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滿族姓氏源流 戴鴻義 滿族也稱滿洲、滿珠、曼珠,有美好吉祥之意。滿族是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shù)民族,興起于白山黑水之問。其先世源于“舜禹”,從先秦時期的肅慎,經(jīng)兩漢時期的挹婁、南北朝時期的勿吉、隋唐時期的靺鞨、遼宋金元明時期的女真,一一脈相承,直到明末形成為滿洲,并于1636年定為族名。努爾哈赤以滿族為主體建立起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后金——清。 遼陽是后金都城所在地,也是滿族的故鄉(xiāng)。滿族人口遍布城鄉(xiāng)各處。清中葉,旗人(滿族)在籍54243戶,占遼陽總?cè)藬?shù)的45%,是遼陽滿族人口最興盛時期。1934年敵偽統(tǒng)計,遼陽滿族為32684人,占全縣總?cè)藬?shù)的11%。據(jù)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遼陽市滿族為 一般地說,一個民族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都有其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fēng)俗習(xí)慣等特征,而姓氏最能集中地反映這些特征。 姓氏滿語稱“哈拉”。據(jù)《皇族通志·氏族略》載,滿族姓氏有679個之多。遼陽是滿族集聚的地區(qū),向來有“八大姓”之說,一般認(rèn)為是佟(佟佳)、關(guān)(瓜爾佳)、馬(馬佳)、索(索綽羅)、齊(齊佳)、富(富察)、那(納喇)、郎(鈕祜祿)。 滿族姓氏的淵源及其演變大致有如下述: 一、氏族社會的痕跡 姓氏是人們的標(biāo)識,也表明家族系統(tǒng)的稱謂。姓字從女從生,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只有婦女才能稱姓,如姒、姬、姜、嬴……都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姓。氏是父系社會的產(chǎn)物,是男子的稱謂。秦漢以后,姓氏開始合一。 原始社會,每個氏族為了表明本氏族的特征,以區(qū)別于其他氏族,都以圖騰做為標(biāo)識。例如,初居于長白山地區(qū)的鈕祜祿氏就是以狼做為圖騰,成為后世郎姓的開端。 此外,也有以氏族首領(lǐng)的名字和部族的稱號為姓氏的,如乙力支氏是氏族首領(lǐng),這是乙姓的鼻祖。世居蘇完地方的瓜爾佳氏,就是以部族名稱瓜爾佳為姓氏的。 鈕祜祿氏(郎、索姓)、乙力支氏(乙姓)、瓜爾佳氏(關(guān)、白、石、鮑、汪姓),都是滿族最早的姓氏。 二、沿襲前代的姓氏 滿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前代的姓氏,如遼代舊姓l 個,金代舊姓31個,元代舊姓7個,都被滿族承襲下來。 遼天顯三年(928),耶律阿保機的太子耶律倍建立的東丹國,將都城從天福城(黑龍江寧安)遷到東平郡(遼陽),升東平郡為南京。同時,遷來渤海人約94000余戶,多安置在遼陽及遼陽以南地方,渤海大族主要有大、高、張、李四姓,稱為遼陽渤海人,成為滿族的先世。 遼陽渤海人中后來出現(xiàn)許多高官重臣。大姓如大臭(1087一1155)在金海陵王時官至尚書右丞相,大懷真在金世宗時任興中府尹及節(jié)使。高姓如高慶裔在金熙宗時官至尚書左丞。張姓如張浩(?一1163)在金海陵王拜太傅尚書令,張元素(1078—1161)在金世宗時為戶部尚書。李姓如李石(?一1176)在金世宗時拜太尉、尚書令。 