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教師觀:生命的牧者 郭思樂 像牧者那樣地管理生命的思想,古已有之。在中國古代就有“牧”的官職,例如劉備就當過益州牧。牧者不去包辦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由地吃草,這意味著既管理著羊群(當然也負著安全和保護之責),又尊重著羊群的獨立的生命活動。古代職銜的設計者視黎民百姓為被牧的對象,承認日子是靠老百姓自己過的,而官員所做的事就是類似于“放牧”的管理,讓老百姓自己更好地生活。這多少表現(xiàn)了一種人本的思想,無為而為,這種意識及方法,對今天我們認識教師和學生的關(guān)系仍然有著啟發(fā)作用。 我們認為,相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同樣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的自主有效的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教師的職能卻遠非這樣。我們對學生一點一點地教,要他們亦步亦趨,教不厭細,日清月結(jié),把學生看成需要拉動的逆水之舟,而我們則成了“纖夫”。不同的是,過去長江邊上的纖夫拉的是自身沒有動力的船,而今天我們牽動的,卻是一艘自身有動力的“船”,這艘“船”完全可以自己開動,揚波而去,更嚴重的是,長年依賴“纖夫”拉動,這艘“船”的動力機械因為得不到使用而日漸銹蝕。這是教育的悲哀。 事實上,教師是“纖夫”還是“牧者”,不僅是工作方式或工作強度的問題,更是對學生是否是學習生活主體的認定,這種認定并不容易。原因是,在某些階段,對于教師有某種依賴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組成部分。這同真正的牧羊人完全地置身羊群之外,也置身于水草之外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識教師的地位呢?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始終不變的是,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擁有萬年之功的生命本體。對于這個本體來說,我們的教,不過是為個體成長服務的、較為重要的或必要的外部條件而已。在本書的前面章節(jié),我們已經(jīng)闡述了生命的無限精美。這里我們還要強調(diào)的是,讓生命進人人類的文化領域固然是需要推動的,但是只要有了最初的入門推動(或引導)和最必要的知識基礎,生命就可以盡其可能“奪路而出”,去使用可以占有的資源,以實現(xiàn)其自身的提升。 生命的這種躍動、進取的特質(zhì),是由所謂“紅色皇后”現(xiàn)象刺激形成,或演化形成的。數(shù)百萬年來,人類的確在進步,但這些進步絲毫沒有減輕人類需要繼續(xù)努力的程度。里德利認為,進步只是相對的,物種在進步,但進步帶來反進步。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一書中,女皇馬不停蹄卻沒有前進,因為整體環(huán)境隨著她奔跑。 “你跑得越快,世界也跟著跑得越快,于是你的進步也就越小?!彼踔琳J為,進步只是“想要借助改進事物而維持原狀”,只是“徒勞的努力”:“今天汽車在擁塞的倫敦街頭行進,速度不比一個世紀前的馬車快多少。電腦對于生產(chǎn)力的提升也沒有抵達的效果,因為人類慣于把已經(jīng)簡化的事情弄得更復雜?!边@些話似乎印證了當年章太炎的俱分進化論:“若云進化終極,必能達于盡美醇善之區(qū),則隨舉一事,無不可以反唇相譏。彼不悟進化之所以為進化者,非由一方直進,而必由雙方并進?!薄叭粢缘赖卵?,則善亦進化,惡亦進化;若以生計言,則樂亦進化,苦亦進化。雙方并進,如影之隨行,如炮腦之逐影,非有他也?!彼J為,“進化之實不可非,而進化之用無所取?!比绻覀儾皇菑南麡O的方面而是從積極的方面去看待,其實這就反映了人與環(huán)境的競爭永無休止,而生命體不努力,就不能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甚至被淘汰。由此造化了生命體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質(zhì),即人之初,性本學。人是天生的學習者,天生的閱讀者,天生的計算者和思考者,天生的感悟者,進取是人的本性。 因為有了主動追求的特質(zhì),學生可以自己完成其提升的核心部分。學生需要教師的幫助,但是這種幫助不是核心部分的,而是非核心的、輔助性的。整體而言,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也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之牧者”。 現(xiàn)在我們更可以來回答“生本教育是否關(guān)注教師的生命活動”的問題了。我們認為,生本教育取代師本教育就是對教師的生命活動的最大關(guān)注,因為我們?yōu)榻處熣唬簭睦瓌訉W生的“纖夫”,轉(zhuǎn)變?yōu)樯摹澳琳摺薄N覀兊慕虒W,就是為“羊群”的成長服務,我們要作出規(guī)劃,把他們帶到水草豐美之處,讓他們吃好吃飽,然后又到另一處。風暴來了,我們帶他們找地方躲避;狼群出沒之處,我們要事先有所警惕;他們過不去的小河,我們要為之搭座小橋……總之,我們是他們的服務者、幫助者、保護者,唯獨不是他們的任何動作的代替者。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他們的生命獨立性。而這個時候,教師的職能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拋磚引玉者、穿針引線人。教師的作用是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鼓勵,還有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教師不會急于判斷學生表現(xiàn)的好壞對錯,更不會以知識的代言人出現(xiàn)。知識是靠學生去尋找、發(fā)現(xiàn)的,與學生的經(jīng)驗、感悟相連,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根深蒂固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遷移能力。學生對教師不再感到畏懼或敵意,而是信賴與依靠。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與學習機制自主學習的人格獨立的學習者。同學之間關(guān)系的本質(zhì)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共享學習歡樂、互相促進啟發(fā)的學習伙伴。所有這些變化,不是僅僅存在于人們的美好遐想之中,而是已經(jīng)發(fā)生在生本教育一百多所中小學的課堂上。教師在這樣的教育教學生活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育生涯變得十分美好。 |
|