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東漢石浮雕 一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東漢 畫像石之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建筑斗拱 牧羊人 二牛抬杠 東漢(25-220) 高聚物114厘米,寬52厘米 1962年綏縣出土
依據(jù)考古材料得知,漢代房屋一般系土木結(jié)構(gòu),磚在漢代雖已大量生產(chǎn),亦有用于居住建筑,在遺址中也曾發(fā)現(xiàn)過磚墻壁,但并不很多。推測當(dāng)時一般的房屋,可能系用木板作壁,用夯土筑墻。至少在東漢,屋頂已具備了后代所有幾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懸山式”,只有一道屋脊;另一種是“四角攢頂式”,有四道屋脊,當(dāng)時為了減少梁和柱的壓力,在高級的建筑上已經(jīng)相當(dāng)普遍地使用了斗拱;它可以兼作裝飾,也可以使房屋增加美觀。斗拱的形式,在當(dāng)時以“一斗二升”為最流行。屋柱子的形狀除圓形之外,還有八角柱,但后者多系石墓和石祠中的石柱。柱礎(chǔ)多系以石質(zhì)打磨。此石刻畫面中雕一圓柱上承雙層宏偉的斗拱。正是研究漢代建筑的實物資料之一。 在斗拱兩側(cè)還刻有羊群和一持戟門卒。下刻一組耕牛圖,前為二牛抬著一部起步的犁,后為耕者,一手撐犁一手揚鞭,緩步在前行,耕者后似為一寬衣長袖,手持物的播種者。這種二牛抬扛的耕田圖,再現(xiàn)了漢代陜北勞動人民辛勤耕作的一種方法,這種畫面雕刻的出現(xiàn),表明了當(dāng)時的農(nóng)耕技術(shù)以及方法與我們現(xiàn)代已幾近相同,這是當(dāng)時民間藝術(shù)家在熱愛和熟悉生活的情況下才創(chuàng)造出的寫實作品。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建筑斗拱 牧羊人 二牛抬杠局部二牛抬杠
4124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郭稚文墓文字刻石
4126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執(zhí)慧人 拾糞圖
東漢(25-220)高118厘米,36厘米 1957年綏德縣賀家溝出土
此石右部上兩格各刻一寬袍長袖的站立者,兩人身后均刻有象征性的谷物一類的植物,下部刻執(zhí)慧門卒,再下部橫格刻一人曲腰雙手持清掃之物,在馬后作得多清掃拾糞的姿態(tài),形象生動逼真,反映了民間藝術(shù)家深愛谷物,懂得積肥奪得豐收的道理,這種以真實生活為題材的畫面難見。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執(zhí)慧人 拾糞圖局部拾糞圖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執(zhí)慧人 拾糞圖局部拾糞圖局部執(zhí)慧人(知道這人刻著是什么意思嗎,很喜的,那是表示恭迎客人,執(zhí)慧就是手拿掃帚,表示我已將屋打掃干凈了,請進(jìn)吧,要是現(xiàn)在別人還以為不許進(jìn)屋,要將來者掃地出門也)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歌舞 神樹 東漢(25-220)高104厘米,33厘米 1957年綏德縣出土
圖上部刻主從二人及舞伎人,下部刻一扶桑大樹,上拴一乘馴馬在等待主人喂食的情景,雕刻手法樸素、簡練,是一件優(yōu)美的藝術(shù)作品。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歌舞 神樹局部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歌舞 神樹局部歌舞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執(zhí)戟門吏 東漢(25-220)高121厘米,30厘米 綏德縣出土
此石以陰線紋刻,上部表現(xiàn)有規(guī)整的幾何紋圖案,下刻一個身穿長袍、手持戟的門吏,雕刻手法粗獷樸實、生動簡明,這種構(gòu)圖內(nèi)容在陜北東漢畫像石中較為罕見。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狩獵圖 東漢(25-220) 高127厘米,寬116厘米 綏德縣五里店出土
此石為四方形,畫面構(gòu)圖豐滿,內(nèi)容神奇,石上滿布流云、飛鳥異獸等花紋圖案,左下角刻有擁慧的門座,還刻有形象生動的騎馬獵者、奔命的鳥獸與穿插其間的流云等,不拘大小遠(yuǎn)近,布局豐滿,氣氛緊張活潑流暢,與漢代漆器上的紋飾一脈相承。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狩獵圖局部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游云動物圖 東漢(25-220) 高132厘米,寬114厘米 綏德縣五里店出土
