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諾貝爾獎的女性獲得者43人

 音畫饗宴 2012-10-31

【 1 】

1

1903年,居里夫人(Madame Curie,1867-1934)與其丈夫皮埃爾·居里及亨利·貝克勒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旣悺ぞ永锸鞘孜恢Z貝爾獎女性得主,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是放射性現象的研究先驅?,旣悺ぞ永?867年11月生于波蘭華沙一個教師家庭。她16歲時以金獎從中學畢業(yè),但因為當時俄國沙皇統(tǒng)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入大學,加上家庭經濟困難,瑪麗只好去做鄉(xiāng)村家庭教師,后在家人幫助下赴巴黎大學求學。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yè)于數學系。在巴黎她與皮埃爾相識、相愛,結為伉儷。1904年皮埃爾在一場車禍中去世,瑪麗接替丈夫的教職,成為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被移葬先賢祠。


【 2 】

2

1905年,貝爾塔·馮·蘇特納(Bertha von Suttner,1843年6月9日-1914年6月21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生于布拉格,逝于維也納,是一位奧地利小說家和激進的和平主義者。蘇特納1889年發(fā)表了她的小說《Die Waffen nieder 》 (放下武器!),此后成為奧地利和平運動的象征;她于1891年創(chuàng)立奧地利和平主義組織。雖然她與諾貝爾生前只有短暫交往,但普遍認為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指明在諾貝爾獎中加入和平獎項主要是受到她的影響。在今天奧地利歐元的2元硬幣上可以看到她的頭像。


【 3 】

3

1909年,瑞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因其中創(chuàng)作上的杰出貢獻,及其“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yōu)美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14年,她被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二戰(zhàn)爆發(fā)后,塞爾瑪·拉格洛夫把自己的諾貝爾獎章送給芬蘭政府,為后者籌錢進行蘇芬戰(zhàn)爭。芬蘭政府非常感動,但把獎章歸還了她。1940年3月16日,塞爾瑪·拉格洛夫在莊園因腦溢血而去世。在去世前不久,她還通過瑞典皇室,向德國納粹政權交涉,從集中營里救出了猶太女作家、后來于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奈莉·薩克斯女士及其母親。從1991年開始,她的肖像出現在瑞典貨幣20克朗鈔票上。


【 4 】

4

1911年,居里夫人再次獲頒諾貝爾化學獎。她也是唯一一位多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得主。除獲諾貝爾獎外,她的各種榮譽稱號有:會員56個,會長2個,院士19個,院長1個,博士20個,教授1個,榮譽市民3個;另外獲得獎金10項,獎章16枚。愛因斯坦曾說:“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p>

【 5 】

5

瑪麗亞·格拉齊亞·科西馬·黛萊達(Maria Grazia Cosima Deledda,1871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意大利薩丁島自然主義流派作家,1926年憑作品《邪惡之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黛萊達的小說分為兩類:“一是以親切無飾、清澈鮮明之筆傳達了撒丁島的風土人情,使世人認識撒丁島;一是深入的內心刻畫、凄婉默然的詩意抒寫著人的感情與宗教精神的抵牾;這些作品總是蒙上了一道宿命的光影,具有一種《圣經》上的涵義。”


【 6 】

6

西格麗德·溫塞特(Sigrid Undset,1882年5月20日-1949年6月10日)是一位挪威語小說家,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溫塞特獲獎后,將獎金全部捐贈給社會福利機構。在她領到獎金,離開斯德哥爾摩之前,已將獎金的一半籌備設立了一個基金會,以基金的利息來幫助智能不全的殘疾兒童和他們的父母。溫塞特出生于丹麥凱隆堡,當她兩歲的時候,全家移居挪威。1940年,溫塞特因為反對納粹德國和其威瑟堡行動而從挪威流亡到美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才重返挪威。


【 7 】

7

勞拉·簡·亞當斯(Laura Jane Addams,1860年9月6日-1935年5月21日),美國芝加哥赫爾宮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而獲得1931年諾貝爾和平獎,她也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 8 】

8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法國物理學家,與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一道因為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伊雷娜是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和皮埃爾·居里的長女,母女二人并成為唯一一對皆曾獲諾貝爾獎的母女檔。伊雷娜的一對兒女,皮埃爾·約里奧和伊琳·朗之萬-約里奧也是著名科學家。


