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思 節(jié)選自《發(fā)現(xiàn)東北》第二部 在沙俄和蘇聯(lián)時代,有句俗語是:“討厭他就流放他去西伯利亞?!?/P> 當時,流放西伯利亞是一種極其嚴重的懲罰。那里荒無人煙,極端嚴寒,這里的流放者還要忍受野獸土匪的襲擾,以及難耐的寂寞和孤獨。想跑嗎?從西伯利亞回到歐洲的難度,比越獄還兇險,比登天還艱難,最好老老實實呆著。 在清代,流放也是一種非人的折磨。于是,一個歷史上的特殊群體產(chǎn)生了,這就是——流人。 流人,顧名思義,流放之人也,是犯人的一種。流放是古代刑罰的一種類型。而撥民,通常是朝廷為了充實邊疆蠻荒之地的人力資源,有組織地遷移或招徠民眾。由于遷徙之處環(huán)境和物質(zhì)條件惡劣,故通常設(shè)置一些優(yōu)裕條件加以吸引,而不是以犯罪及強制性為前提,比如清初在東北實行“徙民編旗”。顯而易見,流人,遠比拔民地位低下,且相對不自由。 流人,篳路藍縷,或許是第一批闖關(guān)東者,不過他們來到東北的最初是被動的。一旦確定必須來,就成為主動。主動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比如饑餓、嚴寒、酷暑、野獸,等等。因此,他們是闖關(guān)東人,是最初的探險者。 流放的人中,有挾仇誣告者,有反抗?jié)M清壓迫而起義的回教徒,有反清復(fù)明的前朝遺老,有追隨三藩叛亂的通謀人,有為官不正、或失職得咎、或瀆職得罪、或官場角斗失寵的官員,也有因科場案、文字獄而獲罪的文人雅士。 為防止叛亂,《大清律例》把異姓拜把子也作為謀叛罪:“異姓歃血訂盟結(jié)拜兄弟,均照謀叛未行律,為首絞監(jiān)候,為從減一等。若聚眾20人以上,為首絞決,為從發(fā)往煙瘴地帶充軍?!?/P> 《大清律例》主刑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主刑之外還有枷號、遷徙、充軍、發(fā)遣、凌遲、梟首、戮尸等隨時所加之刑。對連坐者有斬立決、為奴、徙流等。所謂流刑,為“流者謂人犯重罪,不忍刑殺,流去遠方”,從中可見,流放的刑罰程度僅次于死刑。而在西方,流放被視為“不流血的斷頭臺”。 民間研究者黃明超調(diào)查得知,遷徙,“應(yīng)遷徙者遷離鄉(xiāng)土一千里外”。 流,比遷徙為重,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個等次。 充軍,較流為重,分“附近二千里,近邊二千五百里,邊遠三千里,極邊、煙瘴俱四千里”五個等次。 發(fā)遣,較充軍等均為重,認為罪不至死,而充軍等又不能盡其罪,將犯罪人發(fā)往邊疆地區(qū)給駐防官兵為奴,多適用于政治性案犯。滿族人犯罪可以免發(fā)遣:“凡旗人犯罪,笞、杖各照數(shù)鞭責,軍、流、徒,免發(fā)遣……” 東北大地,荒涼偏僻、原始未鑿、人煙稀少,被流放的區(qū)域,不是整個東北,而是局限在幾個地方。《清史稿》卷一百十八載:“司讞者每苦其紛歧,而又有發(fā)遣名目。初第發(fā)尚陽堡、寧古塔,或烏喇地方安插……”比如今天的沈陽(當時稱盛京)、齊齊哈爾(當時稱卜魁)等處,以及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區(qū)的吉林烏拉、打牲烏拉、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拉林、阿勒楚喀(黑龍江省阿城縣)、伯都訥(今吉林省扶余縣)、席北(錫伯族人居住地)、琿春、寧古塔等地,不編入戶籍。寧古塔,是最大的流放地。 有個流放地叫尚陽堡,就是現(xiàn)在的遼寧開原,趙本山小沈陽的老家,也是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但與寧古塔一比,尚陽堡還有房子可住,還能活得下來,簡直如同天堂,寧古塔如同地獄。