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會簡介
山西是文物古跡大省,僅宋、金以前地面古建筑就占全國的70%以上、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達119處之多,歷來享有“地下看陜西,地上看山西”的美譽。 山西又是天主教大區(qū),歷史上大小教堂200余座,近年來修復新建教堂如雨后春筍萌生三晉大地,在旅游者視線內(nèi)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山西教堂緣何如此之多,還要從頭說起:一般認為,天主教是隨著利瑪竇一起來到中國的。1582年(明萬歷十年),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南方,開始傳播天主教教義。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利瑪竇于到達北京,向萬歷皇帝進貢自鳴鐘等西方罕物,得到清廷賞識。利瑪竇以傳播西方科學知識為名提出傳教,得到禮部尚書徐光啟等人支持。得到清帝準許后,徐光啟率先接受洗禮入教,獲教名圣保祿。隨后天主教其他修會相繼來華,至明末發(fā)展教徒近四萬人。l692年(清康熙三十年),康熙帝頒詔準許民間自由信奉天主教,至十八世紀初教徒增至30萬人。 1620年(明萬歷四十八年),意大利耶穌會士艾儒略(Iulius Aleni)被派遣來到山西,駐足繹州(今新絳縣),開始傳播天主教。艾儒略在繹州歷時四載,是天主教在山西的第一位傳播者。 1624年比利時耶穌會士金尼閣( Nicolaus rrigault)來山西接替艾儒略,并在絳州建起一小教堂,這是山西第一座天主教堂。 1633年,比利時耶穌會士金彌格(Michael rrigault)由絳州本堂派來太原傳教,天主教開始在太原傳播。 太原教區(qū)建立于1890年(光緒十六年),此前歸屬“山陜教區(qū)”(1716--1844),后劃為“山西教區(qū)”(1844--1890)。 天主教在中國雖然發(fā)展迅速,但一度曾受到清政府禁止制裁,教堂被封,教產(chǎn)被沒收,教士被驅(qū)逐,一切活動轉(zhuǎn)入了地下。天主教史書上,曾把這一階段稱為“教難”時期。 天主教之所以受到清政府禁教制裁,完全是內(nèi)部不了解中國國情,發(fā)生“中國禮儀之爭”的結(jié)果。 所謂“中國禮儀之爭”,就是不允許中國天主教徒尊孔?!白鹂准雷妗笔侵袊膫鹘y(tǒng),中國人信奉天主教能不能繼續(xù)“尊孔祭祖”呢?利瑪竇傳教時認為“尊孔是尊其為人師范”,“祭祖是盡孝思之誠”,不是“異端異教”,一直允許中國教徒參加。但到了康熙晚年,天主教內(nèi)部不同修會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有的說允許,有的堅決反對。最后就要不要守‘利瑪竇的規(guī)矩”問題訴諸羅馬教皇。羅馬教皇克來孟十一世對此作出裁決,禁止中國天主教徒參與“尊孔祭祖”,并派特使到北京,向清廷送交“禁約書”??滴趸实垡娂s書大怒,頒詔“禁教”,不準不守“利瑪竇的規(guī)矩”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滴蹩谥I:“覽此告示,只說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人的大理。況西洋人等,無一人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告示,竟與和尚、道土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肖若瑟著《圣教史略》第二冊92頁)。這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事,到了雍正即位后變本加厲,視天主教為異端邪說全面禁止。 第一、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英、法等國與清廷締結(jié)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天津條約》第十三款規(guī)定“凡按第八款,備有藍圖印執(zhí)照安然入內(nèi)傳教之人,地方官分必厚待保護?!騺硭谢?qū)憽⒒蚩谭罱熘鹘谈髅魑?,無論何處,概行寬免”;另《北京條約》又加入“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條文。至此,道光帝被迫廢除先祖“禁教”令,天主教在中國由地下走到地面,獲得暢通無阻公開傳教的自由。 1844年2月,山西教區(qū)劃分出來,意大利人方濟各會士杜嘉弼(Gabriel Grioglil)派遣首任山西教區(qū)主教。