【 9 】

9

賽珍珠(Pearl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國作家。1932年借其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獲得普利策小說獎;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同時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1892年6月26日,賽珍珠出生在西弗吉尼亞州,父親是美南長老會的傳教士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她出生4個月時全家來到中國江蘇,先學會漢語并習慣中國風俗后,母親才教她英語。1917年他們舉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縣,在此期間的生活經歷成為后來聞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1934年中國政局陷入了混亂,賽珍珠被迫離開中國。在她的一生中,賽珍珠創(chuàng)作了超過100部文學作品,她的作品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主題涵蓋了女性、情感(廣義的)、亞洲、移民、領養(yǎng)和人生際遇等,她試圖向讀者證明:只要愿意接受,人類是存在著廣泛的共同性的。


【 10 】

10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1889年4月7日-1957年1月10日)是智利作家和詩人,1924年,米斯特拉爾應邀赴美講學,回國后進入智利外交部任職。在繁忙的外交公務中,她仍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1938年,她又出版了詩集《有刺的樹》。此詩集大量采用民間創(chuàng)作手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一創(chuàng)作傾向對拉丁美洲抒情詩歌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194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拉丁美洲第1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至今唯一的拉丁美洲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


【 11 】

11

艾蜜莉·格林·鮑爾奇,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194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與約翰·穆德共享),曾任社會學與歷史學教授、婦女國際和平與自由聯盟之榮譽主席。她還是1919年成立的國際婦女和平與自由同盟的創(chuàng)立人。


【 12 】

12

格蒂·特蕾莎·科里(Gerty Theresa Cori,1896年8月15日-1957年10月26日),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她與丈夫卡爾·斐迪南·科里以及阿根廷醫(yī)生貝爾納多·奧賽一起因發(fā)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1922年她和丈夫一起移民紐約州,雖然在那里她獨立發(fā)表了11篇論文、和丈夫合作發(fā)表了50多篇論文,但大學只向卡爾提供職位,不愿為格蒂提供職位。后來卡爾成為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藥物系的主席,雖然格蒂的研究成就也很多,但她只獲得了一個助理研究員的職務。1947年卡爾成為生物化學系主席的時候,她終于成為了教授,并任此職位直到1957年逝世。


【 13 】

13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年6月8日-1972年2月20日)德裔美國物理學家。1963年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她是繼瑪麗·居里之后第二位拿到此獎的女性。格佩特-梅耶是她父親的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在小時候,她的生長環(huán)境里就充滿了大學生、教授、學者,其中甚至包括了未來的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進入大學后更是直接師從多位諾獎得主。但格佩特在取得博士學位后長達十幾年里都無法得到一個大學職位,主要是因為性別歧視以及大學嚴格避免裙帶關系的規(guī)定。


【 14 】

14

多蘿西·瑪麗·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 Mary Crowfoot Hodgkin,1910年5月12日-1994年7月29日),英國女生物化學家,生于開羅,196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 15 】

15

內莉·薩克斯(Nelly Sachs,1891年12月10日-1970年5月12日),德語詩人、劇作家,1966年與阿格農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薩克斯在德國柏林出生,1940年流亡瑞典。著有《在死亡的寓所中》、《星晨黯淡》、《逃亡與變遷》、《無人再知曉》、《進入無塵之境》、《死亡依然在慶生》、《熾熱的謎語》、《尋找生者》等詩集。


【 16 】

16

貝蒂·威廉斯(Betty Williams,1943年5月22日-),她因與梅里德·科里根一起創(chuàng)立和平人社團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該組織致力于和平解決北愛爾蘭問題?,F任全球兒童基金會及世界兒童慈善中心主席。同時,她還是華盛頓亞洲民主協(xié)會主席、新東南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她與多人共同發(fā)起了諾貝爾婦女倡議。


【 17 】

17

梅里德·科里根·麥奎爾(Mairead Corrigan Maguire ,1944年1月27日-)是一名愛爾蘭社會活動家。她與貝蒂·威廉斯一起創(chuàng)立了和平人社團組織,1976年,兩人同獲諾貝爾和平獎。邁入21世紀后,科里根成為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及巴勒斯坦人政策的批評者,她反對對加沙的封鎖,提倡非暴力的解決巴勒斯坦問題。


【 18 】

18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Rosalyn Sussman Yalow,1921年7月9日-),美國醫(yī)學物理學家,因開發(fā)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 19 】

