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眩暈
妊娠期間,自覺目眩頭暈,視物模糊,或旋轉(zhuǎn)不定,如坐舟車,稱為妊娠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頭重腳輕,站立不穩(wěn),更甚者心慌心悸,失眠或惡心嘔吐,氣促出虛汗,腰酸四肢乏力,或昏迷倒仆。若妊娠中晚期出現(xiàn)眩暈、血壓升高,或浮腫、小便短少,伴視糊、惡心頭痛者,多為子癇先兆,必須及時治療,預(yù)防子癇的發(fā)生。 [病因病機] 妊娠眩暈是妊娠期發(fā)生的眩暈癥。其病因與常人眩暈有相似之處,《素問》責之于肝;《靈樞》以上氣不足或髓海不足論之,《金匱要略》認為乃妊娠水氣為病;金元張子和、朱丹溪則以宿痰或痰火立論。這些理論仍可為今日臨床借鑒。陰虛而肝風(fēng)內(nèi)動,血少則腦失濡養(yǎng)、精虧則髓海不足等導(dǎo)致眩暈的因素在孕期常會加重。孕后經(jīng)血不行,血海不泄,聚以養(yǎng)胎,沖氣易于上逆故也。若因孕婦體質(zhì)偏差,或體肥多濕,或素性多郁,隨著胎兒的發(fā)育,容易引起臟腑氣血功能不足或失調(diào),出現(xiàn)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痰濕停聚而發(fā)生眩暈。 孕后胎兒在母體子宮內(nèi)正常發(fā)育,載胎者是氣,養(yǎng)胎者是血。若孕婦素體氣血不足,或因受孕之初惡阻少食,或脾胃虛弱,生化之源不足,血虛髓海失養(yǎng),氣虛清陽不升,常會出現(xiàn)目眩頭暈?!蹲C治匯補》所謂“眩暈生于血虛也”。腎為生殖之本,肝腎同源,精血互生。孕后陰血聚以養(yǎng)胎,血虛精虧,腎水不足,肝木失養(yǎng),虛陽浮于上,或腎水不足,髓海失養(yǎng),均可發(fā)生眩暈,《靈樞.海論》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若孕婦素性多郁,肝失疏泄,郁火隨沖氣上逆,發(fā)為眩暈?!端貑枺o大論》有“木郁之發(fā),甚則耳鳴眩轉(zhuǎn),目不識人,善~,善暴僵仆”之說?!额愖C治裁》也有“風(fēng)依于木,木郁則化風(fēng),如眩如暈”的記載。孕后腹內(nèi)遽增一物,臟腑之間轉(zhuǎn)輸轉(zhuǎn)化常會受阻。隨著胎體增大,影響氣機的升降,脾運失健,水濕留滯,或津液聚以為痰,痰濕停聚,清陽不升,清竅失養(yǎng),眩暈?zāi)俗?。張子和《儒門事親。卷十一婦人風(fēng)門》曰:“凡婦人頭風(fēng)眩運,登車乘船,眩暈眼澀,手麻發(fā)脹,健忘善怒,皆胸中宿痰所致”。朱丹溪有“無痰不作?!敝f。因此,妊娠眩暈臨證常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痰濕停聚等虛實四因,臨證以虛為多,即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為常見,又常呈虛實夾雜之候。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要點 妊娠眩暈是一種自覺癥狀,可以發(fā)生在整個妊娠期,據(jù)其主癥,臨床診斷并不困難,但應(yīng)注意相關(guān)鑒別診斷知識的掌握。 二、鑒別 妊娠眩暈是一個妊娠期多種疾病都可出現(xiàn)的一個癥狀,可見于先兆子癇、子癇、內(nèi)耳性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貧血、眼部疾患或神經(jīng)衰弱等。除先兆子癇、子癇的眩暈與妊娠期的生理病理有直接關(guān)系外,其他幾個病則關(guān)系不大。因此,就診時必須詳細詢問病史、認真檢查、全面分析,明確診斷,以冀得到相應(yīng)的治療。 妊娠眩暈血壓升高,應(yīng)與孕婦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相鑒別,從孕婦過去史、發(fā)病時間、是否伴有浮腫、蛋白尿等可以得知。若為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孕婦孕前無高血壓,在孕中、晚期出現(xiàn)血壓升高,伴有浮腫或蛋白尿者,即可診斷。 為了鑒別是否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妊娠眩暈,可進行內(nèi)耳功能檢查、血常規(guī)、眼底、腦電圖等檢查。由于有孕在身,應(yīng)防止X射線或磁共振對胎兒的影響。 [辨證論治] , 妊娠眩暈臨證常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痰濕停聚等4個證型。若妊娠期眩暈,面色咣白或萎黃,心悸少寐,神倦,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細而滑者,為氣血虧虛;若妊娠期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或舌燥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為肝腎不足;若妊娠眩暈,頭脹痛,心煩口苦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滑數(shù)者,為肝陽上亢;若妊娠眩暈,頭脹頭重,甚則天旋地轉(zhuǎn)、耳鳴、嘔惡,或肢體浮腫,苔白膩者,為痰濕停 聚。