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
膿皰瘡俗稱“黃水瘡”,是由金黃色葡葡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或者兩者混合感染所致的化膿性傳染性皮膚病。多發(fā)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夏秋季節(jié)。易在兒童中造成流行。 兒童時期免疫功能尚不健全,抵抗力較低,皮膚外傷或瘙癢性皮膚病,或皮膚衛(wèi)生欠佳引起搔抓,或因空氣濕度、溫度增高,引起皮膚浸漬等,均成為導(dǎo)致本病的感染誘因。 有哪些癥狀?
1.本病好發(fā)于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2.開始為散在性紅斑或水皰,迅即混濁化膿,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壁薄,易破,破后露出潰爛面,其稀薄黃色分泌物流到別處皮膚上,可產(chǎn)生新病損,分泌物干后形成蜜黃色或污黃色痂,愈后無瘢痕。可因自我傳播向周圍蔓延,亦可融合成片,自覺瘙癢。 3.單個膿皰于5-7天后可吸收,痂脫自愈。如不及時治療,可遷延數(shù)日。 4.本病的主要感覺是瘙癢,如果皮疹數(shù)目較多或致病菌毒力較強時,也可有疲倦無力、食欲不振或低燒等不適。 5.如破損廣泛,附近淋巴結(jié)腫大,或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也有可能繼發(fā)腎炎。 新生兒膿皰瘡有何特點?
1.新生兒膿皰瘡多發(fā)于出生后3個月內(nèi),傳染性極強,易在新生兒中流行。 2.好發(fā)于顏面、軀干及四肢: 3.皮疹為散在性大皰,壁薄,周圍紅暈不顯,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爛,十燥后結(jié)痂呈清漆狀,不易剝?nèi)ァD摪掃吘壪蛩闹軘U(kuò)展呈環(huán)狀。 4.本病發(fā)病急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有39℃以上高熱,患者精神委靡、嘔吐、腹瀉,如不及時救治可發(fā)生敗血癥或毒血癥。 如何治療?
當(dāng)歸3-5克,羌活3-5克,防風(fēng)3-5克,白術(shù)3-5克,蒼術(shù)3-5克,知母3-5克,升麻3-5克,黨參3-5克,苦參5-10克,豬苓5-10克,黃芩5-10克,澤瀉5-1O克,葛根10-15克,茵陳10-15克,甘草2-3克。 *皮疹初期,去白術(shù)、黨參,加土茯苓、紫花地丁、野菊花、銀花各10克; *化膿期,加白芷、桔梗、皂角刺各3-5克; *結(jié)痂期,加地膚子、蟬蛻各3-5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對勻后分2次服,每日1劑。 外用藥
1.早期水皰未破時,用三黃洗劑外擦,每日4次。 2.滲液、潰破時,外用青黛散以麻油調(diào)敷,每日2-3次。 有哪些單驗方?
1.蛇床子30克,苦參30克,蒼術(shù)15克,黃柏15克,花椒15克,輕粉0.5克,水煎3次,趁熱取藥汁熏洗患處,每日3次,每次10分鐘左右。 2. 紫草10克,青黛10克,黃連10克,共研細(xì)末,麻油調(diào)搽。 3.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水煎,外洗患處,每日1-2次。 特別提示
1.認(rèn)真搽藥,做到隨癢隨搽,不能搔抓,以減少滲出。 2.勤換衣物,勤剪指甲,保持皮膚清潔。 3.盡量減少接觸其他人(尤其是幼兒),以免傳染。 4. 注意膿皰瘡可能誘發(fā)小兒腎炎,必要時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5.如有皮膚?。ㄈ琊蜃?、夏季皮炎、濕疹等)要及時治療,避免因搔抓而傳染上膿皰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