滿族最直接承襲的民族就是完顏氏建立的金代的女真族。女真族南遷到遼陽一帶,遼陽為金東京路遼陽府。滿族將金代女真族所使用的姓氏大多沿襲下來。 據(jù)《金史·金國語解·姓氏》稱,沿襲金代的舊姓有:“完顏,漢姓曰王,烏古論曰商,紇石烈曰高,徒單曰杜,女溪烈曰郎,兀顏曰朱,蒲察曰索,顏盞曰張,溫迪罕曰溫,石抹曰蕭,奧屯曰曹,孛術(shù)魯曰魯,移刺曰劉,斡勒曰石,納刺曰康,夾谷曰仝,裴滿曰麻,尼忙(厖)古曰魚,斡難曰趙,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溫敦曰空,吾魯曰惠,抹顏曰孟,都烈曰強,散答曰駱,阿不哈曰田,烏林答曰蔡,仆散曰林,術(shù)虎曰董,古里甲曰汪?!惫?SPAN lang=EN-US>31個舊姓。 三、以地名為姓 滿族有以地名為其姓氏的習(xí)慣,如寧古塔氏、烏蘇氏、佟佳氏、完顏氏等。 遼陽滿族的佟姓,其始祖達爾哈齊世居渾河流域的佟佳江,遂以江名為姓,后因貿(mào)易遷徙至開原、撫順等地。天命初年,達爾哈齊之孫佟養(yǎng)正、佟養(yǎng)性歸附努爾哈赤,隸屬漢軍正藍旗。天命六年(1621),佟養(yǎng)正、佟養(yǎng)性從征遼陽有功,遂將家屬遷來遼陽定居,其后世散居于遼陽城內(nèi)及城北各村莊。 佟姓成為滿族大姓之首,有清一代,官至尚書、將軍、巡撫者大有人在。佟養(yǎng)正之子佟圖賴(?一1651)官至禮部侍郎,圖賴之子佟國綱(?一1690)從撫遠將軍福全出擊噶爾丹,在烏蘭布通戰(zhàn)役中陣亡。佟養(yǎng)性之孫佟國正(?一1708)為康熙朝的兵部尚書,國正子佟世思( 完顏氏,女真族始祖函普定居于完顏地方,因以完顏為姓,其后裔居于遼陽城內(nèi)杜家洼子、腰截子、汪家峪等地,多改漢姓王和汪。 20世紀(jì)20年代創(chuàng)辦新城馬氏學(xué)校的馬延禧(字子元,1888一?),有“敷教鄉(xiāng)閭”、“澤被遼東”之譽,其先世馬穆敦就是以世居長白山嘉里庫馬佳地方因以為姓的,至清乾隆年問,延禧九世祖剛察色任遼陽鑲黃防御,遂將家遷來遼陽,其后裔散居于城內(nèi)及新城、高麗溝、山藥堡、黃柏峪等村。 遼陽的穆氏,原為烏蘇氏,始祖吉思哈世居在東海瓦爾喀部海蘭地區(qū),地處烏蘇里河(江)上游。烏蘇,蒙語意即水,元代中后期以水名定氏。明初,開始南移,先后定居于松大溝、溫都嶺等地,曾以松佳、溫都等地名為姓氏。傳至八世烏蘇渣努,在努爾哈赤統(tǒng)一東海女真時來歸,并與努爾哈赤結(jié)拜為盟兄弟,編入旗籍,為滿洲正藍旗人,在后金軍與明軍的薩爾滸之戰(zhàn),沈遼之戰(zhàn)中以功賜“引路侯”,授以駐東京城(遼陽新城)拜他喇布勒哈番之職。渣努卒后第十子穆成額(穆清格)襲其職,后升至山海關(guān)城守卿,正三品,將其家定居遼陽,后裔以穆為姓。成額受皇封土地20多平方華里,擇定墓地,而命為村名,即今安平鎮(zhèn)穆家墳村?,F(xiàn)已傳至十八、九世。另外,在城內(nèi)及桑園子、新城、望寶臺等村的柏、吳姓皆其后裔。 富姓先祖富察氏,世居吉林寧古塔,也是以地名為姓氏的?!蹲V書》載:“直系支祖(五世汪克巴顏)充禁衛(wèi)軍校官,于康熙三十年(1691)春奉旨移駐盛京、遼陽,至依塔拉祖宗,充遼陽城守衛(wèi)衙門鑲黃旗尉官?!彼篮笤嵊跂|京陵,子嗣遂在遼陽安家。定居在東京陵的富檳閣(1868—1948)隸鑲藍旗,官至山西候補同知;定居在沙陀子的舉人富治安隸鑲黃旗;定居在孤家子的富雙英(1889—1952)隸鑲紅旗,曾任汪偽政權(quán)的參軍長,皆其后裔。 四、中原王朝賜姓 《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睔v史上的中原王朝以正統(tǒng)自居,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往往賜以漢姓。 