19

真福加爾各答的特蕾莎(即特蕾莎修女),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1979年,為表彰特蕾莎修女為消除對和平造成威脅的貧窮及困苦所作的工作與成就,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修女拒絕了隨后為諾獎獲得者舉行的傳統(tǒng)慶宴,并要求將十九萬兩千美元的獎金捐給印度的窮人,并指出這些由塵世得來的獎金必須用于幫助有需要的人,如此才有其真正的價值。特蕾莎修女一生中曾18次被提名為年度十大最受尊敬的女性之一?!?999年,特蕾莎修女被美國人民投票選為二十世紀最受尊敬人物榜單之首,排在她后面的是馬丁路德金與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


【 20 】

20

阿爾瓦·米達爾(1902-1986),瑞典女政治家,1902年1月31日生于瑞典烏普薩拉。曾任聯合國社會事務部負責人和教科文組織社會科學部主任,1961年在瑞典外交部工作,后當選為議員。1966年至1973年任瑞典不管部部長,1962年至1973年為參加日內瓦裁軍會議的瑞典代表團團長。1970年同丈夫貢納爾·米達爾一起獲西德和平獎。1980年獲愛因斯坦和平獎。因米達爾在世界核裁軍運動中所做出的貢獻獲1982年諾貝爾和平獎金。其主要著作有《裁軍游戲》(1976)。她于1986年2月1日逝世,終年84歲。


【 21 】

21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1992年)是美國科學家和世上杰出的細胞遺傳學家,因其提出“移動的控制基因學說”(基因換位),于198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成為第一位單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女科學家。


【 22 】

22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1909年4月22日-)是意大利神經生物學家。與同事史丹利·科恩獲得198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她是迄今最年長的在世的諾貝爾獎得主。列維-蒙塔爾奇尼出生于意大利都靈一個瑟法底猶太人家庭,后因墨索里尼的高壓政治及隨后出臺的限制猶太人從事學術研究的法律,她的學術生涯被打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她在一個家庭實驗室進行試驗,利用雞胚研究神經纖維的生長。1943年,隨她的家人逃到南部的佛羅倫薩。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后返回都靈,繼續(xù)她的學術研究。


【 23 】

23

格特魯德·B·埃利恩(英語:Gertrude Belle Elion,1918年1月23日-1999年2月21日) ,美國生化學家和藥理學家。1988年,她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 24 】

24

內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年11月20日-),南非女作家,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23年11月20日,內丁·戈迪默出生于南非一個猶太家庭,生性敏感正直,南非的動蕩現實激發(fā)了她的責任感,這使她幾乎在受到繆斯女神召喚的同時,勇敢地投身于南非黑人的解放事業(yè)中??v觀戈迪默的創(chuàng)作軌跡,她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與南非的現實密切相關。它們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種族主義的種種罪惡,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生活在南非的黑人與白人的種種苦惱,以及他們?yōu)榉N族歧視制度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戈迪默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風格還為她贏得了國際聲譽。從50年代起,正是由于戈迪默的創(chuàng)作以其高超的技巧深刻地表現了當代人類的生存狀況,她才得以“因為史詩般壯麗的作品使人類獲益匪淺”,而榮獲199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25 】

25

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1945年6月19日-)生于緬甸仰光,是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全國民主聯盟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主席兼總書記。1990年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其后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xù)續(xù)軟禁于其寓所中長達15年,在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后終于獲釋。1990年獲得薩哈羅夫獎,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直到22年后,她才得以赴挪威領獎。2012年4月她成功當選國會下院議員,并于5月2日正式上任。2012年9月獲美國國會頒發(fā)最高榮譽的金質獎章。

【 26 】

26

里戈韋塔·門琴,危地馬拉為土著人權利奮斗的女活動家。199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其以對本地民族人權的尊重為基礎其為實現種族和解和社會公平所做的努力。門琴生于1960年,1981年在她的父母及兄弟被保安部隊殺害以后逃離了危地馬拉,現流亡在墨西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說:“今天,里戈韋塔·門琴作為在她自己的國家、美洲大陸和全世界跨越種族文化和社會分界線的和平和解的生動象征出現在我們面前。”


【 27 】

27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2月18日-)是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選集于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美國非洲文學的重要作者。莫里森曾獲得過許多文學獎項,其中包括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評論獎、普利策獎,以及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


【 28 】

28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1942年10月20日-)是一位德國發(fā)育遺傳學家,出生于馬格德堡。1991年獲得拉斯克獎,199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 29 】

