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種植技術-有色地膜高產栽培技術全集主持人: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艷紅,歡迎您收聽“致富早班車”節(jié)目。生姜是我國特產蔬菜,具有風味獨特、用途廣泛、適應性強、生產成本低、產量高等特點,為廣大農民朋友所青睞。隨著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生姜的出口量逐年增加,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目前生姜生產已成為種植業(yè)中見效快、商品率高、經濟效益好的一個優(yōu)勢行業(yè),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為方便農民朋友們掌握生姜栽培技術,在今天的時間里,我們特邀請山東農業(yè)大學的艾希珍老師分兩次給大家介紹“生姜有色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現(xiàn)在艾老師來到了演播室。艾老師,您好!
專家:艷紅,你好!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1.主持人:生姜是一種很好的調味蔬菜,有“菜中之祖”的稱號,它主要有哪些用途呢? 專家:生姜產品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外,還有多種芳香物質組成的揮發(fā)油,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生姜的用途很廣,它是一種集調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藥用為一體的多用途蔬菜。作為調味佐料,它有除腥、去臊、去臭的作用;作為食品加工原料,它可以加工成姜片、姜粉、姜酒、姜油及各種淹漬品等,還是提取香精的原料之一;作為中藥,它具有發(fā)汗、解毒、健胃、去寒、防暑等功效。 2.主持人:現(xiàn)在生產上廣泛栽培的生姜優(yōu)良品種有哪些?
專家:姜以根莖,即姜塊繁殖,屬于無性繁殖作物,因此,育種工作較難進行,現(xiàn)在各地均以種植當?shù)氐胤狡贩N為主,多以地名或姜的形態(tài)特征取名。我國以根莖為產品的生姜優(yōu)良品種主要有: (1)萊蕪片姜。山東省萊蕪市地方品種,生長勢較強,一般株高70~80厘米,高者可達1米以上。葉色翠綠,分枝力強,通常每株具有10~15個分枝。根莖黃皮黃肉,姜球較多并且排列緊密,姜球上節(jié)多,節(jié)間短,上部鱗片呈淡紅色。根莖肉質細嫩,辛香味濃,品質優(yōu)良,耐貯耐運,豐產性較好,一般單株根莖重200~400克(4~8兩)。在山東姜區(qū)栽培,5月上旬播種,10月中下旬收獲,一般每畝產量為2000~2500公斤。 ?。?)萊蕪大姜。山東省萊蕪市地方品種,該品種植株高大,生長勢強,一般株高75~90厘米。葉片大而肥厚,葉色深綠,莖稈粗壯,分枝較少,通常每株有8~12個。根莖黃皮黃肉,姜球少而肥大,節(jié)少而稀,外形美觀,商品質量好。根莖肉質也較細嫩,口感與萊蕪片姜相似。單株根莖大約重400~500克(8兩~1斤),露地栽培每畝產量為2500~3500公斤,地膜覆蓋栽培的產量可以達到5000公斤以上。萊蕪大姜是目前山東姜區(qū)的主栽品種。 除以上介紹的萊蕪姜以外,還有廣東的疏輪大肉姜和密輪細肉姜、浙江的紅爪姜和黃爪姜、安徽的銅陵白姜、湖北的棗陽生姜和來鳳姜、貴州省的遵義大白姜、廣西的玉林圓肉姜,福建的紅芽姜,湖南的黃心姜,四川的竹根姜,云南的玉溪黃姜以及臺灣的肉姜等。它們都具有長勢強、產量高、品質好等特點,是我國優(yōu)良生姜品種。 3.主持人:當前北方地區(qū)的保護地蔬菜面積很大,請問生姜栽培主要采用保護地栽培還是露地栽培?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專家:北方地區(qū)生姜面積最大的是地膜覆蓋栽培,其次是露地栽培,有小面積的中、大拱棚栽培。 露地栽培是傳統(tǒng)的栽培模式,一般在立夏(5月上旬)播種,霜降(10月下旬)收獲。