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粘膜炎癥,常累及口腔的唇、舌、齒齦及頰粘膜。多見于新生兒、營養(yǎng)不良兒、慢性腹瀉的嬰幼兒。新生兒可由產(chǎn)婦陰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嬰幼兒多由于食具消毒不嚴(yán),乳母奶頭污染,或喂養(yǎng)者手指不潔等途徑傳播感染而得病。此外,口腔衛(wèi)生不良,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營養(yǎng)不良和其他慢性疾病等,都是引發(fā)本病的重要原因。 有哪些癥狀?
臨床主要特征是見有覆蓋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點狀或小片狀膜樣物,頗似奶塊,但不如奶塊易拭去,重拭之可有溢血。以頰粘膜多見,舌面、牙齦、上腭等部均可受累。輕者無全身療狀,重者可出現(xiàn)煩躁不安、拒食、體重不增。 如何診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涂片或培養(yǎng)檢查見菌絲、孢子可診斷為本病。 如何治療?
生石膏(先煎)30克,黃連3克,山梔10克,生地10克,黃芩10克,赤茯苓10克,燈心草5克。 *尿短黃,加車前子6克,木通6克。 *心火重者,加蓮子心4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有哪些單驗方?
1.燈心草15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每日1劑,水煎,代茶頻飲。 2.巴豆仁1克,西瓜子仁0.5克,共研細(xì)碎出油,加少許香油調(diào)勻,揉成團(tuán)狀貼于印堂穴,20分鐘取下,每日敷1次,連用2次,重癥口瘡可連用3次。 3.蓖麻仁30克,吳茱萸30克,大黃60克,制南星60克,共研成細(xì)末,用蛋清捌成糊狀,每晚臨睡前貼于兩涌泉穴,用膠布固定,每天早上取去,上藥1料共分5次貼完,5次為1個療程。 4.梔子3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生地6克,赤茯苓6克,石膏6克,燈心草0.6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特別提示
1.對患病的嬰幼兒,不要擦白斑,以防損傷粘膜。 2.嬰兒奶具每天消毒20-30分鐘,同時要加強小兒的營養(yǎng),增加抗病能力。 3.注意飲食衛(wèi)生,食物宜新鮮,清潔,乳母不宜過食辛辣酸及酒類等刺激食品。 4.保證足夠營養(yǎng),注意補充富含各種維生素的食品,尤其應(yīng)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 5.本病可以傳染,注意隔離患者,食具、玩具必須分開,并應(yīng)將餐具煮沸、消毒,避免污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