六、七世之交,滿族的先人粟末靺鞨首領(lǐng)突地稽氏率部眾數(shù)千人歸附于隋。貞觀初年,唐廷以其擊退突厥有功,封突地稽為右衛(wèi)將軍,并賜漢姓李氏。 渤海國的創(chuàng)立者大祚榮(?一719),曾占據(jù)今東北的東部、南部、朝鮮半島東北部及俄羅斯沿海一帶,編戶10余萬,有兵數(shù)萬人。唐先天二年(713),接受唐玄宗的冊封,稱渤??ね酢⒑龊怪荻级?,專稱渤海。他的大姓,就是唐王朝賜封的。 明朝,建州女真火兒阿部首領(lǐng)阿哈出的兒子釋家奴(?一1433),世襲建州衛(wèi)指揮,從明征韃靼有功,永樂八年(1410),明成祖賜姓李,名顯忠,同時賜指揮僉事昝卜姓張,名志義,賜百戶阿剌失姓李,名從善。 清朝入主中原前后,也采取中原王朝賜姓的辦法。吳拜(1595—1665),本瓜爾佳氏,世居義屯(吉林伊通),因從努爾哈赤伐葉赫,征明朝有功,賜姓覺羅。卓納,本納喇氏,亦因功受清朝皇帝賜姓覺羅,均列入皇族。 五、隨“龍”定居 努爾哈赤自起兵后,經(jīng)過四十年的征戰(zhàn)和統(tǒng)一活動,于天命六年(1621)三月率八旗大軍攻克遼陽,隨后遷都于此,遂將妻女與大批的皇族貴戚、官員兵丁、黎民百姓遷至遼陽安家落戶。 何和禮(1561—1624),原為董鄂氏,明萬歷十六年(1588)率所部歸附努爾哈赤,后隸滿洲正紅旗,授一等大臣,努爾哈赤以長女東果格格即固倫公主妻之。何和禮因隨努爾哈赤克遼陽有功,授三等總兵,卒后葬于西大窯鎮(zhèn)公安堡,其后裔在柳河子等地定居,現(xiàn)冠漢許姓。 鈕祜祿氏,始居長白山,五世額亦都歸附努爾哈赤,隸滿洲鑲黃旗,至七世蟒愛在東京陵安家落戶,至清末又傳五世,現(xiàn)冠漢郎姓。 舒穆祿氏,世居長白山渾春,先祖郎柱為庫爾喀部部長,與其弟汪善歸附,隸滿洲鑲白旗。隨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汪善入宿衛(wèi),奉命駐守東京陵,候旨聽選,守護皇陵,死后安葬在東京陵,敕封都督。其后裔多居住于東京陵和城內(nèi)各地,傳至十五世,改稱徐姓。被譽為滿族故事家的徐仲武( 東京陵的徐、郎、趙、傅大姓以及新城的海、穆等姓,都是隨“龍”定居的。 巴雅拉氏,世居長白山,順治年間從“龍”入關(guān),隸滿洲鑲白旗。先祖希得庫任遼陽鑲白旗校政,始將其家遷至遼陽。塋墓在遼陽城東南30里的望寶臺,其后裔人多繁支,分居在新城、八里莊、楊林子、立山屯等處,也有的遷徙至外地。纂輯《奉天通志》、《遼陽縣志》和《鐵剎山志》等書的白永貞(1867—1944.),乃是八世,始冠白姓。居住在狼洞溝、大通溝、螞蜂泡(今屬唐馬寨鎮(zhèn))一帶的白姓,皆其后裔。 尼馬察氏,世居長白山,二世阿克偏武移居遼陽駐防,子孫后代散居城內(nèi)、新城、大嶺子、陶官屯、沙陀子等地。至清末已傳卜世,始改漢姓張。 約哈那氏,世居長白山的那家溝,一世丕滿從清軍入關(guān),二世馬爾濟任奉天鑲藍佐領(lǐng)、遼陽城守尉,始定居遼陽城內(nèi)及新城等地,后裔以那為姓。 伊爾根覺羅氏,世居長白山,阿爾塔什從努爾哈赤征戰(zhàn),隸滿洲正藍旗,至五世編伍移居遼陽,散居于新城、東京陵、天河泡等地,清末已傳十二世,現(xiàn)冠漢姓趙。 瓜爾佳氏,原居長白山區(qū),隸滿洲鑲紅旗,天命六年,從努爾哈赤征遼陽,駐防大河南,遂將家遷至遼陽城北于仲堡等地,后世阿爾京阿曾任遼陽城守尉,官至副都統(tǒng)。關(guān)音得時任牛錄額真,于是便用他的名字音得和職務(wù)牛錄,將該村更名為音得牛,并冠以關(guān)姓。 胡禮·法哈拉,原居長白山錯草溝,天命年間隨努爾哈赤征戰(zhàn),將家屬遷到張臺子房身,現(xiàn)改為王姓。 六、撥民入旗與外族入籍 順治十年(1653),清廷頒布《遼東招墾令》,招募關(guān)內(nèi)山東、河北、河南等人煙稠密地區(qū)的民人(漢人)到遼陽等地墾荒種地。