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東部隔伶仃洋與深圳市相望,南部通過丘陵臺地與珠海市接壤,西部隔磨刀門水道與江門市毗鄰,北部以河網(wǎng)縱橫的沖積平原與佛山市、廣州市相連。中山市的地理座標為東經(jīng)113°09′至113°45′,北緯22°11′至22°46′,東西寬45.3公里,南北長64.3公里,總面積達1800.14平方公里。市政府駐石岐。 1987年轄市區(qū)及市郊24鎮(zhèn)。古稱香山。因香爐山(亦稱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設香山寨。唐 設 香山鎮(zhèn)。宋初置香山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縣。 民國14年(1925)為紀念孫中山 ,改為中山縣。 1983年12月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1、小欖鎮(zhèn) 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北部,西北與 順德縣均安鎮(zhèn)隔河相望。鎮(zhèn)區(qū)地處鳳山四周,鳳山形似橄欖,故名小欖。原有大欖都。清光緒初稱欖鎮(zhèn)。1958年成立小欖公社。1963年改設小欖鎮(zhèn)。 2、石岐 又名鐵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與廣珠公路及岐灣公 路交會處。慣稱石岐城區(qū)。中山市人民政府駐地。舊為中山(香山)縣治。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時寫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壘堤,山延伸臨江,堤由此分歧,故稱石歧山。后 取“風鳴岐山”吉祥意,寫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稱石岐圩。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鐵沙于地以筑城,因號鐵城”。城內(nèi)稱鐵城,城西仍稱石岐。民國10年(1921)拆城墻,統(tǒng)稱石岐,民國17年(1928)設石岐鎮(zhèn)。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稱石岐鎮(zhèn),1984年撤 銷石岐鎮(zhèn),石岐成為中山市區(qū)主要部分?!? 3、中山路 在中山市區(qū)西南邊緣。呈半環(huán)狀,北 起獅口大橋,向南經(jīng)中山大橋,折東至白廟村與中山港大道相接。為原人民路,長洲路合并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為紀念孫中山,改稱今名。 4、孫文路 在中山市區(qū)中部。西起岐江橋,東至齊東村口,由孫文東、中、西路三段組成。民國14年(1925)由觀瀾街、岐陽里、永寧街、文集坊等 8條街合并而成,為紀念孫中山而命名?!? 5、悅來路 在中山市區(qū)中南部。北接孫文路,南連廣珠公路。由悅來路、悅來中路、悅來南路組成。民國25年(1936)初由悅來街和逢源街擴建而 成。據(jù)傳,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建城時已有悅來街,街口門樓橫匾書“近悅遠來”。19 69年曾改為紅旗路,1981年復稱悅來路?!? 6、長洲又名煙洲。在中山市區(qū)西緣。含西村、北村、 中心村。因所處沙洲狹長,故名長洲。又因朝暮時刻,沙洲沿馬山上空煙霧繚繞,“長洲煙雨”為石岐一景,故雅稱煙洲?!? 7、員峰又名員山仔。在中山市區(qū)北偏西1.4公里處。相 傳元初由施、伍、吳等姓人建村,因村處員山南麓,名員山仔村。清光緒初年稱下員山村。 民國期間,鄉(xiāng)人認為峰比山高,改稱員峰,村亦改稱為今名。 8、恒美在中山市區(qū)西南6公里處。南宋末,李姓人從新會河塘村遷此。為紀念故里,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9、渡頭在中山市區(qū)西南6.7公里。屬環(huán)城區(qū)。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于石岐河南岸,岸邊筑船渡碼頭,俗稱渡頭。 10、 張家邊在中山市區(qū)東北7.5公里。北瀕橫門水道。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張鳳岡一家從良宋都張婆澳遷此,因村處海邊,且為張姓首居,故名張家邊村?!? 11、西椏在中山市區(qū)東9.3公里。村處小隱涌上游分叉之西,初稱 西溪,后改名西丫。