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與食療
食療是中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y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食療的作用。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泵鞔_指出,不論服用什么藥物,都有毒副作用,去病則止,不可多服。不能用藥過度,而傷其正氣。主張“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強調飲食調養(yǎng),使正氣恢復,邪氣盡去。
在《黃帝內經》中,涉及飲食內容的篇目約有40多篇,《靈樞·五味》篇專門論述飲食與疾病的關系,可以奉作食療的經典,《黃帝內經》共載醫(yī)方13個,其中很多都是食物與藥物合用的方劑,可以說與食療有關。
諸如治療失眠的“半夏秫米湯”,調養(yǎng)方“稻米醪醴”,治療婦女血枯病卸閉經)的“四烏賊一蘆茹方”,治臌脹的“雞矢醴”及外用方“馬膏”、“豕豪”等。例如治閉經的“四烏賊一蘆茹方”,要求舂成粉末后,用雀卵濡搓成丸,再與鮑魚湯合煮食用。
再如治療口頰歪斜,用馬膏卸馬油)熱敷患處,同時還要“飲美酒,啖美炙娉肉)”等。都是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使藥物食物合用以治療疾病。
關于《皇帝內經》的食療思想,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強調膳食結構綜合平衡,要“謹合五味”,谷肉果菜合理搭配
《黃帝內經》談飲食的內容相當豐富,書中將所有的食物按性味歸納為酸、苦、甘、辛、咸五個種類,即所謂的“五味”。
所言“五味”,即是食物的統(tǒng)稱。又將食物按自然屬性分為谷、果、畜、菜四個大類,如《靈樞·五昧》篇記載:“五谷:杭伺‘粳’)米甘,麻酸,大豆成,麥苦,萁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成,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匣葉)成,薤野蒜)苦,蔥辛?!笨梢钥闯?,這里的“五谷”,包括今天的谷類和豆類,大概相當于今天所說的“五谷雜糧’;“五果”相當今天的水果類“五畜”指動物肉類;“五菜”相當今天的蔬菜類。
那么,食物中的“五味”和人的“五臟”有什么關系呢?
《素問·五臟生成》說“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本褪钦f,心臟喜歡苦昧,肺臟喜歡辛昧,肝臟喜歡酸味,脾臟喜歡甘昧,腎臟喜歡咸味。各有相宜,缺一不可。而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做了生動的描述“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STRONG>
顯然,注意飲食五味的調和,將使骨骼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通,腠理周密。這樣便骨氣剛強了。因此,必須謹慎而嚴格地遵守養(yǎng)生法則,才能享有天賦的長壽生命。
那么,食用這些食物時,將如何選擇,如何調配呢?對此問題《素問·臟氣法時論》中作了原則性說明:“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边@里說的“五谷為養(yǎng)”,顯然是指人們主要靠谷物來養(yǎng)育機體;“五畜為益”,是指以動物肉類葷食作為補益食品;“五果為助’、“五菜為充”即指以果品類作為輔助性食物,以蔬菜類作為補充。
提出飲食結構要谷肉果菜合理搭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補精益氣”。該篇的“氣味合而服之”以及《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的“謹和五味”等觀點,說明當時人們奉行著一種講究平衡兼顧調配飲食的原則。
這種飲食觀點與今天主張的以植物食品為主而以動物為輔,全面吸收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飲食要求,是相吻合的,是十分科學合理的。至今仍然指導著人們的養(yǎng)生。
二、總結分析了飲食不當而致病的種種情況
《黃帝內經》分析了食物性味與五臟的關系,總結了飲食致病的諸般情況,或飲食不節(jié),或五味偏嗜,或寒濕失度,或過食油膩等,說明了飲食不當是人體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夫邪之生也,……得之飲食居出。”
《黃帝內經》從以下四個方面做了論述:
其一,認為飲食應當有節(jié)制,如果暴飲暴食,將會產生疾病。如:《素問·腹中論》說“此飲食不節(jié),故時有病也?!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分姓f“因而飽食,筋脈橫解橫逆損傷),腸游嚇痢)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遺”《靈樞·小針解》篇說“寒溫不適,飲食不節(jié),病生于腸胃。”
這些論述都說明,飲食不節(jié),飲食過量,暴飲暴飲,是產生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強調,若對五味偏嗜,就會造成相應臟腑的功能失調,發(fā)生病變《素問·五臟生成》:“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鋰)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筋脈勁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di zhou,皮厚皺縮)而唇揭掀起);多食甘,別骨痛而發(fā)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素問·生氣通天論》又說:“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盛),脾氣乃絕;味過于成,大骨氣勞受傷),短肌蟣肉萎縮),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煩悶不安),色面色)黑,腎氣不衡呼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蠕潤),胃氣乃厚帳滿);昧過于辛,筋脈沮弛敏壞松弛),精神乃央伺‘殃’,損害)?!?/STRONG>
其三,論述了食物的寒熱溫涼屬性對人體臟腑氣血的影響以及與疾病的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過寒過熱的飲食都對身體有害。因此《靈樞·師傳》里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指出了飲食溫度必須適中,不要過寒過熱?!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特指出:“形寒寒飲則傷脾,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STRONG>
顯然,當人體外部感受風寒,再飲用寒涼飲料,兩寒相迫則傷肺,內外皆為寒所傷,所以氣逆而上行。
其四,論述了過多食用油膩肥厚食物的危害,如:《素問·奇病論》說“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胁】诟收撸朔拭浪l(fā)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了。”因肥甘厚味不易消化,脂肪過多,易導致生長疔瘡。
俗話說“病從口入“,這是千百年來眾人皆知的一條古訓。
許多疾病往往是由于飲食不當所致,因此需要用相應的飲食予以調治,這恰恰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具體表現,也是中醫(yī)學的一大特色。
三、說明病后的飲食宜忌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飲食對人體的深刻影響,總結了五味與五臟氣血的相應關系,提出了根據臟腑病變的不同特性而選擇相應飲食五味的食療原則?!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同篇又說:“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心欲軟,急食成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病在脾,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病在腎,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STRONG>
《黃帝內經》提出了各種疾病應當食用什么食物來進行調養(yǎng),如:《靈樞·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杭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好蒜);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鎮(zhèn)豆芽)、豬肉、栗、藿豆葉);肝病者宜食麻蓖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彼賹嶋H上是一個五臟病飲食療養(yǎng)的詳細食譜,為采用飲食療法調治疾病,提供了選擇食物的具體方案。
《黃帝內經》中不僅論述了各種疾病應當選吃什么食物,同時,又從古人的飲食經驗中發(fā)現飲食五味對人體疾病均有相應影響,從而歸納出各種疾病的飲食禁忌。
如:《靈樞·五昧》論述了五臟疾病各自禁食的相應五昧“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边@是關于五臟病的飲食禁忌的基本原則。
又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人體氣、血、骨、肉、筋等不同組織器官病變的飲食禁忌“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成走血,亦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STRONG>
《黃帝內經》還提到了病后飲食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如:《素問·熱論》中說“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庇终f“病熱少銷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笔侵赴l(fā)熱性疾病患者,在熱勢很高時,強迫其過多地進食,便會導致遺留后患的惡果;又熱病稍愈時,過多吃肉,會使熱病復發(fā)。說明患者高熱期間不宜過多進食,更不宜過多吃肉,這實際是講某些疾病的特殊飲食禁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系統(tǒng)地總結丁古人的食療活動,提出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食療理論和食療方法。
這些理論和方法,同《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理論、“陰陽平衡”理論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醫(yī)學理論一樣,都是建立在中醫(yī)的基本理論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至今仍然閃耀著科學的光輝。
這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地繼承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