各型辨證并不困難,但要注意證的屬虛屬實,或虛實夾雜,如氣血虧虛夾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兼見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往往夾痰濁上冒。虛是妊娠眩暈的基本原因,為病之本;肝陽上亢或痰濕停聚引起眩暈,為病之標。 妊娠眩暈的治療視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宜。若病勢急,表現(xiàn)實證為主者,用熄風(fēng)、潛陽、清火化痰以治標;若病情緩慢,體質(zhì)又虛,當用滋腎、養(yǎng)肝、補血、健脾以治本。同時根據(jù)治病與安胎并舉的原則,治療過程中必須時時顧護胎元,若見胎漏、胎動不安可參照相應(yīng)章節(jié)處理,總之,達到病去胎安為目的。在辨清虛實主從、標本緩急的治療過程中,既要防止單一的熄風(fēng)或治痰、治火,以免傷氣、傷血、傷津,又要注意補虛之中輔佐熄風(fēng)化痰、除濕、降火、順氣及平肝熄風(fēng)。此外,尚應(yīng)注意孕婦的大便是否通暢。若大便秘結(jié),治療時應(yīng)佐以潤燥、清熱、通腑之品。通腑是排瘀、清熱、降壓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妊娠病發(fā)病多因胎火上擾的特點,在各證型治療中注意調(diào)氣,使氣順、火降、眩暈平熄。對于孕中、晚期,或分娩時出現(xiàn)眩暈、血壓升高、肢體浮腫、或蛋白尿者,參照妊娠腫脹、子癇等治療。 1.氣血虧虛證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zhì)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臨床見證:妊娠期目眩頭暈,輕者閉目自止,重者可一時倒仆。面色咣白或萎黃,唇甲不華,心悸少寐,神倦懶言,納食少味,或面目下肢微腫,舌質(zhì)淡或淡胖,苔薄白,脈虛細滑。 (2)辨證依據(jù): ?、倌垦n^暈可發(fā)生在妊娠早、中、晚各期,且呈體位性,即坐起或站立過久而加劇。 ?、诿嫔郯谆蛭S。 ③全血細胞計數(shù)偏低。 ?、苌嗟?,脈弱。 (3)治法與方藥: 治法:補益氣血。 ①八珍湯(方見經(jīng)行頭痛)加枸杞子、首烏、天麻、潼蒺藜 若失眠心悸加棗仁、遠志養(yǎng)血安神。納食少味去熟地,加砂仁、谷芽醒脾助運。面目下肢浮腫去熟地、首烏、白芍,加生黃芪、冬瓜皮、葫蘆殼等。若血虛陰虧,心煩潮熱,多汗,去當歸、川芎、黨參,加女貞子、旱蓮草、地骨皮養(yǎng)陰清虛熱。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參苓白術(shù)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天麻、鉤藤 組成:蓮子肉、薏苡仁、砂仁、炒桔梗、白扁豆、茯苓、黨參、甘草、白術(shù)、淮山藥、天麻、鉤藤。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歸脾丸(《校注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炒白術(shù)、炒黃芪、茯苓、龍眼肉、當歸、遠志、炒酸棗仁、木香、炙甘草、生姜、紅棗。 本方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治眩暈、失眠、驚悸、乏力等癥。 2.肝腎不足 (1)臨床見證:妊娠期目眩頭暈,耳鳴,少寐多夢,面部烘熱,五心煩熱,口干,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2)辨證依據(jù): ?、偃焉锲谝婎^暈、目眩、耳鳴。 ?、谖逍臒帷⑸倜露鄩?、烘熱口干、腰膝酸軟等肝腎不足證。 ?、劭捎醒獕荷?。 ④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滋腎,養(yǎng)肝,熄風(fēng)。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杞菊地黃湯(《醫(yī)級.雜病類方》)加天麻、鉤藤、潼蒺藜、白蒺藜 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天麻、鉤藤、潼蒺藜、白蒺藜。 治肝腎不足,眩暈眼花,兩目干澀且痛。若血壓升高伴頭痛者加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平肝潛陽。潮熱盜汗加鱉甲、地骨皮滋陰清熱。口干加北沙參、石斛、麥冬育陰生津。腰酸加桑寄生、杜仲。咽干有痰而粘膩,去地黃、山茱萸,加川貝母、竹茹、絲瓜絡(luò)。少寐多夢加柏子仁、夜交藤。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經(jīng)驗方(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主編《中醫(y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生地9g,麥冬9g,炙龜甲9g(先煎),炙鱉甲9g(先煎),生牡蠣15g(先煎),白蒺藜9g,生石決明15g(先煎),鉤藤9g(后下),白芍9 g,梔子9g。 