由于北方地區(qū)無霜期較短,而生姜又不耐霜凍,因此,露地栽培的生長期較短是限制生姜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膜覆蓋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應用于生姜生產的簡易的保護地栽培模式。它的優(yōu)點是不僅可以提早播種,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還可以增溫保濕、抑制雜草生長,減少中耕次數(shù),從而可以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采用地膜覆蓋可提早25~30天播種,比對照增產20%以上。具體做法是:播種后用寬1.2~1.4米的地膜拉緊蓋于溝兩側的壟上,取土壓緊地膜,使溝底與膜的距離保持15厘米左右,一幅地膜蓋兩行。幼芽出土后,待苗與地膜接觸時,打孔引出幼苗。5月下旬溫度已高,第一側枝開始發(fā)生時撤去地膜。 中、大棚栽培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種,11月上中旬收獲。不僅可以提早播種,還能延遲收獲,可進一步延長生姜生長期,從而比地膜覆蓋有更大的增產潛力。但由于設施投資較大,而不同年份生姜的價格差異較大,某些年份高產量不能保證高效益,因此中、大棚栽培的面積不大。 4.主持人: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要是生姜有色地膜覆蓋栽培,那么為什么要用有色地膜覆蓋呢? 專家:有色地膜覆蓋栽培是結合透明地膜覆蓋進行的,也就是在透明地膜覆蓋的基礎上覆蓋黑色地膜。因為生姜不耐干旱和高溫。用有色地膜覆蓋的主要目的是代替北方傳統(tǒng)的地上遮蔭技術。地上遮蔭的理論基礎是過去一直認為姜喜蔭而不耐強光,但通過近幾年對姜需光特性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午間強光下生姜葉片雖然可能發(fā)生一定程度的光抑制,但它在長期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形成了較完善的光保護機制。目前地上遮蔭對姜生長的主要作用并非只在于降低了光強,而是在降低光強的同時,明顯降低了植株冠層的地溫和氣溫,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這對姜的生長更為重要。為此,我們經過多年試驗,研究出利用有色地膜代替地上遮蔭的技術措施,該方法不僅省工省力,操作簡便,成本低廉,而且有比地上遮蔭更好的降溫保濕效果,可更好地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植株生長發(fā)育。據統(tǒng)計,利用黑色地膜代替地上遮蔭每畝成本降低80~310元,產量增加8.0%~30%,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5.主持人:生產中傳統(tǒng)的降溫保濕方法是什么? 專家:北方傳統(tǒng)的方法是地上遮蔭,即“插影草”,用谷草、玉米秸、柞樹枝等插成稀疏的花籬,通常是在姜播種后趁土壤濕潤插在姜溝的南側(東西向溝)或西側(南北向溝),高度為60~70厘米,稍向北或向東傾斜。 南方多采用搭棚遮蔭的方法,稱為“搭姜棚”。一般在幼芽出土后在畦面搭棚,將2~3厘米粗的竹竿或小木棍插于畦的兩側,在1.7~2米處橫綁小竹竿,上面覆蓋茅草或麥秸,然后用繩固定。 這種傳統(tǒng)的遮蔭方法是一項非常煩瑣的工作,勞動強度很大,每年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隨著農業(yè)產業(yè)化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地上遮蔭材料成本逐年提高,遮蔭逐漸成為限制姜進一步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我們認為利用有色地膜覆蓋代替?zhèn)鹘y(tǒng)的地上遮蔭有很好的推廣前景。 6.主持人:什么時間進行有色地膜覆蓋?怎樣進行覆蓋呢? 專家:有色地膜覆蓋是在透明地膜覆蓋的基礎上進行的,5月初(生姜出苗前)選擇幅寬與透明膜相同的黑色地膜,覆在原來的透明地膜上,用鐮刀背將地膜塞緊就可以。 7.