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句話這樣講:'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形容做某件事情的難度.但是吹牛皮這句話倒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上百年.人們稱呼說大話叫吹牛皮。吹牛這一俗語,來源于陜甘寧和內蒙古一帶。
以前,這些地方的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時候,往里面吹氣,扎好口后,作為渡河的工具,把小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成為大筏子,大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承載數千斤的重物過河。 所謂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氣,看似簡單,其實是需要技巧的。宰牛的時候,屠夫極少用這種方法,因為牛體形龐大,皮又很堅韌,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頭牛吹脹起來,非有極為強健的橫膈肌和巨大的肺活量不可,斷非常人所能為。誰要是說他能吹牛,那他真的牛人一個了”。 蘭州我國西北重鎮(zhèn)甘肅省省會,洶涌奔騰的黃河之水穿城而過,蜿蜒百余里?!√m州地處內陸,大陸性特點明顯,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日照多,光能潛力大,氣候干燥,年平均氣溫10.3℃。年溫差、日溫差均較大,夏季稍熱,最高溫約30℃左右,冬季寒冷但并不奇冷,最低溫約-10℃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46小時,無霜期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蘭州同時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zhèn),聯(lián)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抵達蘭州的時候正是旭日東升的清晨,這座甘肅省的首府西北的重鎮(zhèn)以日新月異的面貌迎接送往這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游人,說起蘭州人們總把他和母親河黃河聯(lián)系在一起.這座位于蘭州市區(qū)黃河上最古老到鐵橋見證這這座城市的變遷。
蘭州黃河鐵橋俗稱“中山鐵橋”、“中山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黃河鐵橋不僅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中山鐵橋的前身是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zhèn)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此處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洪武中,宋國公馮勝于蘭州城西建浮橋一座,后拆毀。洪武十八年(1385),指揮楊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關(今白塔山南)。浮橋用巨艦24艘,以二鐵纜四麻纜維系而成,船上鋪木板而行,被稱為“黃河第一橋”,冬拆春建,沿用至清。
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甘肅洋務總辦彭英甲的建議下,將浮橋改為鐵架橋,由德商承建,但物資運輸和施工全由我國承擔。各地百姓以駱駝、大輪施車,遠涉千里,東自天津等地運輸架橋材料,終于在黃河上架起第一座鐵橋。橋長250米,寬18米,下設四墩,墩用水泥鐵柱作成,墩上用石塊鋪墊,耗資白銀三十六萬余兩。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觀,氣勢更見雄偉。橋西200米處有黃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頂。
蘭州黃河鐵橋南北橋頭分別矗立著數座石碑,這些石碑或記事,或記功,或頌德,或紀念,忠實地刻載著黃河鐵橋的歷史,見證著黃河鐵橋的風風雨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價值。以石碑鐫制設立年份排列,依次為《創(chuàng)建蘭州黃河鐵橋碑》、《黃河第一橋碑》、《中山鐵橋百年紀念碑》。 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來到這里,來到黃河第一橋拍照留念追憶歷史。因為在這條母親河上發(fā)生了太多的讓人們難以忘懷的往事。 黃河,中山橋,母親河養(yǎng)育著黃河兩岸的中華兒女,在黃河鐵橋不遠處矗立著一座雕像,黃河母親。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chuàng)作,北京雕塑廠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系一長6米,寬2.2米,高2.6米的花崗巖圓雕,總重40余噸。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圖。
母親秀發(fā)飄拂,神態(tài)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yōu)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于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甘肅古老彩陶的原始圖案,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聽說過乘坐羊皮牛皮筏子過黃河故事的人不在少數,但是親眼見到并能親身在黃河上漂上一程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這次有幸我在黃河邊上拍到了一些運用這古老的渡河方式有黃河的場面。
這間建在黃河邊上的小屋就是牛皮筏子乘坐站也稱它為小碼頭吧,實話實說這里簡易的設施和古老的渡河方式讓人還真的有點不敢恭維,但是畢竟是用古老的傳統(tǒng)方式渡黃河而且有是那么知名的地方所以對前來游覽的人還是有著不可想象的吸引力。所以還是引來很多游人紛紛坐上筏子,試上一次過把癮。
羊皮和牛皮筏子一般都是10個一組或更多的組數簡單的捆扎在一個四方的木頭架子下面,只不過比原來人們渡河時的乘坐方式,多了些能讓乘坐人舒適的海綿墊子,乘坐這種簡單的交通工具穿戴好救生衣是必須的。筏子是沿著河面順流而下,往返距離有幾公里的樣子,游人是乘坐筏子飄到下游后再乘坐機動快艇返回碼頭。
這些筏子一看就是身經百戰(zhàn),已經被黃河水侵蝕的遍體鱗傷,顏色也幾乎和黃河的顏色相近,每個被吹起的牛皮都發(fā)著暗黃色的光斑。
這里擺設的筏子通體潔凈整齊顏色也比較鮮亮不用說就是展示給游人觀賞和拍照留念用的,他們沒有下過河漂過水。
當有游客前來乘坐筏子時,船工們會將晾曬好的筏子放進河里,然后客人用極危險的動作跳到筏子上做好(希望以后能夠有所改進,能有個比較安全和讓客人感到放心的方式坐在筏子上),一個筏子可承載5-6個客人外加一個劃槳掌舵的船工,乘牛皮筏子黃河漂流就這樣開始了。
送走了一撥客人,閑暇之余我和一個船工聊了起來。他告訴我:“這玩藝以前是黃河上的交通工具,起著簡單運輸物品的作用,現在則是為了滿足游人們的好奇心而開發(fā)成為旅游的一種休閑消遣的項目了”現在黃河上經營這個生意的人不多,他們這個幾個人也算是老船工了。他告訴我:“這活計很辛苦也擔風險,另外如果趕上刮風下雨或者是上游來水就要停止運營,畢竟干什么都要安全第一?!?/DIV>
在這個筏子乘坐站還有一位女人負責收售船票工作,并且做些日常的工作,其余都是船工負責漂流駕船和搬運筏子往來的工作.正當我和那個船工聊的正起勁的時候,他突然打斷了我,然后指了指岸邊告訴我,他們的鵝群回來了.我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到一群雪白的鵝群向這邊跑過來.
他順手抓起了一把鵝食散向了鵝群,在鵝琢食的空檔我問這是你們養(yǎng)的,他笑笑說這樣可以改善一下生活,就是人們常說的豐富一下餐桌嗎。然后就欣然的笑了起來。
看看這群可愛的鵝吃飽喝足又奔向了黃河,讓人感到這里透著自然和諧及原生態(tài)的感覺。
這時從岸邊傳來一陣低沉的號子聲,我放眼望去,看到一個船工扛著一個巨大的牛皮筏子向我這邊走了過來,看著這位壯漢力大如牛如此重負的筏子,扛在他的肩上卻顯不出了很重的感覺,真的是佩服極了。
好大的牛皮好大的筏子,能扛的動它又能吹的起它的人真的不簡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業(yè)不論用什么方式吹皮筏的事實就擺在了你的面前。有機會你不去坐坐筏子看看吹吹牛皮嗎?誰說牛皮不是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