因“丫”與“椏”同義,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后稱今名?!? 12、濠頭在中山市區(qū)東4.5公里。含員山、李家村等4個自然 村。屬張家邊區(qū)。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鄭氏建村。臨海,盛產(chǎn)蟲豪、溪稱蟲豪溪 ,后溪易名為濠頭涌。村因溪而名。 13、黃圃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北部,西北鄰順 德縣桂洲鎮(zhèn),東北隔洪奇瀝水道與番禺縣大崗鎮(zhèn)相望。因鎮(zhèn)區(qū)附近山坡曾盛長黃菊,如天然大花圃,名大黃圃,后簡稱黃圃。1952年建黃圃鎮(zhèn)。1958年成立黃圃公社。1986年黃圃區(qū)并入,仍名為黃圃鎮(zhèn)?!? 14、橫檔在中山市區(qū)北22.5公里,東瀕洪奇瀝水道。屬 黃圃鎮(zhèn)。含4個自然村。因當?shù)赜泻0?6.2米小山,山勢如屏擋潮得名橫檔山。清乾隆二十 四年(1759)始有人聚居山南,名鎮(zhèn)南,后范圍擴展,改用山名村。 15、頃二在中山市區(qū)北26.2公里。屬黃圃鎮(zhèn)。清同治七年(18 68),順德縣梁氏遷居于此,時墾田約120畝,故名頃二。 16、翠亨村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部, 東瀕珠江口伶仃洋,清康熙年間(1662—1722),蔡氏來此建村,因村近山坑,人稱蔡坑村。 后人見山林青翠,以方言諧音,于道光初改名翠亨。寓“萬事亨通”意。鎮(zhèn)因村名。1955年設翠亨區(qū),1957年改設翠亨鄉(xiāng)。1958年建翠亨公社。1986年建翠亨村鎮(zhèn)。保留有孫中山故 居。 16、崖口在中山市區(qū)東偏南18.6公里。屬翠亨村鎮(zhèn)。含東堡、 中堡、西堡等6個自然村。元至順元年(1330),譚姓從東莞縣大寧鄉(xiāng)徙此建村,因處崖門山西北側(cè),又當溪流出???,故名。 17、中心海在中山市區(qū)西北22.5公里。屬小欖鎮(zhèn) 。含太樂、同豐等4個自然村。因地處河涌交錯的中心,故名?!? 18、北村又名北街。在中山市區(qū)西22.3公里。永寧辦事處駐 地 。屬小欖鎮(zhèn),清中葉,在妙靈宮至文昌廟一帶已形成街市,稱大欖市。因地處天妃廟北,故 名北街,后改稱今名?!? 19、 沙口在中山市區(qū)西北22公里。屬小欖鎮(zhèn)。1960年始漸成村 莊。因地處欖面沙及小欖水道東埒口,故名。 20、金龍原名寶豐,曾稱新豐。在中山市區(qū)西北14.8公里 。 屬小欖鎮(zhèn)。清咸豐七年(1875),張坤海從順德來此建圍館,稱寶豐。光緒十二年(1886)成村 落,易名為新豐。因避鎮(zhèn)內(nèi)同名,1985年改為今名?!? 21、阜沙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北部。東臨雞鴉水道 。鎮(zhèn)人民政府駐阜圩。清初有人聚此墾耕,后形成集市,稱浮圩,因處浮圩山南麓而得名, 諧音埠圩。1957年設阜沙鄉(xiāng)。1983年改阜沙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22、低地原名牛角。在中山市區(qū)北偏西17.9公里。屬阜沙鎮(zhèn)。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始有人定居。因地勢較低,故名。 23、南頭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北部。清道光年 間(1821—1850)建圩,名南和。同治三年(1864)因處坡頭沙之南改名南頭圩。鎮(zhèn)因圩名。19 55年設南頭區(qū)。1957年設南頭鄉(xiāng)。1958年成立南頭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24、聚財在中山市區(qū)西北23.6公里。屬南頭鎮(zhèn)。清同治初, 村民從順德縣容奇、桂洲及本市黃圃等地遷此,建聚財社,故名。 25、東鳳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北部。北臨 桂洲水道與順德縣桂洲鎮(zhèn)相望。鎮(zhèn)因圩名。1958年建圩。取東海、鳳儀、鳳鳴三鄉(xiāng)之首字名 東鳳。1957年設東鳳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鳳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26、同安在中山市區(qū)北偏西26.5公里。屬東鳳鎮(zhèn)。含怡安 、同樂等4村。清初,順德縣桂洲、大良及本市黃圃人先后遷此,筑成怡安、同樂、裕豐、 廣益等圍。1951合并,建同安鄉(xiāng),寓意“大家安樂”,后以鄉(xiāng)名村。 