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病變,概括起來主要有血虛、血瘀和血熱等證候。常由五志化火,或邪熱入血所致,分別在臟腑辨證和衛(wèi)氣營血辨證中介紹。 血虛證 血虛證是血液不足所出現(xiàn)的證候,包括貧血,或具有貧血癥狀而血色素正常的病證,故常見于貧血病人,以及神經衰弱、慢性衰弱性疾患。(血虛五白一細:面白、唇白、舌白、指甲白、眼瞼白,脈細) 原因:①吐、衄、便、產后、月經、外傷等出血過多。②脾胃虛弱,生血不足。③勞心、久病精血暗耗。④瘀血阻滯,新血不生。 主證:心悸失眠,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或萎黃,唇淡,舌淡脈細。 病理:血虛證的這些癥狀,多由血不養(yǎng)心和血虛不能上榮所致。血不養(yǎng)心,心神不藏,則心悸失眠;血虛不能上榮清竅,故頭暈眼花,面白唇舌多淡;脈內血少,故脈細。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血虛證與心、肝、脾三臟的關系較為密切。一般的情況是:
治法:補血養(yǎng)血。 例方:補血活血——四物湯(地、芍、歸、芎);益氣養(yǎng)血,健脾養(yǎng)心——歸脾湯(當歸、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茯神、龍眼肉、遠志、酸棗仁、木香);補氣益血,寧心安神——人參養(yǎng)營湯(八珍湯去川芎,加黃芪、肉桂、五味子、遠志、陳皮、姜、棗)。 常用藥:當歸、白芍、熟地、首烏、阿膠、黨參等。 血和氣是相互依存的,所以血不足常傷及氣,因而血虛證亦常見氣短、乏力等氣虛癥狀。在治療上,氣為血帥,補氣能生血,故常用益氣補血之法,如當歸補血湯(當歸、黃芪)、圣愈湯(四物湯加黃芪)等,多加黃芪以補氣生血。 此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精又為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所以在補血藥中配合健脾和補腎的藥物,常能增強補血效果。 血瘀證 血瘀證是全身血液運行不暢,或局部血液瘀滯的病證,多由外傷、陽虛、氣滯、寒凝等因素引起。 主證:局部疼痛拒按,痛如針刺,痛處不移,舌有青紫瘀點或瘀斑,脈象沉澀;或見面色晦暗,唇、舌、指甲青紫(多屬全身血液運行不暢)等癥狀。 病理:血瘀證,氣血不通,經絡拘急牽引,故痛如針刺;瘀血內停,不同于氣郁之按揉則易消,故痛處常有定處而拒按。 由于血瘀所在的病位不同,臨床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瘀血在心,可見心悸、左胸悶痛,且牽引左臂痛;瘀血在肺,可見咳引胸痛,咳吐紫黑血塊;瘀血在脅腹,可見局部刺痛或鈍痛,有時能觸到腫塊(如肝脾腫大,腹中腫瘤等);瘀在胞宮,可見痛經、閉經或經量多,或小腹觸到腫塊(如宮外孕、腫瘤等);瘀在肢體,常見肢體麻木,疼痛,甚則活動不利、癱瘓、或見肢端變黑、壞死(血栓性脈管炎,動脈栓塞等);瘀在體表,可見局部青紫瘀斑,或腫脹疼痛。臟腑瘀血,??捎|到腫塊;如久瘀不消,阻礙營氣運行,肌膚失養(yǎng),可能見到皮膚粗糙如鱗甲,稱為“肌膚甲錯”。 治法:活血化瘀。 例方:養(yǎng)血行瘀的桃紅四物湯(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開胸散結的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赤芍、桃仁、紅花、川芎、柴胡、枳殼、桔梗、牛膝、甘草);益氣活血通絡的補陽還五湯(黃芪、歸尾、赤芍、桃仁、紅花、川芎、地龍);活血祛瘀,定痛止血的七厘散(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沒藥、紅花、朱砂、兒茶)。 常用藥:歸尾、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三棱、莪術、五靈脂、生蒲黃、乳香、沒藥、穿山甲、蘇木、地龍、水蛭、虻蟲等。 氣與血的關系非常密切,故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并見,在治療時活血藥與理氣藥常并用,但須分清主次,氣滯為主者,當以行氣為主,佐以活血藥;如血瘀為主者,則當以活血化瘀藥為主,佐以行氣藥,這是因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緣故。 正因為氣行則血行,所以活血化瘀藥,必配行氣藥,才能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如四物湯中用川芎。事實上,很多活血化瘀藥本身即具有行氣活血雙重作用,如郁金、乳沒、川芎、延胡索等(可以看做藥物自身同一作用在病人正邪狀態(tài)不同時的不同表現(xiàn))。 |
|
來自: 淄水漁夫 > 《中醫(yī)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