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和程顥
程朱理學,有一句名言:“存天理,滅人欲?!币恢币詠頌榻袢嗽嵅?,斥為扼殺人性。人欲之大者,莫過食與色,如儒家經典《禮記》所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比巳舨怀圆缓?,就得饑渴而死;人若沒兩性生活,就得憋出精神病,甚至人種都得滅絕。這“天理”能存放在哪里?
程頤和朱熹,作為“新儒學”大師,當然不可能不明白這么簡單的道理。他們知道,人生而有欲,如飲食男女之欲,名利之欲,出人頭地之欲,等等。欲而不得則爭,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鋌而走險,無所不用其極。結果,人被欲望折苦,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
古代有各種宗教提供解脫之道,如佛教提倡禁欲,出家,不結婚,不吃肉,不飲酒。道教提倡清心寡欲,出世,修仙煉道,長生久視,神游八荒,等等。但大多數中國人既不可能出家,也不可能出世,程朱理學就試圖在儒家傳統(tǒng)中尋找自我超越之道,終于找到了這個“天理”,就是人性。如儒家經典《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碧熨x予的人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理。程頤說:“性即理?!比诵跃褪恰疤炖怼薄2粌H人,宇宙萬物,都各有其生成之理。例如,太陽有太陽之理,舟車有舟車之理。這個“理”,既非神授,也非人為,而是自然存在,而且至高無上,故謂之“天理”。
顯然,這是程朱構想出的一種范式。用程頤的話說,“天理”是“自家體貼出來的”,用現代哲學家馮友蘭的話說,是“理世界”,形而上的觀念世界,類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念”。程朱理學關于人的范型,“天理”,天賦人性:仁義禮智。即孟子所說的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人性本善。
關鍵問題是,這只是理想的范型,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這樣純粹完美。荀子甚至說“人性惡”,揚雄說“善惡混”,韓愈則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程朱理學認同孟子的“人性善”,但又認為孟子只說對了一半,無法解釋善惡為什么集于人之一身,于是引入“氣”的概念。這個“氣”,不是空氣,而是構成人的具體質料。人性雖同,氣稟各異。朱熹打比方說:“如水無有不清,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苯裉炜磥?,人都是碳水化合物,有何不同?但程朱理學卻以為找到了“人性惡”的根源:來自血肉之軀的人欲。
簡單說,人由形而上之“理”和形而下之“氣”構成,所以善惡集于一身,善的是“天理”,惡的才是“人欲”。朱熹說:“飲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币来祟愅疲耗信?,天理也;要求美色,人欲也。飲食男女,天經地義,并非邪惡,要求美味美色,三妻四妾,才是“人欲”。朱熹認為,雖小人不可能沒有“天理”,雖圣人不可能沒有“人欲”,只不過圣人能“滅盡人欲,存盡天理”而已。
程朱理學不是提倡禁欲,而是節(jié)欲,節(jié)制過度的欲望追求,以保持心靈的寧靜和諧,不被物欲所紛亂。用心良苦,但“滅人欲”這一表述,卻太絕對。人誰不追求美食美色呢?即或是理學信徒,真正能恭行實踐者,畢竟是少數,很多是唱高調,被人譏為“假道學”。假道學就是“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