27、古鎮(zhèn)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北部,西臨磨刀 門水道。傳說北宋末有古氏族人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初稱古溪。清中葉已漸成圩鎮(zhèn),遂改為古鎮(zhèn)。1957年設古鎮(zhèn)鄉(xiāng),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28、岡鎮(zhèn)在中山市區(qū)西北22.6公里。屬古鎮(zhèn)鎮(zhèn)。含四巷 、南勝、廣厚里等自然村。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建村。清末因其地處大岡山之南,名 岡南坊。1950年改稱十坊。1955年改為今名。 29、教昌在中山市區(qū)西北26·5公里。屬古鎮(zhèn)鎮(zhèn)。 含新圩、外閘等5個自然村。清末因有教昌廟而得名。寓“教化其昌”之意?!? 30、曹二在中山市區(qū)西北21·9公里。屬古鎮(zhèn)鎮(zhèn)。含首龍南、首 龍北等5村。1958年原為曹步二、六兩大隊,1965年兩大隊合并,稱為曹二村?!? 31、民眾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北部,東北隔 洪奇瀝水道與番禺縣萬頃沙相望。清末成圩。民國19年(1930)間黃澤生從番禺遷此建民眾茶 室,因此得名民眾圩。鎮(zhèn)因圩名。1950年設民眾鄉(xiāng)。1959年置民眾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 年建鎮(zhèn)。 32、易家在中山市區(qū)東北18·6公里。屬民眾鎮(zhèn)。清末,有易姓人 在此承耕,稱易家圍,因以名村?!? 33、浪網(wǎng)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北部。流動 漁民常在 此處沙灘晾曬漁網(wǎng),方言“晾”與“浪”音同,稱浪網(wǎng)沙。清光緒十二年 (1886)始有人定居 ,宣統(tǒng)二年(1910)形成集市,初名萬安圩,1949年改名浪網(wǎng)圩。鎮(zhèn)因圩名。1950年設浪網(wǎng)鄉(xiāng) 。1974年成立浪網(wǎng)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34、三墩在中山市區(qū)東北16.9公里。屬浪網(wǎng)鎮(zhèn)。明代海邊有 三墊沙,當?shù)胤Q三墩沙。清代形成村落,沿用沙名為村名?!? 35、三角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鎮(zhèn)東北部,東北臨 洪奇瀝水道 與番禺縣橫瀝、萬頃沙相望。明代為海邊沙洲,近三角形,故名三角沙。清道光末漸成聚落 。民國5年(1916)形成圩集,初稱萬和圩,后易名為三角圩。鎮(zhèn)因圩名。1957年設三角區(qū)。1 959年成立三角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36、高平在中山市區(qū)東北22.3公里。原名高沙。屬三角鎮(zhèn)。 含上賴生、 下賴生、蔡份等自然村。清中葉建村,因地屬高沙田,初名高沙。地勢平坦,1953年改稱高平?!? 37、南蓢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部,東瀕珠江口。鎮(zhèn)區(qū)原是一片海灘,元至元年間(1335 —1340)建村,因村南多長蓢草,故名南蓢。明末成南蓢圩。鎮(zhèn)因圩名。1957年設南蓢鄉(xiāng)。1958年設南蓢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38、東濠涌在中山市區(qū)東17.1公里。屬南蓢鎮(zhèn)。南宋末年,嚴姓人從南雄珠璣巷徙此建村,因地處涌 邊,村民以采蠔為業(yè),稱蠔涌。因同音,易名為濠涌。后又避同名,1983年以古時曾稱東鄉(xiāng) 而改稱今名。 39、港口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中北部。北臨雞 鴉水道。 駐地于清末成圩,為當時石岐往來廣州的必經(jīng)港口,故名港口圩。鎮(zhèn)因圩名。1949年設港口鄉(xiāng)。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40、馬大豐在中山市區(qū)東北9.7公里。屬港口鎮(zhèn)。據(jù)傳, 民國22年(1933),順德馬姓人在此建村,名馬大豐,寓意“馬氏大圍田豐收”?!? 41、前進在中山市區(qū)東北10.8公里。屬港口鎮(zhèn)。