行實地取景。 永定縣是全國著名僑鄉(xiāng)、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客家土樓所在地,其特殊的歷史和人文意義非比尋常。而下洋鎮(zhèn)是已故南洋華僑領袖、“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家鄉(xiāng)。 該片旨在展現(xiàn)華人在東南亞開拓發(fā)展的歷程與各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并力求打造一部能對華人社會未來發(fā)展的建構有所啟示的歷史人文紀錄片。 同樣,各省政府也在加大力度保護“僑文化”遺產。據悉,有著海南僑鄉(xiāng)“第一宅”美譽的瓊海蔡家大院,近日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 蔡家大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34年,是僑居印尼的富商蔡家森所建。此次,國家特撥款400萬元對其進行維修。 海南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表示,蔡家大院是海南僑居的典型建筑,它是海南華僑華人堅韌精神的象征,維護好它可增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寓教于樂,啟迪后人 為了讓更多的中華兒女了解華僑的輝煌歷史與燦爛文化,各省在推廣“僑文化”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別出心裁,在還原歷史真實的同時更不忘教育、啟迪后人。 為保護歸僑文化遺產,福建竹壩華僑農場投入50萬元創(chuàng)辦了歸僑史記館。自2008年開館以來,歸僑史記館已接待了6萬多人參觀,更成為了廈門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樣的,海南興隆華僑農場也建起了頗具規(guī)模的華僑博物館。館中展出了反映老一代“興隆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文物、圖片,以及黨和國家?guī)状I導人、文化名流等在興隆留下的書畫瑰寶。這些展品不僅顯示了農場發(fā)展的光輝歷程,也起到了教育激勵下一代的目的。 相比之下,雙陽華僑農場更是別出心裁,在中小學的日常教學中融入了對東南亞等國的民俗特色教育,讓學生在體驗文化的同時,感受東南亞地區(qū)僑民的生活點滴。不僅如此,該校還大力培養(yǎng)“妝糕人”手工藝制品的接班人隊伍,旨在把這項技術發(fā)揚光大。 吸引商機,拯救遺產 為了更好地傳播“僑文化”,各地區(qū)因地制宜,用獨具特色的“僑文化”吸引外商,創(chuàng)建特色文化風景區(qū),以帶動當?shù)亟洕l(fā)展。 海南省萬寧市的興隆亞洲風情園,是依據興隆華僑農場的特點而建。它是一個薈萃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文化、建筑風格、民族歌舞的文化旅游景區(qū)。在這里,游客可以盡情領略東南亞各國的風情文化。 據悉,興隆華僑農場創(chuàng)建于1951年,曾經接待、安置過來自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歸國華僑。雖然在興隆亞洲風情園里居住的歸國華僑都已回國20至50年之久,但他們仍諳熟原僑居國的各種文化。大部分人會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及越南等國的語言,保留著東南亞各國的生活方式、習俗等。 日前,廣東省僑聯(lián)副主席李崴建議,應以公益性托管配合適當?shù)纳虡I(yè)運作方式,建立華僑歷史文化開發(fā)區(qū),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時,搶救華僑文化遺產。 據悉,我國(中國)僑鄉(xiāng)比較集中和成規(guī)模的地區(qū)有廣東、福建、浙江、云南以及東北三省等,這些僑鄉(xiāng)中的華僑文化遺產正面臨大量荒廢消殞的景象。搶救這些珍稀華僑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邢若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