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藥葫蘆”與“懸壺濟世”的由來 許多人也許不明白為什么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但是,提到“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這句俗語,你就會知道這葫蘆肯定與藥有關。葫蘆,古代稱作“壺”,俗稱葫蘆瓜。《詩·豳風·七月》中“八月斷壺”,特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 古今許多神話故事,幾乎涉及藥就有葫蘆。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鐵拐李,就常背一個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話小說《西游記》第五回中說:“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尋訪(老君)不遇,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里都是煉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蘆都傾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毙≌f中也說到這種葫蘆的作用是盛放丹藥。 考證“藥葫蘆”的典故,應當出自《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的記載:“費長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長房于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日: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華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復乃就樓上候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yī)療眾疾”。 類似記載,還可見于晉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神仙傳》及一些古史雜說等。大概說的都是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法醫(yī)治。有一天,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這里,他在一條巷子里開了一個小小中藥店,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里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這位“壺翁”身懷絕技,樂善好施,凡是有人來求醫(yī),老人就從藥葫蘆里摸出一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這位“壺翁”藥的人,一個一個都好了起來。時有汝南人費長房,見此老翁人散后便跳入壺中,他覺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帶了酒菜前去拜訪,老翁便邀他同入壺中。費長房從此隨其學道,壺翁盡授其“懸壺濟世”之術。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代代相傳。因而后來人皆稱賣藥的、行醫(yī)的為“懸壺”,美稱醫(yī)生職業(yè)為“懸壺濟世”,開業(yè)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行醫(yī)者懸葫蘆在診室當作行醫(yī)的標志,這種做法更被眾多藥店、制藥廠等沿用。 看上面的典故,雖然記述多帶有傳奇色彩,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yī),藥葫蘆只不過是一只盛藥的“藥壺”。或曰一種行醫(yī)、賣藥的“招幌”而已。不過,醫(yī)家掛藥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仔細推究起來,用葫蘆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干燥。從歷代史籍中得知,古時候的行醫(yī)者無論走到哪里身上都背著葫蘆,如唐代藥王孫思邈采藥時就必掛一個藥葫蘆。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醫(yī)治很多疾病。[1]編輯本段出處出處一據(jù)文獻記載,杏林典出漢末董奉事。《太平廣記·神仙傳》記曰: “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也。吳先主時,……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shù)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蕓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蛴腥送敌诱撸⒅鹬郊?,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施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兩萬余斛?!钤谌碎g三百余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 董奉善行,為人稱道,后世便以杏林稱中醫(yī),其典概源于此也。出處二《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記曰:“費長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子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長房之意其神也,謂之曰:子明日可更來,長房旦日復詣翁,翁乃與俱入壺中。惟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飲畢而出。翁約不聽與人言之,復乃就耬上侯長房曰:我神仙之人,以過見責,今事畢當去,子寧能相隨乎?樓下有少酒,與卿為別……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yī)療眾疾”。 譯文:傳說費長房是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竹杖上掛了葫蘆的老人(即壺翁)在市集中賣藥,當天黑散街之后,壺翁就跳入葫蘆中,當時只有費長房一人看到,他覺得很奇怪,為了弄清楚壺翁的來歷,費長房便以酒款待,知壺翁道來意后,便請他隔日再來。 當他再來時,壺翁邀他一起進入葫蘆中,只見大廳布置得整齊華美,佳肴滿桌,他立刻拜壺翁為師,學習醫(yī)術與修仙之道,幾年后,費長房藝滿后,也開始懸壺濟世行醫(yī)。 雖然記載這個傳說有些神話傳奇色彩,但是揭他二人的精湛醫(yī)術令人贊佩,也因為這個故事的流傳,所以后人將行醫(yī)愛稱為懸壺,醫(yī)生或診所的賀詞無一例外不是懸壺濟世。而懸掛的那個葫蘆更成了中醫(yī)的標志。[2]編輯本段典故傳說世有壺翁(約公元2世紀),不知其姓名,一稱壺公?!耙徽f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藥于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shù)萬,施市內(nèi)貧乏饑凍者。”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y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yī)者。因其診病貨藥處常懸一壺為醫(yī)幟,所以人稱壺翁,民間傳說多有其神話故事。壺翁曾傳醫(yī)術于費長房。記載雖語涉?zhèn)髌妫艚移渖裾Q外衣,不難知壺公、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yī)。壺公的事跡傳之甚廣,歷代醫(yī)家行醫(yī)開業(yè),幾乎無不以,“懸壺之喜”等為賀,或于診室懸葫蘆為醫(yī)之標志,今仍有不少藥店、制藥廠等沿以為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