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祛痰劑

 修和 2012-10-16

方劑學(xué)習(xí)之十八  第十七章  祛痰劑

(2012-05-10 21:33:04)
 
 祛痰劑
(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溫化寒痰、化痰息風(fēng))
1.燥濕化痰 主要用于痰濕證。臨床表現(xiàn)以咳嗽,胸悶脘痞,肢體困倦,舌苔白膩等為主。
1)二陳湯: (半夏、橘皮各150g、茯苓90g、甘草45g)、生姜7片、烏梅1個
功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濕痰證。
君藥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臣藥 橘紅,理氣化濕。
佐藥 茯苓,健脾滲濕,降痰氣上逆(平?jīng)_降逆)。
使藥 (甘草、烏梅、生姜)甘草調(diào)和藥性;烏梅收斂肺氣,制約半夏燥性;生姜溫胃散水,助于燥濕,配半夏和胃降逆,制約半夏毒性。
方中組合 (半夏、橘紅)治痰常用組合;(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常用組合。生姜兼制約半夏毒性。
主意 治痰的治則: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
中醫(yī)證 濕痰證??人?,痰多色白,易于咯出,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倦怠,或頭眩,心悸,舌淡,苔白膩或厚,脈滑。
加減用藥 風(fēng)痰者,加南星、白附子,以化痰息風(fēng);熱痰,加黃芩、黃連,以清熱燥濕祛痰;寒痰,加干姜、桂枝、細(xì)辛,以溫陽化飲滌痰;食痰,加萊菔子、神曲,以消食化痰;氣痰,加香附、枳實,以理氣行氣化痰;肌膚之痰,加麻黃、白芥子,以宣達(dá)肌膚營衛(wèi)化痰。
附方 ①導(dǎo)痰湯:(半夏120g、天南星、橘紅、枳實、赤茯苓各30g、甘草15g)、生姜10片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郁。主治痰厥證。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隔痞滿,脅肋脹痛,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舌苔膩,脈滑。
  ②滌痰湯:南星、半夏各7.5g、枳實、茯苓各6g、橘紅4.5g、石菖蒲、人參各3g、竹茹2g、甘草1.5g、生姜5片  功用:滌痰開竅。主治痰迷心竅證。心悸怔忡,頭暈?zāi)垦?,舌?qiáng)不能言,舌淡苔膩,脈滑。
2)溫膽湯: (半夏、竹茹、枳實各60g、橘皮90g、甘草30g、茯苓45g)、生姜5片、大棗1個
功用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
君藥 (半夏、竹茹)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熱化痰、利膽和胃。
臣藥 (陳皮、枳實)陳皮理氣化濕(治痰先治氣);枳實行氣降氣,助竹茹清膽降逆
佐藥 茯苓,健脾滲濕,降痰氣上逆(平?jīng)_降逆)。
  (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
佐使藥 甘草,保護(hù)胃氣,調(diào)和藥性。
方中組合 (半夏、陳皮)治痰基本組合,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半夏、生姜)和胃降逆,生姜制約半夏毒性;(竹茹、枳實)清膽降逆。
加減用藥 內(nèi)熱甚者:加黃連、梔子,以清熱除煩;夾陰傷者,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益陰;癲癇者,加膽南星、鉤藤、全蝎,以息風(fēng)止痙。
本方拓展 無形之痰①治瘰疬、痰核類,加軟堅散結(jié)藥。②治失眠:心陰不足類,配滋陰養(yǎng)血安神藥;熱擾心神,配清心寧心安神藥;痰熱(火)擾心類,配鎮(zhèn)潛安神,清熱化痰藥③治狂躁證:黃連溫膽湯配大柴胡湯,治痰引起的腑實便秘狂躁。
中醫(yī)證 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呃逆,或癲癇,苔膩,脈滑。