1845年7月13日,杜在文水縣新立村接受祝圣禮,執(zhí)掌主教神器,當時全省教徒共有七千余人名。1870年意大利方濟各會土江類思(Aloysius Moccagata)接任山西教區(qū)主教,在太原東三道巷建起了主教堂(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被焚毀)。1876年(清光緒二十年),江類思又通過羅馬教廷任命其外甥艾士杰(Gregorius Grassi)為山西教區(qū)副主教,同年受祝圣禮。1891年1月6日,江終于太原,任山西教區(qū)主教30年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羅馬教廷將山西教區(qū)撤銷,分劃為北境、南境兩教區(qū)。北境教區(qū)因主教座堂設在太原,又稱太原教區(qū)由艾士杰主教管理(江類思養(yǎng)病)。南境教區(qū)因主教座堂設在潞安,又稱潞安教區(qū),首任主教為荷蘭籍方濟各會士艾XX(Martinus Poell)。 北境教區(qū)所轄地區(qū)有太原、大同、汾州、寧武、朔平五府;忻州、代州、永寧、平定、朔州、渾源、應州、保德、苛嵐九州,以及陽曲、榆次、平遙、臨縣、孝義、五臺等51州縣,教徒13000余人。 南境教區(qū)所轄地區(qū)有潞安、澤州、平陽、蒲州四府;絳州、解州、霍州、遼州、沁州、吉州、隰州,以及長治、潞城、屯留、武鄉(xiāng)、洪洞、靈石等54州縣,教徒9000余名。 艾士杰在任副主教與主教期內(nèi),建筑有:洞兒溝方濟各會院、河西圪撩溝大教堂、清源梁泉道(今清徐六合村)大教堂、板寺山圣母堂、陽曲縣紅溝、河上嘴、窯子上教堂,以及其它大小型教堂60余處。此外,還在太原城內(nèi)創(chuàng)立了修道院、修女院、育嬰院、學校和大北門外西澗河教土墳地等。 至1900年,山西北境教區(qū)教徒總數(shù)達17000余名,大小教堂200余座。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扶清滅洋,波及山西境內(nèi)。內(nèi)務府正黃旗漢軍監(jiān)生毓賢秉承慈禧太后密令,在太原捕殺外籍天主教徒26名。外籍教士除八人在鄉(xiāng)間幸免外,總堂之艾、富主教,雷體仁、德奧理神父,安助理修士,五名修道生,七名修女,九名服役教徒均被殺戮,主教大堂及教會房屋被焚毀。這就是歷史上的“山西教案”。 義和團被列強與清廷聯(lián)手消滅后,毓賢等被清廷處死。外籍教士安懷珍、劉博第于1901年出面與清政府交涉,獲得白銀250萬兩“賠償”(部分被李提摩太用于修鐵路并創(chuàng)辦山西大學堂)。安、劉又以太原大堂和住房被毀為由、與山西道臺沈敦和交涉,征用后小河南邊之令德堂書院(今山西實驗中學舊址,當時為山西全省士子最高學府,面積寬敞,房屋整齊)改建新教堂。 1902年7月,風朝瑞(Agapitus Fiorentini)由漢口來太原任主教后,因山西學子竭力反對教會占據(jù)學堂,因而于1902年12月4日將令德堂退還,但向山西布政使趙爾巽索得白銀二萬兩,作為建造新教堂補助。 1923年由太原教區(qū)劃出大同教區(qū),由比利時圣母圣心會士管理,首任主教為高東升,所轄區(qū)域有大同、陽高、天鎮(zhèn)、渾源、廣靈和靈丘等六縣。 1926年由太原教區(qū)劃出汾陽教區(qū),由中國籍神職人員管理,首任主教為陳國砥。所轄區(qū)域有汾陽、孝義、中陽、離石、平遙、介休、文水、交城、方山、臨縣、興縣、岢嵐、嵐縣、靜樂等十五縣。。 1926年由太原教區(qū)劃出朔州教區(qū),由德國方濟各會士管理,首任主教為愈廣仁。所轄區(qū)域有朔縣,懷仁、山陰、應縣、左云、右玉、河曲、保德、偏關(guān)、五寨、神池、平魯、寧武、代縣,繁峙等十五縣。 1932年由太原教區(qū)劃出榆次教區(qū),由意大利方濟各會土管理,首任主教為富濟才。所轄區(qū)域有榆次、太谷、祁縣、徐溝、清源、太原縣、盂縣、壽陽、平定、昔陽等10縣。。 至此,由太原教區(qū)前后共劃出四個新教區(qū),而太原教區(qū)所轄區(qū)域,僅剩下了太原市以及陽曲、忻縣(今忻州市)、崞縣(今原平市)、定襄,五臺等五個縣。 1982年山西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將山西天主教原有八個教區(qū)、按行政區(qū)域劃分為十個教區(qū),即太原教區(qū)、大同教區(qū)、雁北教區(qū)、晉中教區(qū)、呂梁教區(qū)、臨汾教區(qū)、運城教區(qū)、長治教區(qū)、晉東南教區(qū)和忻州教區(qū)。 現(xiàn)太原教區(qū),僅限于太原市行政區(qū)域以內(nèi)的神學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