主持人:聽說近幾年,打孔黑膜、遮陽網等材料在山東姜區(qū)也逐漸用于生產,與這些遮蔭方法相比,黑色地膜覆蓋有什么優(yōu)點? 專家:主要是降低成本。從降溫保濕效果來看,黑色地膜覆蓋的降溫效果比遮陽網好,比打孔黑膜稍差,但保濕效果較明顯優(yōu)于打孔黑膜和遮陽網,最終產量與打孔黑膜遮蔭沒有明顯差異,但明顯高于遮陽網。 8.主持人:要想種好生姜,就必須了解生姜的主要生長特性,請您就這方面談談好嗎? 專家:好的。姜起源于熱帶地區(qū),在發(fā)育過程中形成了喜溫而不耐寒的特性,植株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左右。 生姜屬于中光性植物,在中等強度的光照條件下生長良好,但不同生長期對光強要求不同。生姜幼苗期生長量較小,強光容易造成地溫過高和土壤缺水,因此,常表現(xiàn)為植株矮小,葉片扭曲,生長不旺。但旺盛生長期要求較強的光照。 由于姜的根系不發(fā)達,吸水能力弱,因此不耐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會導致生姜植株矮小,產量降低,而且根莖纖維增多,品質變劣。但是,姜也不耐澇,如果土壤積水,生長發(fā)育就會受阻,并容易引發(fā)姜瘟病和其它病害。 9.主持人:生姜對土壤條件有要求嗎? 專家:生姜對土壤質地要求不嚴格,無論砂土、壤土或粘土均能正常生長,但不同土質對其產量和品質有較大影響,壤土有利于植株生長與根系發(fā)育,產量較高,尤其是重壤土的生姜產量最高。另外,生姜喜歡微酸性土壤,pH值5~7范圍內生長良好,因此,栽培生姜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通氣排水良好的土壤,鹽堿澇洼地不適合種姜。 10.主持人:生姜對肥料有什么需求嗎? 專家:生姜屬于喜肥耐肥作物,每生產1000公斤鮮姜大約吸收純氮6.34公斤,磷0.57公斤,鉀9.27公斤,鈣1.30公斤,鎂1.36公斤。生姜在全生育期吸收鉀最多,其次是氮,再次是鎂、鈣、磷。不同生育期,生姜對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量不同,幼苗期對氮、磷、鉀的吸收量相對較少,大約占全生育期總吸收量的12%;旺盛生長期對氮、磷、鉀的吸收量較多,大約占全生育期總吸收量的88%。 11.主持人:生姜是無性繁殖的蔬菜,整個生長過程基本是營養(yǎng)生長,在栽培中應分幾個時期進行管理? 專家:根據生姜的生長特點和管理上的差異,可分為發(fā)芽期、幼苗期和旺盛生長期三個時期。 12.主持人:請您分別介紹三個時期的生長特點各是什么? 專家:從幼芽萌動到第一片葉展開為生姜的發(fā)芽期,包括催芽和出苗兩個階段,大約需要50天左右。發(fā)芽期主要包括幼芽的發(fā)生、成苗和初生根的形成。播種前完成芽的萌動、破皮和鱗片的發(fā)生。播種以后,鱗片繼續(xù)發(fā)生,幼芽伸長,幼芽基部開始發(fā)根。同時,幼苗逐漸頂出地面,第一片葉很快展開,發(fā)芽期結束。 從第一葉展開到植株具有2個較大的分枝(俗稱“三股杈”)的時期為幼苗期,大約需要60~70天。這一時期主要生長部位是主莖和根系。幼苗期植株生長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栽培中應特別注意水分管理。 從“三股杈”至收獲為姜的旺盛生長期,大約需要70~80天。此期按生長中心不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從“三股杈”至9月上旬,為旺盛生長前期或稱發(fā)棵期。這一階段仍以地上部生長為主,地下根莖已經形成,但膨大速度較慢。9月上旬以后,生長中心轉移到根莖,稱為旺盛生長后期或根莖膨大期。 此時,地上部生長比較緩慢,營養(yǎng)大量輸送到地下部,根莖迅速膨大,是產量形成的最主要時期。 發(fā)芽期幼芽發(fā)生和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主要來自種姜貯藏的養(yǎng)分。因此,種姜的質量和播種質量是影響發(fā)芽期姜生長的主要因素。在栽培中要嚴格選種,科學催芽,精細播種,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條件,以保證苗全苗壯。 13.主持人:培育壯芽是生姜獲得豐產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怎樣培育壯芽呢? 