附方 ①黃連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各60g、陳皮90g、茯苓45g、黃連90g  功用:清熱除煩,燥濕化痰。主治痰熱內(nèi)擾證。失眠多夢,眩暈,虛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沉滑。
  ②十味溫膽湯:(半夏、枳實、陳皮各90g、茯苓45g、酸棗仁、遠(yuǎn)志、五味子、熟地、條參各30g、粉草15g)、生姜5片、大棗1枚  功用:化痰益氣安神。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悸煩悶,坐臥不安。
3)茯苓丸: 半夏60g、枳殼15g、茯苓30g、風(fēng)化樸硝1g、生姜
功用 燥濕行氣,軟堅化痰。痰阻經(jīng)絡(luò)證(痰伏中脘證)。
君藥 半夏,燥濕化痰,通絡(luò)止痛。
臣藥 茯苓,健脾滲濕,助半夏化痰。
佐藥 (風(fēng)化樸硝、枳殼、生姜)風(fēng)化樸硝軟堅滌痰,防燥濕化痰傷津;枳殼理氣寬中,行氣化痰;生姜醒脾化痰。
中醫(yī)證 痰阻經(jīng)絡(luò)證(痰伏中脘證)。兩臂疼痛,活動不便,或四肢疼痛,浮腫,舌淡,苔薄略膩,脈沉或滑。
加減用藥 肢節(jié)腫痛甚者,加桂枝、桑枝、地龍,以通絡(luò)止痛;咯痰黏稠者,加海粉、瓜蔞,以化痰祛痰。
2.清熱化痰 主要用于痰熱證。臨床表現(xiàn)以咳吐黃痰,胸中煩熱,舌苔黃膩等為主。
1)清氣化痰丸: 陳皮、杏仁、枳實、黃芩、瓜蔞仁、茯苓各30g、膽南星、制半夏各45g、姜汁
功用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痰熱蘊肺證。
君藥 (膽南星、瓜蔞仁)清熱化痰。瓜蔞兼寬胸散結(jié)。
臣藥 (黃芩、半夏)黃芩清上焦熱,半夏燥濕化痰。黃芩制約半夏的溫燥,而半夏的功效不變,在方中屬去性取用。
佐藥 (杏仁、陳皮、枳實)杏仁化痰降氣止咳;陳皮理氣化痰;枳實降氣導(dǎo)滯。
  (茯苓、姜汁)茯苓滲濕消痰,姜汁消痰和胃降逆。
中醫(yī)證 痰熱蘊肺證。咳嗽,痰稠色黃,咯之不爽,胸膈痞滿,甚則氣急嘔惡,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加減用藥 肺熱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瀉肺熱;痰多氣急,加魚腥草、葶藶子,以瀉肺行氣化痰;熱結(jié)便秘,加大黃、芒硝,以瀉熱通便滌痰。
附方 ①清金降火湯:陳皮、杏仁各4.5g、赤芍、半夏、桔梗、貝母、前胡、瓜蔞仁、黃芩、石膏各3g、枳殼2.4g、甘草1g、生姜1片  功用:清熱化痰。主治痰熱蘊肺證??人?,氣喘,痰稠色黃,面赤,或肺脹喘急,舌苔黃,脈滑數(shù)。
  ②清金化痰湯:瓜蔞仁、橘紅、黃芩、茯苓、梔子各4.5g、桔梗6g、桑白皮、麥冬、知母各4.5g、甘草2g  功用:清熱化痰,宣降肺氣。痰熱蘊肺證??人?,氣喘,痰稠色黃,咯痰不利,胸中煩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2)小陷胸湯: 黃連3g、半夏12g、瓜蔞實30g
功用 清熱滌痰開結(jié)。胸脘痰熱證。
君藥 瓜蔞實,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臣藥 半夏,化痰,(辛散開)
佐藥 黃連,清熱,(苦降)
方中組合 (半夏、黃連)辛開甘降,解除痰熱互結(jié),潤燥相得。
本方特點 本方是清熱化痰,開結(jié)消痞的常用組合。
中醫(yī)證 胸脘痰熱證。心下痞滿,按之則痛,或微痛,胸中煩熱,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浮滑。
加減用藥 胃脘痛,加郁金、川楝子、柴胡,以行氣散結(jié)止痛;舌苔黃膩,加膽南星、貝母,以清熱降逆化痰;惡心嘔吐,加竹茹、陳皮、生姜,以和胃清熱降逆;痰稠色黃,加黃芩、膽南星、貝母,以清熱化痰。
附方 ①柴胡陷胸湯:柴胡3g、姜半夏9g、小川連3g、桔梗3g、黃芩5g、瓜蔞仁15g、枳實5g、姜汁  功用:清熱化痰,理氣寬胸。主治少陽痰熱氣郁證。胃脘胸膈痞滿,按之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3)滾痰丸(礞石滾痰丸): 大黃、黃芩各240g、礞石30g、沉香15g、(焰硝30g用于制礞石)