29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蘭詩人,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于1923年7月2日出生在波蘭,1931年隨家人一起遷往克拉科夫,以后她一直留住在這個城市。1945年開始,她在克拉科夫的亞捷隆大學念波蘭語與波蘭文學,后來轉到社會學系。在亞捷隆大學的時候她開始參加當地文壇活動,也認識了波蘭著名作家米沃什。1945年3月她發(fā)表第一首詩“我追尋文字”。1948年尚未畢業(yè)卻因經濟困境被迫放棄學業(yè)。除了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外辛波絲卡還曾經把許多法文巴洛克文學作家的作品翻譯成波蘭語。


【 30 】

30

朱迪·威廉斯,1997年與國際反地雷組織共享諾貝爾和平獎,表揚其對殺傷性地雷的明令禁止與掃除地雷做出的努力。


【 31 】

31

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1947年6月21日-),伊朗女律師和人權活動家。2003年10月因她為民主和人權,特別是為婦女和兒童的權益所作出的努力而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成為第一位獲獎的伊朗人和穆斯林女性。2009年11月26日,為打擊異議人士的伊朗政府突然強制沒收了希林·伊巴迪的諾貝爾和平獎章,該舉動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發(fā)以來從未有的事。


【 32 】

32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1946年10月20日-),奧地利猶太裔小說家、劇作家兼詩人。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問鼎這一文學大獎的作家。耶利內克的創(chuàng)作體裁多樣,不拘一格,既有散文、詩歌,又有小說、廣播劇和影視劇本。她的寫作風格難以精確的界定,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兼有戲劇場景和電影敘事的特點。作品大多以激烈的批評男性專制,社會弊病和暴力著稱。作品中多以女性為主題,最終都以婦女無力反抗社會的凄慘命運為結局。在她的筆下,一個個婦女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 33 】

33

旺加里·馬塔伊(斯瓦希里語:Wangari Muta Maathai,1940年4月1日-2011年9月25日),肯尼亞的社會活動家,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匹茲堡大學生物科學碩士。是綠帶運動和非洲減債運動聯盟的發(fā)起人。她是東、西非的第一個女博士。1990年代,她因為反對開發(fā)商強占公共土地,被肯尼亞當局監(jiān)禁和鞭打。但是她通過不懈的努力,在2002年被選為國會議員。她還曾經擔任肯尼亞環(huán)境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


【 34 】

34

琳達·巴克博士(Linda B. Buck,1947年1月29日-),美國生物學家,她由于在嗅覺方面的卓越研究與理查德·阿克塞爾一起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 35 】

35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等,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青年時代的萊辛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政治運動,曾加入英國共產黨,但1956年匈牙利起義被蘇軍鎮(zhèn)壓以后,她退出了共產黨,從此未再加入。由于早年作品帶有濃厚的社會與政治批判色彩,對非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慘際遇尤其同情,撻伐種族隔離制度不遺余力,甚至導致羅德西亞與南非政府將她列為不受歡迎人物。1956年起,南非白人政權禁止萊辛前往南非地區(qū),讓她三十多年無法重返第二故鄉(xiāng)。直到白人政權倒臺以后,萊辛才于1995年重訪南非。1999年,萊辛拒絕了“英帝國女爵士”的封號,稱帝國已不存在,政府只好改封其為名譽勛爵。


【 36 】

36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1947年-)生于巴黎,是一位法國病毒學家,曾任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逆轉錄病毒感染調控研究小組主任。她主要從事反轉錄病毒研究領域的研究,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發(fā)現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她和同事呂克·蒙塔尼耶籍此一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分享一半獎金。


【 37 】

37、38

伊麗莎白·海倫·布萊克本(Elizabeth (Liz) Helen 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圖右),分子生物學家,生于澳大利亞、現居美國,擁有澳、美兩國國籍,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領域的先驅,并因在該領域的貢獻而與卡羅琳·維德尼·卡羅爾·格雷德(Carolyn Widney Carol Greider,1961年4月15日-,圖左,美國分子生物學家,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系教授)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 38 】

