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坤伶“四大名旦”
感謝眾多優(yōu)秀的女演員支撐著當今京劇界的旦角舞臺,她們?yōu)樾聲r期京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解放后一部分管理文化的領導提出“男演男、女演女”的方針,藝校人為終止招收、培養(yǎng)乾旦的規(guī)定,以及十年特殊樣板戲時期,乾旦徹底靠邊站、被趕下舞臺的局面,由女性演出旦角戲的形式得以確立,直至二十一世紀以后各主要旦角流派才培養(yǎng)出能登臺的專業(yè)年輕乾旦傳人,但若再回到五十、六十年代張君秋、趙榮琛等與趙燕俠、杜近芳等乾坤并重的局面已不可能。
隨著思想的解放,女性地位上升是歷史的必然潮流,由最初的女性可以進入戲園子,再到光緒起駕西安,天津、直隸的“髦兒班”趁機進入北京登臺演出,表演自己的技藝。多年后袁世凱為穩(wěn)定文化、社會等局面,承認了坤伶的地位。
08年的電影《梅蘭芳》梅、孟合演戲鳳是嚴重不符合歷史的,因為當時男女合演只允許在家中堂會,更別說在戲院了!
上海市是經濟繁榮的大都會,相對于北京的京劇文化側重有所不同!扮相行頭漂亮、新編戲碼豐富、舞臺華麗等造就了海派的京劇特色!所有坤伶都必須在上海闖碼頭,在全國才能大紅大紫!
天津《北洋畫報》評選出的四大坤旦:雪艷琴、章遏云、新艷秋、胡碧蘭,和四大坤伶: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侯玉蘭,說法不一,但是足以說明在固定觀眾方面已初具規(guī)模!解放后坤伶名譽、地位得到提升,由社會地位低微的戲子全方面華麗轉變?yōu)槿嗣袼囆g家的。然而今天對京劇創(chuàng)立初期的旦角表演形式反而產生了獵奇心理!
上圖首長與上海三顆巨星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合影
眾多坤伶為了不給觀眾和文化界留下以貌取人的印象,大部分拜通天教主王瑤卿、“上海王瑤卿”芙蓉草為師學習花衫表演技藝。
下圖為王玉蓉拜師王瑤卿
王玉蓉被譽為青衣“鐵嗓鋼喉”
她天賦極佳,唱功戲如玉堂春等連續(xù)五小時不飲場(喝水),成為坤伶中的奇跡現(xiàn)象
下圖李玉茹拜師芙蓉草 右側是武旦閻世善
李玉茹年輕時期在花旦領域是佼佼者,藝兼荀、梅、筱等各派風韻,獨具特色
上海戲校招收的女徒弟練功
被譽為下圖冬皇的是女老生-孟小冬
下圖 冬皇擊鼓罵曹
上海的80歲左右的老人對言慧珠、童芷苓1942年的對臺應該是記憶猶新!兩位美艷的坤伶長達40天的對臺戲、且保證在日偽時期上座率極佳的程度實屬不易!言慧珠宗梅派,梅蘭芳的徒弟只有李世芳、言慧珠是實授!扮相美艷、嗓音圓潤、善演梅派劇目。童芷苓宗荀派,善演花旦戲,舞臺現(xiàn)場效果反響大。言慧珠的貴妃、西施、廉錦楓,童芷苓的鄒氏、潘巧云、紅娘,眾多舞臺形象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為了制勝童芷苓再次祭出劈紡大旗!《大劈棺》《紡棉花》,大劈棺是莊子的戲,妻子為了在喪偶后馬上改嫁,扇墳、為救新婚丈夫劈棺取死人腦髓的故事!紡棉花是丈夫出走三年,妻子在家哼小曲,模仿各大流派、各地方戲曲的玩笑戲(前期涉及奸殺內容,后失傳,服裝也由旗裝改為旗袍),在日本統(tǒng)治的黑暗時期,伶人紛紛窮困潦倒的時候,坤伶只要貼出劈、紡,每次都是滿園!言慧珠為了挽回局面、推出《男女戲迷傳》、全本大劈棺,男女戲迷傳也是言慧珠以及言慧珠的戲迷學習各大流派的演出形式!在迎合當時非常時期人們素質的情況下!童芷苓略勝一籌!
下圖 言慧珠 旗裝
下圖童芷苓紡棉花
下圖李玉茹信陵君
李玉茹-大英列傳(全本鐵弓緣)
下圖吳素秋-新紡棉花(吳素秋首位把戲服改為旗袍)
1939年,17歲的吳素秋已列為上海灘四小坤伶之首
下圖吳素秋-霍小玉
章遏云為私淑程派演員弟子
梅派開蒙
身段矯健婀娜 做工自然妥帖 文武兼擅
下圖 章遏云新戲 戲裝照
下圖 章遏云 古裝戲 劇照
下圖侯玉蘭-王寶釧
侯玉蘭為當時中華戲校四塊玉之一,后期專功程派
在校期間得到程硯秋本人的的指點 人稱“坤伶程硯秋”
下圖 侯玉蘭 中華戲校時期 祭江 留影
下圖 新艷秋獨家本戲 霸王遇虞姬
新艷秋 私淑程派,“無師自通”、“自學成才”
學演程派獨家本戲最主要的原因是:拜師王瑤卿后,王珍惜其才華,所以王為程硯秋新戲編腔后譜子從不還給程先生,卻悄悄地給了新艷秋。程夫人評價“程派的弟子各有特點,但他們加起來不如一個沒有拜過師的新艷秋!她是是“偷學成材”的最佳典范。
下圖 雪艷琴 古裝戲劇照
雪艷琴 回族 擁有“美艷親王”的雅號
京劇拍實景有聲電影第一女演員(和譚富英合拍的我國第一部實景戲曲電影《四郎探母》
坤角挑班第一人 四大坤伶第一人
下圖 胡碧蘭 劇照
胡天賦佳喉,氣力充沛,久唱不竭,二十年代初就紅透天津衛(wèi),婚后徹底離開舞臺,遷居北京。
下圖為 十年特殊時期后 京劇舞臺上第一出新戲 趙燕俠 闖王旗
說到坤旦,不得不說在旦行中唯一由女性創(chuàng)造的流派“趙派”,雖然爭議聲一直不斷。
趙燕俠出身梨園世家,幼年打下夯實的基功,南方隨父親邊學邊演闖碼頭實踐后北上拜荀慧生等名師繼續(xù)學習青衣、花旦戲碼,以穩(wěn)定的票房獨立挑班十五年之久,經過多年的歷練和編演出眾多獨家本戲后,終于在六十年代誕了旦行新流派“趙派”,其在念白上聲聲入耳,無需字幕,唱腔上重在用情,感人至深,在趙派代表作合缽“小乖乖”中體現(xiàn)的最明顯,可謂字字傳情,一腔三嘆,除唱、念外,作、表更加在荀派、和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繼續(xù)打破程式、靠攏生活,因此看她戲的人都能感到青春的氣息、時代的棱角。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對于旦角由誰演繹的話題已無需討論,乾旦、坤旦并存才可以符合市場多種審美觀點的需求,戲迷無需厚此薄彼,愛國劇,看國劇,為國劇在年輕一代的發(fā)展,共同努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