這石作風(fēng)與前石完全相同,只是圖案沒有門卒,不知是否作為門框用,所不同處刻有花紋流云又似卷草,其間夾刻著鳥獸紋飾,可借以看出這是由秦漢流行的流云花紋向唐宋繁柔富麗植物紋轉(zhuǎn)變過程中的裝飾演變。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圍獵 神獸拉云車 東漢(25-220) 高39厘米,寬173厘米 1971年米脂縣官莊出土
此石畫面分為兩欄,是陜北東漢畫像石應(yīng)用最多的題材之一,為當(dāng)時貴族有閑階級的一種娛樂生活。上部刻卷草邊飾花紋,間刻人物、神獸拉云車、奔獸等,下部刻有獵虎、捕熊、射羊、遂兔等打獵場面。獵者使用弓、箭、戟、斧和矛、盾等武器,步騎結(jié)合,前后夾擊,圍獵野獸。構(gòu)圖明快活潑,氣氛緊張,把各種動物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如鹿、兔狂奔逃命,獵犬追逐其間,而虎態(tài)兇肆,張牙舞爪,熊則怒而直立與獵者搏斗。形態(tài)生動、逼真。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圍獵 神獸拉云車局部回頭射虎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圍獵 神獸拉云車局部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游獵圖 東漢(25-220) 高91厘米,寬32厘米 1957年綏德縣出土
石上邊飾卷云圖案,整齊勻。下刻猛獸禽鳥狂奔逃命及騎射與車馬追逐獵物,畫面緊張熱烈。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游獵圖局部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迎賓客 六博圖 東漢(25-220) 高40厘米, 寬139厘米 綏德園子溝出土
此長方形門楣石上,刻著由雙闕合成的二層樓閣,呈現(xiàn)著主客歡聚的場面。室外有車馬侍從,主人與接踵而來的賓客握手相迎,屋正中豎立一高竿,上覆蓋瓦頂,頂下掛著各種風(fēng)干獵禽獸,似反映了佳肴美味,賓客盈門的富貴生活。二室內(nèi)各有二人,左二人正在對語寒暄,右二人正在作“六博”之戲,案上置六枚竹箸,寬衣跽坐,雙手前伸,作對博的姿態(tài),形象生動逼真。所謂“六博”,本作“六簿”,是我國古代相對奕棋的一種。關(guān)于這種棋藝,著名詩人屈原、曹植等在他們的作品中都作過呤詠。如屈原《招魂》云:“茛蔽象棋,有六簿兮。分曹并進(jìn)、遒相近兮,成梟而牟,呼五白兮。曹植《仙人篇》說:“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钡甏眠h(yuǎn),“六博”棋藝的具體博法,沒有記載而早已失傳???972年,河南靈寶縣張家灣一座東漢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博局和對博俑,加上這塊東漢畫像石上六博圖,便為我們研究我國古代“六博”提供了極珍貴的資料。 總之這塊畫像石內(nèi)容豐富,布局嚴(yán)緊,層次清新,富于表現(xiàn)力,為陜北東漢畫像石珍品之一。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迎賓客 六博圖局部客人乘車而來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迎賓客 六博圖局部客人下馬來訪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迎賓客 六博圖局部先坐在屋里嗑家常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狩獵 閣樓 七盤舞 東漢(25-220) 高136厘米, 寬38。5厘米 1957年綏德出土
此石畫面上格兩個獵者乘坐奔馬,手持弓箭,瞄準(zhǔn)獵物,箭鏃待發(fā),猛虎隱藏在叢樹之間,另刻兩人作搏斗姿態(tài)。下格左方刻二乘軺車,上各乘坐二人,車駕一馬,另一人扶轅而行,車后站立一拱手侍從。右方刻有接近繪畫構(gòu)圖的七盤舞場和一座高大宏大的闕樓,可惜石有殘損,不能觀其全貌。所謂闕,古代又名“觀”,《爾雅。釋宮》:“觀謂之闕”。劉熙《釋地》:“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薄坝^,觀也,于上觀望也?!笨傊?,它是體現(xiàn)封建禮儀的一種裝飾性建筑。所以《漢書。高帝紀(jì)》有:“(高祖八年)二月,至長安。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上見其壯麗......”的記載。此畫像石闕樓高聳,引人注目,是研究漢代建筑裝飾方面的寫實資料。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車馬出行圖 東漢(25-220) 高196厘米, 寬33厘米 1971年米脂縣官莊村四號漢墓出土