清光緒五 年(1879) ,港口公廟黃姓、新會縣陳姓徙此,建村于囊涌河岸上,初名囊涌村。1952年改稱為前進。 寓“不斷向前”意?!? 42、坦背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北部。元初淤成 白鯉沙。清 中葉大量圍墾。建村后漸成圩集,名利生圩,1986年改名坦背圩,鎮(zhèn)因圩名。1966年成立坦 背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43、興隆在中山市區(qū)西北9.2公里。屬坦背鎮(zhèn)。清咸豐末 年有人遷此聚居墾耕,因村處長興和隆生兩圍之間,各取一字名村?!? 44、橫欄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部,西臨磨刀 門水道與新 會縣大鰲鎮(zhèn)相望。因地處橫欄沙,故名橫欄圩。鎮(zhèn)因圩名。1955年設橫欄區(qū),1957年夏改橫 欄鄉(xiāng)。1958年秋建橫欄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底建鎮(zhèn)?!? 45、三沙在中山市區(qū)西偏北18.7公里。屬橫欄鎮(zhèn)。明初有人 墾耕,按序稱當?shù)厝龎K沙灘為一、二、三沙。清乾隆初始有人定居。1953年稱三聯(lián)鄉(xiāng)。1958 年稱三沙大隊,1983年稱三沙村?!? 46、六沙在中山市區(qū)西16.6公里。屬橫欄鎮(zhèn)。元初淤成沙洲 ,與五沙同稱白蠔沙。后按次序改稱六沙。清道光年間(1821—1850)順德容奇等地人來此建 村名六沙?!? 47、橫西在中山市區(qū)西12.2公里。屬橫欄鎮(zhèn)。原名橫樂村,1 960年因位于橫欄沙之西而名橫西大隊。1983年稱橫西鄉(xiāng)。1986年改稱橫西村。 48、沙溪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中部偏西。清初建圩 ,以沙溪涌為名,鎮(zhèn)因圩名。1957年設沙溪鄉(xiāng)。1966年成立沙溪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 建鎮(zhèn)。 49、龍頭環(huán)在中山市區(qū)西7公里。屬沙溪鎮(zhèn)。清初 建村。雍正年間(1723—1735)與龍聚環(huán)合并,稱屯村(分南、北兩寨)。乾隆初以“雙龍環(huán)繞 ,頭尾聚居”之意,將北寨定名為龍頭環(huán)村?!? 50、圣獅在中山市區(qū)西7.6公里。屬沙溪鎮(zhèn)。南宋寶慶年 間(1225—1227),阮姓從南雄珠璣巷遷居于此,建村于獅山東,山下有洪圣社廟,故名。 51、涌頭在中山市區(qū)西偏南8.3公里。屬沙溪鎮(zhèn)。南宋末 已有人到此定居。建村時,多數(shù)人聚居下曲涌源頭,故名。 52、 濠涌在中山市區(qū)西南7公里。濠涌村委會駐地。屬沙 溪鎮(zhèn)。南宋末,福建莆田人遷此,因瀕石岐海,筑堤御潮,村居堤邊,名濠涌?!? 53、 大涌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部,東濱石岐 河,西臨磨 刀門水道。清末形成市集。因臨石岐河,故名大涌圩。鎮(zhèn)因圩名。1957年置大涌鄉(xiāng)。1966年成立大涌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54、疊石在中山市區(qū)西偏南13.4公里。屬大涌鎮(zhèn)。含仁和、 新地等5個自 然村。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羅雪梅自南??h溶洲遷此,因村三面繁石疊嶂,故名。 55、神灣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南部。地臨磨刀 門水道,有 天然避風港,初名船灣,因避風優(yōu)良,船民建神廟,后改稱為神灣。1957年設神灣鄉(xiāng)。1959 年設神灣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56、山腳在中山市區(qū)南25公里。屬神灣鎮(zhèn)。因地處磨刀山東部南麓,故名。 57、藕圍在中山市區(qū)南21.3公里。屬神灣鎮(zhèn)。地處西江畔,原是藕塘。清光緒初建村,因筑圍造田而得名藕圍。 58、三鄉(xiāng)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南部,東與 珠海市接壤。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圩仔。三鄉(xiāng)原為圩仔周圍平嵐、烏石、橋頭3村的合稱。1957年稱三鄉(xiāng)鄉(xiāng)。1958年建三鄉(xiāng)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59、圩仔在中山市區(qū)南19.8公里。