功用 瀉火逐痰。痰熱頑癥。
君藥 礞石、下氣消痰,蕩滌伏匿。
臣藥 大黃、蕩滌實熱,通便瀉下。
佐藥 (黃芩、沉香)黃芩清熱燥濕降逆;沉香降逆下氣,順氣消痰。
中醫(yī)證 痰熱頑證。癲狂,驚悸,怔忡,昏迷,咳嗽氣喘,胸膈痞滿,眩暈耳鳴,頸項結(jié)核,口眼蠕動,失眠,夢寐奇怪,骨節(jié)楚痛,噎息煩悶,舌紅,苔黃厚,脈滑。
加減用藥 癲狂者,加生鐵落、琥珀,以重鎮(zhèn)安神;氣喘,加杏仁、半夏,以降逆平喘;耳鳴,加柴胡、磁石,以升陽潛鎮(zhèn)。
3.潤燥化痰 主要用于燥痰證,臨床表現(xiàn)以痰少而黏,咯痰不爽,澀而難出等為主。
1)貝母瓜蔞散: 貝母4.5g、瓜蔞3g、天花粉、茯苓、橘紅、桔梗各2.4g
功用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燥痰證。
君藥 (貝母、瓜蔞)貝母清肺化痰;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肺。
臣藥 天花粉,長于潤燥生津,清熱生津。
佐藥 (橘紅、茯苓)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利水滲濕,助于化痰。
佐使藥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中醫(yī)證 燥痰證??人裕瞪俣?,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苔黃而干,脈浮。
加減用藥 咳嗽明顯,加杏仁、葶藶子,以瀉肺止咳;痰郁內(nèi)盛,加百部、膽南星,以清熱化痰;咽喉干燥明顯,加百合、玄參,以滋陰潤燥。
4.溫化寒痰 主要用于寒痰證。臨床表現(xiàn)以痰多清稀,舌苔薄白等為主。
1)苓甘五味姜辛湯: 茯苓12g、甘草9g、干姜9g、細(xì)辛9g、五味子12g
功用 溫肺化飲,宣利肺氣。寒飲郁肺證。
君藥 干姜,溫化寒飲,溫脾溫肺。
臣藥 (細(xì)辛、茯苓)細(xì)辛下可氣化腎氣,上可宣發(fā)肺氣,散水氣;茯苓健脾滲濕(治本)。
佐藥 五味子,收斂肺氣。五味子與甘草使方宣而有度,降而有制。
使藥 甘草,補(bǔ)脾益氣,調(diào)和藥性。內(nèi)生之寒,溫之兼補(bǔ)。
方中組合 (干姜、茯苓)溫化常用組合;(干姜、甘草)溫補(bǔ)組合;(細(xì)辛、五味子)一散一斂常用組合;(干姜、細(xì)辛、五味子)溫化寒飲。
中醫(yī)證 寒飲郁肺證??人?,痰多清稀色白,胸滿,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遲。
加減用藥 痰多欲嘔,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嘔;咳嗽明顯,加麻黃,蘇子,以宣肺降氣;沖氣上逆,加桂枝,以平?jīng)_降逆;咳甚顏面虛浮,加杏仁,以宣利肺氣止咳。
附方 ①三子養(yǎng)親湯:白芥子、蘇子、萊菔子各9g、白蜜、生姜  功用:溫肺降氣,化痰消食。主治痰濕氣逆證??人裕瑲獯?,痰多壅盛,胸膈痞滿,食少難消,或食后痰多,舌苔白膩,脈滑(本方是疾痰發(fā)作時用于治標(biāo)的小方,白芥子化痰,蘇子降氣化痰,萊菔子消食化痰。)
2)射干麻黃湯: 射干9g、麻黃12g、生姜、細(xì)辛、紫菀、款冬花9g、五味子各12g、大棗7枚、半夏12g
功用 溫肺化飲,下氣祛痰。寒痰郁肺結(jié)喉證。
君藥 (麻黃、射干)麻黃宣肺溫肺,化飲散寒,止咳平喘,開達(dá)氣機(jī);射干瀉肺降逆,利咽散結(jié),祛痰化飲。
臣藥 (細(xì)辛、紫菀、款冬花)細(xì)辛溫肺化飲,溫宣肺氣;紫菀瀉肺止咳,降逆祛痰,溫化寒飲,調(diào)暢氣機(jī);款冬花宣肺化飲,止咳。(紫菀、款冬一宣一降常用組合。)
  (生姜、半夏)生姜降逆化痰暢利胸部,助半夏降逆化痰;半夏燥濕溫肺化飲,利喉滌痰。
佐藥 五味子,收斂肺氣。
使藥 大棗,補(bǔ)中益氣,生化氣血,滋榮肺氣。
中醫(yī)證 寒痰郁肺結(jié)喉證??人?,喉間痰鳴似水雞聲,或胸中似水鳴聲,或胸膈滿悶,或吐痰涎,苔白膩,脈弦緊或沉緊。
加減用藥 肺氣虛者,加人參、黃芪,以補(bǔ)益肺氣,使肺氣職司升降;飲邪明顯者,加桂枝、百部,以溫陽化飲;胸滿者,加陳皮、厚樸,以行氣寬胸化痰;氣喘明顯,加蘇子、葶藶子,以降瀉肺氣止咳。
