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對”古文的解釋 1945年7月初,在延安的窯洞中,民主人士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出了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支配的問題:“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與悖,勃通)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傊疀]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黃炎培所說的“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這一段話出自《左傳.莊公十一年》,原文是這樣的: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zāi),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拔闹僭唬?宋其興乎!禹、湯罪已,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既而聞之曰公子御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現(xiàn)代漢語: 公元前683年秋天,宋國(河南商丘)發(fā)生了洪災(zāi)。魯國(山東西南)的國君莊公派使臣去慰問,說:“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莊稼,為什么不慰問呢?”宋公回答說:“我對于上天不誠敬,上天降災(zāi),還以此讓貴國君臣擔(dān)憂,承蒙關(guān)注,實不敢當(dāng)。” 臧文仲(魯國司寇)說:“宋國恐怕要興旺發(fā)達了吧!大禹、商湯責(zé)罰自己,他們很快就興盛起來了,夏桀、商紂責(zé)罰別人,他們很快就滅亡了,而且,列國發(fā)生災(zāi)荒,國君稱孤,這樣是合乎禮的規(guī)范的。言語惶恐而名稱合于禮,這就差不多吧!”不久又聽說這是公子御說的話,臧孫達(魯國的政治人物)說:“這個人適合當(dāng)國君,因為他有愛護百姓的心意。” 評:魯國是周武王叔叔周公旦食邑國,宋國是前朝商紂王親屬國。語言自然是非常文謅的宮廷語言,聽起來特別別扭。就在那一年前不久,宋、魯兩國還干了仗。但打仗是打仗,外交是外交,客氣的話還是要說的。 關(guān)鍵是黃炎培引用“禹、湯罪已,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一段話。大概意思有兩層:一是政權(quán)、財富、家業(yè)等,要興旺起來也容易,要衰敗下去也容易;二是天下是民眾的天下,國君與民眾同心,要興旺也容易,與民眾為敵,要滅亡也非??欤?/SPAN> 要注意的是古代人喜歡用通假字,說穿了,就是古代人也經(jīng)常用錯別字,中國是一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國家,古代人用了錯別字,我們后人批評不得,只能冠冕堂皇地說“通假字”。這段古文中,“渤、悖、浡”三字通假,其實是古代人寫了錯別字。我們中學(xué)、大學(xué)老師說,對于古代人,我們沒有批評的權(quán)利。我們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語言也喜歡用通假字:例如歌曲《傷不起》:…….良心有木有,你的良心狗刁走…….。那個“木”字就與“沒”字通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