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液逆流和胰酶損害胰腺甚至其他組織而引起的急性炎癥,輕者有充血、水腫改變,重則引起出血、壞死,造成腹膜炎,甚至發(fā)生休克,危及生命。 引起本病的原因有膽石或蛔蟲阻塞壺腹乳頭部,飲酒同時(shí)進(jìn)高蛋白、高脂肪餐,外傷或醫(yī)源性損傷,病毒感染,雌激素、雙氫克尿塞等藥物等。約10%的病人最終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是否與胰管、乳頭周圍解剖異常,或染色體變異有關(guān),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
有哪些癥狀?
1.持續(xù)性上腹疼痛,或有陣發(fā)性加重,伴有腹脹、惡心、嘔吐。
2.出現(xiàn)上腹或全腹腹膜炎體征,如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以上腹為重。
3.嚴(yán)重病例出現(xiàn)出血征象,如皮膚粘膜出血點(diǎn),腰部藍(lán)-棕色斑,臍周藍(lán)色改變等。
4.休克征象,多見于重癥胰腺炎,出現(xiàn)脈快、煩躁、血壓下降、少尿等。
5.可有發(fā)熱、黃疸及腹部包塊。
如何診斷?
急性起病的上腹或左上腹疼痛、性質(zhì)劇烈,一般的解痙藥不能緩解,特別是有膽石癥及飲酒史的患者,病前有飲食不當(dāng)史應(yīng)高度懷疑本病。血常規(guī)、淀粉酶測(cè)定、淀粉酶/肌酐清除比率比值測(cè)定、血脂肪酶、血清胰蛋白酶以及X線檢查、B型超聲、CT掃描等有助于診斷。
如何分型?
分清胰腺炎是輕型還是重型,對(duì)治療有指導(dǎo)意義。
1.輕型:表現(xiàn)為腹痛、惡心、嘔吐、上腹部壓痛及反跳痛,血、尿淀粉酶增高等,總的來說一般情況較好,無重要器官受累表現(xiàn)。
2.重型:腹腔穿刺有血性或膿性液體,并可出現(xiàn)休克、急性腎功能不全、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增強(qiáng)CT掃描對(duì)判斷重型胰腺炎有幫助。
如何治療?
基本方一
柴胡6克,黃芩6克,半夏6克,黃連6克,木香6克,枳殼6克,川楝子9克,神曲9克,厚樸5克。
*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后下)9克,玄明粉12克,或再加木香檳榔丸6-9克。
*類似陽明熱結(jié),里實(shí)證者,加服加味木香檳榔丸9克。
*實(shí)熱重者,加銀花15克,連翹9克。
*濕熱重者,加茵陳15克,梔子9克。
*口渴者,加知母9克,蘆根60克。
*積滯者,加山楂9克,或再加麥芽9克,谷芽9克。
*疼痛日久,加赤芍9克,桃仁9克,紅花5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胰腺炎。
基本方二
大黃(后下)15克,白芍15克,芒硝(沖服)9克,柴胡9克,黃芩9克,黃連9克,元胡9克,木香9克。
*嘔吐甚者,加半夏12克,代赭石24克。
*膽道蛔蟲者,加烏梅30克,川楝子9克,檳榔15克。
*伴休克者,去芒硝,減大黃為9克,加紅參15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基本方三
柴胡9克,大黃9克,川楝子9克,車前子(包)9克,黃芩12克,枳實(shí)10克,花椒6克,檳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腹痛劇烈,加元胡9克,青風(fēng)藤15克。
*嘔吐,加半夏6克,竹茹9克。
*發(fā)熱,加銀花15克,石膏30克。
*口渴,加天花粉15克。
*腹脹,加厚樸9克,萊菔子12克。
*黃疸,加茵陳30克,郁金9克。
*便秘,加芒硝9克或番瀉葉9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膽道蛔蟲并發(fā)胰腺炎。
基本方四
炒白芍10克,炙甘草20克,元胡15克,川楝子20克,柴胡15克,木香10克。
*腹痛重者,白芍加至50克。
*嘔吐重者,加清半夏15克,蘇梗15克,竹茹15克。
*體溫較高,熱象偏重,加黃芩20克,銀花20克。
*腹脹便秘,加大黃15克,番瀉葉10克。
*脾胃虛寒,加干姜10克,肉桂10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急性水腫型胰腺炎。
有哪些單驗(yàn)方?
1.元胡15克,赤芍15克,大黃(后下)15克,丹皮15克,柴胡10克,姜黃2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大黃50克,研為粗末,開水泡30分鐘,去渣,分服,如無腹瀉,可加人芒硝10克。
3.大黃(后下)20克,柴胡、玄明粉(沖服)、枳殼、半夏、白芍、蘇梗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4.生大黃每天30-50克,加水100-200毫升,水煎去渣,分3次服,連服3-5天。
特別提示
1.急性期應(yīng)禁食,慢性期給予低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忌食脂肪。
2.急性期應(yīng)臥床休息,慢性期可適當(dāng)工作和運(yùn)動(dòng)。
3.積極防治膽道疾病,如膽道蛔蟲、膽石癥、膽系感染等。
4.避免暴飲暴食,忌食生冷油膩。
5.急性胰腺炎腹痛,不宜濫用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貽誤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