途中必經(jīng)之地,肯定有筆者王錦思的家鄉(xiāng)吉林德惠。 著名作家余秋雨寫了一篇文章《流放者的土地》,就介紹明清兩朝流放到寧古塔的艱苦的文化人的生活。有一本叫做《研堂見聞雜記》的書上寫道,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shù)厝朔侄持?,能活下來的不多?/P> 流人如此,沒有犯罪的拔民同樣面對艱難險阻,只是政治地位不同而已。 朱義翁,原名朱議滃,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孫,皇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1378-1448)十世孫。1644年,清朝入關(guān)定都北京,朱義滃起兵在山中抗清。怎奈勢單力孤,寡不敵眾投誠。清政府提倡關(guān)內(nèi)閑散平民赴東三省開墾土地,朱義滃率族遷移寧古塔,并出家守廟。 寧古塔其實沒有塔,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六個人”,據(jù)說很早的時候曾有兄弟六人在這里住過,而這六個人可能還與后來的清室攀得上遠親。 有了基本的兵力,近乎與世隔絕的地理空間,危機四伏的自然氣象,流人紛至沓來。 1655年1月12日,吏科給事中陳嘉猷因受廣西巡撫王一品賄賂,陳嘉猷可以算作被流徙寧古塔地區(qū)的第一人。 1657年5月17日順治十四年,南明降將鄭芝龍緣其子鄭成功抗清,全家手足枷銬,嚴加看管,是流徙寧古塔第二撥。四年后,鄭芝龍及其子世恩、世蔭、世默等于寧古塔處斬。 1658年5月27日,恭順侯吳維華等人因賄賂結(jié)交內(nèi)監(jiān)吳良輔,是流徙寧古塔第三撥。 1658年12月22日,江南“科場案”發(fā)。正主考方猶、副主考錢開宗被殺,吳兆騫、錢威等人舉家流徙寧古塔?!@些人是被流徙寧古塔的第四撥。 1661年5月11日,工部侍郎張縉彥以大學士劉正宗革職被牽連,是被流寧古塔第五撥。 以后較有影響的流放事件還有: 1707年,陜西反清起義首領(lǐng)朱璽、魏學吾等15人被捕后處斬,隨從孔易兄弟等9人流徙寧古塔。從西北到東北,長達數(shù)月時間,多么巨大的時空跨越。 1708年,明朝皇子朱慈煥(朱三太子)隱姓埋名在山東李方遠家中任教。是月,朱慈煥及其二子三女一媳處斬,朱妻及李方遠流徙寧古塔。 1726年,因文字獄案,汪景祺被處斬。其妻子發(fā)往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兄弟子侄發(fā)往寧古塔。1733年,呂留良文字獄案結(jié)案。呂留良及其學生嚴鴻逵戮尸,其孫輩一律發(fā)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是雍正年間第二個明確因為“文字獄”發(fā)來寧古塔的。 明宣德八年,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東北,死在路上的就有三分之二,到東北只剩下五十人。 那時家族式遷徙,從北京走到寧古塔的時間,通常是四、五個月的時間,如1659年被流放的吳兆騫、方拱乾全家閏三月初三日自京出發(fā),七月十七日到達寧古塔,走了4個月零8天。1662年因浙江東部“通海案”而被流放的楊越等100余人,走了5個多月就到達了寧古塔??紤]到冬季嚴寒,致死者甚多,1679年(康熙九年),規(guī)定流徙寧古塔人犯不得于11月至下年7月間寒冷季節(jié)遣往,以避免人犯衣絮單薄,凍死途中。一路上怕他們逃走,便枷鎖千里。到了寧古塔之后,“賞給出力兵丁為奴”、“給披甲人為奴”。美貌的女性可能被糟蹋,丈夫被殺,可謂九死一生。 吳兆騫(1631~1684),恐怕是最有名的流放者,他的經(jīng)歷十分典型。