便秘者加生大黃9g(后下)、柏子仁9g。浮腫者加天仙藤15g、茯苓9g。血壓偏高者,加夏枯草15g、菊花9g。視物模糊者,加決明子9g。 3。肝陽上亢 (1).臨床見證:妊娠期目眩頭暈,頭脹而痛,急躁易怒,口苦脅痛,夜寐多夢,便秘尿赤,舌質(zhì)紅,苔黃或黃膩而燥,脈弦滑數(shù)。 (2)辨證依據(jù): ?、倌垦n^暈可在整個孕期發(fā)生,但以中晚期為多,頭脹且痛。 ?、诎榧痹辍⒁着?、口苦、便秘。 ③血壓常升高。 ?、芴S,脈弦滑數(shù)。 (3)治法與方藥: 治法:平肝潛陽。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去川膝、益母草 組成:天麻、鉤藤、梔子、黃芩、杜仲、生石決明、茯神、桑寄生、夜交藤。 若心煩不寧加麥冬、地骨皮滋腎清熱。頭脹痛加生地、白芍、白蒺藜養(yǎng)肝熄風(fēng)。視物不清或雙目干澀加珍珠母、菊花清肝明日。大便干燥加決明子、生地清肝潤腸通便。若大便秘結(jié),血壓升高,可加生大黃通腑清熱降逆除暈,惟生大黃乃峻瀉之品,列為妊娠禁忌,因此,用量宜輕,重者一般用5g,后下,入藥服2—3劑,待大便排解即止,為使大便保持通暢,改用清熱潤腸的火麻仁、決明子、瓜蔞仁等。若夾痰火者加服鮮竹瀝清熱除痰。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白術(shù)散(方見妊娠腫脹)加鉤藤、石決明 本方主治肝陽上亢兼脾虛濕停,有平肝潛陽、健脾去濕之功。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經(jīng)驗方(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婦科教研組編《中醫(y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羚羊角粉0.3一O.6g(吞服),生地15g,白芍9g,竹葉9g,黃連3g,生石決明30g(先煎),生龍齒18g(先煎),天麻6g,鉤藤12g(后下),僵蠶9g,川貝母12g。 原治心肝火旺所致眩暈頭脹痛、失眠心煩、面赤唇紅、溲短赤、舌紅苔黃燥者。 4。痰濕停聚 (1)臨床見證:妊娠眩暈,頭重或天旋地轉(zhuǎn),耳鳴,或面肢浮腫,中脘滿悶,時嘔痰涎,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滑。 (2)辨證依據(jù): ?、傺灣啬狠p,頭重。 ②脘悶,多痰,或體胖豐腴。 ?、厶煨剞D(zhuǎn)、耳鳴、惡心嘔吐者,可配合內(nèi)耳有關(guān)檢查。 ④苔白膩,脈滑。 ?、菝娓≈[,血壓升高或蛋白尿者,須防子癇發(fā)生。 (3)治法與方藥: 治法:健脾去濕,豁痰降逆。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白術(shù)散(方見妊娠腫脹)加天麻、鉤藤、法半夏 若寒濕較重加蒼術(shù)、厚樸花、神曲、菖蒲燥濕化痰醒腦。惡心加藿香、佩蘭、砂仁醒脾理氣化濁。 ?、?span id="opkdopnojk" class=STYLE25>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加石決明、天麻、鉤藤、旋覆花 組成: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生姜、甘草、石決明、天麻、鉤藤、旋覆花。 本方功效為清火滌痰,降逆平潛。 ③經(jīng)驗方(《中醫(y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蒼術(shù)、白術(shù)、木瓜、防己、冬葵子、扁豆、白蒺藜、鉤藤各9g,赤小豆30g(打),天仙藤30g,珍珠母15g(先煎)。 治脾濕肝旺之眩暈頭脹痛、面浮肢腫、納呆嘔惡、便溏、舌質(zhì)淡胖、苔薄白、脈滑者。有健脾利濕,平肝潛陽之功。若有蛋白尿,用豬苓、土茯苓、澤瀉、淮山藥、芡實、菟絲子、川斷各12g,白術(shù)9g,桑螵蛸9g。 ④澤瀉湯(《金匱要略》) 組成:澤瀉、白術(shù)。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 對于耳源性迷路積水引起的眩暈,在上述治法中可配合澤瀉湯利水消腫。徐景蒲教授經(jīng)驗,澤瀉、白術(shù)二味藥要注意用量,其比例為澤瀉5份、白術(shù)2份。常用量澤瀉20~30g,白術(shù)8—12g。若比例失調(diào),即影響療效。 [預(yù)防與調(diào)護] 注意孕期保健,定期產(chǎn)前檢查,測量基礎(chǔ)血壓,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處理。 [療效判定] 治愈:目眩頭暈、視物模糊等主癥及其他癥狀消失,血壓升高者恢復(fù)正常。 顯效:目眩頭暈,視物模糊等主癥及其他癥狀明顯減輕,血壓恢復(fù)正常。 有效:目眩頭暈、視物模糊等主癥減輕,血壓升高者有所下降。 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或加重。
參考資料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