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孕婦,年近三十,2012年8月16日初診,預產(chǎn)期2012年9月8日。 訴連續(xù)失眠三個晚上,昨晚是徹夜未眠。近一個月在婆家待產(chǎn),由于生活習慣不一樣,很不適應,感覺壓力比較大,三天前即開始失眠,昨晚開始徹夜未眠,白天依舊有精神,只是感覺稍微疲乏。因為睡眠不好弄得心煩,胎動不安,腹痛,疼痛如闌尾炎發(fā)作般。之前檢查一直有胎位不正,臍帶繞頸。用艾條灸三陰交無效,大小便正常,胃口可以,余無不適,舌脈不詳。 處方:當歸芍藥散合酸棗仁湯。 當歸10克,炒白芍50克,白茯苓12克,炒白術(shù)12克,澤瀉24克,川芎10克,酸棗仁30克,炙甘草6克,知母6克。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16日晚上只睡了一兩個小時,17日一早就起來熬服,中午就開始睡,晚上飯后又開始沉睡,一直到18日近中午才醒,醒后感覺很舒服。之后睡眠一直都很好。20日產(chǎn)檢時發(fā)現(xiàn)胎位正了,并且沒有顯示臍帶繞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按 孕婦由于全身氣血聚養(yǎng)胎兒,易出現(xiàn)肝血不足,加之情志不遂,則易致肝郁化火,上則煩擾心神,出現(xiàn)心煩失眠;下則躁擾胎兒,導致胎動不安,腹痛。其病本在肝血不足,標在肝郁化火。治以養(yǎng)血安神,疏肝止痛,處方用酸棗仁湯合當歸芍藥散。 酸棗仁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條文很簡潔:“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鼻百t對此方治療失眠之機理有詳盡論述,如《金匱要略論注》曰:“虛勞虛矣,兼煩是挾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其過當責心。然心火之盛,實由肝氣郁而魂不安,則木能生火。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郁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甘草瀉心氣之實,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雖曰虛煩,實未嘗補心也。”《古今名醫(yī)方論》曰:“肝者,罷極之本。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故罷極必傷肝,煩勞則精絕,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得臥明矣。棗仁酸平,應少陽木化,而治肝極者,宜收宜補,用棗仁至二升,以生心血,養(yǎng)肝血,所謂以酸收之,以酸補之是也。顧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輔棗仁通肝調(diào)營,所謂以辛補之。肝急欲緩,緩以甘草之甘緩,防川芎之疏肝泄氣,所謂以土葆之。然終恐勞極,則火發(fā)于腎,上行至肺,則衛(wèi)不和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陰,將水壯、金清而魂自寧,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靜矣。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只可惜后世之人用此方時喜加減運用,從而導致加減過度,反倒失去了本方治療失眠之本意,用之效亦不佳。 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奔啊督饏T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伍炳彩教授認為:這兩條原文雖很簡單,但一為妊娠“腹中疞痛”,一為雜病“腹中諸疾痛”,可見其著眼于“痛”字,且痛的部位都在腹中。引起痛的原因雖很復雜,但其總的病機,不外虛實二端或虛實夾雜。蓋實則經(jīng)脈不通,血行不暢,即所謂“不通則痛”;虛則脈道不充,筋脈失養(yǎng)而痛;虛實夾雜則通而不暢,養(yǎng)而不榮,經(jīng)脈失潤而痛。所以前人有“氣血以流通為貴”,即是指痛證而言。本方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又佐以當歸、川芎以調(diào)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術(shù)、澤瀉健脾滲濕。綜觀全方,有養(yǎng)血疏肝、健脾利濕之力,是寓通于補之方。凡是肝郁血虛、脾虛濕困,以致肝脾不和、氣血失調(diào)而發(fā)生的腹部疼痛,均可以此方加減治療。另外郭天玲用本方制片,每日服4.5克(分3次服),觀察77例胎兒臀位孕婦,轉(zhuǎn)位率達90.6%,明顯高于胸膝臥位對照組(P<0.05)。該方法轉(zhuǎn)位率高,安全,無痛,無創(chuàng)傷,并有調(diào)養(yǎng)作用。 鄒孟城先生在《三十年臨證經(jīng)驗集》中提及其業(yè)師吳竺天極為善用川芎,曾曰:“此物少用則升散行血,能治頭目疼痛,常用量為2.4~4.5克,用其一般劑量(9克)則善能調(diào)經(jīng),行氣活血兩兼其功。重用(15克)則反能收縮子宮,減少出血量。又常重用川芎以治孕婦胎位不正,加入安胎方中,每收良效。”故此案筆者對于川芎亦放膽用之,效果出乎意料之外。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名醫(yī)驗案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