清初詩人。字漢槎,號季子,江蘇蘇州人。詩作慷慨悲涼,獨奏邊音,因有“邊塞詩人”之譽,著有《秋笳集》。 他是怎么來的寧古塔呢? 順治十四年(1657)八月,吳兆騫參加江南闈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十一月南闈科場案起,無辜遭累,以仇家誣陷,奉旨入京參加復(fù)試。第二年四月復(fù)試于京師瀛臺,武士林立,持刀挾兩旁,吳兆騫擔心害怕,雙腿戰(zhàn)栗未能終卷,遭除名,責四十板,家產(chǎn)籍沒,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寧古塔,天下文人雅士無不嘆惋。 名人來歷有據(jù)可查,有人為他們喊冤,爭取皇帝開恩回到故土,不過有許多普通流人沒人為他們伸張正義,甚至身份成謎,難以破解,可是他們的后代無法忘記。 《穿越300載時空的情愫,向?qū)幑潘貐^(qū)尋親》,這是而今寧古塔居民黃林福、黃林書發(fā)出的一封尋親啟事。 黃林福、黃林書是在黑龍江省寧古塔生活了近300年的黃氏族人,祖?zhèn)鞯摹蹲V書》記載他們的祖居地在福建臺灣,高祖黃阿季與楊、賴、劉、謝、吳、張、林等姓氏之人,一同從福建(臺灣)被發(fā)遣而來。原因是“身等系福建臺灣,臺灣叛案連坐,幸蒙林阿五、黃阿季呈為寬恩,忽發(fā)遺寧古塔”。 黃氏后人黃明超深情地說道,遙想我被發(fā)遣之高祖,懷著巨大的悲憤與仇恨,走到了“地至嚴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的寧古塔,面對著原野上鋪張的霜雪,耳聽著豺狼虎熊的長嘯,“生非生兮死非死”,在精神和肉體上承受著非人的折磨,但是,他們的頭顱是高高舉起的,他們的思想之光未被湮滅。 但是高祖黃阿季究竟是哪里人存在分歧。黃氏后人黃斌認為黃家是從福建臺灣直接遷來的。黃明超認為“原籍”在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更早的祖先在福建臺灣。史書上有“除身在臺灣者依律正法,其在內(nèi)地者從寬免死,解部給與功臣之家為奴”的記載。而黃家的譜書上又有“今奉圣主鴻恩、準令入籍、身與例相符”的字樣。由此可見,黃家受這次起義牽連,只得背井離鄉(xiāng)離開山東,“判案連坐”。雍正三年(1725年),黃阿季楊氏夫婦在75歲左右高齡的時候,帶領(lǐng)兩個兒子兒媳,至少三個孫子,來到寧古塔。 黃氏家人說,尋我們的祖先之根,聞一聞祖先居住那片土地的余味芳香;找出真相,追尋祖先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傳承家族歷史,讓我們再續(xù)300年前異姓同經(jīng)艱辛的情緣,是我們每個人魂牽夢縈的心愿。 余秋雨認為,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流放,創(chuàng)造了一個味道濃厚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得惠至今?!皷|北這塊土地,為什么總是顯得坦坦蕩蕩而不遮遮蓋蓋?為什么沒有多少豐厚的歷史卻快速進入到一個開化的狀態(tài)?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貴?!?/P> 王錦思,又名TA、小蜂、一開,精通“德語”(家鄉(xiāng)吉林德惠語言)。在北京從事文化傳媒行業(yè),多家門戶網(wǎng)站博主,出版著作多部,首倡九一八鳴警報、國家級公祭英烈和死難同胞。收藏照片史料、孔子儒學、中外交流、名家匾額等,參與建立多家博物館,合作籌建萬國博物館等。http://m.ahfyzs.com/mailto:jinsiwang@126.com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