專家:培育壯芽包括曬姜和困姜、選種、催芽三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曬姜和困姜。一般于播種前20~30天從貯藏窖中取出種姜,洗去姜塊上的泥土,平鋪在草苫或干凈地面上晾曬1~2天,也就是“曬姜”。室外溫度較高時(15℃以上)在室外進行,傍晚收進屋里;外界溫度低時在室內進行。曬姜結束后,將種姜放在室內堆放2~3天,姜堆上覆蓋草苫,稱為“困姜”。 然后是選種。曬姜、困姜過程中和催芽前需進行嚴格選種。應選擇姜塊肥大、色澤鮮亮、肉質新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危害的健壯姜塊做姜種,嚴格淘汰瘦弱干癟、肉質變褐或發(fā)軟的姜塊。 最后是催芽。將姜種置于溫度為22~25℃,相對濕度在60%~80%條件下催芽。目的是促使幼芽快速萌發(fā),幼苗出土快而整齊,并相對延長生長期,為提高產量奠定基礎。 14.主持人:曬姜和困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專家:曬姜的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提高姜塊的溫度,打破休眠,促進體內養(yǎng)分分解,加快姜種發(fā)芽速度。一般姜窖內的溫度為11℃左右,姜在此溫度下處于休眠狀態(tài),經晾曬后,可以使姜的體溫明顯提高,有利于促進種姜體內養(yǎng)分分解,加速發(fā)芽。 第二,減少姜塊中的水分含量,防止姜塊腐爛。貯姜窖內空氣濕度很大,姜塊含水量極高,經晾曬后,可降低姜塊水分含量,防止姜種在催芽過程中腐爛。 第三,便于選種。剛從姜窖中取出的姜種因濕度大而表現(xiàn)色澤深暗,帶病姜塊癥狀往往不太明顯,經過晾曬之后,病姜便會因為失水而干癟皺縮,色澤灰暗,而無病姜塊色澤鮮亮,并且不失水,從而有利于淘汰病姜,選擇健康的姜種。 困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種姜內養(yǎng)分分解,以利于提早發(fā)芽。 15.主持人:在進行曬姜和困姜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專家:曬姜應掌握適度,不可過度暴曬,如果遇到中午陽光過強,應用草苫遮蔭,防止溫度過高引起灼傷,或者失水過多影響幼芽萌發(fā)。地膜覆蓋栽培一般在3月初曬姜,此時室外溫度較低,為了防止發(fā)生冷害,可以在室內加溫晾曬。困姜時要注意保持溫度在25~30℃之間,這樣才能為培育壯芽打好基礎。 第二集 主持人: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艷紅,歡迎您收聽“致富早班車”節(jié)目。上一次節(jié)目我們邀請山東農業(yè)大學的艾希珍老師給大家介紹了“生姜有色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的品種選擇、覆膜要求、生姜生長特性以及如何培育壯芽,這次請艾老師接著給大家介紹,現(xiàn)在艾老師來到了演播室。艾老師,您好! 專家:艷紅,你好!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1.主持人:上一次節(jié)目您談到了曬姜和困姜,曬姜和困姜結束后,經過選種,便可以進行催芽,聽說生姜催芽的方法很多,請您介紹一些相對較好的催芽方法好嗎? 專家:好的。催芽叫“炕姜芽”。北方地區(qū)露地栽培一般在清明至谷雨進行,地膜覆蓋栽培應在春分前后進行。常用催芽方法有山東萊蕪催芽池法、山東騰州席簍、竹簍催芽法、陽畦催芽法、大棚或溫室催芽法。 ?。?)山東萊蕪催芽池法。在室內或房前院內陽光充足的地方用土坯或磚建長方形催芽池,池高80厘米左右,長、寬依姜種多少來確定。放姜種前先在底層鋪10~15厘米的干麥穰,然后將姜種一層層放好,隨放隨在四周塞5~10厘米厚的麥穰或干草。種姜放好以后,再在上層蓋5~10厘米厚的麥穰,最后用麥穰泥封住。催芽過程中保持池內溫度22~28℃,如果達不到溫度,可以壘火炕加熱。堆放姜種的高度不宜超過50~60厘米,否則會因為透氣不良,上、下溫差過大,使姜芽萌發(fā)不均勻,濕度大時還可能造成爛種。因此,可根據姜種多少在池內姜堆上部留1個或幾個直徑15厘米左右的通氣孔,孔中豎插幾把麥秸、高粱或玉米秸,使其伸長到頂部以增加池內透氣性。