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品:名實之間
南懷瑾
古人有一種新的觀念產(chǎn)生,往往不敢直說是自己的新觀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詩,常常有好東西,卻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 最著名的例子是著《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古代從事文學(xué)的人,幾乎沒有不讀他的《文心雕龍》的,這本書達到了中國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 當(dāng)他想成名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去拜訪當(dāng)時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約,請求指教推薦。沈約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對他說:“還早呢,年輕人,慢慢來?!边@一下,劉勰受了相當(dāng)大的打擊,但他非常聰明,懂得沈約的心理,一聲不響地回去了。等了半年,他把原來的那篇文章稍稍變動了一下,然后再送給沈約,說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絕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請沈約指數(shù)。沈約接過來閱讀,一字一嘆,大為叫好。等沈約讀完并且贊美了半天,劉勰才說:“這就是半年前送來請你批評,你說不好的那篇文章!” 再舉一個近代的實例。以前在上海出品“無敵牌”牙粉的家庭工業(yè)社大老板,年輕窮困時投稿謀生,都被退稿。后來辦了家庭工業(yè)社,執(zhí)上海工商業(yè)界牛耳,各報紙雜志都以高額稿酬請他寫文章,他把過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度寄出去應(yīng)付,登出來以后,人人都說好。 哲思啟示:從這兩個故事我們看到,所謂的成名與不成名實在沒有什么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