三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清初 為小圩市,名圩仔。道光初稱圩仔市。光緒初與平嵐圩合稱烏石圩,俗稱圩仔街。1953年設 圩仔鎮(zhèn)。1958年后仍稱圩仔?!? 60、蕭家在中山市區(qū)南偏東21公里。屬三鄉(xiāng)鎮(zhèn)。清康熙末建 村,曾名長埔。又因村民皆姓蕭,乾隆初改稱蕭家村。 61、板芙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南部。清初鎮(zhèn)內(nèi)形 成板尾沙與 芙蓉沙,后兩沙建有村莊,名板尾、芙蓉。1953年兩村合并,取名板芙。1961年設板芙公社 ,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62、白溪在中山市區(qū)南14.7公里。屬板芙鎮(zhèn)。新石器時代晚期 已有先民棲 息。明嘉靖年間(1522—1566),楊姓從新會縣遷此,因溪畔多白陶土,稱白泥坑。清末改為今名。 63、祿圍又名魚寮。在中山市區(qū)西南17公里。屬板芙鎮(zhèn)。清道光初筑圍, 按福、祿、壽字順序排列命圍名,村因祿圍而得名。常有漁民在此售鮮魚,故又名魚寮?!? 64、東升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西北部, 北臨小欖水道。原地有雞籠圩。1959年成立雞籠公社,1986年建雞籠鎮(zhèn),1987年改稱東升鎮(zhèn) ,寓“旭日東升,前程萬里”之意?!? 65、東角在中山市區(qū)西北12.7公里。屬東升鎮(zhèn)。清乾隆 四十五年(1780),東莞縣人在此筑西盛圍,因村莊地處圍東,故名東角?!? 66、佑生在中山市區(qū)西 北14.5公里。屬東升鎮(zhèn)。清道光末有人徙居此。后筑成佑生圍,村以圍名。 67、 裕安在中山市區(qū)西北16.6公里。屬東升鎮(zhèn)。清康熙四十八 年(1709),蕭氏在此筑裕安圍。因村莊地處裕安涌東岸,故名?!? 68、源和在中山市區(qū)西北15.9公里。屬東升鎮(zhèn)。明洪武四年( 1371) 香山衛(wèi)所在此設寨屯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有源豐及啟和社壇,各取一字名村?!? 69、坦洲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南端。清初淤積 成灘,當?shù)?稱“灘”為“坦”,故名坦洲。清同治年間(1862—1874)形成坦洲圩。1957年設坦洲鄉(xiāng)。19 59年成立坦洲公社,1983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70、申堂在中山市區(qū)南25.9公里。屬坦洲鎮(zhèn)。明洪武二 年(1369),村民周桂顯分一房居此,名申堂,村名源于此?!? 71、孖洲在中山市區(qū)南29.3 公里。屬坦洲鎮(zhèn)。清初兩小山因四周淤成沙洲,而相連結(jié),故名孖 洲山。雍正初村建于孖洲山東南麓,故名?!? 72、 蜘洲又名蜘洲仔。在中山市區(qū)南33.7公里。屬坦洲鎮(zhèn) 。清雍正初筑成圍,后聚民成村,因地處蜘洲山北麓,名蜘洲仔,簡稱為今名?!? 73、一沖在中山市區(qū)西北6.3公里。隆平村委會駐地。屬沙艸朗鎮(zhèn)。清同治年間(1862—1874)有人遷此 墾耕,地處石特沙6條涌的第一條,名一涌圍,后人把“涌”寫作“沖”,村以圍名。曾稱 龍平三隊(三村)。1985年復稱今名。 74、崇章在中山市區(qū)西北7.3公里。屬沙蓢鎮(zhèn)。清嘉慶年間(1796—1820)筑大興圍。光緒年間( 1875—1908)隆鎮(zhèn)奚谷角人接收地產(chǎn),以業(yè)主 名改稱崇章圍,村以圍名。曾稱龍昌四隊。1985年復稱今名?!? 75、五桂山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南部。 鎮(zhèn)人民政府駐石瑩橋。因地處五桂山腹地,故名。1949年設五桂山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76、石瑩橋原名石松橋。在中山市區(qū)東南13公里。 五桂山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清乾隆初古琪祿從馬溪徙此建村,村前建石墩松木橋,稱石松橋。 道光初,改用石英石筑橋墩,鋪以石條,遂改稱石瑩橋,村名從之。 77、橫門鎮(zhèn)中山市轄鎮(zhèn)。在市境東端,東北臨橫 門水道南支 流。因地處橫門口,故名。1970年前只有少數(shù)居民,置漁業(yè)公社。1983年改橫門區(qū),1986年 建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