20~30天后,姜芽長到1厘米左右時即可播種。 (2)山東騰州席簍、竹簍催芽法。在席簍、竹簍等的底部鋪上幾層草紙,將曬好的姜種平放其中,然后將口封嚴。在室內用木棍搭成架子,架高2.2~2.5米,將簍放在上面,利用燒飯產生的熱量提高室內溫度進行催芽。由于受容器大小限制,這種催芽方法只能在種姜用量較少的情況下使用。 (3)陽畦催芽法。在避風向陽處建造陽畦,一般陽畦深0.6米,寬1.5米,長度根據姜種的多少而定。在底部和四周鋪10厘米厚的麥秸或干草,將曬好的姜種擺放其中,姜的厚度以30~35厘米為宜。在姜塊上蓋15厘米厚的麥穰,保持黑暗和疏松透氣,最后放上拱架,蓋好塑料薄膜,夜間加蓋草苫,保證畦溫20~25℃。有條件的可加鋪地熱線,以利于保持畦內溫度穩(wěn)定。陽畦內部通氣好,溫度較易控制,因而這種催芽方法所需時間短,幼芽整齊一致。 (4)大棚或溫室催芽法。在大棚或日光溫室內底部墊一層5~10厘米厚的麥穰或草紙,將曬好的姜種擺放其上,厚度30~35厘米,在姜塊上再蓋一層麥穰或草苫即可。根據天氣情況人為控制大棚內(或室內)溫度在20~25℃之間。該方法與陽畦催芽法一樣省工省力,可縮短催芽時間3~5天。 2.主持人:姜芽質量好壞對姜的生長和產量有較大影響,播種時應選擇什么樣的姜芽? 專家:姜芽過大或者過小都不利于生姜獲得豐產,特別是姜芽過大,在旺盛生長期植株容易出現(xiàn)早衰。標準的姜芽芽長為0.5~2厘米,粗0.5~1厘米,從外形上看,幼芽潔白鮮亮,芽身肥壯,頂部鈍圓,芽基部可以看見根的突起但還未發(fā)根。 3.主持人:選好姜芽后就可以進行播種,怎樣播種才能達到高產的目的? 專家:生姜播種一般有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要選地。播種前首先要選擇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松軟透氣、微酸性的肥沃壤土。發(fā)生過姜瘟病的地塊在3~4年內不宜再種姜。為增加土壤肥力,每畝施優(yōu)質圈肥5000~8000公斤,過磷酸鈣50~75公斤,然后將地面整平耙細。 第二,開溝施肥。按50~65厘米的行距開溝,溝深20厘米左右。將粉碎好的餅肥或煮爛并發(fā)酵好的豆子集中施入溝中。一般肥料用量為每畝施餅肥75~100公斤或豆子50~75公斤,另外施硫酸銨1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和硫酸鉀10公斤,或直接施入氮磷鉀復合肥25公斤。然后用二齒鉤將肥料和土壤混勻,防止灌水時沖走。 第三,掰姜。按要求將大塊種姜掰成適宜大小,同時進行塊選和芽選。每塊姜種上只留1~2個短壯芽,其余的芽全部去除,以保證養(yǎng)分集中供應,若掰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幼芽基部發(fā)黑或姜斷面有褐變,應嚴格剔除。姜種大小以50~75克為宜,也就是一兩到一兩半左右。 第四,澆底水。因為生姜出苗慢,出苗時間長,如果土壤水分不足,會影響幼芽生長。一般在溝內施足肥后,播種前1小時左右澆水。澆水量既要充足,又不可濕透壟面。 第五,播種。等底水滲下后,按18~22厘米的株距將掰好的姜種排放溝中,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東西溝向,姜塊沿溝南使芽一律向南或東南;南北溝向則姜塊沿溝的西沿,幼芽一律向西。放好姜種后用手輕輕按入泥中,使姜芽與溝面相平即可。 第六,覆土。種姜排好后立即用二齒鉤將靠近溝底的壟上濕土扒入溝內蓋住種姜,然后蕩平溝底。要求覆土厚度為4~5厘米,最后覆蓋地膜。 4.主持人:合理的種植密度對獲得高產非常重要,在生產上怎樣確定適宜的密度? 專家:種植密度對生姜的生長、群體光合速率和產量都有很大影響。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群體密度的增加,姜的株高、單位面積內分枝數(shù)、葉片數(shù)等生長指標及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群體光合速率逐漸增強。但達到一定密度以后,上述指標趨于穩(wěn)定。若繼續(xù)增加種植密度,光合速率和產量有下降趨勢。 