39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年8月17日-)生于羅馬尼亞,德國小說家、詩人、散文家,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以寫作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俄時的遭遇著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赫塔·米勒出生于羅馬尼亞,父母都是德裔農民,父親曾參加德國黨衛(wèi)軍。羅馬尼亞共產黨在1945年以后把她的母親驅逐到了蘇聯的勞工營。1976年,她進入一家工程公司當翻譯員,但1979年時因不愿與當時羅馬尼亞共產黨政權的秘密警察合作而被開除。此后曾以當幼教老師及經營德語私塾為生。當時在羅馬尼亞,幾乎所有作品都必須經審查刪選后才能出版。1982年,她的第一本書《低地》也因批判現實而只能以刪節(jié)版發(fā)表。由于她多次對羅馬尼亞政府提出批評,并且擔心秘密警察的侵擾,1987年,米勒與她當時的丈夫、小說家理查德·瓦格納離開羅馬尼亞移居德國。2005年,米勒成為柏林自由大學的客座教授,現居柏林。


【 39 】

40

阿達·約納特(Ada E. Yonath,1939年6月22日-)是以色列晶體學家,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約納特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個貧困猶太家庭。約納特的父母由于沒有得到教育的機會,因此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約納特父親死后,她隨全家搬到特拉維夫。1962年和1964年,約納特分別從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獲得化學理學學士學位和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68年,她獲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X射線晶體學博士學位。此后到美國深造,先后在卡內基梅隆大學(1969年)和麻省理工學院(1970年)從事博士后研究。


【 40 】

41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英語:Elinor Ostrom,中文名歐玲,1933年8月7日-2012年6月12日),美國政治科學家。因她對經濟治理尤其是公共經濟治理方面的分析而與奧利弗·威廉姆森共同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她也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榮譽的女性。奧斯特羅姆曾任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政治學系阿瑟·本特利講座教授。她也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度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辦主任。她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政治學會前主席。


【 41 】

42

埃倫·約翰遜-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1938年10月29日-)是利比里亞政治家。她是利比里亞聯盟黨(Unity Party)領袖,在2005年利比里亞總統(tǒng)大選中當選,成為非洲國家第一位民選女總統(tǒng)。2011年10月7日,約翰遜-瑟利夫、萊伊曼·古博薇與塔瓦庫·卡曼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她們以非暴力斗爭方式來維護女性安全以及女性能充分參與和平建立的權利”。


【 42 】

43

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Roberta Gbowee,1972年-)是一位非洲和平活動家,以在2003年組織一場終結第二次利比里亞戰(zhàn)爭(1999-2003)的和平活動而知名。2011年10月7日,古博薇、埃倫·約翰遜-瑟利夫與塔瓦庫·卡曼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02年,她組建了“利比里亞婦女和平運動”。她也組織該國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婦女進行和平祈禱和非暴力抗議活動。在她的領導下,婦女們促使總統(tǒng)查爾斯·泰勒參加在加納舉行的和平談判。接著她帶領一個婦女代表團在加納總統(tǒng)府外面舉行沉默示威,最后促成陷入僵局的談判達成和平協(xié)議。她與另一個婦女和平運動組織的主席Comfort Freeman一起組織了婦女和平建設協(xié)會,向總統(tǒng)表達了她們的主張:“在過去因為我們的沉默,我們遭到了殺害、強奸、虐待、傳染病、家庭分裂等一系列問題,戰(zhàn)爭教給婦女未來我們要敢于拒絕戰(zhàn)爭,我們不會容忍對和平的破壞行為”。


【 43 】

44

塔瓦庫·卡曼(1979年-),也門政治家,是也門政黨Al-Islah的高級成員,2005年創(chuàng)立無鎖鏈女記者組織并任主席。2011年10月7日,卡曼、埃倫·約翰遜-瑟利夫與萊伊曼·古博薇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卡曼獲獎時年僅32歲,為歷屆和平獎最年輕的得主。她所創(chuàng)建的女記者協(xié)會以促進也門的人權進步,“尤其是爭取自由表達和民主權利”為目標。由于拒絕接受信息部作出的禁止該組織成立報紙和電臺的命令后,當局曾使用電話和信件對她進行過“威脅和引誘”。從2007到2010年,她經常領導人們在薩那政府前面的自由廣場舉行集會與靜坐活動。在2011年也門反政府示威中,她在薩那組織過學生集會以反對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政府。她曾于1月23日被捕,被關押30個小時后得到釋放。1月29日又領導了另一場名叫“憤怒日”的抗議活動。3月17日,她在一次示威中再次被捕。她所領導的這些抗議活動被半島電視臺制作成“People and Power”系列中的一集記錄片。


【 44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