秦漢時代,帝王生前即為自己預(yù)造陵寢,稱為“初陵”,東漢時則稱為“壽陵”。一般臣民亦生時自營冢塋。這種墓塋建筑,日趨龐大、復(fù)雜。當(dāng)時的墳冢高、寬有等級規(guī)定:“列候墳高四丈,關(guān)內(nèi)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對于一些特殊人物,還建以特殊墓冢。如霍云病起冢,形似祁連山,衛(wèi)青起冢廬山(在塞外,非九江廬山)等。墓旁起祠堂。祠堂多以石筑,壁間往往雕刻人物畫像。山東長清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即今東漢孝堂祠。另嘉祥縣武翟山有武氏祠,也是東漢祠堂,現(xiàn)僅部分遺存。墓前起雙闕,墓旁起樓,筑池,還有筑神道。神道之外,列石人、設(shè)石獸、樹石柱,墓前還有刊立石碑的。墓內(nèi)除陪葬玉飾珍寶外,還有印綬、金銀財物、食物、飲食用具、日常用具、樂器、兵器、飛禽走獸以及車馬銅人和其他明器等,又廣列石室,上刻各種人物畫像活動,以及象征死者生前的享樂生活。 解放后,在陜北榆林、綏德、米脂、神木等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這種東漢畫像石。此幅車馬出行圖即是其中之一。除簡單、明快的植物花紋圖案外畫面上部刻骨銘心一輛軺車和一輛容車。軺車在前,容車在后(軺車是一馬的小車,容車是蓋施帷賬,貴族婦女坐的車)。每輛車前后均有騎吏前驅(qū)或侍僮隨后,表現(xiàn)了漢代官吏夫婦坐著騰驤奔馳拭目以待輕車出行游樂,氣宇軒昂的場面。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蹴鞠 擊劍圖 東漢(25-220) 高50厘米, 寬180厘米 綏德大弧梁出土
這門楣石上,刻一組作蹴鞠(踢球)表演,左右二人揚手頓足,各踏一球上并且兩肘抵一大球進(jìn)行表演。畫面左側(cè)一給刻二人作擊技表演,左人持劍,右人掌鉤鑲,人物姿態(tài)刻畫生動。右側(cè)是一組達(dá)官貴人高坐飲食觀覽技藝表演的場面,右三人,主人居中座席上,前后各有侍者跪地進(jìn)食,主人前方有盛食器,似所謂斛與鐵復(fù)合飲食器,上方三枚叉狀器不知何物,疑為“儀禮”中所說的“畢”,畢為木叉,祭時作叉肉用,雖為古祭器,但漢時可能沿用,在飲饌中出現(xiàn)尤其近似。整個刻石畫面內(nèi)定豐富,形象逼真,特別中提供了漢代已有踢球活動這一實物資料,頗為珍貴。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軺車 輜車出行圖 東漢(25-220) 高140.5厘米, 寬36厘米 綏德縣出土
此石為豎形門框,畫面分作五格,刻軺車兩輛、輜車一輛、騎吏和迎謁者。軺車、輜車,上各乘二人,前邊為執(zhí)轡的御者,后邊坐作主人或官吏,車前各駕一駿馬負(fù)轅,昂首奔馳。輜車作站立狀,圖上的騎吏手各執(zhí)物,驅(qū)馬前行。二迎謁者,寬袖長袍,曲身前傾,雙手拱站在樹下,似等待著軺車和輜車上的貴賓到來。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狩獵放牧圖
東漢(25-220) 高36厘米, 寬179厘米 綏德縣出土
這二石以纖細(xì)流利的刀筆,刻畫著嚴(yán)肅、緊張、生動、活潑的狩獵、出行、放牧場面。獵人手持待發(fā)弓弦,追趕著驚慌奔命的獸群,被射中的獵物在挨命逃竄中倉皇回顧,軺車上坐著觀賞的貴族。侍者前導(dǎo)駕車,后有后衛(wèi)及牛群。蔓草作為陪襯,反映了漢代推行了“全民得牧邊縣”的政策后,畜主、貴族在陜北地區(qū)“畜主谷量牛馬”,“致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及”致馬牛羊數(shù)千群“等興旺發(fā)達(dá)的農(nóng)牧生產(chǎn)和富貴生活場面。
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軺車 輜車出行圖
東漢(25-220) 高140.5厘米, 寬38厘米 綏德縣出土
此石為豎門框,畫面分作五格,刻軺車兩輛,輜車一輛、騎吏和迎謁者。軺者、輜車,上各乘二人,前邊為執(zhí)轡的御者,后邊坐主人或官吏,車前各駕一駿馬負(fù)轅,昂首奔馳。輜車作站立狀,圖上的騎吏手各持物,驅(qū)馬前行。二迎謁者,寬袖長袍,曲身前傾,雙手拱站在樹下,似等待著軺車和輜車上的貴賓到來。雕刻技法簡練、概括,人物不同的神情生動鮮明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