種植密度是否合理受品種、土壤、肥水條件、播種期、播種量以及田間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因此,合理的種植密度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品種和具體條件來確定。通常大姜品種(如萊蕪大姜)長勢強,單株產量高,應適當減小密度,以提高商品品質;小姜種(如萊蕪片姜)長勢較弱,單株產量低,則應適當加大密度,以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光能利用率,達到高產的目的。同一品種通常在土質肥沃、肥水充足的條件下往往莖葉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株行距應適當加大;相反,在山嶺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條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營養(yǎng)面積也應適當減小。在中等肥力水平土壤上種植大姜,每畝播種5500~6000株,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小姜則以每畝播種7000~7500株,行距50~55厘米,株距18~20厘米。 5.主持人:生姜在幼苗期應如何進行水分管理? 專家:在幼苗生長前期,以澆小水為宜,澆水后趁土壤見干見濕時中耕淺鋤,松土保墑,以利于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fā)育。在幼苗生長后期,已進入夏季,天氣干熱,土壤蒸發(fā)量大,消耗水分多,應適當增加澆水次數(shù)與澆水量,在沒有雨水的情況下,一般3~4天澆一水。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澆水為好,不要在中午澆水,這樣既可防止土壤干旱,又可降低地溫。另外,夏季暴雨之后,應以澆跑水的方式及時澆井水降溫,俗稱“澇澆園”。同時,還應及時排水,以免姜田積水引起姜塊腐爛。 幼苗期還應注意供水均勻,不可忽干忽濕。不然,植株生長不良,姜苗矮小,新生葉片不能正常伸展而呈扭曲狀態(tài),造成“挽辮子”現(xiàn)象,影響姜苗正常生長。 6.主持人:除了澆水外,生姜在幼苗期是否需要施肥? 專家:幼苗期植株對肥料需要量不多,但由于此期時間較長,而且根系不發(fā)達,對肥料吸收能力還較弱,應在苗高30厘米左右,發(fā)生1~2個分枝時追1次速效肥提苗壯棵,稱“壯苗肥”。每畝可施硫酸銨或磷酸二銨20公斤左右。 7.主持人:除了肥水管理外,幼苗期管理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專家:幼苗期雜草較多,應及時清除。近幾年來,姜農多在播種后噴灑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已取得良好效果,但要注意使用的藥劑種類、濃度和時間,初次使用者須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目前在姜區(qū)大面積應用,且除草效果較好的除草劑有:姜草克、除草通、拉索、氟樂靈、撲草凈等。除草劑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噴霧法,即將除草劑配成適宜濃度(按說明書要求)的溶液,均勻地噴撒在地面上;二是毒土法,即將除草劑與濕潤細土按適當?shù)谋壤ò凑f明書要求)放在一起,并攪拌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24小時,使除草劑被土壤充分吸附,然后均勻地撒在姜田中。不管是毒土法還是噴霧法,在使用除草劑時,操作人員均應倒行,以防破壞藥劑層,影響除草效果。 除草劑用后5天內殺傷力最強,一般藥效可持續(xù)30~40天。因此,可在第一次用藥30天后,再用同樣方法處理1次,可基本控制幼苗期雜草生長。第二次用藥時姜已出苗,注意不要將藥劑噴灑到姜葉上,以免危害幼苗。 除草劑的殺草效果與溫度、光照、土壤水分狀況有密切關系。通常20℃以上殺草效果好,溫度低殺草效果差。光照越強,殺草效果越好。因此,若氣溫低、光照弱,應適當加大用藥量。用藥后,若土壤濕潤,殺草效果好。所以用藥后應保持土壤濕潤,最好是土壤澆過水而不黏時再用藥。 8.