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作為古典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可與西班牙語小說《唐吉訶德》相媲美。它的象征意義更多元,我閱讀后得出的體會是:《西游記》要比《唐吉訶德》的人文思想內涵更豐富。 孩子們年齡小,獵奇欲望強,閱讀時偏重欣賞故事,而忽略對小說的寫作思想和寓意的思考。做為家長和老師,往往會發(fā)現,孩子不論是在平時完成課業(yè),還是參加各種考試的時候,應對作文考試時都會感到“心里沒底”,下筆時感到頭腦空虛,難以產生靈感,甚至感到頭疼。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科學閱讀”,閱讀時不善于動腦。閱讀是提高寫作水平最關鍵的一環(huán)。盡管孩子是在最好的教育環(huán)境里,遇到了最好的語文老師,但是缺少閱讀,不多從思想和藝術水平很高的文學作品中汲取寫作的“營養(yǎng)”,要寫出好文章也是不可能的。 閱讀提示:閱讀一部文學名著,不僅要用眼睛,更要用腦。不僅要注重書中的人物、故事,更應該關注作品的立意和思想內涵。不僅要閱讀,更要思考。要培養(yǎng)孩子在閱讀時善于動腦思考。 小說名著創(chuàng)作的立意往往是在故事之外的。作者在借助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他對人生、社會的認識。這里我首先把《西游記》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唐吉訶德》一書的主要人物形象做一下比較,再展開來談,說說我們在閱讀《西游記》時,要怎樣去理解這部名著的立意。 《唐吉訶德》一書中的主要人物唐吉珂德,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唐吉訶德也接近是一個幻想家,是個傳奇性的人物。他也是個理想主義者,在違背宗教本質的反動教會統(tǒng)治的黑暗時代,唐吉訶德也是一位能夠沖破思想牢籠,尋求人性解放的人。在他身上,也表現出了如下個性:勇敢,無畏,有戰(zhàn)斗精神;追求理想;同時他堅定信念,不屈不撓,敢于抗爭。西歐的中世紀也是一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人們似乎喪失了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權利。堂吉訶德卻不安于現狀,不原意在平凡閑暇的生活中耗費生命,他不僅有理想,而且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顧個人安危,不怕失敗。有人讀了唐吉訶德的故事,說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珂德,是一個荒唐可笑的人物:你看他……騎著一匹瘦馬,手握一桿長矛,心中思戀著他的情人,開始了他的騎士生涯.……正是他這種“單槍匹馬”的形象,才向我們展現出一種堅持理想,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和斗爭精神,塑造了一個不屈服的人物。他看重的不是自己的戰(zhàn)斗力,而是建樹了一種頑強的敢于戰(zhàn)斗的精神;他思考的不是自己能否戰(zhàn)勝對手,而是一定要投身去戰(zhàn)斗。不看重結果,需要的是實現自己一個騎士的生命價值。所以最后唐吉訶德回到自己家里后,他成為了一個受人愛戴的心靈高尚的紳士,直到與世長辭了。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里,唐吉訶德倍受譏諷與恥笑,卻依故我,表現了一個生命的頑強,實現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他行為的出發(fā)點有高尚的一面。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去除強扶弱,去伸張正義,并為此而奮不顧身。這種生命現象,我們把它稱之為“一顆心靈的歷史”。但凡是流傳于世的文學名著,都應該是“書寫人心靈的歷史”。如《悲慘世界》、《茶花女》、《紅樓夢》等。 不僅文學名著是這樣,就是一篇很小很短的文章,表達的也是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見證的也是作者的心靈。