他們?yōu)榱松?,遂加入旗籍,也成為滿族。 吉洞峪的高氏,先祖高崇恩自山東登州府蓬萊縣高家莊來遼陽落戶后,加入了正藍旗籍,其后裔分布在吉洞峪、高麗堡(大甸子)、下達河、牛蹄崖等地。 吉洞峪的劉氏,順治二年(1645)其先祖在盛京漢軍鑲紅旗趙佐領(lǐng)麾下當(dāng)兵,遂將其家定居在城內(nèi)迎水寺,自四世劉彥遷至城南吉洞峪。 吉洞峪的張氏,先祖系山東萊州掖縣沙河人,順治八年(1651)撥民入旗,投盛京右翼漢軍鑲紅旗第一佐領(lǐng)下當(dāng)兵,和劉氏一樣,世居吉洞峪。 吉洞峪的剛氏,原系山東歷城剛尤集村人,據(jù)《古襄平剛氏宗譜》載,他家也是順治八年奉詔移民,在吉洞峪剛家堡子落戶的。剛氏的先人有的授中憲大夫、文林郎、佐領(lǐng)、通議大夫等官職。 高麗沖的王氏,乃順治年間自山東登州府黃縣王家集撥民而來。雍正四年(1726),王仲功的后裔又從高麗沖(前進村)遷至商家臺、塔灣、黑山、粉城墻、五間房等地。 遼陽滿族的林、年、班、鈕等姓,大都是歸降的明朝官兵和清初歸附的漢族普通黎民百姓。 除漢族撥民入旗以外,也有蒙古人改為旗人的,如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爾濟氏改的滿族姓氏,有赫、寇、康、韓等。 朝鮮人歸附努爾哈赤后,編入旗籍,其姓氏有42個,如金、韓、李、樸、洪、崔等。 錫伯族入旗。西馬峰井泉村趙文海的始祖圖勒圖,原系錫部鑲藍旗,天命間歸附努爾哈赤,改滿姓伊爾根覺羅氏,后改趙姓,他們與吳、白姓皆稱錫伯達子。 這些蒙古人、朝鮮人和錫伯人加入旗籍后,他們的后世都自稱是滿族人了。七、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努爾哈赤本姓愛新覺羅氏,是清朝的最高統(tǒng)治階層,其后裔乃滿洲皇族,俗稱黃帶子,但由于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后世多改為肇、趙、金等姓,也有的改姓羅、德、洪、伊、依、?!?。 滿族姓氏原是多音節(jié)的,由于入主中原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逐漸演變?yōu)閱我艄?jié)的姓氏。其特點; 第一,多取原多音節(jié)姓氏的第一音節(jié)或第二音節(jié)的諧音,如富察氏取姓“富”,西克特哩氏,取姓“西”,董鄂氏,取姓“董”。他塔拉氏演變?yōu)樾铡疤啤?,瓜爾佳氏演變?yōu)樾铡瓣P(guān)”,皆取其諧音。 第二,取漢意為姓,如巴顏,漢意為富有,因此姓“富”,畢拉,漢意為河水,因以取其河與何音同,而稱姓“何”。 第三,取其父親的名字為姓,如西林覺羅氏名鄂拜,其子取“鄂”為姓,其后子孫相襲沿用,而不再用原來的姓氏。愛新覺羅氏名海忠,其子取父名的第一個字“?!睘樾?,也是這樣原因。 清鎮(zhèn)海將軍石廷柱(1599一1661),先世居于蘇完,系瓜爾佳氏,其父石翰歸附努爾哈赤后,隸漢軍正白旗。廷柱以其父名為石姓,在遼陽落戶,子孫繁衍,均姓石。遼陽東門外有石家墳,乃其家塋地。 第四,將自己的名字稱姓。前面提到的富察氏后裔富檳閣,字雅軒,滿族習(xí)俗稱他為檳雅軒,含有敬意,實則將富姓去掉。 現(xiàn)代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關(guān)誠允(1881一1944),原為瓜爾佳氏,隸滿洲正紅旗,家住今小祁家鎮(zhèn)水泉村。在舊社會的宦海生涯中,享有“誠青天”的美譽,他也自稱誠允,而去掉了“關(guān)”姓,其女誠靜容,北京醫(yī)大教授、著名的植物學(xué)家,其子慶元,住三界壩,都不稱“關(guān)”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