主持人:經過幼苗期,生姜生長進入旺盛期,這個時期的管理目標是什么? 專家:此期的管理目標是,發(fā)棵期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發(fā)棵,形成強大的同化系統(tǒng),并保持較強的光合能力;根莖膨大期則應促進養(yǎng)分運輸和積累,防止莖葉早衰,保證較長的同化時間和較強的同化能力,結合澆水、施肥、培土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 9.主持人:旺盛生長期應如何如進行肥水管理? 專家:立秋前后,姜苗生長速度加快,是幼苗期向旺盛生長期轉折的時期。自此以后,植株生長速度大大加快,養(yǎng)分逐漸積累,根莖快速膨大,對肥水需求量明顯加大。因此,立秋前后應結合去除地膜進行追肥,稱為“轉折肥”。一般每畝施餅肥75公斤,或豆子50公斤及磷酸二銨30公斤、硫酸鉀25公斤。追肥方法是:在姜溝北測(東西向溝)或東側(南北向溝)距植株基部15厘米左右處開深溝,將肥料施入溝中,而后覆土封溝培壟,使原來姜株生長的溝變?yōu)閴?,而壟變?yōu)闇?,最后澆透水?9月中旬,植株地上部生長基本穩(wěn)定,生長中心為根莖。為保證根莖膨大過程中養(yǎng)分充分供應,可在此期進行第三次追肥,稱為“補充肥”。尤其是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一般每畝施硫酸銨15~20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或復合肥25~30公斤。追肥時,可在壟下開小溝施入,也可將肥料溶解在水中順水沖入。 旺盛生長期姜的地上莖葉大量發(fā)生,蒸騰面積迅速擴大,地下根莖開始膨大,因此,需水量逐漸增多。為滿足姜旺盛生長對水分的需求,一般每4~6天澆一水,保持地面濕潤。收獲前2~3天澆最后一水,以保證姜收獲后根莖上帶些泥土,便于貯藏。 10.主持人:說到肥水管理,在生產上經常出現(xiàn)一些施肥不當?shù)默F(xiàn)象,在這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 專家:目前生產上施肥(尤其是化肥)過多和偏施氮肥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對土壤會產生不利影響,生姜的產品品質也會下降。 生姜除需要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外,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如鋅、硼等。每畝施用硫酸鋅2公斤,硼砂1公斤,生姜產量可分別提高23.9%和12.1%,二者同時施用時增產38.9%。因此,在生姜生產中應注意多施有機肥,生物肥,少施化肥,而且氮、磷、鉀肥和微肥應配合施用。 11.主持人:剛才您談了發(fā)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長期的管理措施,生姜栽培過程中還有哪些管理措施? 專家:還有培土、適時收獲和病蟲害防治。 姜根莖生長要求黑暗濕潤的環(huán)境條件,因此需要隨著根莖的膨大和姜球增多逐漸培土。山東姜區(qū)一般在立秋前后去除地膜和追施轉折肥的同時進行第一次培土,把原來壟上的土培到植株基部變溝為壟。以后結合澆水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逐漸把壟面加寬、加厚,為根莖生長創(chuàng)造濕潤、疏松、肥沃的土壤條件,以促進根莖充分膨大,提高產量和品質。 姜不耐霜凍,因此初霜到來之前(北方10月下旬)應及時收獲,收獲前3~4天,先澆1次水,使土壤濕潤。然后用锨或镢頭將整株刨出,輕輕抖落根莖上的泥土,將莖稈自莖基部折下或用刀削除,清除須根和肉質根,然后入窖貯藏,不需要晾曬。如果鮮姜用于腌漬、加工姜芽等,可提早至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
此外,在生姜上還要注意病蟲害的及時防治,應掌握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和動態(tài),以防為主,加強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