正所謂“用心之作,用心去寫”,“心靈凝文,真性之言”,“見仁見智,慧心成文”?!安挥眯摹?,“不見心”的文章,不會是好文章。文心雕龍,這個“龍”就是人的性靈和心靈之光。 《西游記》作為名著,在記錄人的心靈史方面,更有獨到之處,更為成功。它在這方面,是超過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的。 我們先說說孫悟空這個人物的“心靈史”。在《西游記》里面。孫悟空是個石猴,生在大海與山巒之間。他為什么一定要是個石猴呢?要生在那么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里呢? 是作者獨有匠心,做了這種構思。這些,都是有特殊的寓意的。石猴正是“自然之猴”,他來自大自然。為什么這塊靈石一定要立在“高山”與“大海”之間呢?那里有山有水,孕育著精華和靈氣,富有神靈之氣。再受日月精華,承接陽光雨露,結果就被育化成一個特殊的生命——有神性有靈氣的石猴。 這一點上,《西游記》和《紅樓夢》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孫悟空是一個靈石所化,賈寶玉也是一塊靈石變的。但是孫悟空的肉體與心靈所接受的“后天形成”似的考驗,更具有人格化的代表性和現實意義。他初生時頑冥不化,神淘鬼鬧。后來受人指點,跨海投師學藝。因在“校”學習時個性突出,愛表現自己,被師傅開除出學校。到了社會上(來到花果山),自己做了山大王,還結交了各地的妖魔,互相聯合,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 但是這種“自由自在”、“無所拘束”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社會“皇權統(tǒng)治”和“王道”所不允許的,也違背了儒家文化的核心道德價值觀。這樣,就引出了上天眾神到下界捉妖,結果他被捉上天庭,承受雷電擊打、八卦爐火燒化的折磨。后來,他在百般的燒煉的過程中,卻煉成了金剛之身與火眼金睛,生命力越來越強。又引出玉帝下旨招安,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有現實的寓意,與社會普通凡人的命運極其相似。 這種種遭遇,都直接錘煉和鍛造著一個人的性格和心靈,叫一顆簡單、純粹的心靈復雜、成熟起來。而且孫悟空的命運,仿佛就是無數人的命運。后來,孫悟空在如來佛手心里“鬧騰”半天,也沒逃出如來佛的手心,被如來佛給壓在了一座大山之下。遇到師傅前來搭救,又被套上一個“緊箍咒”,這些都寓意著人在那個時代的社會上,你逃不出統(tǒng)治者的手心里,你就像生活在大山下,承受種種重壓。而且你始終被社會上層特權和封建法權的“緊箍咒”的控制和折磨,沒有你獨立自由、施展全部才華的機會。所以孫悟空的心靈,也一定是傷痕累累的。 《西游記》中另一個重要人物豬八戒的心靈史,也是同樣得到了書寫。他天性好吃懶做,而且好色,喜歡美女。他小毛病很多,但性格純真,自私自利,不原意吃苦,樂意逍遙享受。在天庭做天篷元帥時,就因為追求嫦娥而受了懲罰,結果被貶下界投了豬胎。但是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唐僧、甚至連孫悟空,都不允許他去自由戀愛,不允許他去過逍遙自在的生活。所以他生活得也不快活,心靈上也時時郁悶。一個人在社會中,是不可能隨心所欲,獲得完全解脫的。 唐僧、沙和尚也是一樣,各自有各自的遭遇,不同的命運,心靈上都有各自的陰影和創(chuàng)傷。唐僧多次上妖精的當,他本來是出于善意,要拯救生靈,出手救人,但卻一次次上當,險些變做妖精的“盤中餐”,自己的命都險些丟失了,卻仍一心要追求佛教的真諦,企望普渡眾生。追求的過程中,心靈也一定是百感交集,一言難盡的。 寫作就是心靈的活動,從構思到寫作,都是心靈在工作。而作品一定是心靈的歌唱。同樣,閱讀名著,也是心靈在品味,在欣賞。作品也是在寫人物的心靈史。告訴每一個孩子,你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用心去閱讀,讀書不用心,等于白搭功。讀書就是學習,學習就為了幫助自己心靈的成長。一本書,它的閱讀價值也是多元的,既有提高寫作知識的價值,也有了結歷史、解讀文化、豐富閱歷,充實心靈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