附方 ①冷哮丸:(麻黃、川烏、細(xì)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膽星、杏仁、甘草各30g、紫菀、款冬各60g)、姜汁  功用:溫肺散寒,滌痰化飲。主治寒痰壅肺證。背受寒邪,遇冷即發(fā)喘嗽,胸膈痞滿,倚息不得臥。
3)止嗽散: 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000g、甘草360g、陳皮500g(相同分析見解表劑)
功用: 疏散風(fēng)寒,宣利肺氣。風(fēng)寒犯肺證。
君藥: (百部、紫菀)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止咳化痰,新舊嗽皆宜。
臣藥: (桔梗、白前)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佐藥: (荊芥、陳皮)疏風(fēng)散表,理氣化痰。
佐使藥: 甘草,調(diào)和諸藥,配桔梗利咽止咳。
方中組合 (百部配紫菀)新舊咳嗽皆宜。
  (桔梗配白前)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桔梗配甘草)利咽止咳。
方中特點: 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適合肺臟的生理特點,(肺為嬌臟,易傷難愈,不耐寒熱)。
中醫(yī)證 風(fēng)寒犯肺證。咽癢咳嗽,咯痰不爽,或惡寒發(fā)熱,舌淡苔薄,脈浮。
加減用藥 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以解表散寒;痰多,加半夏、茯苓,以燥濕利濕化痰;干咳,加瓜蔞、貝母,以潤肺止咳。
附方 ①金沸草散:(旋復(fù)花、麻黃、前胡各90g、荊芥穗120g、半夏姜汁浸、赤芍、甘草各30g)、生姜3片、大棗1枚  功用:宣肺散寒,降氣化痰。主治風(fēng)寒犯肺證。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發(fā)熱惡寒,舌淡苔白膩,脈浮。
5.化痰息風(fēng) 主要用于風(fēng)痰證,臨床表現(xiàn)以頭暈?zāi)垦?,手足抽搐,舌苔厚膩等為主?/FONT>
1)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半夏4.5g、天麻、茯苓、橘紅各3g、白術(shù)9、甘草1.5g、生姜1片、大棗2枚
功用 燥濕化痰,平肝息風(fēng)。風(fēng)痰上擾證。
君藥 (半夏、天麻)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天麻平肝息風(fēng)。
臣藥 (白術(shù)、茯苓)健脾除濕的基本組合。
佐藥 橘紅,理氣化痰。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
佐使藥 (甘草、生姜、大棗)甘草調(diào)和藥性;生姜、大棗調(diào)和營衛(wèi)。
中醫(yī)證 風(fēng)痰上擾證。頭暈?zāi)垦?,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或滑。
加減用藥 濕痰盛者,加澤瀉、桂枝,以溫陽化濕消痰;肝陽偏亢,加鉤藤、代赭石,以平肝降逆;頭重不欲舉者,加葛根、藁本,以清利頭目;惡心嘔吐明顯,加竹茹、旋覆花,以降逆止嘔。
2)定癇丸: 天麻、川貝、半夏、茯苓、茯神各30g、膽南星、菖蒲、全蝎(甘草水洗)、僵蠶(甘草水洗)、琥珀各15g、陳皮、遠(yuǎn)志(甘草水泡)各21g、丹參、麥冬各60g、辰砂9g、竹瀝一小碗、姜汁一杯、甘草120g 熬膏,和藥為丸。
功用 清熱滌痰,息風(fēng)止痙。痰熱癇證。
君藥 (膽南星、半夏、陳皮、貝母)清熱化痰、行氣降逆。
  (全蝎、僵蠶、天麻)平肝息風(fēng)、緩急止痙。
臣藥 (辰砂、琥珀、遠(yuǎn)志、菖蒲)重鎮(zhèn)安神,開竅化痰。
  (茯苓、茯神)益氣健脾,寧心安神。
  丹參、活血化瘀。
  麥冬、清心益陰。
佐使藥 (竹瀝、生姜、甘草)竹藶滌痰;生姜醒脾化痰;甘草益氣祛痰。
中醫(yī)證 痰熱癇證。忽然發(fā)作,眩仆倒地,不省人事,抽搐,目斜口,痰涎直流,或叫喊作聲,舌苔膩,脈弦或滑。
加減用藥 大便干結(jié),加大黃、芒硝,以瀉熱通便;抽搐甚者,加鉤藤、羚角,以清熱息風(fē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