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主要為猩紅熱病人和帶菌者。病人自發(fā)病前1日至疾病高峰傳染性最強,落屑時已無傳染性。其他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如急性咽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也有傳播本病的可能。本病主要借空氣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傳播。人對猩紅熱普遍易感,且可重復感染。本病主要在溫帶地區(qū)流行,以冬春兩季最多,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但以2-10歲兒童最易罹患,6個月以下的嬰兒較少見。 有哪些癥狀?
本病表現(xiàn)為驟然發(fā)熱,咽充血、疼痛,扁桃體上可見點片狀黃白色分泌物,舌苔白,舌乳頭充血腫脹突出于白苔外,稱為“草莓舌”,第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顯出紅腫乳頭,形似楊梅,稱為“楊梅舌”。大多數(shù)患者在起病1-2日內(nèi)出現(xiàn)皮疹,先見于耳后及頸、胸部,迅速遍及全身。皮疹特點為在全身彌漫性充血的基礎上,呈現(xiàn)密集而均勻的猩紅色粟粒樣皮疹,壓之褪色。面部充血潮紅,但口鼻周圍常無充血,相對蒼白,稱為“口周蒼白圈”。皮疹消退后,多有糠狀脫屑或大片脫皮。 如何診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一般即可作出診斷。 如何治療?
生石膏(先煎)15-30克,水牛角(先煎)6-9克,黃芩6-9克,川連3-6克,生地15-30克,大青葉9-15克,玄參9-15克,連翹9-15.克,知母9-12克,赤芍6-9克,丹皮6-9克,生甘草3-6克。 *疹出不暢,去川連、生石膏,加淡豆豉9-15克,荊芥穗6-9克。 *大便燥結,加生大黃3-6克,風化硝6-9克。 *嘔吐,加竹茹6克,代赭石9克。 *驚厥,加服安官牛黃丸。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有哪些單驗方?
1.生梔子30克,白鮮皮30克,赤芍30克,升麻30克,寒水石15克,甘草15克,共為細末,每次3克,以紫草、薄荷各少許共煎之,去渣溫服,每日2次。 2.人參3克,知母3克,石膏末12克,甘草2克,粳米1撮,水煎服,每日1劑。 3.桑葉9克,桔梗5克,上貝母6克,生大黃3克,連翹心3克,牛甘草2克,燈心草1克,水煎服,每日1劑。 特別提示
1.患兒應臥床休息,隔離1周,病兒用品要及時進 行消毒。病室要空氣流通,保持衛(wèi)生和環(huán)境安靜。 2.皮膚瘙癢者,應剪短指甲,給予溫水浴或爐甘石洗劑,禁用肥皂擦洗。大片脫皮應任其自然脫落,局部涂以石蠟油。皮膚脫屑時,要注意病床被褥清潔,勿使皮屑飛揚,以免交叉感染。 3.飲食以清淡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為主,多吃水果、蔬菜、果汁飲料等,忌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 4.惠兒1周后要復查血象,確定治療療程;3周后查尿常規(guī),檢查是否損害腎臟。 5.在本病流行期間,兒童應避免到公共場所,或戴口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