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雅是一位用“鏡頭里的湘西”走向世界的攝影家。
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珠海她的家里,她那時剛從長沙調(diào)到珠海。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去看她拍攝的湘西的照片。她拿出一疊,照片上,古城彎彎青石路、煙雨沱江水、悠悠吊腳樓,還有純潔的翠翠們、質(zhì)樸的村民——湘西原始的民俗民情讓我驚喜,問,照片還有嗎?她去開冰箱,那是一臺高高的三門冰箱,我以為她要取食品或水果來招待我,她卻拿出一只塑料盒子,打開,說,喏,照片都在這里,冰箱里全是,我只整理放大了一小部分。原來,她把十多年前拍攝的湘西照片的膠卷(那時還沒有數(shù)碼相機),全用蠟一卷卷封起來,然后放在冰箱里,冰箱里放滿了用蠟封著的膠卷,冰箱里囤積了她對湘西的感情。我見過許多攝影家,但眼前這個四十來歲、戴著近視眼鏡、像普通婦女一樣的攝影家,讓我吃驚并生敬意。更讓我震撼和喜歡的是,她后來逐漸整理放大出來的照片,那場景、那人物、那氣氛、那情緒——那樣的傳神,腦海里會出現(xiàn)沈從文先生溫潤的文字,那遠(yuǎn)去的古樸家園鮮活地出現(xiàn)在你眼前。
這個瘦弱的女子體內(nèi)包裹著強大的體能。她是湘女,喜歡攝影,從小受到沈從文和黃永玉先生文字的熏陶。1979年開始她用攝影追隨先生的足跡,就是用攝影來表現(xiàn)先生文字里的湘西。她專門買了一套《沈從文文集》。二十多年來,她帶著這套文集,邊看,邊捕捉先生曾經(jīng)生活過的痕跡,書她看了一遍又一遍,湘西她去了一次又一次,書到后來被她翻破了,鳳凰、永順、蘆溪、保靖、沅陵、芷江、桃源、常德等十多個縣市都被她走遍了。小船進水將她翻入沅水;暴雨天她投宿寺廟;深夜她爬上卡車;深山里她病倒不起——在她一個個傳奇故事里,數(shù)萬張珍貴的照片被她拍攝下來,她那顆寧靜、質(zhì)樸的心沉醉其中,觸摸著湘西古老而神秘的靈魂。
她在前頭追隨先生的足跡,后頭有人跟隨著她的身影,那就是后來成為她丈夫的強哥。他們相識在省攝影培訓(xùn)班里,他為她瘦弱的身軀、執(zhí)著的精神而感動,于是愿意放下自己的專業(yè)做她的身后人。她攝影敏感,情感卻麻木,一直到四十來歲時才醒悟過來,當(dāng)然讓她幸福無比。那年,出版社決定出版她的書,邀請她來商談出版事宜時她已有身孕,我為她欣喜之余又擔(dān)心她趕來上海身體能行嗎?然而,她有吃苦的韌性,又有頑強的生命力,不久,她生下了兒子,書也出版了,就是那本后來廣受好評、在美國獲得富蘭克林獎的《沈從文和他的湘西》。她用自己的鏡頭詮釋了先生筆下的湘西,一切仿佛在思索,說不盡的美。原始又文明的湘西,今天再也拍不到了。再后來,她又出版了《黃永玉和他的湘西》、《從萬荷堂到玉氏山房》——
黃永玉身邊圍了多少攝影家,但這個倔老頭就認(rèn)卓雅,卓雅可以隨時跟隨他攝影。那年夏天,為編《從萬荷堂到玉氏山房》,卓雅陪同我去拜訪黃永玉。沙發(fā)上,黃老捏著煙斗邊欣然看著卓雅為他拍的照片邊與我說:有家酒廠生產(chǎn)了一種專供中央領(lǐng)導(dǎo)喝的酒,讓我起個名,你猜我起的什么名?我說不知道。他瞪著眼說:叫“內(nèi)參”。說完他放聲大笑。我們也大笑不止。卓雅敏捷地把這鏡頭攝進了她的相機。卓雅思路清晰,但說話不清,帶有濃重的湘音,好幾次給她打電話聽不清她說什么,只知道她又去湘西了。前不久她給我打電話說得很興奮,我聽了半天才明白她正做一本新書,用黃永玉的文字,她的照片,書名叫《鄉(xiāng)夢不曾休》,說黃永玉濃濃的鄉(xiāng)夢。我的心又一次被感動了,為黃永玉對故鄉(xiāng)的感情,也為卓雅的唯美和虔誠。
湘女如水,追隨先生的足跡,也追隨自己的夢想,融入湘西的山山水水,四處滲透,無處不在,人們看到了卓雅的清澈、本色和敏銳,還有一直向前的韌性,這正是成就她走向世界的秉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